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儀錶板
電子報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想做數位策展但缺工具?「開放博物館」推出跨機構數位藏品及策展模組服務
文|城菁汝(國家圖書館編輯) 連續兩年(2020及2021年)臺灣518國際博物館日慶祝期間,都出現「開放博物館」的身影,您知道「開放博物館」的由來嗎?要如何成為其中一員呢? 2020年春天受新冠疫情影響,臺灣許多博物館短暫關閉。中央研究院「開放博物館」平台聯手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推出「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專頁」,讓民眾可一次參觀16個機構的展覽,打破館所不同資訊系統的限制。隨之更於2021年再次聯手推出「挖寶挑戰」遊戲,邀請民眾線上尋找30件寶物。互動式的數位展覽與趣味遊戲瞬間造成話題,提供民眾不受疫情影響,又能享受博物館資源的另類樂趣!不禁令人好奇,「開放博物館」到底是什麼樣的平台?當初又是為何成立?如何形成當今的樣貌? 開放博物館—中研院數位人文研究成果 時間回到2012年,執行多年的數位典藏計畫劃下句點,過往數位典藏成果轉由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維運。從數位典藏轉向數位人文,數位文化中心開始思考:如何從建置資料庫轉為發展數位工具?如何以研究為目標,創造知識生產循環模式?「開放博物館」正是其苦心經營的成果之一。 「開放博物館」的核心理念為「開放」(open),意旨三個層面: 開放「典藏」:打破GLAM機構〔註〕之間的隔閡,高達九成以上的藏品檔案向公眾授權釋出,藏品可於「開放博物館」平台自由流通,無須再授權,會員可結合自己與他人的藏品,在平台上進行數位策展。 開放「展示」:不論機構或個人皆可申請成為會員,於「開放博物館」策劃線上展覽。藉由開放藏品及展覽的詮釋權,希冀促進文化資產的「民主化」及「數位平權」。 開放「應用」:透過「開放博物館」無償提供的平台服務,鼓勵更多典藏內容開放,使更多人有機會應用典藏進行策展創作或研究,期待知識生產的正向循環利用。而「開放博物館」系統的開發是採用開源架構,預計未來也將釋出此開源架構成果,提供更多應用可能性。 誰適合使用「開放博物館」? 任何藏品在數位時代中,若無法線上瀏覽查詢,能發揮的影響力將有所侷限。若您擁有數位化藏品資源並願意開放授權,可加入「開放博物館」,應用其藏品管理及展示模組服務。 若您有策展構想,或想展現研究之歷程及成果,與大眾分享。可加入「開放博物館」,應用跨機構的數位藏品及其策展模組服務。 線上策展模組—實現跨機構藏品開放應用 「開放博物館」的線上策展模組功能正逐步開發,當有合作單位提出新的策展功能需求,工作團隊期望每次功能開發都能符合「開放原始碼」與「再利用」原則,除了使「開放博物館」功能日臻完善,更可將成果提供其他合作夥伴使用。 「開放博物館」會員策展的操作步驟及功能: 建立藏品:可上傳四種藏品類型(圖像、文字、聲音、影片),並建立藏品資料(metadata)及藏品授權。目前已有近15萬件藏品。 建立展示:提供兩種版型(直式及橫式)的展覽線上模組供選擇,而手機瀏覽則統一為直式呈現。展覽由「首頁」、「內容頁」、「誌謝頁」三部分組成,「內容頁」目前提供7種樣式搭配使用,可加入地圖與時間模組,也能嵌入放在youtube等外部平臺的內容,增加視覺及內容的豐富度。目前已累積200多個展示。 建立數位博物館:單一數位博物館下有數個藏品或展示,能自由結合藏品與展示的多維呈現。目前已建立近40間數位博物館,建立者身分包含博物館(如國立臺灣博物館)、政府單位(如屏東縣政府文化處)、紀念館(如中正紀念堂)、研究機構(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計畫專案(如數位島嶼)、民間單位或個人(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余如季)等。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創用CC授權開放民眾下載的圖像(來源:開放博物館官網) 此外,「開放博物館」還具備三個特色: 藏品之數位圖像採用「國際圖像互通架構」(International Image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IIIF)格式,可不限載具直接線上瀏覽高品質的大圖,顯示速度不受頻寬的限制。 