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如何創造雙贏的開放價值?「博物館的未來:開放進行式」講座紀實
作者:鄭珮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面對數位時代的開放趨勢與全球疫情衝擊下的變革,博物館如何運用數位功能為館舍加值?博物館開放的意涵及價值為何?又有哪些館舍開放的方式值得參考呢?為了響應2021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的未來:復甦與新象」(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和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於10月8日舉辦「博物館的未來︰開放進行式」專題講座,邀請國內博物館開放參與的幕後推手,一同分享後疫情時代博物館的數位轉型趨勢與實務經驗。 開放文化,從CC授權談起 「封存的文化不是文化,文化要流通、再創才能永存。」從開放文化館藏運動(OpenGLAM Movement)出發,林誠夏老師指出,文化館藏機構開放藏品資料不僅能使文物被看見與記憶,也能增進館舍的近用程度。不同於過去各館依據藏品與申請者屬性逐一訂定的授權方式,CC授權因其「一份條款,全球流通」的特性,節省了館舍繁複的授權處理流程,達到活化文化的目的。在「姓名標示(BY)」、「非商業性(NC)」、「禁止改作(ND)」及「相同方式分享(SA)」四個授權要素所組成的六種授權方式中,林誠夏老師強調,沒有最好或最壞的方式,應視館舍需求及藏品屬性在授權之初靈活選用,如大英博物館使用CC BY-NC-SA來提供網站物件,同時採用客製化的姓名標示格式,追蹤授權物件在公開網站上的使用,並針對高解析度的圖像使用商業授權,增加曝光與加值的同時,也藉由不同授權模式的互補循環回饋館舍自身。 大英博物館針對非商業使用的藏品圖像開放CC授權,館舍專屬姓名標示則有利追蹤授權圖像在公開網域上的使用。(Credit: The British Museum) 除了提供全球授權外,CC全球組織亦推出兩項標示工具:公眾領域標章(PDM)、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其中,公眾領域標章針對已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進行標記,讓大眾明確知道哪些作品可自由使用。公眾領域貢獻宣告則是針對還在著作權保護期間的作品,著作權人可主動拋棄權利,讓作品進入公眾領域使用,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的多數作品即以此方式發布。 互惠雙贏的博物館開放價值 黃心蓉老師則從博物館從業人員的角度談起,指出館舍面對開放資料的建置時,往往會有館舍付出、大眾獲益的「零和賽局」迷思,事實上資訊的開放不僅能讓使用者受惠,更能提升文物可見度與館舍的品牌價值。 博物館釋出財產資料的形式多元,從最常見的圖像授權、研究著作開放、數據資料開放到設計產品開放、原生數位(born digital)典藏釋出,博物館可依照自身需求選擇開放中低解析度圖像,或開放學術、非商業使用等方案,並非完全放棄營收。財產資訊的開放對於博物館自身其實也有不少助益,如美國蓋提美術館(Getty Museum)典藏的《米拉書法典範》(Mira Calligraphiae Monumenta)介紹書法字體並配有水果、花卉等圖像,在開放後因插圖精美而吸引許多瀏覽下載,也因此讓更多人認識該藏品。微軟(Microsoft)和麻省理工學院(MIT)更以AI技術捕捉圖像元素,透過演算法找出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品有相似元素的作品,增添博物館展示與教育的可能性。經由資料開放運用與在地知識建構,開放博物館使館藏物件得以被大眾看見、讓全民共創,最終形塑出互惠雙贏的博物館價值。 蓋提美術館典藏的《米拉書法典範》創作於1561至1562年間,展示各種書法風格範本,後由荷蘭畫家Joris Hoefnagel添加了水果、鮮花和昆蟲等插圖。(Credit: Getty's Open Content Program, CC BY 4.0) 如何開放?