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創意與活力不分年齡!「2022博物館創齡行動的實踐與挑戰線上論壇」紀實
作者:黃琇淩(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助理研究員) 近年來臺灣的博物館呼應國際潮流,積極推動文化近用、友善平權與社會共融,面對世界人口快速老化的趨勢,許多實證扭轉世人對於「老」等於衰退的看法,重新賦予新的定義。2016年9月臺灣「博物館創齡行動聯盟」成立,開啟了博物館界對長者創意增齡的意識建立與方案投入;六年後,當臺灣為即將邁入2025年「超高齡社會」整備之際,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2022博物館創齡行動的實踐與挑戰線上論壇」,邀請國內藝術、歷史、科學和文學等類別的博物館教育推廣者,分享各館如何結合典藏特色為長者所發展的創新專案,並就創齡的實務經驗與挑戰進行交流與討論。 「2022博物館創齡行動的實踐與挑戰線上論壇」講者合影。(國立故宮博物院 提供) 如是觀照─博物館創齡行動的理念與實踐 國內博物館創齡行動的創始及推動者劉婉珍教授,在專題演講中分享身為一位博物館教育工作者,對於創意增齡的觀察與省思。現代社會中的年齡歧視,影響了長者的身心靈走向;然而,年齡增長可視為Edward Kelly說明的「第三人生」,或是 Charles Handy重新創造人生價值意義的「第二曲線」。語言文字的力量亦影響著我們潛意識中的觀念與行動,英文「Aging」一般常被翻譯為「老化」,應改以具正向意涵代替。「創齡」(Creative Aging)是2000年美國精神科醫師暨老人學專家Gene D. Cohen所倡議,經研究實證熟齡大腦仍富有無限可能,且創造力更勝於年輕人,此發現成為博物館創齡推動的基石。 而知識載體和匯集多種可能性的博物館,具備帶給觀眾幸福快樂的能量,藉由創齡行動,博物館也能協助個體發掘一直都存在的創意,其對象包含健康、亞健康、失能、失智長者,照顧者和助人者亦是如此,甚至是接受安寧緩和的長者。 由此,劉教授列舉英國、蘇格蘭、德國、荷蘭、芬蘭、美國和日本等國的創齡推行報告與準則,作為國內博物館活動規劃執行的參考依據。創齡行動的挑戰,在於應做(價值)、想做(願景)和能做(資源與知能)的交集,重要的是博物館在乎以「人」為中心的專業發展,並為服務者增能賦權,融入於專案和常態性活動。博物館創齡行動需要全方位的思考,包含在館內館外共識的建立、教育專員團隊的專業培訓、不同領域的合作參與等面向,以及建立行動夥伴可共享資訊的交流平台。博物館創齡行動是長者健康促進、優質生活的催化者,許多館員也在本講座中,分享博物館豐富的創齡實踐。 0-99歲,如何一起「玩」大腦?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以下簡稱科教館)除了是親子觀眾的最愛,是否也能成為0-99歲都能共創的場所呢?林怡萱組長介紹科教館與臺灣大學研究團隊,特為長者打造可從動手「玩」科學中激發大腦和創意的系列活動,透過館內「敲敲打打工作坊」常設展空間,開啟Tinkering先導研究和控制組研究的三年計畫,包含各12週的Tinkering活動、樂高機器人課程、森林療癒活動等,藉由有系統的觀察和資料蒐集,以瞭解此新創的活動設計是否對長者腦部有所幫助。博物館不用擔心長者因活動中具挑戰性的任務而產生挫折感,相反的,長者很享受「動腦」的過程且有正面回饋。此外,與大自然的接觸打開感官探索也有助於長者身心靈的療癒。 科教館規劃長者專屬的Tinkering活動。(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提供) 你今天運動了嗎? 與「國寶」動動跳 黃琇淩助理研究員談到故宮為縮短與長者的距離,結合在地樂齡機構與醫療院所,打造客製化服務,將藝術帶入長者生活,「故宮國寶動動操」即為新型態的推廣方案。