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專文

從監獄到KGB博物館: 波羅的海三國如何直面困難歷史
從監獄到KGB博物館: 波羅的海三國如何直面困難歷史
作者:賴若欣 (荷蘭萊登大學考古學院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學碩士生) 在蘇聯時期,KGB(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是負責國家安全與情報蒐集的組織。自1954年成立起,境內人民一旦被KGB辨識為危害國家的危險份子,便會被送至勞動改造營。冷戰時期被納入蘇聯統治範圍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也經歷了KGB的監控與鎮壓。 1989年,三國超過百萬人民發起「波羅的海之路」(The Baltic Way),牽手串起600公里的人鍊,展現追求自由民主的決心。1991年,三國相繼通過公投而成為獨立國家,境內的KGB組織才隨之解散。如今,波羅的海三國皆將當年的KGB辦公室或監獄改建成博物館。本文將探討三個國家如何重新詮釋歷史空間,直面這段困難歷史。 立陶宛占領與自由抗爭博物館:以文物與空間再現被壓迫者的抗爭史 坐落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占領與自由抗爭博物館」於1992年成立,曾是納粹德國蓋世太保[註一]的總部與監獄,1944年至1991年則為KGB辦公室及監獄。如今已作為博物館、KGB檔案館、種族滅絕與抗爭研究中心[註二]。 展覽共有11個子題,以1940年遭蘇聯占領後,短短一年內便有超過三萬人受難的統計資料作為開端,講述納粹入侵與再度遭蘇聯統治的歷史。展示以線性歷史敘事搭配歷史檔案與文物,如:反抗軍裝備、受難者遺物等以及老照片,其中不乏帶來視覺衝擊的受難者死亡現場照片,營造出如同蘇聯統治下令人惴惴不安的氛圍。   館內照片牆呈現1941年立陶宛被捲入納粹德國與蘇聯的戰爭後,原被蘇聯所囚禁的罪犯被處決的影像。(賴若欣 攝影)   展覽客觀而溫柔地描述受難者遺物的故事,揭示物件背後蘊藏的情感,例如受難者在勞動改造營中製作的針繡作品展現出不屈精神,而受難者親友所帶回的十字架墓牌則表現出對故人的思念。   政治受難者Jurgis在贈與朋友Brone的刺繡上寫道:「Brone!不要記住我,而是要記住正在被奴役的祖國,和在西伯利亞受難並追求自由的兄弟們。」(賴若欣 攝影/翻譯) 政治受難者Elzbieta Plikūnienėy在1948年與四個孩子一同被遣送至俄羅斯,並於1949年在當地去世,其兒子在1989年將此十字墓牌帶回立陶宛。(賴若欣 攝影)   「The KGB: 1954-1991」單元復原了KGB辦公空間,展示監聽及跟監的工具,揭露當時主政人員的照片、姓名、任職年份與組織運作方式。此外,館內保留了地下一樓原有的監獄隔間,觀眾可以瀏覽浴室、禁閉室、處決室,體會受難者被囚禁的情況,讓場域訴說自身的故事。   博物館裡的「Padded Cell」(軟墊室),推測為刑求之用,受刑人被固定於拘束衣中,牆上的襯墊則用來吸收哭喊聲。(賴若欣 攝影)   博物館將KGB監獄轉化為再現歷史、推動轉型正義的重要基地。雖然館內多以靜態展示為主,沒有眩目的多媒體特效,但透過研究部門持續彙整加害者、受難者名單,並且累積紮實的研究成果,將時間跨度長的困難歷史完整轉譯為展示,提醒大眾不要忘記這段被壓迫的血淚抗爭史。   照片牆說明1954年至1991年間KGB組織運作的主要幹部(賴若欣 攝影) 蘇聯時期KGB職員偽造身份用的空白出生證明文件(賴若欣 攝影)   拉脫維亞角落之屋:記住、紀念、提醒 位於首都里加的拉脫維亞KGB博物館[註三],因座落在轉角,亦被稱為「角落之屋」(The Corner House)。該建築原本是住宅與商業空間,1940年至1991年間被用作KGB總部及監獄,拉脫維亞獨立後,1991年到2007年間成為警察辦公空間,2015年之後則作為博物館供大眾參觀。   拉脫維亞KGB博物館外觀。(賴若欣 攝影)   館內展覽以「被沒收的信件1940/1941」(Confiscated Letters 1940/1941)為開頭,展示7封被KGB沒收的家書,內容涵蓋受難者與家人的通信、以及受難者女兒請求史達林釋放父親的信件,觀眾能透過觸控裝置檢索書信內容與受難者的照片。