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專文

以文學止痛療傷: 臺灣文學基地《海馬打點滴:你有所不知的文學療癒》特展
以文學止痛療傷: 臺灣文學基地《海馬打點滴:你有所不知的文學療癒》特展
作者:張葳葳(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研究生) 疫情趨緩的2023年,國立臺灣文學館推出「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與療」特展,探討臺灣文史中的疾病與療癒。2024年,臺灣文學基地延續本館的展示,策畫了「海馬打點滴:你有所不知的文學療癒」特展(以下簡稱「文學療癒特展」,展期2024/07/12~ 2025/02/02)。策展人張亦絢以小說家對疾病與療癒的聯想出發,透過文字、音訊、影片及圖像,邀請觀眾感受文學的療癒力,也讓文學融入生活之中。 展覽由「病者皆前輩」、「傷口開口說」與「點點滴滴攏是thiànn-thàng」等3大展區構成,不僅探討病理層面的「病症」,更從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小病症出發,將目光擴展至社會污名化與歷史創傷。 展覽以文學反映生命中的「疾」,也成為實現「療」的關鍵力量。從展區名稱可見,展覽對「病」的態度也突破了傳統觀點:病者非弱者,每位經歷病痛的人皆為前輩,以自己的故事和感受為後人提供理解生命和健康的寶貴資源;而傷口非痼疾,是了解社會創傷的入口。 展場入口(張葳葳 攝影) 臺灣文學基地由日治與國民政府時期的官員宿舍修復而成,展廳屬於和洋折衷風格,保留了日式木造結構與室內格局。展覽以藍綠色、白色和溫潤的木原色組合成具有層次感的視覺空間,搭配園區內處處映入眼簾的葉片,再加上瀰漫空氣之中的木質香味,呼應「療癒」展的柔和調性,讓觀眾在面對沉重議題時,也能感受到舒緩與寧靜。 病痛紮根:病者皆前輩 序章「病者皆前輩」透過不同時代與類型的文學作品中對病痛的描寫,探究「隱私與尊嚴」、「衝突」、「心願」等8個子題,引導觀眾思索生理健康如何影響心理狀況,進而影響人與人的關係。 第一個子題「變化」中,策展人節選了作家蕭詒徽的〈健康〉,以日常的感冒與生病經驗作為開篇。從「連健保卡都不太確定在哪」的健康狀態,到「這次鼻塞多麼輕微,不想當那種稍稍麻癢就跑醫院的激動市民。」的否認與逃避,呈現面對病痛的微妙心理變化。 展場入口的自然元素向內延伸,文摘內容印刷於透明壓克力盒上,盒底鋪設仿真綠色草皮,象徵著病痛雖是私密的經歷,卻也扎根於共同的人類經驗之中。L型出窗讓觀眾看見室外的綠意,如同對健康與未來的展望。自然元素成為展覽的隱喻語言,傳遞出病痛與生命之間的張力,以及治癒與新生的訊息。 「病者皆前輩」展區的透明展示盒底鋪設仿真的綠色草皮,文字彷彿自草地生長出來(張葳葳 攝影)   病識難言:傷口開口說 「傷口開口說」展區分為「社會受苦」與「議題空間」等2個子題。「社會受苦」探究難以啟齒的議題,使「難言之隱不再隱」,進一步訴苦與止痛。展示內容涵蓋政治受難、職業傷害、汙名化與歧視等歷史傷疤,也收錄民間故事、大眾小說與怪誕書寫等非紀實內容。策展人認為:「神話,也有社會受苦的腹語術。」神話人物的象徵意涵,深藏著與疾病汙名化、非主流群體處境等社會議題對話的能量。 其中,策展人選了作家奚淞的小說〈封神榜裡的哪吒〉。作品沿用神話《封神演義》的框架,並賦予角色更多情感層次。故事中細膩描寫哪吒對於親子關係、生命與自由的掙扎與探問,並加入了跛腳書僮四氓的角色,兩人的互動讓角色性別氣質更為曖昧與流動。哪吒不符合常理的性情與體型,象徵「不見容」的病者境遇,折射出對病痛與異常的重新認知。 