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重拾原住民族藝術的名字與歷史:史前館研究員盧梅芬專訪(下)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題記者) 盧梅芬長期關注原住民藝術與去殖民化議題。在她取得碩士學位後所出版的著作《天還未亮》中,即點出原住民族藝術在尚未建立成熟的藝術評論之際被過度吹捧,導致一些藝術創作可能會刻意迎合殖民觀點或部落想像,前景看似光明,但其實「天還未亮」。近年來,盧梅芬多次策劃與原住民藝術、音樂相關的展覽,希望突破對其族群化的想像,揭示隱含的困難歷史,也使觀眾看見藝術背後「人」的處境。 以兒童之眼講述困難歷史: 史前館研究員盧梅芬專訪(上) 以音樂及共通性取代差異性 音樂,是原住民文化展示中備受重視的元素。然而,與一般強調傳統原住民歌謠不同,2018年盧梅芬策劃的特展「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結合社會議題,展出原住民音樂的內涵與轉變。 「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特展主視覺(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這個展覽根基於2008年因為經費而不足未能實現的「轉彎人生: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特展計畫,旨在呈現原住民一再「轉彎」的母語:從第一個國語(日語),到第二個國語(華語),最後回歸母語,揭示原住民一再被殖民的歷史情境。 在「音樂的慰藉」特展中,盧梅芬帶入了原住民的困難歷史。在《原住民與社會運動》一區,以音樂人胡德夫為主角,展出1980年代原住民社會運動開始,胡德夫以歌曲〈為什麼〉來講述海山煤礦罹難的阿美族人悲劇。盧梅芬表示,這在當代原住民展覽裡相當罕見,尤其是在原住民音樂展裡置入社會悲劇,展出其社會運動發展的脈絡,並在國家級博物館展示是頭一遭。 從2008年到2018年,歷經十年的歷程,盧梅芬逐漸體認「共通人性」的重要性。她認為過去的展覽多強調原住民和漢人文化的差異性,但是差異性無法引發同理心,唯有強調其共通性,才能達到共鳴和認同。 盧梅芬將原住民的困難史帶入「共享記憶」的層次,將「他者」轉換成「我們」。她表示,讓我群與他者在博物館中「同時在場」的關鍵,在於找出他者與我群的共通性。展示策略上,她捨棄常見的線性時間敘事,從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手與音樂出發,如郭英男的歌聲在亞特蘭大奧運出現事件,以及2000年獲得金曲獎的歌手紀曉君、陳建年、張惠妹等大眾所熟知的歌手勾動集體記憶,再帶入高一生〈長春花〉,陸森寶〈美麗的稻穗〉,希望透過講述思念、深情等共通人性之歌,達到對他者經驗的同理。 「音樂的慰藉」特展從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手與音樂出發,通過「共享記憶」達到對他者經驗的同理(圖片提供:盧梅芬) 展場提供舒服的沙發區,供觀眾放鬆聆聽音樂(圖片提供:陳佳利) 在該展示中,盧梅芬先試圖「撞擊」觀眾的眼睛,再帶入不分原漢的共同記憶。例如放入從原住民歌曲改寫成的反共復國歌曲〈臺灣好〉,聲聲唱著「臺灣是個復興島」,勾起了戒嚴時期的共同回憶。通過「共享記憶」達到音樂的慰藉,以突破我群與他者的分野。點出彼此的共同性,才是達到認同與融合的基礎。 讓博物館中的無名者重新回到藝術史 盧梅芬在原住民族展覽上的另一個重要實踐,是讓無名藝術家在藝術史中重新歸位。她認為長期以來原住民族展示缺乏「人味」的原因,就在於忽視個人的特殊性;以往原住民族作品僅作為族群文化內容的展示,而缺少對創作者個人的背景介紹。 盧梅芬具備的藝術史背景使她更為注重藝術家的創作與養成歷程,探究作品是如何長出來的。她展開原住民族藝術家的身分追尋,以期同時呈現藝術品的個人性和情感脈絡。2023年她與創作者狼七合作出版〈月亮的名字〉,以漫畫描繪出了這段研究經歷。 