「開放博物館」架構設計有別於傳統資料庫,藏品被搜尋引擎查詢到的機會較高。有不少藏品因被看到,而找到藏品背後動人的故事。例如,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看到余如季拍攝早期片場照片,而主動聯繫並協助判讀照片,補充照片的描述文字。 「開放博物館」支援研究成果之視覺化呈現,讓大眾更容易接收資訊。如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陳熙遠教授出席國家圖書館「秋季閱讀講座」,將演講資料轉譯為「與眾樂樂—麻將文化的前世與今生」展示,讓聽眾隨時能上網瀏覽演講內容。 「與眾樂樂—麻將文化的前世與今生」線上展覽(來源:開放博物館官網) 另一檔 「為己而來 被史家耽誤的女人」展示顛覆以往認知的妲己形象。內容呈現策展幕後故事,說明策展思考及製作過程,使觀 者了解如何將研究成果轉譯成AR。此外,今年(2022)年底「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預計推出運用「開放博物館」建置的線上「臺灣農村博物館」,透過數位工具將中研院的研究成果與大眾分享。 「為己而來 被史家耽誤的女人」特展,包含線上展覽、現場影音互動,可與妲己對話,了解殷商時期的歷史文化。(田偲妤 攝影) 圖文影音的多元組合—自由開放的線上展覽 綜觀目前「開放博物館」的展示類型,包含:實體展轉化為線上展覽,如「10X10:臺史博開館10週年特展」(橫式)、「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直式+橫式搭配)。另一類為沒有實體展的原生數位(born digital)線上展,巧妙融合四種藏品類型(圖像、文字、聲音、影片)於展覽中,如介紹1955-1981年的「台語片時代」能看到早期劇場女伶照片及台語影片(1957年《呂洞賓》、1962年《舊情綿綿》),也可於「2020臺灣音樂珍貴錄音線上展」聽到陳達老先生撥弄月琴,半吟半唱《思想起》的聲音紀錄。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展覽,第一層提供展覽單元,是直式上下拉的網頁版型,插入圖片及影片,搭配展覽文字構成。(來源:開放博物館官網)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展覽,第二層進入單一展廳,以橫式左右移動的投影片版型呈現。(來源:開放博物館官網) 更多展示類型及數位應用工具仍持續新增中。越來越多博物館準備好開放「藏品」及「詮釋權」,利用當代數位平台及科技工具,張開雙手歡迎大眾成為「重新編排」和「重新改造」數位典藏文化內涵的一份子。 註釋: GLAM機構:意指美術館(Galleries)、圖書館(Libraries)、檔案館(Archives)、博物館(Museums)四類藝文機構。近年興起的開放文化館藏運動(OpenGLAM Movement)期許藝文機構能開放藏品資料,不僅能使大眾能參與並應用數位文化資產,更能提升文物的可見度與館舍的品牌價值。
2022/04/06
臺史博2.0藍圖揭曉!專訪張隆志館長,談升格後的未來規劃與願景
記者:田偲妤(文化部博物之島專欄執行編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喜迎10歲生日,更在2021年10月17日升格三級機構,還記得那些和臺史博共度的美好時光嗎?「10X10:臺史博開館10週年特展」的展牆上,貼滿從FB上徵集的照片與留言,不論是校外教學、親子出遊、帶長輩回味從前,還是耕耘許久的常民文物捐贈、回應時事的當代典藏、為身心不便者規劃的導覽活動,臺史博已名副其實成為「大家的博物館」。10年成果豐碩、滿載眾人祝福,未來的臺史博又將如何蛻變成長呢? 「10X10:臺史博開館10週年特展」呈現臺史博最特別的典藏、歷年展覽海報與出版品、長期深耕的教育活動,以及不可不知的園區冷知識與觀眾問答。(田偲妤 攝影) 臺史博2.0藍圖揭曉,先從組織活化做起 「未來除了以臺灣觀眾為主要服務對象,還要把臺灣帶到國際,希望可以成為代表臺灣的國際級博物館。」張隆志館長侃侃而談心目中的「臺史博2.0」藍圖:「朝這個方向有三個工作在做:組織活化、數位轉型,這兩個基礎工作完成後,就會朝國際連結的方向全力推進。」「組織活化」是為館的未來發展打好根基,跳脫過度忙於眼前任務、被KPI宰制的思維和工作習慣,讓升格後的新進人員與新興單位能順利接軌現行團隊,更鼓勵館員以全館性重大發展計畫為工作目標。 「跨組對話」和「換位思考」是正在推動的組織活化方法。「跨組對話」要求各組的會議能開放館長和其他組的主管參與。「換位思考」則是讓各組主管輪流到其他組短期參與業務,共同思考能否跨組合作。