此區域以藍綠色不規則展板組合成大型展覽架,背面貼有LED燈條,散發著微微的光芒,暗喻社會議題雖然可能被噤聲而隱蔽,但其痕跡與影響依然無處不在。展示編排上將鏗鏘有力的議題書寫與小說內容並置呈現,喚起「開口說」的共鳴與動能。 「社會受苦」議題的大型展示框架,內容由六個社會議題與七個非紀實書寫所組成(張葳葳 攝影) 透著微光的展板(張葳葳 攝影) 「如今,障礙不再被視為個別人士的靜態特質,而是個體與環境之間的動態關係。」 這句話出自建築學者理查.魏斯頓的論述,佔據「議題空間」的中心位置,並展開「機構」、「醫學攝影室」、「醫療建築」等多個子題。 由8個空間相關的主題所組成之「議題空間」展板(張葳葳 攝影) 「議題空間」延續並深化了「社會受苦」的敘事,透過文字與照片,將重要的歷史痕跡與紀錄投射於實體空間之中,讓觀眾穿梭於不同情境,體會歷史創傷的諸多層次。 「展演、公共運輸」子題節選了陳秋慧〈誤讀他人的時候──《抱殘守缺:21世紀障礙研究讀本》〉中輪椅使用者受到物理、制度與思想「阻礙」的心聲。讓筆者想起在此擔任實習生時的一段經歷:有位輪椅使用者參觀完特展時,由於輪椅過重,壓得出口處的金屬門框變形。筆者詢問館員才得知,因為臺文基地的空間特性,身障觀眾必須更換使用遊客中心提供的輕型輪椅,顯示身障者在園區內行動的局限。這一小插曲,正巧回應了展覽所探討的無形障礙。 何以療癒:點點滴滴攏是thiànn-thàng 展區名稱中的「thiànn-thàng」來自台語「疼痛」的拼音,也意指疼愛、關切與憐惜,突顯療癒不僅止於個人的解壓與放鬆,更涉及對語言、文化與環境的理解與關懷。「身世」子題簡介了《兒子的大玩偶》、《日常對話》、《所有的美麗與血淚》等與疾病、主體性、身分與認同相關的9部電影,並播放精彩片段。策展團隊認為,這些影視文本猶如探索自我的引導手冊,幫助觀眾撫平自身與社會中的各種傷疤。   點點滴滴攏是thiànn-thàng展區圓潤的展板與多元的展品(張葳葳 攝影) 展覽也在尾聲解答名稱中「海馬」和「點滴」的意涵:點滴的均勻與規律,暗喻找到生活節奏感與平衡的可能;海馬的生物特性則啟發了環境保護與性別議題的討論,而「海馬迴」更延伸至對記憶與情感的研究,具有多重象徵意涵。此展區以圓潤可愛的展板構成,文字密度大幅降低,並輔以海報、影片、音樂等多元媒材,讓觀眾放慢步調喘口氣。同時也介紹了臺灣文學基地的自然資源,包含園區中的鳥鳴與植物,將展覽延伸至戶外,在觀眾的日常生活之中持續發酵。   園區內的樹種介紹牌,以文學作品節錄取代科學解說,結合綠意與詩意,在室外延續展覽的療癒主題(張葳葳 攝影)   情感共振:文字內容與展覽設計的力量 展場大量使用「蜂巢紙」作為隔間、支撐平台甚至座椅結構。蜂巢紙看似輕盈,卻擁有出乎意料的支撐力與穩固性,或許象徵著文學的力量——看似柔弱卻能承載情感的重量。展覽降低解釋性文案的比例,也避免說教式的論述,讓觀眾關注文學作品本身,直接感受文字的力量。然而,根據參觀者的回饋,多數人仍認為文字數量繁多且部分字體過小,構成觀展的挑戰。 「文學療癒展」透過設計、色彩選用以及空間氛圍的營造,引發愉悅、恐懼、懸疑、悲傷、正義感等多元情緒,創造觀眾的共鳴與迴響,同時以作品所承載之各種感受,直抵觀眾心靈,進而創造豐富而深層的感性體驗。 (執行編輯:黃淥)
2025/02/11
在島上栽種自由的花:賴和文教基金會的音樂展演與文化實踐