國寶動動操是由職能治療師從文物發想設計適合長者的健康操,從運動中認識文物,繼而延伸為一整套系列課程與教材。故宮發現,以動靜相輔、促進健康與體適能的課程設計,加入文物與現代生活經驗的共通性,能有效引發長者親近故宮的動機,並將動動操融入生活運用。故宮後續以動動操為中心,擴增跨域合作夥伴,研發多項推廣方案與輔具,為不同屬性和能力的長者搭配調整,期待博物館能成為長者社會參與和休閒活動的場域。 *** 「故宮國寶動動操」影片 *** 為任何人敞開的「門」:博物館處方箋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黃星達組長,則以美國博物館聯盟2022年《趨勢觀察》(Trends Watch)中所提出的在地安養(age in place),延伸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新樣貌,不再只限於建築和展品的形式,博物館以多元方式演繹展品,承載對平權多面向的理解與包容,連結當代社會價值。甫於2022年8月在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博物館年會,其最終表決的博物館新定義中,強調博物館就教育、娛樂、省思、知識的分享提供更多元的經驗。臺博館自2019年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以來,推出參訪和客製化活動,2021年開始運用四間展館場域和藏品的特色發展10週活動,協助失智症者透過五感刺激、自我挑戰,逐漸累積社交經驗,以達更好的成效。黃組長指出,博物館創齡實踐重要的是抱持尊重、陪伴、理解和同理來面對社會脈絡的新變化,永遠敞開大門歡迎所有人的到來。 臺博館舉行失智教育活動,針對失智長者與照顧者,規劃展場導覽與藝術創作工作坊,落實與醫療院所合作之博物館處方箋。(國立臺灣博物館 提供) 開門之後,如何提供更符合文化近用的環境? 接續,林潔琪助理研究員介紹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自2011年開館推動文化平權之進程,從服務、設施的友善化,及教育活動專案到文化平權資源提供的日常化,活動從單向關係轉為長者分享記憶,強化參與者的主體性。臺史博於2014年與成功大學醫院失智症中心合辦參觀活動,從長者分享與感受得到啟發。若要持續辦理活動,博物館需建立工作架構,包含內部共識建立、展場環境營造、制度發展與教育資源常態化;此外,活動的帶領者、協助者和陪伴者皆扮演重要角色。在臺史博,典藏、展示是長者感受情緒與記憶聯想的資源,而他們的生命記憶,即是博物館活動參與的基礎,博物館創造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連結,不再僅是知識傳達之所。臺史博也運用社交處方箋的概念,於2020年7月進一步整合醫院、長照機構、大學教學研究單位的資源,與臺南新樓醫院、成大老年所共同啟動「快樂處方箋」,建立長期穩定合作的機制。林潔琪觀察,當病人遵從醫師指示前往博物館參觀,博物館除了提供免費入場外,應配合適當的服務和教育內容,進而提升促進長者健康的成效。 邂逅敘事︰長者回憶與文學資源箱的相遇 打造方便攜帶的資源箱,則能使館員走出博物館,更貼近長者生活。王舒虹組長分享國立臺灣文學館(以下簡稱臺文館)開發的創齡和失智兩款文學資源箱,藉由文學介入誘發長者的回憶,採集並記錄他們精彩的生命故事。臺文館創齡資源箱的操作從原本全國多點巡迴的體驗陪伴,在參考敘事治療理論後,轉向單點深度陪伴敘事採集的策略。失智資源箱則以結合文學和音樂治療/輔療為主軸,著重「當下的此時此刻所共創的價值」,喚醒失智症者當下的短憶並與他人、周遭環境產生有意義的連結。臺文館透過資源箱與醫院、大學、社區發展多元合作方案,與長者共創五感體驗的美好時刻。 