然而,目前還有許多待討論的問題,例如組長到別組換位思考期間,是否會耽誤到原組業務進度?或干擾到他組作業模式?張館長表示:「我比較強調橫向對話、跨組合作、問題取向式的規劃,希望不要落入官僚化、單位各自為政、甚至壁壘分明的情況。」預計2022年4月後,臺史博將會備好新的組織團隊來處理升格後的業務。 臺史博於2021年10月17日升格三級機構、11月8日舉行揭牌儀式。未來將朝組織活化、數位轉型、國際連結三大目標前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提供) 新成立數位創新中心,國家文化記憶庫2.0進化中 另一項「數位轉型」任務交由新成立的「數位創新中心」執行,期望能帶動研究、典藏近用、展示及公共服務與教育四組的新業務推展。除了負責軟硬體設備升級,數位創新中心也負責「國家文化記憶庫2.0」(簡稱國文庫)的業務。張館長清楚界定出國文庫的未來目標:「2.0跟1.0最大的不同在於,不再做資料搜集、資費補助、管考等工作,而是以過去幾年來累積的290萬筆資料的內容優化、推廣應用、外語化、國際化為主要目標。」張館長更進一步介紹國文庫的三階段工作:第一步是讓網站友善化,優化介面設計與搜尋功能,並進行資料的權利盤點,盡可能讓更多資料可直接下載使用。第二步會用主題化、活潑化的方式分類資料,推薦優秀的案例供使用者進一步參考利用。最後一步是國際化,讓對臺灣歷史文化有興趣的外國使用者都能充份應用國文庫,目標「是像Europeana這樣歐洲跨國超過一千個博物館的重要平台。」 國家文化記憶庫匯集文化部各館舍、縣市文化局、文史工作者提供的290萬筆圖文資料,未來將以優化主題與數位服務為首要目標。圖為以創用CC條款授權下載的陳澄波作品《淡水夕照》。(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截圖) 「漂流人群與複數故鄉─臺灣移民的故事」策展行動,在臺史博與資策會的支持下,應用國家文化記憶庫的資源進行策展。(謝仕淵 攝影) 展望下個10年!往「世界的臺史博」邁進 讓世界看見臺灣的國際化目標,建立在館際合作的基礎上。目前正在展出的「看見藏品裡的原民官: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合特展」就是館際聯合策展的難得成果。臺史博的特色在於藏有豐富的臺灣歷史與常民文物,在十個共同主題下,精選出大稻埕江山樓盛宴餐具、三寸金蓮、戰後初期手繪電影海報、林朝英自畫像等重要典藏,與故宮的宮廷典藏、臺博的原住民典藏,相互對照且互補地呈現臺灣多元的歷史文化。該展預計今年10月巡迴至臺史博展出。 「看見藏品裡的原民官: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合特展」,臺史博展出豐富的臺灣歷史與常民文物。圖為江山樓盛宴餐具、畫家陳子福手繪的電影海報。(田偲妤 攝影) 此外,臺史博也積極與國外博物館合作,例如搭上東京奧運熱潮的「東亞體育世界的臺日運動交流國際展」是與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聯合策展,日方出借1964年東京奧運排球競賽銅牌等多件珍貴文物,臺史博則推出首位參加奧運的臺灣人張星賢等前輩運動員的參賽文物,展覽先後在日臺兩地掀起話題。而現正展出的「算×命:歐洲與臺灣的占卜特展」則是與德國日耳曼國家博物館的首次合作,將國際合作區域從亞洲跨向歐洲,展出東西方的占卜文化,更設計擲筊求籤、抽開運小物、算生命靈數等體驗活動,期望在疫情紛擾時期帶給所有觀眾心靈上的慰藉。 搭上東京奧運熱潮的「東亞體育世界的臺日運動交流國際展」是與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國立成功大學的聯合策展成果。(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提供) 「算×命:歐洲與臺灣的占卜特展」是臺史博與德國日耳曼國家博物館、中央研究院等單位的跨國研究交流與策展成果。(田偲妤 攝影) 在與館長前往10週年特展的路上,一群小學生正在常設展廳的廟前廣場聽導覽,展間充滿孩子的歡笑聲,這一切都是臺史博深耕在地社群的成果。張館長提到:「我們每半年到一年會有一個目標觀眾群的拓展,現在第一優先是學校社群,配合108課綱的相關活動,應用我們館的14萬件典藏和國文庫資源。」以鄰近的和順國小為例,館校自2013年起合作開發特色課程,讓學生在常設展廳以戲劇演出和歷史對話。未來也將持續拓展社區和企業客群,延續與溪南寮聚落合作的扛茨走溪流傳統、與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合作的企業捐款圓夢計畫等。從地方、全國到國際,展望下個10年,臺史博正從「大家的博物館」往「世界的臺史博」一步步穩紮穩打邁進。 臺史博長期與學校合作,鼓勵師生利用博物館資源做教案設計、學習專案或小論文。圖為和順國小師生在進行校外教學。(田偲妤 攝影) 2017年臺史博帶著鄰近的溪南寮聚落完成「扛茨走溪流」傳統。2021年12月19日第3屆盛典換地方當家,紀念先民在台江開墾時與水患搏鬥、環境共存的精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提供)
