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專文

以藝術相擁: 伯明罕Ikon Gallery的社群共榮實踐
以藝術相擁: 伯明罕Ikon Gallery的社群共榮實踐
作者:王欣翮(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系碩士) 位於英國伯明罕的Ikon 美術館(Ikon Gallery)創立於1964年,由任教伯明罕藝術學院的藝術家 David Prentice、Sylvani Merilion、Jesse Bruton 和 Robert Groves 等人共同成立。最初,他們透過流動式、游擊式的展示策略,深入在地民眾和藝術社群,實踐「無牆美術館」的概念。 1997年,在國家樂透彩基金的贊助下,Ikon 美術館搬遷至維多利亞時期建立的小學Oozells Street Board School 內,並由具有教育機構改造經驗的建築事務所 Levitt Bernstein 重新規劃成為展覽空間,外觀典雅莊重。Ikon 美術館公關 Rebecca Small 表示,許多觀眾起初不知道這是一座美術館,但受到建築的外觀吸引而走入館內,進而意外地接觸到藝術。   Ikon美術館的外頭種滿櫻花,是伯明罕春季重要的景點,館方有時也會趁此時機在戶外舉辦音樂會或是市集,邀請民眾同樂。(攝影:王欣翮) 如今, Ikon 美術館成為以藝術教育為核心的慈善機構,開放民眾免費入場、參與藝術家座談、家庭工作坊等活動。Ikon美術館本身沒有收藏品,展覽以特展為主,每年會利用兩個展覽空間規劃三檔特展,也在積極連結館外社群,拓展更深度的藝術教育。 Ikon 美術館執行長 Ian Hyde曾任曼徹斯特市議員,也在多個不同藝術領域工作過,特別專注在機構的營運和財務部門。而展覽藝術總監 Melanie Pocock曾定居新加坡,促進 Ikon 美術館近年與東南亞藝術家密切交流,教育藝術總監 Linzi Sauvers則積極與有社區實踐經驗的藝術家合作。他們都認為藝術必須對現實有所回應,Pocock 側重藝術家與場域或主題的對話,Sauvers則希望藝術家能從社群的角度回應社會問題。2024年的展覽「印刷進行中!」(Start the Press),便是 Ikon 美術館支持當地藝術家的重要案例。   展覽「印刷進行中!」(Start the Press)展場現場。(攝影:王欣翮) 以展覽支持當地的藝術家、喚起對於藝術學院傳統的重視 「印刷進行中」由 Ikon美術館和西米德蘭茲郡(West Midlands)的伍爾弗漢普頓藝術學院(Wolverhampton School of Art)共同策劃。西米德蘭茲郡有濃厚的版畫文化傳統,18世紀當地興起的Baskerville印刷字體(註1)即風靡一時。當地多所歷史悠久的藝術學院都擁有印刷設備和版畫製作傳統,至今仍持續傳承技藝。 展覽以傑伍德基金會(Jerwood Collection) 借展的知名藝術家版畫作品開場,並設置藝術家工作區域,邀請八位文化、宗教、性別殊異的藝術家們駐地創作(註2)。他們擅長將文化遺產與生活經歷融入創作,並將完成的作品直接掛在展場牆面上。這種「現場製作」的形式,意味著「打開工作室」,將藝術實踐和藝術教育帶進展場之中。除了使展覽內容動態地持續變化,更將製造過程袒露在觀眾面前,促成與藝術家的交流,有助於彼此對話,讓觀眾理解當地文化。   藝術家不只是現場印製版畫,還和觀眾在現場互動。(攝影:王欣翮) Sauvers表示,和地區藝術家的合作,是一種實質的支持行動。藝術家在職涯發展過程中,往往會陷入該成為藝術家或教師的兩難:「如果選擇走進藝術學院,你可能就忙碌於教職和行政工作,無暇創作或是舉辦展覽。最後只能成就他人的藝術生涯,自己但卻無法被視為藝術家。」。在「印刷進行中」展中,Ikon 美術館除了邀請在藝術界享有地位的著名藝術家,更刻意提供展示機會給身兼教育者的創作者,促使他們的作品有機會曝光。 展場中央,特別展示出了伍爾弗漢普頓藝術學院珍藏的具有兩百年歷史的版畫機。這台機台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一段抵抗歷史的象徵。