「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主視覺(圖片提供:盧梅芬) 2023年,盧梅芬策展史前館「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展期至2024/4/14),呈現原住民族身分認同的追尋過程。展覽分為兩個區塊,除了介紹原住民族藝術發展歷程之外,也展出嘉興部落的雕刻作品,講述創作者進入公共視野的過程。另一部分,則呈現原住民族藝術家透過創作引發自我認同,尋回族語名字、回家的過程。展間以汙名化來破題,以謝世忠《認同的污名》等著作點出原住民族被汙名化的處境,提供給觀眾重新認識被污名者的資訊。 「我是誰?」特展以黃色翻牌呈現污名用詞,包括「外籍新娘」等不合時宜的稱呼,喚起大眾對污名化的認識。(圖片提供:盧梅芬) 盧梅芬特別展出美術史指標性刊物《雄獅美術》中原住民藝術論述的轉變:1972年出刊的「原始藝術特輯」仍強調族群分類,1991年的「新原始藝術特輯」則是一個轉捩點:隨著解嚴後的本土化浪潮,原住民族開始探詢自我文化身分的定位,從過往的無名藝術,走入重視創作個體的「手藝人」,直至個人藝術家的出現,從此原住民族藝術家開始走入臺灣藝術史之中。 《雄獅美術》「新原始藝術特輯」藝術尋路圖插圖,呈現原住民族藝術的發展。(攝影:編輯室) 每一趟回家的過程都是英雄之旅 盧梅芬以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分析神話故事所提出的「英雄旅程」模式,認為每個人都是人生旅程上接受試煉的潛在英雄,都將經歷從平凡世界、冒險的召喚、拒絕召喚、遇上導師、跨越關卡,等啟程、啟蒙再歸返的一個旅程。 該展以藝術家尤瑪・達陸為例,其考上公務單位後,因為接觸到原住民族運動內心產生悸動(召喚),母親對她要辭去鐵飯碗工作震怒(拒絕召喚)而斷絕援助,遇見外婆收留並且解決難題(導師出現),最終開始學習並發展泰雅傳統織布工藝。尤瑪・達陸遵循此回歸之路,最終找到自己的身分認同。 原住民族創作者經歷「英雄旅程」探索自己的身分認同。(圖片提供:盧梅芬) 尤瑪·達陸透過織布傳承泰雅族傳統織品文化。(圖片提供:盧梅芬) 建立具有原住民族史觀的博物館 盧梅芬自1999年進入史前館至今逾二十年,她坦言經歷十年後始能成熟地操作展示規劃。她認為策展人的權力很大,因此需要特別小心翼翼,與藝術家合作時,盡可能給予創作空間,以詢問代替指令。例如《回家》繪本的插畫家儲嘉慧一度要放棄合作,她察覺其壓力後介入,並給予完全的創作空間,最後才有了亮眼的成果。 一直以來,盧梅芬不斷「偷渡」原住民族困難史進入各個展覽中,面對日漸離去的耆老和藝術家,她心中感嘆著來不及的急迫感,雖然原住民族的範式轉移還未真正實現,但是她認為越難的事,越是值得去做。從音樂展覽到兒童親子展館,從臺灣原住民族到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她認為唯有正視歷史傷痛,才能帶來真正的和解與轉型正義。
2024/04/02
以兒童之眼講述困難歷史: 史前館研究員盧梅芬專訪(上)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題記者)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員盧梅芬慎重地翻開一本精美的繪本,那是紀錄著布農族從在日治時期被迫集體遷移的故事,也是國內第一本關於原住民族被殖民的困難歷史繪本《Kulumaha》(布農族語:回家吧)。故事描繪七十二歲的老奶奶慕拉斯帶著小孫女,在闊別一甲子後重返兒時家園內本鹿的歷程。時光倒轉,書中描繪十一歲的慕拉斯和父母與部落家族,被迫集合在部落廣場上,在武士刀的吆喝下,淚流滿面地揮別山中的水鹿、黑熊與小米田。 繪本〈Kulumaha〉以兒童視角紀錄布農族遷村歷史。(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這是日治時期對原住民所實施的『集團移住』政策。」盧梅芬打開由布農族人口述故事所編輯而成的繪本,俐落短髮鑲嵌著黑白分明大眼的她,十分不捨地嘆了口氣: 「1930年霧社事件爆發後,日本政府為了有效管理深山地區的原住民,採取了『集團移住』的政策,對於居住在高山區的布農族影響最大,移居到平地的布農族人無法適應環境而水土不服,許多人染上瘴癘而亡。日本人為了杜絕他們回家的念頭,把山上的家和小米田都燒了。