臺文館不僅開發創齡、失智社群資源箱,同時為視障、聽障與兒少團體設計資源箱。(國立臺灣文學館 提供) *** 臺文館「失智社群文學資源箱 教學影片」 *** 一切的準備,為了開館那刻! 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在閉館時,如何重新實踐創齡呢?辛治寧組長以「專注投入」、「專業夥伴」、「工具或輔具」,三個面向分享史博館沈澱、轉型期間,推動的一系列創齡活動。2019年史博館啟動博物館與長照2.0專業服務實驗計畫,成立「博物館創齡服務 跨域復能資源網絡」社群平台,後續與藝術治療師合作研發「創齡寶盒─家的印象」長者創意學習資源,作為推廣的工具。在寶盒的活動設計中,博物館的館藏成為連結個體記憶和經驗的社交物件,與專業照護者和機構的共同協作,開發運用「創齡寶盒」的多元方案,亦透過工作坊培力共學匯集推廣能量。2021年除了開放照護專業機構申請使用寶盒,史博館也與物理治療團隊合作,於臺北市長者據點和居家服務辦理多場實作,持續優化並研製方案手冊與線上資源,未來供專業人員運用,同時為開館後的博物館處方箋做好準備。 史博館「創齡寶盒─家的印象」內部配件。(國立歷史博物館 提供) 現在的創齡實踐,是日後的生活藍圖 你我都是,或即將是創齡族。博物館是多元開放的場域及交流平台,能提供長者社會參與的機會,其藏品不再只是知識的單向傳遞,而是成為社會/社交物件,創造與長者記憶、生命經驗的連結,建立人與社會的關係,並為長者增能賦權。共創、共學、共同協作是博物館新型態的實踐方式。博物館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包含創齡推廣專案與資源是否能成為常態、創齡專業師資與合作夥伴的養成、機構內外共識的建立、充足人力與經費的投入,與跨域對話及資源的整合等,這些都需要整體社會的支持。如故宮康綉蘭科長在論壇最後所倡議,期許未來長照和社會福利政策能將博物館豐富的資源納入其體系,讓眾多專業照護者、被服務者及家屬得以受惠,才是博物館創齡行動邁向永續實踐之路的關鍵,發揮幫助他人幸福快樂的力量。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迎接樂齡世代—美國博物館創意樂齡助長計畫 【博物之島專文】擁抱多元觀眾的博物館資源箱,「Boom!」看史博館如何施展寶盒魔法
2022/11/25
如果文化近用,成為你我的日常—吳麗娟談國美館文化平權的跨界實踐
作者:王譯德(自由工作者)、王譯慧(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陳佳汝(前破周報記者、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跨界:從了解並欣賞多元的生命個體開始 斑斕色彩,在我們眼球中流動、散發光采;響亮音符,在我們耳畔跳躍、手舞足蹈,這是耳聰目明的我們,享受並徜徉於藝術的日常生活;然而,若我們身為視障者或聽障者,該如何欣賞藝術呢?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推動文化平權,始於2013年擔綱文化部「視障服務示範館」,教育推廣組吳麗娟助理研究員開始思考:需要大量使用視覺感官的博物館/美術館,對於視障朋友而言,是能夠伸手觸及的「日常」嗎?她並進一步思考:國美館如何使每一個完整而獨立的生命個體,皆有自在享受文化的權利? 吳麗娟的生活圈沒有視障朋友,但她願意從零開始,嘗試了解並學習尊重與欣賞多元的生命個體,不僅閱讀相關論文、聯繫專業委員來協助志工培訓,更在與視障者的相處過程中積極傾聽不同需求。即便壁壘分明的體制,以及難以一時改善的硬體設備,如銅牆鐵壁般擋在眼前,吳麗娟仍抱持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開始了八年未知而充滿挑戰的跨界實踐。 