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儀錶板
電子報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自然允許,文明禁止?從科博館「百年好合:當代婚姻之旅」看婚姻多樣性
作者:郭冠廷、王晴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本文感謝策展人劉德祥博士接受訪談並提供相關資訊,讓文章內容更為豐富。 臺灣於2019年5月24日通過同性婚姻立法,成為亞洲首個同婚合法國家。對此,博物館怎麼拓展大眾對性別光譜的認知?又如何透過生物學觀點,讓同性議題去標籤化?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下簡稱科博館)特展「百年好合:當代婚姻之旅」(2021年5月5日至2022年2月13日),以生物學研究作為理論後盾,從動物與人類的婚配選擇,探究人類婚姻制度的演變,及性別、婚姻權力結構等社會議題。展覽交織生物標本、歷史文物與藝術作品,跨域探討婚姻在人類歷史、文化儀式與多元組成面向的演進,希望啟發觀眾對同性婚姻與性別議題的反思。 多樣的大自然生存遊戲 生物學出身的策展人劉德祥表示,當代婚姻面臨與過往截然不同的挑戰,回首生物擇偶條件,或許可以跳脫思想禁錮、發現新的觀點。 一踏入展場,獅子和海豹等大型哺乳動物雌雄標本映入眼簾,說明動物多樣的擇偶規則。自然界中,一雄多雌者通常體型差異較大,如雄性象鼻海豹往往比雌性重了三倍;一雄一雌者則體型差異較小,如高山田鼠的雌雄體型相等。生物外觀也具有性別之分,雄孔雀的華麗尾羽可彰顯其健康狀態,是贏得雌性青睞的籌碼;彩鷸則相反,雌鳥須具較大體型以爭奪雄鳥。 親子觀眾受到展覽入口的動物標本吸引,藉由觀察標本、閱讀引導式解說牌進行討論。(王晴薇 攝影) 對比之下,人類又是什麼狀況呢?根據研究,人類男性的體型與重量平均比女性多20%,理論上較符合一雄多雌的配對模式,但多數現代國家的婚姻制度採取一夫一妻制,呈現有別於生物條件的擇偶制度,不禁讓人反思為何會如此? 你想步入禮堂嗎?古今中外的婚禮習俗巡禮 展覽接著藉由文物,呈現人類多樣的婚禮歷史與價值觀。如透過華麗髮簪與鳳冠,表現傳統漢人充滿寓意的婚禮習俗;也利用線上導覽影片說明排灣族神話與婚禮儀式、祭典器具的深厚關係。 銀鍍金九蓮蓬簪飽含「蓮子/連子」的諧音祝福,顯示傳統漢人期盼多子多孫的願望。(劉德祥 攝影) 「臺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宣傳標語,則彰顯家庭價值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科博館新住民志工張郁馨更以黏土巧手捏製栩栩如生的模型,分享東南亞婚禮風俗,例如泰國聘禮需要準備各式糕點,表示心意。 臺灣省家庭計畫研究印製的宣傳標語,顯示不同時代下的家庭價值觀。(郭冠廷 攝影) 泰國聘禮需要準備各式糕點,以表示心意。(劉德祥 攝影) 無論你贊同、不贊同,這都存在 「同性婚姻」展區則跳回生物領域,應用一件件動物標本訴說長久緘默於人類歷史的禁忌議題。1911年,英國李維克博士發現南極雄性阿德利企鵝的同性性行為,然而研究在當時不被認同,直至當代才獲得英國自然史博物館重視。 同性性行為看似與留下子嗣的目的背道而馳,卻具有多重意義。與人類基因相近的黑猩猩和狒狒,在演化過程產生利用性行為加強團隊聯繫、發展聯盟情誼並舒緩壓力的舉動。展場中,觀眾需要從狒狒標本「後方」閱讀展版,彷彿參與其建立親密關係的行為。展板論述「自然允許,文明禁止」引導著觀眾思考:我們能否以更多元的觀點看待同性議題? 狒狒標本說明自然界同性性行為的普遍現象與多重意義。(郭冠廷 攝影) 燦爛奪目的綠蠵龜標本,彰顯自然界決定性別的複雜過程。綠蠵龜以孵卵溫度決定性別發育——溫度較低為雄性,較高為雌性;小丑魚則生來均為雄性,體型最大者才變為雌性,擔任繁衍重任。從自然界既存的同性和變性行為,對映人類社會文明規範,「我們不應該用『正常』這個字去看別人,而要使用『常態』」,劉德祥期待本展利用科學角度理性談論性別,打破二分法的僵硬分類,尊重所有性傾向。 然而筆者發現,許多親子觀眾受動物標本吸引駐足討論,但當踏入同婚展區,多數家長會忽略孩子提問快速離開。