直到2002年陳水扁執政,回家行動開始,文建會用直昇機載老人回部落出生地,當年的家園只剩不到三分之一的殘垣。國小時離開的蔡善神後來訪問被迫離開的族人,才有了這本繪本。」 「這樣的經歷類似美國的『淚水之路』。1838年美國軍方將原來居住在肥沃東岸土地的切諾基族人強迫遷移至新墨西哥州,一千多英哩長途的疾病交迫,導致四千人死亡,後來美國政府將其西遷路線指定為國家歷史步道。」 身形瘦小樣貌清秀的盧梅芬說著這些既遙遠又相似的原住民族血淚史,泛著淚光,卻神情堅定。她自1999年任職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二十餘年來致力於原住民族藝術的研究,對於研究與策展等博物館實務工作具有獨具一格的見解。作為博物館研究員,盧梅芬有兩個重要貢獻,其一對原住民族展覽做了重要的反省,並且致力於建立新的展覽視野,其二是以共通人性打造可被理解的原住民族困難歷史。而她窮盡畢生的心力,最大的願望就是建立具有原住民族史觀的原住民族博物館,呈現其被殖民的真實困境,而非僅僅只是族群分類的文物展示。 重拾原住民族藝術的名字與歷史:史前館研究員盧梅芬專訪(下) 盧梅芬研究員於史前館探索館同理心展區留影(圖片提供:盧梅芬) 臺灣原住民族經歷殖民與專制政權影響的困難歷史,盧梅芬認為有其必要做一個範式轉移: 「如今美國、加拿大都在做原住民族去殖民的工作,並且經過範式轉移,其歷經掠奪土地、同化教育和我們原住民族的處境都一樣;而臺灣因為『南島』的概念會將原住民族議題導向國族建構和去中國化,忽略原住民族的議題本身是關於去殖民和人權議題。」 以故事和遊戲構築困難難史 「從原住民族正名運動到民進黨執政,臺灣的文化與政治論述以『南島文化』為核心。當臺灣歷史博物館對臺灣的歷史做了一個範式轉移,原住民族的殖民史卻始終沒有呈現結構性的翻轉」 對此深感遺憾的盧梅芬,在她所規劃史前館探索館裡,盡量置入原住民族的困難處境,例如臺灣原住民族戰後因經濟弱勢與被殖民的歷史脈絡而被迫移動: 「我要講的移動並非大歷史的移動,而是特定時期的被迫移動,包括移工在戰後經濟大建設的移動,最高之處是鷹架,最遠是遠洋漁業,最深是礦工,最陰暗的是雛妓。」 經歷三年精心策畫下,史前館於2023年5月19日重新開幕,以更新常設展與建築再造,給予觀眾全新面貌的「臺灣史前史廳」,建立「南島廳」外,以親子共學為目的的「探索館」,更是以親切的繪本帶入艱困的原住民族殖民史,並且融入國際比較觀。 史前館重新開幕!新常設展為友善平權與社會議題努力 探索館以繪本讓兒童認識原住民族困難歷史(攝影:陳佳汝) 探索館外長廊大片落地窗映照著寬闊的斜坡綠地,是孩童嬉戲徜徉的空間,裡面色彩繽紛的探索館,以環型的空間兜出一個個真實的血淚故事,大型人偶代表的是一個真實的角色,並且是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族群。 以親子為導向的探索館,以遊戲帶入史前的內容,用故事來構築困難歷史。「移動」是與常設展及南島廳連結的共通主題,也是展覽的敘事主軸:從史前的冰期移動,南島的擴散和遷移,到探索館裡原住民族的被迫遷移,以呈現全球原住民族在殖民時期共同遭遇的三大議題:被迫離開自己的土地、同化教育,以及移工等三大主題。透過這些議題的展示,也讓觀眾反思台灣原住民族的處境,以解殖民的觀點重新看待原住民族的歷史。 探索館以「遷徙」為題,引導觀眾了解原住民族被迫遷移的歷史(攝影:陳佳汝) 以個人故事激發兒童的同理心與國際觀 展示策略上,盧梅芬強調要回到細膩的故事之中。「只是講原住民族曾被殖民和汙名化,很難進入內心去理解其困境,一定要有例子,因此回到個人的故事很重要。」在她的策劃之下,台灣原住民族的故事以繪本形式呈現,因而有了以內本鹿事件為本的慕拉斯返家繪本,也讓困難歷史變得可感同身受。 置入殖民史的童書外,探索館最大的特色是打造了具有國際比較觀的原住民族困難歷史,將被殖民的議題拉高到全球共通性的議題。她認為讓兒童有國際比較觀很重要,因此持續搜尋以原住民孩童視角出發的故事,在研究美加澳紐的原住民族殖民史之後,找到了關鍵案例,例如,查尼之死。九歲的查尼在加拿大政府的同化政策下,被迫離開自己的父母送往寄宿學校,想念父母的查尼在零下七度的低溫下逃離學校,沿著鐵軌走了六十公里後最終倒下,死於飢餓和寒冷。由於記者的報導而引起全國關注,經由調查發現有六千名寄宿孩童死亡。這是加拿大政府在1870至1996年間對其原住民族所施行的同化教育。 