在島上栽種自由的花:賴和文教基金會的音樂展演與文化實踐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題記者) 每年五月彰化吹起一陣暖暖的文學香氣,下午時分踏足藝術館附近,可以聽見悅耳的民謠,唱著各地方的歌謠,背後都是說不盡的故事。 從2010年開始,一個屬於彰化的特色文學風景,悄悄生根萌芽了。以傳承台灣意識為使命的賴和文教基金會,舉辦了第一屆的賴和文學音樂節,邀請屬於地方性特色的獨立樂團,以音樂的方式來演繹賴和的文學精神,結合文學地景導覽、文化講座、文學旅行和文化市集等形成一個地方性的音樂盛會,合作對象不僅是音樂人,也包括文化組織和特色店家,以地方性的博物館帶動起鄉鎮動員,打造彰化成為一個文學城市的文化行動。 彰化是賴和的故鄉。臺北醫學校畢業後,他在彰化設立賴和醫院,時常為貧困民眾義診,被尊稱為「和仔先」。行醫之餘,賴和也推動臺灣新文學運動,並以寫實手法紀錄人民的處境,批判殖民統治之下的不公與剝削。今年適逢賴和130歲冥誕生日,第15屆的賴和音樂節將邀請國內知名的文學音樂創作者朱約信、林生祥、羅思容和吳志寧等音樂人一同為賴和慶生,而睽違十九年的鬥鬧熱走唱隊樂團也再度為賴和獻上最佳的祝賀禮,繼《河》專輯後,將發行最新的賴和文學音樂專輯《自由花》。   賴和紀念館典藏賴和的遺物、手稿及相關文獻資料。(攝影:黃淥)   深耕人才匯集成《河》 一切是從基金會長期培育青年開始。任職將近25年的執行秘書張綵芳表示:「高中是一個人的人格或內在的精神建構很重要的階段。2000年以前能在課本上讀到台灣文史的東西很有限,我們希望能夠發展出一個營隊,不只是有台灣文學史,還有從台灣發展來的歷史觀。」一開始,基金會舉辦中小學的教師營隊,希望藉由教師的教學,讓台灣意識的種子可以發芽;1996年開始舉辦高中營,爾後大專生台灣文學營隊,未料這精神卻萌芽成一棵大樹。 「2000年前台灣文學還沒有被正名,當時做了一陣子的正名運動,在沒有google的年代,有關台灣文化意識的資源取得不像現在如此容易。我們舉辦第一屆的高中營隊開始,就超過一百多人參加,當時這樣主題的營隊很少,家長紛紛把小孩送過來,由於人數超收,甚至有立委來為民眾陳情讓孩子參加營隊。」綵芳笑著說起當年的盛況。 2002年賴和基金會大專營邀請朱約信擔任授課老師,分享《鵝媽媽出嫁》文學音樂專輯經驗。(© 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高中生營隊,相當注重小組的討論,這讓學員培養了任務感和認同感,許多人第二年回來做隊輔,形成一種延續。孩子們進大學後甚至成立了台語文社團,繼續發揚營隊所建立的台灣歷史觀點。然而隨著賴和文學獎的停辦,營隊也跟著結束。在2005年最後一屆賴和文學獎的頒獎典禮上,一群過去在高中營認識的青年在典禮上,自發性地以賴和的作品作曲為賴和獻唱,開啟了製作音樂專輯的契機。 當時他們正值要出國深造,離開前希望為賴和作一些事,因此籌畫錄製一張專輯。台北醫學院畢業的呂長遇,以賴和的詩詞〈相思〉譜成曲,獲得大家的青睞,中山醫學院的吳易叡寫了企劃,和呂美親、陳南宏等高中營隊同學一起著手製作〈河〉的專輯,以賴和的作品為詞寫了十首曲子,在同樣是高中營隊出身,929樂團主唱吳志寧的「切格瓦拉」錄音室錄製完成,整個行動由青年自發完成。為了籌措錄製經費,他們以賴和的白話文小說〈鬥鬧熱〉為團名,展開十幾場的全台巡迴演出,不少年長的觀眾聽得潸然淚下,一買就是十張二十張,他們因此募到專輯製作費。 2016年賴和音樂節以賴和的小說《歸家》為主題,進行音樂展演(© 賴和文教基金會)   在2009年,賴和基金會與彰化市公所共同宣布將五月廿八日賴和生日訂為「賴和日」,這是台灣地方自治史上第一次,以一個城市人物做為節慶的象徵精神;2010年開始每年五月舉辦賴和音樂節,每一年用賴和的作品來做一個主題的延伸,邀請在地以及台灣意識關懷的樂團來演出,並且邀請閱讀賴和的作品,如林生祥以〈面會菜〉和賴和的牢獄經驗及作品〈獄中日記〉對話。農村武裝青年和吳志寧等以土地關懷為主的樂團都是座上賓。