當藝術由不可見變為可見—《非視覺探索計畫》 如果身處黑暗的世界,沒有光、沒有色彩、沒有「視覺衝擊」,藝術家所傳達的濃情囈語,是否就「不可見」了呢?吳麗娟從推廣教育活動著手,於2013年開始推動《非視覺探索計畫》,結合「口述影像」與「3D展品觸摸輔具」,透過「聽覺」與「觸覺」,嘗試讓藝術由「不可見」變為「可見」。 國美館視障服務貫徹以志工一對一的形式,引導視障觀眾參與口述影像觸摸導覽。(國美館 提供) 吳麗娟表示,學習口述影像並不容易,她問自己:「如果我是視障者,導覽人員說什麼,我心中才會有畫面?」在多次經驗的累積之下,她發現,較為白話的語言搭配觸摸輔具,使視障者更容易理解與接觸藝術,且更「有感」。談及視障者對於「3D展品觸摸輔具」的反應,她道出令人心疼的感觸:「對弱勢族群來說,有做他們就很開心,但是國美館希望除了有,還要往更好的路前進,所以要運用更多的媒材。」抱持這樣的決心,2017年國美館爭取到文化近用經費,使得製作觸摸輔具的材質,從「發泡紙」進階到工業等級、一體成形的3D列印;這讓視障者得以更全面地體驗與欣賞構圖較為複雜的藝術作品。 從豐富的肢體語言「聽見」聲音—手語導覽服務 有一天,深受臺史博退休館長呂理政演講感動的國美館副館長對吳麗娟說:「我們不能只做視障。」這使她開始思考整體的文化近用;慢慢打開藍圖,服務其他對象。因此,2014年起,國美館開始定期辦理視障以外的身心障礙族群專案活動,包括聽障人士、獨居及失智長者等。 吳麗娟表示,有一次兩位高中啟聰學生到國美館服務台諮詢,服務台人員不會手語,跟他們「筆談」,事後她查看筆談紙條,解讀很久才能了解其中意涵。這次經驗使她相當震驚並思考著:充滿大量文字語言的導覽活動,造成聽障者難以吸收與理解,該如何將藝術傳達到他們心中呢?因此國美館進一步著手改造《攜手・譯藝非凡》手語導覽服務,除了手語解說,更進一步推出加入同樣需要運用肢體動作的「戲劇」元素。最初的嘗試是在2018年與臺南大學戲劇與應用創作學系陳晞如老師合作,為〈淡水風景〉編一個故事,結合手語跟默劇,於北、中、南的啟聰學校巡迴表演,得到熱烈迴響;但她進一步希望將此活動常態化,因此與陳晞如老師持續合作,將戲劇元素簡化發展成的互動式導覽,加入現行的手語導覽專案,如此一來不需專業演員,志工也容易學習上手。 以〈淡水風景〉說故事:融合默劇與手語的互動式導覽,鼓勵聽聾共賞,並引導孩童勇於以肢體語言表達情感。(國美館 提供) 融入戲劇互動元素的手語導覽服務,讓導覽更具有溝通的力量及效果,其中變化萬千的臉孔及張力無窮的肢體語言,與聽障生產生許多互動及對話,使得聽障學童們仿佛找到了和畫作交流的秘徑,而深受他們的喜愛。 縱然記憶流逝,情感永存—美術館場域對失智長者的重要意義 記憶在失智長者的腦中碎裂成片,像一幅永遠無法完成的拼圖;但情感卻仍舊存在於長者心中。辦理失智老人共學活動時,有一位中重度失智長者因不擅言辭,每次參與活動都相當安靜;然而,當他因病無法來上課,卻主動詢問機構的藝術治療師:「你什麼時候要再帶我去美術館?」這使吳麗娟深受感動,並認同「博物館的整體氛圍、情境跟他在自己熟悉的場域絕對是很不一樣的。」雖然日照中心也辦活動、也有藝術治療師,但是長輩們喜歡美術館乾淨、安靜、充滿美感且令人安心的環境。 除了關照失智長者的參觀需求,國美館對於陪伴長者的「照顧者」,無疑也提供了許多幫助與情感支持,如《老當藝壯-失智家庭工作坊》中,現場志工的協助紓解了照顧者的照護壓力;且藝術治療師引導不同家庭間彼此交流,如:「剛剛他所分享的,你也有相同經驗嗎?」藉此勾起失智長者的回憶,照顧者也透過這樣的社交互動,感受到自己並不是孤單的,並且跳脫日常的生活情境,在美術館中享受藝術。 在《老當藝壯-失智家庭工作坊》的藝術對談單元之中,失智長輩可以暢所欲言,且會被仔細聆聽。