為了以孩童之眼來認識人權議題,她將「查尼的秘密小徑」繪本的每一頁故事放大輸出,攤開成書本的形式展出。隨著放大的書頁,可以看見查尼原來養了一隻狗和父母快樂地生活在一起,最後卻孤獨悲慘地倒下。故事繪本的上方會標出重大事件,如「1830年印地安人遷移法」,「淚水之路」,「世界移工」,「什麼是寄宿學校」,做為帶領兒童認識困難歷史的議題。 探索館邀請觀眾設身處地思索繪本主角的處境(攝影:陳佳汝) 故事尾聲,她設計了問題:有沒有被迫離開家的經驗?曾經失去什麼?並且以紙卡來讓孩子們回答,如果你成為困難歷史繪本當中的主角是,你會怎麼做?讓孩子換位思考。原住民族被殖民的困難歷史在臺灣第一次以繪本形式展出,其親切的童書繪本和明亮的展示空間,盧梅芬透過情感的經驗帶來道德與政治的關懷,讓困難歷史和觀者可以在博物館中與全球性的原住民族困難歷史「親密相遇」(intimate encounter) 。
2024/04/02
新的族群認知嘗試: 史前館新常設展「南島廳」
作者:謝景岳(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臺灣與南島族群關係的重探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以下簡稱史前館) 是一座奠基於卑南遺址-當時臺灣考古史上發掘範圍最大的遺址-所成立的博物館,自2002年成立後,該館持續透過臺灣史前史、考古科學、臺灣南島民族與臺灣自然史等常設展廳主題,探索與推廣影響臺灣社會定位自我與他者關係甚深的重要考古智識紋理。 其中,臺灣南島民族此一主題所身處的歷史、社會與文化脈絡,由於在過去廿年間因循原住民族文化與權利的復振力道既快且深,【註1】且臺灣在人類遷徙交流的研究上逐漸被視為南島語族的重要節點,使史前館於2022年閉館更新前,循著起源、儀式、親屬關係或是物質文化等展示架構,輔以原住民族各族為展示單位的首代常設展再現策略,逐漸無法回應當代臺灣與世界南島文化的發展現況和關係,因此藉著2018年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機會,史前館除全面性更新包含展示在內的軟硬體設施功能與服務方向,【註2】更重新梳理了「南島族群」此一意涵對當代臺灣的意義。 史前館策展團隊從原先名為臺灣南島民族展示廳、現更名為「南島廳」中率先掙脫的,便是南島文化的單一地域性、族群性觀點,且以「KITA我們」、「理解」、「邊界」、「交換」、「溝通」以及「認同」等六項主題建構新的常設展示內容,從中顯現出「彰顯世界南島族群與社群主體性」、「跨文化比較與連結」以及「論壇式敘事」等展示原則。這不僅是史前館策展團隊嘗試與觀眾對話的基礎,也可視為臺灣在經歷不同類型殖民主義影響後,【註3】由國家級博物館就臺灣與世界南島族群所呈現出的解殖觀點。 「南島廳」以「Kita我們」揭開序幕,以約三分鐘的動畫-「世界開始的地方」向觀眾介紹南島族群多樣的創世神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博物之島新訊】史前館重新開幕!新常設展為友善平權與社會議題努力 南島族群與世界在此交會 以該展覽入口為例,透過南島語系國家為中心的世界地圖,以及馬來語中一種包含聽者在內的我們 -KITA- 此一名詞,宣示該展覽是當代世界南島族群認知自身與他者文化的互動場域。在嘗試確立展示主體的敘述中,該展覽談到: 藉由傳說與故事,交織這片廣袤海域上豐富的行旅記憶,以及人群交會產生的多重歷史,呈現居住在此的「kita 我們」是誰,也闡明「神話不比歷史虛構、科學不比故事權威」的主張。南島世界獨特的島嶼經驗與海洋思維,不只是在地的地方知識,更蘊含啟發世界的思想和智慧。(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23a) 這段敘述清楚顯示,該展覽不僅希望突顯世界南島族群的主體意識及其理解世界的方式,更有意圖擴大觀眾心中認識論的層次。 南島廳入口,以南島語系國家為中心的世界地圖揭示展覽的世界史觀。(葉家妤 攝影) 【博物之島新訊】泛.南.島藝術祭:海洋與島嶼交織而成的南方樣貌 而經歷該展覽主體意識與認識方法上的定位後,以「理解」為主題的展示內容,亦開啟了觀眾藉由當代此一維度,認識不同南島族群理解和對應世界的方法及其異同。