這些信件由館內歷史學家Inese Dreimane所發現,並於2019年納入展示之中,可見館方仍不斷發掘歷史真相,訴說受難者的故事。 步入主要展間,映入眼簾的是拉脫維亞與蘇聯KGB幹部的相片及任職時間。展覽結合相關影像,呈現限制言論自由的政策、蘇聯反抗運動等主題,最後的主題「白色十字架林」(Groves of White Crosses)則綜整拉脫維亞境內的受難者紀念地點。展覽以政治受難者的口述訪談影片作結,回顧被逮捕與服刑的過程。   拉脫維亞KGB博物館展出處決用的子彈彈殼、被KGB逮捕的機密名單。(賴若欣 攝影)   由於缺乏營運計畫與資源,館內的監獄與地下室僅在團體導覽時開放參觀,館方甚至推薦觀眾前往立陶宛或德國,觀看更精彩的KGB展覽,成為另類的跨國館際串聯。展示以不需大量人力維護的大型展板為主,整體字數稍多,加上僅在展場最後設置座位區,容易使觀眾感到疲乏。然而館內的文物、檔案、影片與家書,仍足以讓觀眾了解KGB如何影響了人民的生活,實踐館方「記住、紀念、提醒」這段困難歷史的理念。 愛沙尼亞KGB監獄博物館:在監獄討論言論自由 KGB監獄博物館 ( KGB Prison Cells) 位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舊城區,為愛沙尼亞占領博物館( Vabamu Museum of Occupations and Freedom) 的分館,於2007年開放大眾參觀。這座建築原本是居住空間,1918年至1940年為獨立戰爭指揮部,1940後則被蘇聯改為KGB的辦公室與監獄,愛沙尼亞獨立建國後轉為警察部門所使用。 館內保留了原有的監獄隔間,以水泥塗牆重現監獄樣貌,並在六間房間介紹不同主題,展間小巧而簡約。此館有較多的多媒體裝置,如在復原的辦公空間搭配模擬KGB人員的對話音效及投影,或以沙畫藝術影片介紹愛沙尼亞的KGB,以視覺與聲音吸引觀眾了解沉重的歷史。   愛沙尼亞KGB監獄博物館展間內裝皆為相同的灰暗色調,空間狹長零碎,展示內容也相對簡單。(賴若欣 攝影)   最後一間展間向觀眾提問:「哪一種自由對你而言最重要?」 (Which freedom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you?) ,並開放觀眾留言互動。一位來自白俄羅斯的觀眾留言道:「我希望我故鄉的KGB也能夠變成博物館,人們可以不再受到不合法的審訊和虐待」,並提到其叔叔正在監獄受到不人道的對待,呼籲:「請和白俄羅斯站在一起!請和烏克蘭站在一起!」目前KGB仍然在白俄羅斯運作,這則留言被館方特地保留,提醒著人們關注當代持續發生的言論自由議題。 雖然愛沙尼亞KGB監獄博物館空間較偏小,但卻靈活運用既有的監獄隔間,明確地將各個子題分配於牢房展間中,且運用多元的多媒體裝置增加展覽敘事的豐富度,除紀念曾在此失去自由的受難者,也提醒著大眾「自由」的重要。   留言區中,一位觀眾寫下「Freedom costs something」(自由是需要代價的),另一位觀眾則回應「Idiot」(笨蛋)。這段互動呈現觀眾對「自由」概念的多重意義:既是需要爭取的權利,也是天賦人權。(賴若欣 攝影)   結語:在博物館打響威權的警鐘 對於波羅的海三國的人民來說, KGB辦公空間與監獄既是被壓迫與禁錮的象徵,也是實踐轉型正義的場域。三間博物館都以展覽揭露KGB組織的罪行,並直接展出KGB組織運作者的照片、相關文件,以及受難者的死亡現場照片與遺物,直白地批判威權統治,藉此凝聚社會對於「自由」的共識。 同時,三國的KGB博物館也擔起縫補社會傷痕的教育責任,讓受難者後代知道家族之殤被人們記得。更重要的是,這些空間也持續敲響反抗威權的警鐘。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的KGB博物館皆增設展示,為深陷烏俄戰爭的烏克蘭發聲,提醒觀眾當代社會尚在發生被威權鐵幕所壓迫的苦難,需要大眾持續為正義而行動。   愛沙尼亞KGB監獄博物館展示烏俄戰爭中被遣送至俄羅斯的烏克蘭孩童受到的非人道待遇:青少年被迫加入俄國軍隊對抗祖國,年幼的兒童則被洗腦教育,誤以為遭父母所遺棄。(賴若欣 攝影) (執行編輯:黃淥) 註解: 註釋1:蓋世太保(Gestapo,全名為Geheime Staatspolizei)為納粹德國的秘密國家警察,能夠未經法律程序將異議人士、猶太人等關押。 註釋2:該中心主要分為研究部門、紀念部門與特別調查部門,研究部門負責系統化地整理自1939年至1990年間的受難者名單、加害者資料;紀念部門負責籌劃管理紀念性活動與場域,占領與自由抗爭博物館便隸屬於此部門;特別調查部門則負責深入研究相關檔案,收集種族滅絕加害者的資料提供予司法機關進行罪行審判。 註釋3:隸屬於拉脫維亞占領博物館,由拉脫維亞占領博物館協會負責管理,以類似於行政法人的方式營運。