(國美館 提供) 讓文化近用走入「日常」生活 外界普遍認為國美館於文化近用上的貢獻與成果值得讚許,吳麗娟則謙虛表示,希望未來能邁向「常態性」近用,將友善平權理念落實在不同空間及時間,且不侷限特定展間,或是週四的文化近用專案活動日,而是實踐於每個開館日常,這其中,志工扮演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培訓志工時卻遇到許多困難,比如:志工教學方法較為傳統,因此她邀請與視障者有相處經驗的美術老師來培訓志工;另外,她認為志工的角色是陪伴者,強調國美館並不是在做「愛心」,而是落實「平權」理念,也就是應該去了解身心障礙者的需求,並尊重他們現在的能力與狀態。然而,有些志工認為視障者「很需要幫忙」,而難以實踐「陪伴者」的定位。即便如此,她持續與志工溝通,更透過《分齡分眾的近用專才培力計畫2.0》培訓志工具備相關知能,了解如何與不同障礙類別的觀眾進行互動,期待達成特殊需求的觀眾能自由安排參訪行程,國美館也隨時準備好,實踐平日所學。 吳麗娟從零開始挑戰文化平權的跨界實踐,積極推動讓文化近用走入人們的日常。(陳佳汝 攝影) 展望未來,欲使文化近用理念走入人們「日常」生活的願景,想必仍會面臨許多挑戰與挫折。她笑說:「可能需要下一個八年吧!」也許在不遠的未來,我們會看到,平凡的日子裡,每一個希望獲得藝術慰藉的心靈,都能在國美館感受到藝術帶來的感動與力量。
2021/07/28
擁抱多元觀眾的博物館資源箱,「Boom!」看史博館如何施展寶盒魔法
作者:王譯慧(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陳佳汝(前破週報記者、臺大人類學系) 「Boom!」寶盒裡冒出了一陣白煙,瞬間幻化成史博館的典藏寶物。2018年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開始休館,在教育推廣組辛治寧組長的帶領下,組員王惇蕙和黃倩佩研發分別專屬於孩童和長者學習的教具箱。A4大小的可攜式寶盒,以及其可針對不同族群與主題彈性變化的特性,是最大的亮點。 古靈精怪的王惇蕙,自臺大人類學系畢業後到倫敦大學念文化資產研究所,是孩子們的「惇惇隊長」,也是「Creative Boom! 一起迸創意!」系列活動中「紅色寶盒」及「三彩寶盒」的創意發想人,立志帶給兒童及家庭觀眾有別於以往的博物館體驗。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所畢業的黃倩佩曾經是史博館的資深導覽員,負責研發適合長者的創齡活動方案,以「創齡寶盒」與長輩們牽起深厚的情感,並嘗試跨域合作,試圖讓更多長輩找回心中的家。 發現自己的紅色記憶—紅色寶盒 2018年誕生的紅色寶盒,以「顏色」作為寶盒的發想,源自於惇蕙閱讀約瑟夫・亞伯斯的《色彩互動學》一書,書中提及「發現」跟「發明」是色彩互動學很重要的元素。於是列出寶盒方程式:「發現+發明=創意」,並挑選自己認為很有力量的「紅色」作為寶盒主題,精選數件史博館具有紅色元素的藏品製成圖卡,再根據每一次活動主題,挑選不同藏品與觀眾進行分享及互動,例如請大家觀察編織作品《虎頭紋童帽》的表情或感覺,並跟觀眾們分享這些藏品背後的傳說故事。 紅色寶盒圖卡,史博館館藏編織作品《虎頭紋童帽》(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授權) 「知識很重要,但人怎麼運用知識更重要。」透過寶盒設計,惇蕙希望知識的掌控權可以回到參與者身上,並增加親子間的互動,彼此分享特殊的生命經驗。在紅色寶盒活動中,家庭觀眾可以隨意坐在野餐墊上,吃著零食、輕鬆愜意地參與活動。一開始,透過提問讓大家想想日常生活的紅色,代表了什麼意義?並且鼓勵大家「發現」自己的紅色記憶,例如一位爸爸說紅色讓他想到味全龍,另一位媽媽則是想到清倉大拍賣。除此之外,惇蕙邀請大人小孩們「發明」一項紅色法寶,且將這項法寶當作禮物送給對方。例如,一位爸爸發明的紅色法寶是一張「無限」信用卡,希望讓媽媽盡情刷卡!一位媽媽則與孩子分享「灶」的紅色記憶,引發不同世代之間的對話。 