如何在展場中引導觀眾進行更多思考?「從自然界的多元性別到人類的LGBT」主題導覽[註1]便利用婚姻展與常設展動物標本,講解自然界同性性行為和性別變換案例,過程中不時有觀眾加入聆聽、伴隨導覽互動,成為更加瞭解LGBT議題的契機。 LGBT導覽遊走在科博館常設展中,藉由不同物種標本說明生物多樣的同性和變性案例,拓展觀眾視野。圖為導覽員搭配後方企鵝標本,使用繪本《一家三口》講解紐約中央公園動物園雄性南極企鵝伴侶成功孵育小企鵝的故事。(劉德祥 攝影) 當愛不存在時?離婚與女性社會地位的反思 婚姻:個人承諾。文明的支柱...兩性不平等的所在。正在凋零的制度...合法的性交易。 — Kathleen Hull 直至20世紀,女性在社會上仍處於弱勢地位,在婚姻中也身陷不平等的性別權力關係。美國已婚婦女到1975年才能自主向銀行貸款;而德國在1997年才修法新增「婚姻性侵」,不再將婦女視為丈夫的所有物。經歷漫長權益爭取,當代女性逐步改善社會地位,得以追求經濟獨立和個人成就。臺灣近20年間的離婚率增加近3倍,標誌亞洲女性自我意識的興起,面對婚姻中不對等權力關係,離婚成為一種選擇。 天秤上不平等的男女,讓觀眾產生「重男輕女」、「男性肩負較多責任」等多元詮釋。(劉德祥 攝影) 然而,即使離婚率增加,臺灣當代社會仍視其為私領域範疇,但「不談不代表不存在」,劉德祥認為應該攤開婚姻制度的缺陷與挑戰,讓觀眾直搗問題核心,進而在日常磨合中維持並修復情感。 展覽便透過藝術作品視覺化複雜的婚姻關係,如林禹彤木雕作品〈黏—8〉,轉化堅實木材為柔軟線條,彷彿情緒拉扯之間綑綁雙方的繩索,訴說婚姻與愛情中一體兩面的親密和束縛;劉貞伶則透過攝影作品〈Yes , I do〉,將現實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砥礪磋磨,對比婚紗照幸福洋溢的時刻,宛如兩種溫度的時空,更是永恆與流動的辯證。 林禹彤木雕作品〈黏—8〉訴說愛情與婚姻中一體兩面的親密與束縛。(劉德祥 攝影) 劉貞伶的攝影作品〈Yes , I do〉呈現現實生活與婚紗照的強烈對比。(郭冠廷 攝影) 本展首度嘗試以生物行為研究,見證同性情感和性別光譜的自然學科基礎,讓觀眾可透過標本理性面對多元性別議題。即使展覽較未著墨人類社會多元性別取向的內容,其結合自然科學、歷史人文與藝術的跨域共構,並以生物行為和標本呈現同性議題的手法,仍能提供大眾新鮮的視角,思考性別取向與婚姻關係。 註釋1:LGBT是女同性戀者 (Lesbian)、男同性戀者 (Gay)、雙性戀者 (Bisexual)、跨性別者 (Transgender)的縮寫。
2022/01/28
我們如何看待困難歷史?來自臺灣、日本與英國的觀點
作者:謝佳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於2020年10月29至30日舉辦第九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研討會,本次大會邀請三位來自臺灣、日本與英國的博物館工作者,分享博物館如何挑戰困難與隱藏的歷史?如何肩負轉型正義的使命?如何以教育活動來促進國際交流與對話?又如何挖掘與詮釋多元性別等議題?為博物館揭露被壓抑的歷史,提供精彩的觀點與視野。 故宮吳密察院長專題演講「隱蔽與揭蔽:轉型正義下的博物館功能與角色」(葉家妤 攝影) 什麼是正義?什麼是救濟? 為什麼我們需要推動轉型正義?第一場專題演講邀請國立故宮博物院吳密察院長,探討博物館如何建構一個溝通平台,幫助社會面對、理解歷史上的苦難與不義。吳院長指出:迫害人權與不義的問題總是不斷的產生,然而並非僅可透過金錢救濟方式補償傷害、實現正義,而必須面對過去、充分地重新檢視與理解問題。 博物館如何面對「轉型正義」? 吳院長分別以三個面向舉例說明博物館可以採取的作法與方向:(1)學習與理解(learn about):例如瑞典歷史博物館(Statens Historiska Museum)哥特蘭島大屠殺展覽,透過挖掘出來的文物,使大眾得以理解戰爭與大屠殺的殘酷。(2)記憶與紀念(remember):例如波蘭卡廷博物館(Katyn Museum)透過展示喚起記憶、進行紀念。(3)正視與改變(confront):正視歷史的不義,並試圖改變。 面對困難歷史,博物館如何採取行動? 