例如在談及社群公共事務時,該展覽選擇將臺灣鄒族男子會所 (kuba)以及紐西蘭毛利人會所 (wharenui) 兩項內容並排陳設,呈現雙方如何在自身社會組織中,型塑與發展社會階級和規範場域,進而奠基雙方社會對秩序與社群關係的理解和追求。 「理解」單元介紹南島族群的基本文化,以及他者如何看待與影響原本屬於南島族群的傳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圖為「聚落與公共事務」子題裡,臺灣鄒族男子會所數位展示與紐西蘭毛利人會所模型並陳之展區。跨文化的比較與連結,是本次史前館南島常設展廳的核心方式之一。(謝景岳 攝影) 又如談論南島族群所面對環境議題時,該展覽談述東南亞國家的油棕、棕櫚油以及霾害議題、吐瓦魯該國面對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所帶來的生存危機,以及臺灣達悟族核廢料儲存場所展現的土地與環境議題,將看似是跨區域的獨立事件,轉化成不同族群卻遭遇共通權利議題的反思。這一再現模式,不僅是該展覽表現跨文化比較與連結的主要方法,亦是提醒觀眾開拓既有經驗場域進行全貌性檢視反省的媒介。 圖為說明東南亞國家,因國際棕梠油業興盛,使雨林面積不斷縮小的議題;此區也討論著其他東南亞國家各種環境議題。(郭冠廷 攝影) 跨越邊界、文化的適應及波動 接續的「邊界」與「交換」二項主題,亦明確利用必須經由反身性思考的議題,嘗試引導觀眾認識相關議題。在這二項主題中,該展覽將族群中的信仰體系、身體觀、族群分類系統、商品交換機制、有形與無形文化在南島族群中傳衍等議題,放置在制約與促動的效應中觀察,並藉由持續存在與被迫承擔的跨邊界和跨文化互動-例如殖民主義和全球化貿易-體現南島族群內外不同的權力論述,使得展示內容裡微觀性典藏文物或巨觀性歷史事件描述,提供的並非只是知識,而是促動討論、成為論壇所需要的敘事基礎。 南島族群於歷史上的移動路徑,透過與其他族群交換各種觀念、生活方式、社會關係、經濟活動等,形塑多元族群樣貌。圖為展場裡,仿東南亞移工與移民在臺購買生活必需品的東南亞雜貨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例如談及邊界此一概念在南島族群場域中所顯現的變動性時,該展覽運用排灣族土坂部落的例證,闡述著排灣族土坂部落的pulingau(巫師)及族人,在2020年COVID-19疫情期間,藉由舉行pakingecen(阻擋)儀式守護部落,以此展現該部落「面對當代社會的公共衛生問題,透過傳統的觀念及儀式實踐,呈現積極主動的在地回應方式(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23b)」,至此,邊界此一概念中所蘊含的族群主體性與能動性,不僅跨越了傳統與當代的邊界,也促使連接傳承過去與對接未來的界線,具備了相輔相成而非涇渭分明的特徵。 排灣族土坂部落設立界線,以此阻擋外界的惡靈與災害。(郭冠廷 攝影) 如何在當代社會,找尋自我認同? 至於「溝通」與「認同」二項主題,則在說明儀式、祭儀等傳統文化實踐中的溝通與認同意涵後,充分運用南島族群中音樂、文學、影像、藝術等創作及其背後的身分認同、文化展演和本真性(authenticity)關係、國家視角與需求下南島族群所面對的文化遭遇和侵擾,以及不同南島族群面對主流國際社會權力與權利拉扯後的再定位。相比其他主題,這二項主題所運用的例證和媒體涵蓋甚廣,既象徵南島族群溝通形式與當代發展上的蓬勃,也暗喻著南島族群面對溝通與認同議題時,雖無法自外於複雜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因素干擾,卻有意願與需要持續追問自我認同的出處以及凝聚南島族群的方法。而該展覽持續拋出的鮮明觀點、情緒姿態以及討論議題,均宣示該展覽並非是沒有立場的空間。 於「溝通」單元陳列多位原住民族選手於棒球經典賽事使用過的球衣與球具,於國際比賽發光發熱,但為國爭光的背後,可能也背負著需承擔落敗的責任及大大小小的傷。(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認同」此一主題所展現的內涵與意圖,使此空間充滿值得反思與深究的豐富議題。