1968年,保守黨國會議員Enoch Powell在伯明罕發表「血河演說」(註3),公然鼓吹排外與種族仇恨,引發藝術學院的學生們以機台為中心靜坐抗議。Sauvers說:「把版畫機帶到現場,是一個政治行為,是我們在畫廊的靜坐示威。我們以機台表述教育現場與社區的需求,具有倡議與宣示的意義。」 如今英國政府大量刪減藝術教育預算,STEM(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成為教師們的教學重心,藝術教育卻日漸被邊緣化。在這樣的體制環境下,學生們的創造力則不被重視,更難以想像以藝術家或版畫家作為職業選擇。Ikon 美術館將版畫機放置在展場中間,提醒著觀眾英國藝術學校的輝煌傳統正受到威脅,而現場持續創作的版畫家們,正站在第一線維繫著傳統。   見證歷史、呼應當下訴求的版畫機。1968年「血河」種族歧視事件時,伍爾弗漢普頓藝術學院的學生曾以此為中心靜坐抗議。(攝影:王欣翮) 「印刷進行中」廣受學校教師歡迎。Ikon美術館不只邀請老師帶著學生來現場和版畫家交流,更提供了版畫器材與場地讓學生們在此創作。而為了支持當地版畫社群,Ikon美術館也和當地的版畫工作室Sturchley Printworks合作,以1960年代美術館成立時的圖像重新創作,並製作成展覽的限定商品。 同時,Ikon 美術館也在展覽期間舉辦印刷品展覽會,開放版畫家販售作品,並僅象徵性地收取每張桌子十英鎊的租金,希望在金錢上支持藝術家的同時,也建立起交流的平台。公關Small分享,販售作品是一種支持藝術社群的方式,疫情後 Ikon 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舉辦展覽兼銷售會「Artist IKON」,讓當地藝術家將作品掛上牆銷售,絕大多數的作品都順利找到藏家。(註4)   更多社區參與活動與教育計畫 Ikon 美術館的資金目前主要來自企業和觀眾捐款、英格蘭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和伯明罕市政府的支持。美術館也同時藉由出租場地、經營商店與咖啡店等方式來維繫營運。為了確保營運和推廣所需的資金,美術館的發展與夥伴經理(development and partnerships manager)負責評估與申請計畫,爭取適合的補助與基金,以挹注教育推廣與公共服務所需的資源。(註5)   2023年「緩船計畫」的參與者於船前合影(Ikon美術館 提供) 青年教育計畫(IKON YOUTH PROGRAMME, IYP)專為16至21歲的年輕人設計。Ikon美術館將一艘船改造為另類的行動藝術基地,開啟「緩船計畫」(Slow Boat Programme),讓青年參與者們穿梭在西米德蘭茲郡在工業時代所留下的複雜運河網絡中,透過陶、玻璃、版畫、攝影,聲音等多元媒材進行創作,並與當地的藝術學校連結。 計劃也引導參與者探索自己與當代議題之間的關聯:從探索當地移民與工業歷史、到回應難民與社會共融議題,隨著公部門的藝術預算消減,也反思藝術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性。自2024年起,計畫則聚焦環境議題,邀請年輕世代思索如何以藝術去回應氣候危機。   藝術家Dylan Fox帶領「緩船計畫」的參與者拍攝運河沿途的風景。(Ikon美術館 提供) 而自2010年,Ikon 美術館在關押男子重型犯的格連頓監獄(HMP Grendon)展開「Art at HMP Grendon」計畫,並在2022年於監獄內成立工作坊和展覽空間,目前已媒合四位藝術家 Edmund Clark、Dean Kelland、James Lomax和 Simon J. Harris進駐創作,希望透過藝術緩解受刑人孤立無援的心理和社會狀態,增加其與外界的連結,維持心理健康。如今監獄內已成立一個版畫社群,讓受刑人可以親手創作,在印刷和辦展覽過程中相互理解和支援。   2023年Ikon 美術館於格連頓監獄內進行「每一座監獄都該是一所藝術學校」創作計畫,由藝術家 Dean Kelland帶領受刑人進行創作與自我探索。