2025/01/14
恐怖統治與記憶的菱鏡: 海軍機械學校記憶遺址與博物館
恐怖統治與記憶的菱鏡: 海軍機械學校記憶遺址與博物館
  作者:María del Pilar Alvarez (阿根廷聖薩爾瓦多大學教授、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研究員)/ E-mail:mdelpilar.alvarez@usal.edu.ar 譯者:黃淥(博物之島執行編輯) 海軍機械學校記憶遺址與博物館(ESMA Museum and Site of Memory)是反映阿根廷近代歷史創傷的重要地標,見證了1976年至1983年軍事獨裁統治時期的恐怖統治。當時軍方發動政變推翻阿根廷的民選政府,並以「國家重組」為名非法拘禁政治異議者、工人、工會成員、左翼知識分子、學生、藝術家和宗教人士。被拘禁者可能被關押數天至數年不等,大多數人至今仍下落不明。在這段稱為「骯髒戰爭」的時期,阿根廷設立了約750個秘密拘留中心,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海軍機械學校(ESMA),約有5000人在此遭受拘禁與酷刑。 隨著軍政府垮台,阿根廷恢復了民主。1985年起,獨裁政權與游擊隊領袖在審判中被定罪入獄。然而,由於軍方的報復反撲,政府為了穩定政權,於1986年通過《終止法》,次年又頒布《服從法》。這些法律為獨裁時期的罪行設定了追訴期,導致檢察官無法及時起訴加害者。1989年和1990年,總統梅南更特赦了1985年審判中的被告。直到2003年,這些特赦法條才陸續被廢除,也重啟追溯軍政府時期罪行的審判。   海軍機械學校(ESMA)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過去是培訓海軍的設施,內部有教室、宿舍、辦公室、倉庫等設施。1976年後則被軍方當成秘密拘留中心。(海軍機械學校記憶遺址與博物館 提供)   作為證據與歷史真相的博物館 轉型正義的過程也影響了海軍機械學校的命運。隨著審判重啟,2004年軍方被迫將其管理權移交給政府,隨後展開了漫長的修復工程,2015年5月19日,海軍機械學校記憶遺址與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海軍機械學校是司法調查過程中的重要證據,博物館的設計和改造過程必須遵循「最小干預」原則,不能改變建築的原有結構,一方面保存證據,同時也保留了歷史的真實性,讓參觀者能夠理解建築物中不同時期的歷史痕跡。 海軍機械學校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從這裡步行幾個街區就能到達機場和兩座足球場,其中一座是知名的河床足球俱樂部(River Plate)。阿根廷軍政府統治期間曾在此舉辦1978年的世界盃比賽。當時球迷的歡呼聲讓那些被剝奪自由的囚犯辨識出地理位置,意識到自己可能正身處海軍機械學校。 過去,海軍機械學校周邊匯集了多個軍事機構,共同組成了一個佔地17公頃的園區。一進入園區,參觀者便會看到一架Skyvan PA-51飛機,這是獨裁時期執行「死亡飛行」的飛機。部分受難者在拘留中心遭受酷刑後會被「轉移」——這是「處決」的委婉說法。軍方會將受難者帶到地下室,注射鎮靜劑使其昏迷,然後從飛機上將他們活生生地投入大海之中。   園區內陳列執行「死亡飛行」任務的飛機。(Maria del Pilar Alvarez 攝影)   空間中的傷痛記憶 博物館共設有17個常設展廳,以結合傳統與現代的手法展示大量文件、證言和照片,每個區域都保留軍方原來的命名。