曾經獲得世界獨立音樂冠軍的拷秋勤樂團,快節奏的饒舌加上官逼民反的歌詞,每每讓現場氣氛很嗨,有高中生聽了很感動特別寫信感謝基金會。   整個城市都是賴和紀念館 賴和精神的延續,也展現在基金會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紀念館不是靜止的展覽館,而是進行式的賴和博物館。解嚴後出生的執行長白佳琳,大學時期來到紀念館實習,而參與了吳晟老師的中科護水運動,實際走到街頭,內心很是震撼。 「從書本上讀到,和到現場看到他們實際維護的價值都有結合在一起,那個現場當下就有被打通的感覺。不覺得文學只是文學,不會和社會有任何互動,在現場發現賴和寫的東西,在現在的社會還是持續在發生。」   賴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白佳琳(攝影:黃淥)   音樂會之外,如何以文學來直探賴和的核心思想,且保持對外界的接觸,2007年企劃「跟著賴和去散步」,從閱讀賴和文本開始,整理出賴和文學地景,製作賴和文學地圖,開始帶文學走讀,民眾可以一邊遊覽這個城市,一邊認識賴和的作品。即便是在地民眾都會發覺,自己重新認識了這個城市。 「我們想讓大家知道彰化不是只有肉圓和大佛。紀念館很小,可是只要你走出去,這整個城市都可以是賴和紀念館。」綵芳笑說著願景。   「跟著賴和去散步」活動帶民眾走訪賴和喜愛的八卦山,並一同至賴和墓前獻花。(© 賴和文教基金會)   尋訪文協前輩的足跡 日治時期,彰化是臺灣文化協會舉辦活動的重要據點,賴和等文協成員曾在此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10月17日是臺灣文化協會創辦紀念日,10月的台灣文化日所規劃的文學走讀,以文化協會在彰化為主題。「很多人不知道文協對彰化的重要性,不知道以前曾經澎湃的年輕人在這裡做過什麼。」 2020台灣文化日彰化文協行動營,帶領參與者尋訪1920年代文化先賢的活動場域(© 賴和文教基金會)   2015年紀念館開始做口述訪談,梳理日治時期彰化文協前輩的軌跡,再統整賴和作品中的地景,繪製成文學地圖於紀念館展示,透過地圖可以知道這個城市的文人足跡。今年的文學旅行規劃四條路線,以培訓長達九個月的志工做導覽員,帶領民眾認識賴和筆下的彰化市。音樂會的周圍,邀請臺灣各地文學館舍、特色店家等,共同擺設形成鬥鬧熱文化市集。 賴和文學地圖(© 賴和文教基金會)   讓賴和走出課本,持續和當代對話 基金會透過跨界的形式,從展示、音樂、小旅行、節慶、桌遊、漫畫,再到電視劇甚至是物品開發,讓賴和八字鬍的嚴肅形象,走入生活日常,甚至成為一種潮流經典。成功的人才培力,讓基金會的人力跟著年輕化,來自年輕世代的執行長白佳琳,讓音樂會的內容更加多元,商品開發和市集設計更為活潑,歷史裡的賴和與青年於是拉近了距離。 賴和基金會與紀念館三十年來耕耘臺灣文學教育,在教育尚未本土化的年代,舉辦各式臺灣文學營隊,與民間共同推動成立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進入教科書,賴和紀念館持續扮演地方行動文化館、結合地方社區組織共同發揚台灣意識。眾多賴和的孩子們在今年音樂會回家慶祝賴和130歲生日,如今多位已經是各大學台文所的教授,臺灣文學館的研究組組長,說明賴和所從事的新文學運動,在紀念館的努力下已經深耕茁壯。而散播各地賴和的孩子們,也為傳承賴和的精神,為「自由的花、平等的樹」持續播下種子。   (執行編輯 : 黃淥)
2024/05/15
:::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