(Ikon美術館 提供)   自創館以來,Ikon 美術館以藝術教育為核心,透過展覽、推廣活動以及館外藝術推廣計畫,持續引進國外和當代藝術概念,同時關注伯明罕在地藝術社群與民眾的能動性,為當代美術館如何真正融入公眾生活並創造意義,提供了深刻而寶貴的啟示。 註釋: 註1:該字體由John Baskerville(1706-1775)設計,其原始目標是為了改善英國書籍的品質,以高規格的機具和油墨來印刷良好的書籍,而整套Baskerville字體便是為了新的印刷標準所設計。 註2:向傑伍德基金會(Jerwood Collection) 商借的作品包括Yinka Shonibare、David Hockney 和Lubaina Himid等知名藝術家之版畫,進駐展場的藝術家則包括 Taiba Akhtar, Haseebah Ali, Simon Harris, Fae Kilburn, Karen McLean, Laura Onions, Satinder Parhar 和 Heather Peak等八位。 註3:1968年4月20日,國防大臣Enoch Powell曾在保守黨於伯明罕的會議上引用羅馬詩人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的血河詩句,來指涉英國在二戰後大量湧入的移民,會影響既有英國白人社群的社會與經濟權益。  註4:Ikon 美術館要求作品售價必須低於一千英鎊,以鼓勵當地民眾支持。 註5:目前,Ikon 美術館的青年教育計畫由 Freelands Foundation 和 Sandwell Metropolitan Council贊助,監獄教育計畫則由Marie-Louise von Motesiczky Charitable Trust所支持。  
2025/06/01
用藝術點亮心靈:博物館作為社會關懷空間
用藝術點亮心靈:博物館作為社會關懷空間
作者:朱宇昂、顏玥(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研究生) 2023年,世界心理衛生聯盟(WFMH)以「心理健康是普世人權(Mental health is a universal human right)」為主題慶祝世界心理健康日,強調每個人皆有權獲得心理衛生保健,並應尊重精障者的人權和福祉。近年,越來越多博物館嘗試為面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提供包容性環境,增加社會互動機會。   博物館作為一種「處方」 英國近年嘗試以在地社群網絡支持國民的心理健康。英國國民保健署提出「促進福祉的五個步驟」(5 Steps to Mental Wellbeing),認為透過與他人建立連結、活動身體、學習新技能、付出、活在當下等方式,可以改善心理健康並獲得幸福感。在此框架之下,2019年國民保健署推出社會處方箋計畫(Social Prescribing),使人們與社區服務及團體活動產生連結,滿足社會和情感需求,以醫療以外的資源緩解心理壓力。目前,社會處方箋的服務對象逐漸擴及於弱勢群體、身心障礙者、高齡者和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 高齡者的療癒之旅!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博物館處方箋」實務手冊 社會處方箋計畫已成為英格蘭國家衛生政策的重要一環,而博物館也是當中重要的「處方」之一,可透過其豐富的藏品資源和獨特的建築環境,以歷史、文化和藝術等媒介,提供可信賴的空間和創意體驗。英國全國博物館健康與福祉聯盟(Culture, Health and Wellbeing Alliance)認為,博物館應成為支持個人和社區健康與福祉的重要機構,促進包容性、教育和合作。近年,不少博物館主導長期社區關懷計畫,以下將介紹索爾茲伯里博物館(Salisbury Museum)的「Well-City Salisbury」計畫和霍爾本博物館(The Holburne Museum)的「Pathway to Wellbeing」計畫,了解博物館如何以藝術點亮心靈。   