2022/01/19
如何創造雙贏的開放價值?「博物館的未來:開放進行式」講座紀實
作者:鄭珮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面對數位時代的開放趨勢與全球疫情衝擊下的變革,博物館如何運用數位功能為館舍加值?博物館開放的意涵及價值為何?又有哪些館舍開放的方式值得參考呢?為了響應2021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的未來:復甦與新象」(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和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於10月8日舉辦「博物館的未來︰開放進行式」專題講座,邀請國內博物館開放參與的幕後推手,一同分享後疫情時代博物館的數位轉型趨勢與實務經驗。 開放文化,從CC授權談起 「封存的文化不是文化,文化要流通、再創才能永存。」從開放文化館藏運動(OpenGLAM Movement)出發,林誠夏老師指出,文化館藏機構開放藏品資料不僅能使文物被看見與記憶,也能增進館舍的近用程度。不同於過去各館依據藏品與申請者屬性逐一訂定的授權方式,CC授權因其「一份條款,全球流通」的特性,節省了館舍繁複的授權處理流程,達到活化文化的目的。在「姓名標示(BY)」、「非商業性(NC)」、「禁止改作(ND)」及「相同方式分享(SA)」四個授權要素所組成的六種授權方式中,林誠夏老師強調,沒有最好或最壞的方式,應視館舍需求及藏品屬性在授權之初靈活選用,如大英博物館使用CC BY-NC-SA來提供網站物件,同時採用客製化的姓名標示格式,追蹤授權物件在公開網站上的使用,並針對高解析度的圖像使用商業授權,增加曝光與加值的同時,也藉由不同授權模式的互補循環回饋館舍自身。 大英博物館針對非商業使用的藏品圖像開放CC授權,館舍專屬姓名標示則有利追蹤授權圖像在公開網域上的使用。(Credit: The British Museum) 除了提供全球授權外,CC全球組織亦推出兩項標示工具:公眾領域標章(PDM)、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其中,公眾領域標章針對已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進行標記,讓大眾明確知道哪些作品可自由使用。公眾領域貢獻宣告則是針對還在著作權保護期間的作品,著作權人可主動拋棄權利,讓作品進入公眾領域使用,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的多數作品即以此方式發布。 互惠雙贏的博物館開放價值 黃心蓉老師則從博物館從業人員的角度談起,指出館舍面對開放資料的建置時,往往會有館舍付出、大眾獲益的「零和賽局」迷思,事實上資訊的開放不僅能讓使用者受惠,更能提升文物可見度與館舍的品牌價值。 博物館釋出財產資料的形式多元,從最常見的圖像授權、研究著作開放、數據資料開放到設計產品開放、原生數位(born digital)典藏釋出,博物館可依照自身需求選擇開放中低解析度圖像,或開放學術、非商業使用等方案,並非完全放棄營收。財產資訊的開放對於博物館自身其實也有不少助益,如美國蓋提美術館(Getty Museum)典藏的《米拉書法典範》(Mira Calligraphiae Monumenta)介紹書法字體並配有水果、花卉等圖像,在開放後因插圖精美而吸引許多瀏覽下載,也因此讓更多人認識該藏品。微軟(Microsoft)和麻省理工學院(MIT)更以AI技術捕捉圖像元素,透過演算法找出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品有相似元素的作品,增添博物館展示與教育的可能性。經由資料開放運用與在地知識建構,開放博物館使館藏物件得以被大眾看見、讓全民共創,最終形塑出互惠雙贏的博物館價值。 蓋提美術館典藏的《米拉書法典範》創作於1561至1562年間,展示各種書法風格範本,後由荷蘭畫家Joris Hoefnagel添加了水果、鮮花和昆蟲等插圖。