「紅色寶盒」的設計相當靈活,能夠因應地域及主題而調整內容,如針對性別議題所設計的活動,加入《阿美族男用外出肩帶》藏品圖卡,用來與孩子討論顏色與性別的關聯,並且分享一些女性典範的人生故事,如台灣女畫家陳進、中東女權運動教育家馬拉拉等。而與燦爛時光書店的合作,則連結緬甸的守護神,呈現東南亞文化的特色多元文化活動,並鼓勵家庭觀眾勇於面對恐懼。 紅色寶盒與燦爛時光書店陳怡君老師合作(陳佳汝 攝影) 家庭觀眾分享自己設計的守護神。(陳佳汝 攝影) 從了解過去到思考未來—三彩寶盒 2019年誕生的「三彩寶盒」則為致敬考古學而研發,取名「三彩」寶盒不僅源自史博館鎮寶文物「唐三彩」,更有鼓勵觀眾培養舉一反三能力的意涵,並以唐代、史博館及觀眾「三點構成面」為概念,共築「當下」、「記憶」與「時代觀點」。活動將教室營造為考古學家的工作室,以中高年級孩子為對象,請陶藝老師手作複製館藏品,如唐朝女俑、銅鏡,鼓勵孩子觀察文物的特色,從中想像及推敲文物的用途,並進行古今文物的比較,思考處於「現在」的我們,如何回看過去?如何想像未來?活動也邀請孩子們以自身關心的議題,動手做出自己的專屬寶盒,對未來表達當下的自我與記憶。 小小考古學家正細心觀察、絞盡腦汁思考,當時的人怎麼使用這項文物呢?(國立歷史博物館 提供/授權) 惇蕙自創的寶盒,傳達出好奇心及環保愛地球等想法。(陳佳汝 攝影) 打開「創齡寶盒」—勾起年長者家的回憶 史博館自2015年以來,便不遺餘力地推動各項高齡觀眾服務,然而閉館整修後,負責志工及高齡觀眾業務的倩佩開始與館內夥伴討論:少了博物館場域,如何持續服務年長者?是不是能開發一項容易親近使用,作為與年長者溝通的媒介?2019年5月史博館邀請高齡照護專業人士及友館一同參與交流,成立「博物館創齡服務—跨域復能資源網絡」臉書社群平台,推動創齡照護者使用博物館資源,並辦理「史博典藏遊藝卡藝術治療工作坊」,希望藉由藝術來陪伴長者,並於同年9月誕生了長者專屬創意學習資源「創齡寶盒」! 寶盒以「家」為核心概念,外觀設計成鑰匙孔圖像,象徵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鑰匙,能夠開啟屬於自己的家。「喀嚓!」轉開寶盒的瞬間,頓時讓人時光穿梭,回到過去。倩佩從館藏裡挑選52張畫作印製成圖卡,分別以「空間」、「物件」、「關係」三種主題為揀選依據,並且貼心為長輩準備放大鏡,希望寶盒能開啟每位年長者對家不同的經驗與記憶,例如,一幅呈現三合院空間的圖卡使他們想起了老家,而一幅展現老奶奶餵孫子吃飯的畫作,表現出親密的祖孫關係,也勾起含飴弄孫的往日時光。 創齡寶盒外觀以鑰匙孔為設計元素,從典藏品中選出52件藏品作為圖卡,涵蓋國畫、西畫、器物、攝影等多元題材的藝術作品。(陳佳汝 攝影) 「讓長輩自己講,聆聽很重要。」倩佩表示,在創齡寶盒活動中,藏品圖卡扮演開啟話匣子的重要角色,促使年長者延伸出不同的詮釋跟情感連結。例如圖卡中又甜又酸的「鳳梨」,使一位參與者想起家庭的甜蜜及離家的鄉愁;長輩們也愛好有著「鬥蟋蟀」、「玩陀螺」這些連結早期童年記憶的圖像。 史博館創齡寶盒圖卡,其中又甜又酸的「鳳梨」圖卡,使參與者想起家庭的甜蜜及離家的鄉愁。(陳佳汝 攝影) 在多次活動經驗累積之下,倩佩體認到,如何與長輩相處也是需要學習的;過度的關心,對他們而言很有可能造成壓力。因此,在每一場活動前,她會盡量了解每一位年長者的特質及需求,作為執行活動時的參考。 「在嘗試錯誤中一次次邊做邊修正」,辛治寧組長指出,寶盒系列活動的重要意義,並非一次性的活動成果,而是不斷累積及深化博物館教育經驗。抱持此初心,史博館邀請更多夥伴加入創意學習及創齡行列,未來也希望史博館重新開館之後,寶盒系列活動能成為館內的常態性服務,連結館外種子教師,將教育理念無遠弗屆地分享。 延伸資訊: 博物館創齡服務—跨域復能資源網絡臉書社群平台 國立歷史博物館官網
2021/06/3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