參與、共創、學習:索爾茲伯里博物館 Well- City Salisbury 計畫 索爾茲伯里博物館成立於17世紀,是一座位於英國南威爾斯的一級古蹟建築,藏品包括擁有數千年歷史的銅器及英國最大的隕石。2021年7月,博物館加入了由國家彩票社區基金支持的Well-City Salisbury計畫,旨在透過藝術、遺產、景觀與社區之間的聯繫,為有心理健康需求的社區成員提供幫助。 該計劃由索爾茲伯里博物館、地區醫院的Artcare機構、威塞克斯考古學(Wessex archaeology)以及威爾特郡創意公司(Wiltshire Creative)等四個機構共同執行,與當地藝術家和創意從業者合作,為具有中低程度心理健康需求的成年人(20歲以上)和年輕人(14-19歲)提供創意課程。報名方式可由主治醫生、第三方組織、社區工作者或學校推薦,也可由參與者親自報名。每年參與者可以報名兩門課,課程為期8週,主題涵蓋版畫、紡織品、創意寫作、地圖製作、攝影等。每門課程最多12人,以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支持並培養歸屬感。 索爾茲伯里博物館目前開設兩門課程:「英式威尼斯」課程利用博物館在當地中世紀排水溝中發現的藏品作為創作靈感,探索複合媒材藝術。而「幸福創意寫作」課程則從博物館的歷史收藏品找尋靈感,在作家 Jayne Woodhouse 帶領下,書寫從愛好到時尚,從家庭到自然等一系列主題。透過不同的寫作與練習方式,參與者逐步建立信心,並參與團隊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幸福創意寫作」課程包括一系列激發和提高創意寫作技能的活動,特別是通過仔細檢查博物館的物品進行描述,學員每週都會以團隊模式進行討論並共同解決問題。(© “Well-City Salisbury”計畫) 透過與不同機構的合作,Well-City Salisbury 計畫打造豐富多元的課程,並以藝術改善生活,填補生活中的空白,使參與者得到支持與安全感。 由藝術促進心靈健康:霍爾本博物館 “Pathways to Wellbeing Program” 位於英國巴斯的霍爾本博物館成立於1882年,由威廉・霍爾本爵士(Sir William Holburne)創建,以「透過藝術改變生活(Changing Lives through Art)」為願景,期望讓過去的藝術與當代實踐對話。其館藏包括16、17世紀的意大利和荷蘭繪畫、銀器、雕塑、家具、瓷器及國際知名的藝術品,是當地重要的公共藝術館。 2016年4月,該館啟動「幸福之路(Pathways to Wellbeing)」計劃,支持面對精神健康問題、無家可歸、失業和社交孤立的人。參與者可以透過家庭醫生、其他支援者或者致力於支援無家者和康復人士的社區組織推薦,亦歡迎民眾自薦參與。博物館與其他文化機構合作,策劃與當地文化遺產相關的活動和創意藝術計畫,讓平常不會參觀博物館、或無法參加付費課程的弱勢族群參與,在專業導師領導下一同學習、創作,建立互相支持和理解的社群。 學員在課堂上學習肖像畫。(© Holburne Museum, 2016) 計畫包括四個小組:Fresh Art@ 課程支持正在進行心理復康的學員,提供為期12週的藝術課程,由經驗豐富的藝術與健康工作者帶領學員探索藏品,並透過藝術回應。其次是全年運作的Gardener’s Lodge藝術小組,學員和藝術家以博物館為創作基地,在館藏、建築和展覽之中尋找靈感,學習繪畫、陶瓷和手工藝品製作等技能。 Gardener’s Lodge藝術小組成員製作的瓷匙(Porcelain spoons)在“A Spoon Full of Kindness”展覽中展出。(© Holburne Museum, 2021) IMAGE同儕主導小組(IMAGE: Peer-Led Group)由曾參與Gardener’s Lodge的成員組成,定期舉行雙週會議。成員在探索藝術技能的同時,也扮演博物館健康工作的倡導者,向觀眾和社區民眾分享心理健康和福祉的益處。