展覽內容主要參照1985年和2004年審判中倖存者的證詞,參觀過程中倖存者的聲音始終伴隨左右,為觀眾揭示各個房間的具體用途。步入博物館,入口處的藝術裝置展示海軍機械學校中受難者的照片,每張臉孔都訴說著一個未竟的人生故事。參觀路線引導參觀者先進入介紹海軍機械學校歷史以及獨裁統治時期政治背景的展廳,從宏觀歷史逐步深入到個人遭遇。   海軍機械學校記憶遺址與博物館正門(Maria del Pilar Alvarez 攝影)   參觀者可以在博物館的一樓和二樓參觀軍官臥室,三樓和閣樓則是海軍機械學校中最為陰暗、可怕且戲劇性的區域:「頭罩區」和「小頭罩區」。走在昏暗房間的木板上,參觀者能切身體會受難者被拘禁於此時經歷的黑暗和恐懼,兩旁懸掛著倖存者的證言,揭示了被囚禁時的慘狀:手腳上銬,臉上蒙著頭罩或布面罩,被隔離在小隔間中,只能以編號相稱。   陰暗的「頭罩區」和「小頭罩區」走道(海軍機械學校記憶遺址與博物館 提供)   離開這個令人窒息的空間,參觀者會看到兩個空蕩蕩的小房間。其中一個房間的地板上有一行文字:「怎麼可能在這裡生了孩子?」背景可聽到一位目睹多次分娩的倖存者的聲音,揭示了殘酷的事實:那些被綁架的孕婦被迫在這裡生產。更令人髮指的是,軍方會假意承諾將嬰兒送回,實則將這些無辜的生命據為己有,被軍方人員或其親友非法收養。房間對面的牆上刻滿了受難者留下的文字,無聲地訴說著他們的絕望與掙扎。   被拘禁的孕婦被迫在無任何醫療輔助的情況下生產。(海軍機械學校記憶遺址與博物館 提供)   沿著狹窄的走廊前行,參觀者會來到一個稱為「船舶儲藏室」的房間,裡面存放著軍方掠奪的物品,牆上則投影出堆積如山的衣物。當年軍方在拘禁政治受難者的同時,也大肆掠奪他們的資產,內容包括衣物、家具、電器,甚至整棟房產。這些贓物不僅資助軍政府的暴行,更讓部隊成員中飽私囊。 最後一個展區被稱為「魚缸」。過去有部分受難者被迫在此為艾米利奧.馬塞拉上將工作,製作假文件和撰寫宣傳文章。之所以稱為「魚缸」,是因為工作區域設計成玻璃立方體,以便監視囚犯的舉動。展板上陳列當時的雜誌和宣傳文章,進一步揭示了軍方如何操縱輿論:他們刻意渲染游擊隊組織的暴力行為,強調這些組織對安全構成的威脅,藉此為自己的暴行辯護。     「魚缸」展區呈現過去受難者被迫勞動的房間(海軍機械學校記憶遺址與博物館 提供)   參觀的最後一站是上將住宅和地下室。海軍機械學校負責人曾在此坐擁一棟花園別墅,一位查莫羅上將甚至邀請朋友到此作客。展廳的電視播放著一段震撼的證詞:查莫羅女兒的一位朋友在1985年的審判中出庭作證:自己年幼時曾到這裡玩耍,在花園裡目睹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士兵將一名蒙著頭、手腳被銬的女性從車裡拖出,兩名男子站在一旁指揮,令她極度恐懼而保持沉默。參觀的終點是地下室,這裡曾是囚犯被「消失」前注射安眠藥的地方。陰暗的空間讓參觀者得以體會當年受難者面對的絕望和恐懼。   融入性別視角,揭示歷史全貌 2019年,海軍機械學校記憶遺址與博物館舉辦了一場重要的特展「重新審視海軍機械學校中的女性經歷:見證與回顧」。策展人認為博物館既有的展示缺乏性別觀點,決定重新審視展覽內容。他們以28位女性倖存者的證言為本,梳理女性受難者的受暴、懷孕與分娩經歷。為了突顯性別視角,策展人也在常設展的展版加上紅色標記和書寫體文字,補充女性在此遭受性虐待等經驗。此外,西班牙語通常使用「男性複數形式」來指代包含男女的群體。為了強調女性的存在,策展人在展板上也加入「女性複數型」的表述。特展結束後,這些改動被保留了下來,成為常設展的一部分,持續發揮著提醒和教育的作用。   左圖左下角以紅色書寫體補充女性的性暴力經驗(海軍機械學校記憶遺址與博物館 提供),右圖則在展板中補充西班牙文中女性專用的陰性主詞與動詞。(Maria del Pilar Alvarez 攝影) 2023年,海軍機械學校記憶遺址與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具有「卓越的普世價值」,將其登錄為世界遺產。這一殊榮不僅彰顯了博物館在揭示恐怖統治與國家暴力的重要性,也凸顯阿根廷社會及其民主制度通過審判來追求真相、保存記憶的能力,無疑是理解阿根廷當代歷史並反思人權問題的重要場所。  
2024/10/24
:::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