中研院「開放博物館」三面向支援 下午場次由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的許正欣專案經理介紹「開放博物館」的建置源起、實踐內容、合作運用案例。開放博物館起源於2016年的數位博物館專案,以「打開」為核心價值,希望藉由內容、技術及服務三個面向的開放,打破文化館所及跨國語言的隔閡,擴展實體博物館館藏與展示的可能,彌平策展人與觀眾之間的權力關係。 在網站內容部分,開放博物館以加速物件可見度與使用性為宗旨,提供無償使用。除開放授權與應用程式介面(API),更運用國際圖像互動架構技術(IIIF)讓上傳的圖像不必逐一下載,就能直接在線上被其他使用者介接運用。技術層面則使用了歐盟的開源架構讓網站有可拓展性,合作單位依據自身展示需求和廠商協力建置架構後,模組化的功能也提供給未來的使用者運用。至於網站服務,開放博物館透過數位典藏的主題式簡介,提升藏品被看見的機會,嵌入展覽語音導覽、疊圖對照等功能的多元展示模組化工具,讓策展人可以彈性調整展場建置,而大眾也能藉由網站徵件、群眾募「知」〔註〕等方式一同參與網站更新。 開放博物館和臺灣音樂文化館合作的「音樂文化地圖」導入地理資訊服務系統,使用者可透過左側欄目的篩選查看樂曲資訊及來源,該架構的建置也讓後續的使用者得以在展示中加入地理資訊系統。(來源:開放博物館官網) 國內博物館開放轉型的多元實踐 最後的綜合座談由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展覽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惠媛主持,談未來策展的趨勢變化,首先邀請國立故宮博物院吳紹群副研究員、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陳靜寬副研究員與黃茂榮助理研究員,分享兩個館在數位推廣、線上策展及民眾參與的實務經驗。主持人劉惠媛表示:數位典藏不止保存珍貴文物與文獻資料管理,在後疫情時代數位匯流的趨勢影響之下,「展覽」需要更多的創意企劃,無論是專家觀點的策展或是網路媒體觀點的匯集,面對數位物件和更具可近性的科技應用服務時,更能體會「工具的意義」。 故宮的數位轉型在資訊演進與線上工具的逐步成熟下,於2017年舉辦面向應用開發者的「黑客松(hackathon)」程式開發設計競賽。2020年開始針對藝文愛好者辦理「線上策展人」活動,藉由設置投票人氣獎、參加獎來提升參與意願,扭轉過往被動的博物館資料開放意涵,也將詮釋展覽與文物的話語權向大眾釋出。 臺史博推動的「國家文化記憶庫2.0」則於2020年底正式上線,奠基在1.0版本近三百萬筆在地資料之上,國家文化記憶庫2.0希望藉由主題性檢索、友善使用者介面與國際化推廣,讓地方文化與當代記憶創造更多對話。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20年首次舉辦線上策展人競賽,邀請民眾以「故宮OpenData 專區」之資源,策劃創意線上展覽。(來源:故宮文物線上策展網站) 座談會中,有許多觀眾在線上踴躍提問,針對臺灣博物館界原則性開放授權的指引,林誠夏老師表示,目前國內尚未建立各博物館開放授權的指引政策或規劃,不過國際上相關政策的討論,在CC全球組織提供的CC認證課程教範裡有不少文件值得參考。而CC Taiwan於2021年起也和臺史博合作,建置OpenGLAM CC授權問答集專頁,提供經驗分享、諮詢服務及處理建議。若有關於CC管理的不同問題,也可至CC臺灣社群討論室提問與討論。 此外,關於博物館如何將開放資料庫普及化、使資料更容易被運用,黃心蓉老師則強調「換位思考」的重要性。博物館可以從「善用民眾有的習慣」和「培養民眾新的習慣」做起,利用民眾平常習慣運用的平台(如維基百科)轉介開放資料,並和學校教師或產業合作,優化觀眾搜尋、培養民眾運用博物館開放資料的習慣。 綜合座談左起依序為劉惠媛、吳紹群、許正欣、林誠夏、黃心蓉、陳靜寬、黃茂榮。(鄭珮庭 攝影) 隨著時代的演進,數位轉型與資訊開放已成為當代博物館的發展趨勢,透過本次專題講座,不僅使館舍的開放意涵與授權型態更加清楚明確,國內外博物館的開放案例及經驗分享,也提供未來博物館發展開放資料的參考依據。 註釋: 群眾募知:開放博物館希望能打破過往單位提供、單位策展的使用型態,讓群眾能夠一同參與知識的累積與修正,如填寫後設資料、進行資料辨識等,讓知識的生產能夠雙向互動並更加完善。
2021/12/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