最後,Discover Museums則是志工培訓課程,幫助希望擔任志工的弱勢成年人(尤其長期失業者)在博物館中建立自信、增進知識和技能。每間合作博物館提供最多5個名額,由資深志工擔任導師,以一對一的方式教授,鼓勵學員感受藏品,並予以回應。課程結束時,參與者會在晚會中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 霍爾本博物館、課程參與者和藝術家於2022年共同舉辦‘People Make Museums’展覽,呈現「Pathways to Wellbeing」 創意社群中每位參與者對活動的回應和經驗。(© Holburne Museum, 2022)   三年間,小組成員定期參與創作工作坊和培訓,最終與館方一同策劃 《博物館對我為何重要(Why Museums Matter to Me)》展覽,展示學習成果和心得。根據霍爾本博物館發表的成果報告書,執行團隊透過個案訪談、量表等資料進行評估,發現80%參與者認為參與活動後精神福祉有所改善,90%參與者在參與計劃後感到孤獨感減輕。目前,Pathways to Wellbeing計畫仍然穩定運作,也擴展目標對象,歡迎年輕人群體及新手母親參與。 學員在「Pathways to Wellbeing Up-Late」晚間活動中製作紙飾。(© Holburne Museum, 2024)   博物館不僅僅是展示、收藏的場所,更能為多元群體提供支持性的環境。索爾茲伯里博物館與霍爾本博物館都以自身的歷史與文化內涵,激發參與者的創造力和自我表達能力,也增加與社會互動的機會。當博物館積極參與社區事務,不僅能對社區帶來實質影響,也讓博物館轉化成具有推動文化轉變、提升健康福祉的社會變革者。   (責任編輯:黃淥)
2024/08/16
Object Days –1945年以降,猶太族群在德遷徒與生活的物件蒐集計畫
Object Days –1945年以降,猶太族群在德遷徒與生活的物件蒐集計畫
作者:Alina Gromova, Tamar Lewinsky, Theresia Ziehe (柏林猶太博物館) 柏林猶太博物館於2016年開始推動一項名為 Object Days (物件日) 的計畫,計畫目標是將移居德國的猶太裔社群相關的當代物件納入館藏,這些物件的主人來自前蘇聯、以色列、諸多東歐和中歐國家、與美洲等地。這項計畫行動肯認了博物館在社會與政治面所應承擔的角色與伴隨的責任。猶太裔移民是德國猶太社群不可忽視的一份子,他們的歷史與關於他們的物件不應繼續被埋沒,需要被看見。 為此,柏林猶太博物館邀請猶太裔移民來到他們平常便熟悉的地方:猶太裔社區組織、猶太裔教育中心、居民照護之家等。請他們帶來自己的日常用品,如衣物、玩具、工具、世俗與宗教儀式用物件,另外還有照片、信件、獎座、手工藝品等。計畫團隊懷抱好奇地傾聽這些物件的故事,並為每位物件主人/故事的主角拍攝與物件的合照。 隨著這項計畫將柏林猶太博物館的觸角往社群延伸,新的提問於焉而生:我們該蒐集哪些物件?根據誰的觀點?與誰蒐集?為誰蒐集?隨著蒐集工作的進行,計畫重點漸由向社群延伸與聯結等田野工作,轉為專注在博物館的任務角色上。無論是我們蒐集當代物件所採取的途徑,或是我們連結少數移民族群的方式,都是值得博物館省思討論的挑戰。   重新思考博物館館藏的傳統角色以及蒐集方式 ,讓故事發聲  柏林猶太博物館自創建以來,館藏便一直聚焦在個人敘事上,「用物件說故事」是我們的指導原則。我們藉由特別的個別品項,或是成批的各種物件、影像、藝術品、文件等,呈現德國猶太裔與在德猶太人的生活。但這些家族館藏多半來自十九世紀或二十世紀上半葉,它們記錄的是處於現代紀元起點的中產階級生活,以及關於迫害與移民出走的生命經歷。這些館藏或多或少都與柏林這個城市有所關連。 Object Days計畫令我們的館藏得以擴充,將二次大戰之後的物件與敘事,但凡能夠多面向呈現德國猶太人生活者,無論是社群組織之內或之外,無分區域,都納進來。我們鼓勵各種年齡層與教育背景的人參與這項計畫。Object Days作為一項參與式計畫,選擇將某些問題帶到前景,像是:參與者希望以什麼樣的敍事在展覽裡呈現他們的物件?