(Credit: Getty's Open Content Program, CC BY 4.0) 如何開放?中研院「開放博物館」三面向支援 下午場次由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的許正欣專案經理介紹「開放博物館」的建置源起、實踐內容、合作運用案例。開放博物館起源於2016年的數位博物館專案,以「打開」為核心價值,希望藉由內容、技術及服務三個面向的開放,打破文化館所及跨國語言的隔閡,擴展實體博物館館藏與展示的可能,彌平策展人與觀眾之間的權力關係。 在網站內容部分,開放博物館以加速物件可見度與使用性為宗旨,提供無償使用。除開放授權與應用程式介面(API),更運用國際圖像互動架構技術(IIIF)讓上傳的圖像不必逐一下載,就能直接在線上被其他使用者介接運用。技術層面則使用了歐盟的開源架構讓網站有可拓展性,合作單位依據自身展示需求和廠商協力建置架構後,模組化的功能也提供給未來的使用者運用。至於網站服務,開放博物館透過數位典藏的主題式簡介,提升藏品被看見的機會,嵌入展覽語音導覽、疊圖對照等功能的多元展示模組化工具,讓策展人可以彈性調整展場建置,而大眾也能藉由網站徵件、群眾募「知」〔註〕等方式一同參與網站更新。 開放博物館和臺灣音樂文化館合作的「音樂文化地圖」導入地理資訊服務系統,使用者可透過左側欄目的篩選查看樂曲資訊及來源,該架構的建置也讓後續的使用者得以在展示中加入地理資訊系統。(來源:開放博物館官網) 國內博物館開放轉型的多元實踐 最後的綜合座談由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展覽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惠媛主持,談未來策展的趨勢變化,首先邀請國立故宮博物院吳紹群副研究員、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陳靜寬副研究員與黃茂榮助理研究員,分享兩個館在數位推廣、線上策展及民眾參與的實務經驗。主持人劉惠媛表示:數位典藏不止保存珍貴文物與文獻資料管理,在後疫情時代數位匯流的趨勢影響之下,「展覽」需要更多的創意企劃,無論是專家觀點的策展或是網路媒體觀點的匯集,面對數位物件和更具可近性的科技應用服務時,更能體會「工具的意義」。 故宮的數位轉型在資訊演進與線上工具的逐步成熟下,於2017年舉辦面向應用開發者的「黑客松(hackathon)」程式開發設計競賽。2020年開始針對藝文愛好者辦理「線上策展人」活動,藉由設置投票人氣獎、參加獎來提升參與意願,扭轉過往被動的博物館資料開放意涵,也將詮釋展覽與文物的話語權向大眾釋出。 臺史博推動的「國家文化記憶庫2.0」則於2020年底正式上線,奠基在1.0版本近三百萬筆在地資料之上,國家文化記憶庫2.0希望藉由主題性檢索、友善使用者介面與國際化推廣,讓地方文化與當代記憶創造更多對話。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20年首次舉辦線上策展人競賽,邀請民眾以「故宮OpenData 專區」之資源,策劃創意線上展覽。(來源:故宮文物線上策展網站) 座談會中,有許多觀眾在線上踴躍提問,針對臺灣博物館界原則性開放授權的指引,林誠夏老師表示,目前國內尚未建立各博物館開放授權的指引政策或規劃,不過國際上相關政策的討論,在CC全球組織提供的CC認證課程教範裡有不少文件值得參考。而CC Taiwan於2021年起也和臺史博合作,建置OpenGLAM CC授權問答集專頁,提供經驗分享、諮詢服務及處理建議。若有關於CC管理的不同問題,也可至CC臺灣社群討論室提問與討論。 此外,關於博物館如何將開放資料庫普及化、使資料更容易被運用,黃心蓉老師則強調「換位思考」的重要性。博物館可以從「善用民眾有的習慣」和「培養民眾新的習慣」做起,利用民眾平常習慣運用的平台(如維基百科)轉介開放資料,並和學校教師或產業合作,優化觀眾搜尋、培養民眾運用博物館開放資料的習慣。 綜合座談左起依序為劉惠媛、吳紹群、許正欣、林誠夏、黃心蓉、陳靜寬、黃茂榮。(鄭珮庭 攝影) 隨著時代的演進,數位轉型與資訊開放已成為當代博物館的發展趨勢,透過本次專題講座,不僅使館舍的開放意涵與授權型態更加清楚明確,國內外博物館的開放案例及經驗分享,也提供未來博物館發展開放資料的參考依據。 註釋: 群眾募知:開放博物館希望能打破過往單位提供、單位策展的使用型態,讓群眾能夠一同參與知識的累積與修正,如填寫後設資料、進行資料辨識等,讓知識的生產能夠雙向互動並更加完善。
2021/12/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