吳院長認為面對困難歷史,可採取的行動有三大面向:(1)博物館與紀念碑;(2)集中營與轉運站遺址;(3)數位資料庫。博物館以塑造氛圍的方式建立紀念碑,並運用人名堂的方式,呈現事件當中犧牲的受害者。另一方面,透過多元類別的數位資料庫,如受難者資料庫、檔案與文獻研究資料庫、線上展覽等,使大眾能夠接近檔案、理解真相。 兼清順子於雙年會的講題為「透過展覽,對話歷史」。(葉家妤 攝影) 何謂和平博物館(Museum for Peace)? 第二場專題演講邀請日本立命館大學附屬京都世界和平博物館(Museum for World Peace of Ritsumeikan Museum )策展人兼清順子(Junko Kanekiyo),探討博物館如何展示負面歷史?如何透過展示促進歷史對話的可能?兼清順子指出和平博物館應具有兩大要素:(1)以批判的角度看待戰爭;(2)探討各種可能破壞社會和平的議題,並提出解決方法。 當今和平博物館所面臨的困境 兼清順子認為和平博物館目前面臨幾個困境:在技術層面上,經歷過戰爭的人日益減少,口述歷史的展示方式也逐漸面臨瓶頸。在教育層面上,負面歷史可能引發創傷的疑慮,導致學校反對實施困難歷史的教育,使得和平教育不再受重視。在館方立場的層面上,對於受害經驗的探討則欠缺整體歷史脈絡及加害者觀點。 歷史對話的可能:亞洲青年領袖研習營 若要從負面歷史當中認知和平的重要性,僅就加害者的角度來看待歷史,終究無法深入理解戰爭與暴力的根本原因。兼清順子以亞洲青年領袖研習營專案為例,藉由日韓臺大學生參觀世界和平博物館後的討論,指出展覽並非只能傳遞知識,也能夠開啟對話,使得不同背景與立場的學生能夠交換意見,從問題與差異中相互理解、建立共識。 馬修・史托雷於雙年會的講題為「千年帝后與其之間:研究與解讀歷史皇家宮殿中的LGBT+歷史」。(葉家妤 攝影) 實踐LGBT+議題的困境與解方 最後,大會邀請到馬修・史托雷(Matthew Storey),藉由博物館與遺產部門相關活動的案例,探究LGBT+議題在博物館中的發展。Storey指出一項由Richard Sandell指導的研究,顯示在文化遺產脈絡下探討LGBT+歷史可以促進大眾對於此議題的討論,並增進社會對多元身分的理解。 兩種研究與詮釋LGBT+族群的途徑 博物館該如何研究與詮釋LGBT+族群?首先要思考的即是語言及術語的使用,在書寫內容時要考量與場館、典藏、社群間的關聯性,他並將詮釋與研究分為兩種路徑:(1)與場館有關的LGBT+人物;(2)曾出現LGBT+族群的建築、典藏,或製作文物的創作者。 強調古今對話的LGBT+導覽與展演 歷史皇家宮殿藉由各種古今對話的活動來關注LGBT+族群。在導覽方面,以LGBT+為主題進行倫敦塔的導覽,並連結導覽員的軍旅生命經驗。在表演方面,則是邀請LGBT+表演團體演出根據酷兒歷史所改編的戲劇。在數位平台的建置上,除了以LGBT+術語為主題製作podcast,也透過網頁介紹LGBT+的歷史,以社群媒體擴大觀眾群,盡可能呈現多元性別議題,並藉由協助成立酷兒遺產典藏研究的專家網路,積極地與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2017年根據歷史所改編的戲劇Long Live Queen James於國宴廳演出,讓17世紀歷史與當代LGBT+族群產生新的對話。(© Historic Royal Palaces/Richard Lea-Hair) 2019年在漢普頓宮展出電影《真寵》(The Favourite)的戲服,介紹安妮女王及女性寵臣的關係,透過大眾文化與歷史專業進行對話。(© Historic Royal Palaces/SWNS) 結語:國家與社會的形成,在於我們如何看待歷史 吳院長提出「我們如何看待歷史,將決定我們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國家與社會」。主持人陳佳利也指出臺灣的同婚法雖然通過,但對多元性別的展演經常只限於當代藝術類型館所,這暗示著多元性別只是個當代課題與現象,忽略了古今中外多元性別的歷史社會與文化的豐富面貌。博物館如何揭露被隱藏的歷史,提供觀眾古今對話的平台,朝向普世人權的理念與價值邁進,是博物館應該持續努力的目標。
2021/01/2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