在他們的生命故事脈絡裡,移民是如何被他們所定義?博物館與參與者之間的權力關係,如何影響過程?這些討論令物件與敘事間的關聯性變得更加透明。   透過博物館的作工,為社群賦權 自2016年11月以來,我們已分別在德國的五個城市,舉辦了七次Object Days活動。訪談了來自不同世代的八十二位民眾,拍攝了七十六幅人像照,並以攝影記錄的形式,蒐集了數百個的物件。計畫團隊到訪時,多半能事先得到當地籌辦單位提供的精確名單,且每位參與者都已安排好個別的訪談時段。 多數Object Days的參與者出生於前蘇聯,移民至德國已有超過二十五年的時間,儘管這些來自前蘇聯的猶太人占德國總猶太裔人口約莫百分之九十,他們的存在依舊被廣泛忽視。無論是在德國日常生活中或是德國猶太裔組織裡,他們都缺乏關鍵性代表,大眾對他們的生命故事與歷史亦無所悉。尤有甚者,他們的「猶太性」,經常由於曾遭蘇維埃政體粗暴剝奪掉宗教信仰,反令他們在德國受到「不夠猶太」的質疑。 每當Object Days活動進行前,我們皆事先從當地社群組織招募人手,協助我們進行訪談,如此可讓參與者在抵達現場時,先得到熟面孔的迎接。有些參與者只待了一小時左右,也有待上兩三小時者。有些人因為覺得自己的口說德語不夠理想,帶了用德文寫好的文件。但當他們意識到,無論是他們的移民過程或人生故事,只要是他們覺得有趣的,我們也同感興趣時,他們便會敞開心房,侃侃而談。許多參與者對於我們團隊也有人說俄文,且可以用俄語向他們進行訪談這點,感到非常驚訝。人們並未預期猶太博物館,這樣一個大型的德國文化機構,以如此充滿敬意的方式,對他們的人生經歷作反思。   柏林猶太博物館基地鳥瞰圖,之字形新建大樓為建築師Daniel Libeskind代表作 (攝/ Guenter Schneider, via Wikimedia Commons, CC BY 3.0)   新成果、新洞見、新覺知 隨著每次Object Days活動的進行,越多計畫成果進入到博物館展覽與論壇空間。有些照片與物件正於2018年11月開幕的近期特展中展出。亦有些物件即將被納入預計於2019年秋重新開幕的常設展中。Object Days的蒐集、聯繫、延伸過程,也成為我們舉辦的專家工作坊-「究竟是誰的博物館?博物館中的社會與政治關聯性」內容的一部分。 2018年夏天,我們接著在網路上推出了一系列Object Days活動拍下的人像照片,每位照片裡的主角皆與他們帶來的物件一同合照。我們在每個拍攝地點使用相似的背景,令其不引人注目,但又能顯示拍攝地的結構元素,以凸顯被拍攝者與物件。每幅人像照都附上取自訪談內容的簡短文字。 做為一個持續進行的計畫,Object Days促使我們不斷對採行的方法作批判性的檢視。在計畫進行的過程中,許多問題隨之浮現,例如:我們是否能將個別蒐集來的聲音,視為相關社群普遍性聲明的基礎?我們如何建構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樑,並在處理蒐集來的物件上,發展出一套多面向的方法?博物館可以如何與參與者發生關聯?當代物件為何對博物館重要?Object Days計畫日後的發展,將顯示我們究竟是一間「超然中立」的博物館,亦或是認取我們的社會責任與政治使命,展現出我們本色的機構。   原文刊載於國際博物館協會蒐藏專業委員會 (COMCOL) 第33期之電子報 (2018.12) 首圖來源  
2019/07/24
設計人們愛去的博物館
設計人們愛去的博物館
作者:施承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曉宇宙文創事業創辦人- 近十餘年,投入博物館規劃設計、展覽策劃、內容研發、敘事設計、人與空間感知研究,致力於從內容出發的博物館/展覽營造,為人們打造生動的展覽故事與親切的空間經驗。)  英國的數位、文化、媒體與體育部(DCMS)長期進行國民公共參與的調查,了解哪些人會去博物館、哪些人不去。發現各種人的屬性中,「階級」是一個顯著因素。也就是說,去博物館的人仍以較高的社會、經濟階級為主。這個已超過十年的長期統計提供博物館從業人員參考,以利於與人們有更多的互動。  早年觀眾研究專家Falk 和Dierking在其名著《博物館經驗》(Museum Experience)中,將個人背景、社會(和誰一起去參觀)與博物館環境與空間,列為影響觀眾經驗的重要因素;除了有形的建築、展覽營造,也重視各種使用者的參與,讓社群的活力加入。以下,將幾個案例歸整成空間、時間,以及人間三個角度,分別述說博物館如何吸引人們常來。    一、空間:能滿足人們生活需要 博物館建築一直是建築師追逐的夢想,是生涯「作品」的高峰,是城市地標,也是政治菁英在觀光與行銷上常援引的利器。然而,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建築學者反思,若把建築僅當成眩目的大物件 (object) 設計是遠遠不夠的:視覺的壯麗與新穎的體驗固然很有價值,但有些案例中強勢的建築師意志,常凌駕在博物館功能與實踐之上;又或者熱潮過後成為人煙稀少的蚊子館。  人與空間的互動,不只是視覺與體驗,還需營造一個讓人想停留、心中覺得是個和自己有關係的「地方」。回到空間上,博物館或文化機構如何能成為平凡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持續吸引人們前來呢?  位於南台灣的國立臺灣文學館,在建築右翼設有一間兒童文學書房,吸引許多孩子與接送孩子的父母在傍晚時前來。也許因為空間舒適親切,加上大量童書繪本陪伴,博物館閱讀室成了另類育兒空間,是社區居民可就近取用之地(見圖一、二)。位於新店溪畔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其獨特的聚落形成、抗議拆遷到藝術空間的生成過程,碰撞出成立藝文機構時的倫理面考量,現也成為市民遛狗、跑步、騎自行車、順路發現藝術,與觀眾混雜的景象(見圖三)。將博物室內外空間儘可能結合市民生活,編織進入日常生活中會經過的路徑,讓博物館週邊氛圍不再沈重,又能順道邀請人走進博物館,成為一個人們自然而然想去、構成生活經驗/記憶的地方。  國立臺灣文學館兒童文學書房,圓形凸出的空間吸引大小孩前去久待。攝影/ 施承毅,2014。 國立臺灣文學館兒童文學書房一角。攝影/ 施承毅,2014。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市民與觀眾觀察。攝影/ 施承毅,2015。 二、時間:在平行時空遊走  讓人願意走近博物館僅是第一步。博物館學者 Leslie Bedford (2001) 認為:博物館的核心事務應是:「說故事」(storytelling)。因人類有說故事的天性,透過敘說讓聽者神入其中,與博物館內容連結,還會反過來回想自己的經驗,學習就在自我與外在世界的雙向交流中慢慢發生。  博物館也是涵納大量故事的所在,常被喻稱為時光機。運用建築、館藏、策展,成為邂逅不同時代人類文明靈光的地方。但故事如何對人們產生深刻的意義?英國HRP(Historic Royal Palaces)與RCMG研究中心2012至2014年間合作的倫敦塔再詮釋計畫,提出一個動人的故事詮釋架構:將每個歷史地點、人物、物件、事件與故事結合在一起。例如據傳是亨利八世時期唯一記載在倫敦塔內被刑求的女性-詩人Anne Askew,曾在Cradle Tower中的拷問架上被刑求的一段暗黑歷史。該計畫也細心考察了觀眾在倫敦塔的不同地點,親近歷史事件時牽涉到的各種感官,如體驗監禁空間氛圍、觸摸過去的物件或建物細節、聆聽模擬聲音或口述等。以及最重要的,考慮觀眾在塔內不同地點的「情緒」反應,引導觀眾面對情緒的方式:不再渲染悲情、強調刑求的刻板印象或傷痛,而是藉著各種展示法,塑造體驗那不存在的歷史現場,理解被害者及加害者的動機、處境、心情與時空脈絡,培養真誠、同理這些複雜事件與情緒的態度,認識這段暗黑歷史。 連結倫敦塔中不同地點、人物、事件與故事。圖片出自該研究報告第28頁。 調查研究過程。圖片提供:Suzanne MacLeod, Copyright RCMG, School of Museum Studies,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雖然這僅是行動性、實驗性的設計/詮釋研究,很多發現仍逐步引入HRP的展示架構中。但強調的是博物館/歷史空間不只是古老的房子,歷史也不再是無趣的背誦,而是能品味人性與生命抉擇的體驗場。因此,博物館能不斷充實故事,觀眾也能隨著個人成長與不同的故事相遇、淘洗各種意義,成為終身學習的場所。   三、人間:促進健康的機構  博物館除透過故事達成社會教育,現在也成為健康的促進者。所謂健康(Health and Wellbeing)是全世界關注的熱門議題,它不只是治療疾病痛苦與延長壽命,也是一種正向的自我感覺—能感到安全、有能力應對生活、感覺自己能與旁人、社區、以及周遭環境連結。  2014年RCMG研究中心完成Arts Council England委託的一個有趣研究計畫「身體、心智,與心靈:博物館如何影響健康」。長達一年的研究過程,先整理出英國對於公共健康的努力方向,例如:壽命延長、預防重於治療、解決抗生素濫用等。並連結博物館與當地社區健康需求,提出五大健康原則:「連結、給予、有能力關心、持續學習、保持活躍」。接著,博物館邀請人們一起,主要是老年人與長期因疾病待在醫院的青少年與孩童,以館藏物件為核心,進行多場活動與工作坊。透過關於身體、心智與心靈等三方面的問題討論,引導人們為「物品」說故事。以下是三層面的問題舉例:  * 關於身體層面的問題:館藏物品是怎麼製作的?它的物性、質感如何?   * 心智層面的問題:這物品的背景故事是?它提醒了你什麼事?   * 心靈層面的問題:這物品給你什麼感覺?它讓你驚豔嗎?對曾擁有它的前一個主人可能有什麼價值呢?  藉著這些面向與館藏互動,參與者得到新的經驗,逐步了解自己與他人的觀點。更進一步,有機會與其他人群會面,發現更多新想法,了解周遭的世界,促成有交流品質的互動。最後,針對參與活動的老人與青少年們以情緒量表評估,發現都有顯著的正面情緒提升 其中一場工作坊物件,讓參與者藉上述問題詮釋物件故事。圖片提供:Alexandra Woodall 左下角為參與者自我填寫的情緒量表 。圖片提供:Alexandra Woodall 結語:回到博物館 從空間的可親與滿足生活需要,時間與空間緊密結合的故事,到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互動,空間、時間、人間這三者的相互交織下,博物館有機會擺脫沈重、高姿態、或刻意討好的印象,而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中精神上的多樣需求,提供不同層面的趣味與深度。  未來,在意博物館發展的人也許不再抱怨觀眾怎麼不來、讓好的館藏內容乾等;更遠一點,或許可讓失速的、經濟政治走向兩極的社會,有個嶄新的博物館「應允之地」,一個人們樂於常來遊走而潛移默化的博物館樂園。   參考文獻: DCMS 統計資料。 MacLeod, S., Sandell, R., Dodd, J., Duncan, T., Jones, C., Gaffikin, A., (2014). Prisoners, Punishment and Torture: Developing new approaches to interpretation at the Tower of London.   Dodd, J. and Jones, C., (2014). Mind, body, spirit: How museums impact health and wellbeing. Research Center for Museums and Galleries (RCMG).   Bedford, L., 'Storytelling: the real work of museums', Curator, 44 (1), January, 2001, pp. 47-70.     ♦本篇專文將同步刊登在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國內外資訊
2019/01/17
:::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