(謝景岳 攝影) 【博物之島專文】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如何訴說部落的故事? 專訪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柯玉卿(ubange·Aruladenge) 觀眾是否能夠接受這此一重新認知何謂展覽的常設展,同時在多項議題背景脈絡被簡化的前提下理解該展覽中的議題,尚有待觀察,但這似乎是個必要的開始,我們或需意識到,一座有能力且願意在議題上表態的博物館,是一可以擁有的選項。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2002年至今,在臺灣官方承認的10個原住民族外,亦新增了6個原住民族。原住民族專屬相關法令則自2002年起至今共新增55部中央法規,且於2016年宣布設置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作為原住民族各族與政府間進行全面性權利議題對話的平臺。 註釋2:2020年史前館暫停營運,就博物館空間動線、史前史和南島常設展廳、兒童服務區、室外休憩空間進行全面性更新,直至2023年5月重新開幕。 註釋3:臺灣南島族群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距今5000年前。16世紀中葉開始,陸續因漢人移居、荷蘭與日本殖民以及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移來臺而受到侵擾。
2023/07/19
延續文化前,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北海道愛努文化博物館與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的啟示
作者/攝影:張至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感謝日本吉原秀喜先生提供詳細的資料與書信討論,吳立涵協助翻譯;博物館同仁林佳靜提供的資料與經驗分享、討論。 環境一直是人類生存的基底,也是文化發展的憑藉,唯有永續的環境才會有永續的文化,當代的博物館對於環境意識的覺知,採取不同的實踐方式。本文介紹北海道平取町的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傳統生活空間再生」IWOR構想(「IWOR」是一個愛努族詞彙,意指「傳統生活空間」。)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遺址公園《卑南大溪的河道變遷傳說:引水英雄都古比斯》繪本產出歷程,探討博物館中「環境意識」的實踐樣貌。 愛努文化博物館的人與自然共生計畫 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Nibutani Ainu Culture Museum)位於北海道平取町,是一座保護當地愛努文化,致力於保存、紀錄、展示與傳承的地方性博物館(町立)。愛努族是日本的原住民,大多居住在北海道的北部島嶼。據2017年的資料記載,約有1萬3千名愛努人居住於北海道地區。從歷史上看,愛努人經歷的艱困處境與世界上其他原住民類似,包括日本人的長期殖民統治,政府的同化政策、社區遷移、疾病傳播、人口減少和制度性的歧視等。直到2019年,日本訂定《愛努人促進法》才被承認是日本的原住民族。 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的文物主要來自文化領袖萱野茂(Shigeru Kayano),其推動愛努民族運動,從1950年代開始蒐藏文物,20年間收集了約2千件愛努生活文物,並建立一間小型文物館。在平取町和北海道愛努人協會的支持下,「二風谷愛努文物館」於1972年開幕,該館於1977年移交平取町管理。到1980年末,隨著二風谷水壩建設的進行,平取町計畫在政府資助下建立一個新博物館,於是購買了萱野茂大部分的收藏,並於1992年開設了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館內分為4大區域,展出愛努人的生活、農耕與狩獵等糧食供應方法,以及愛努文化獨特的工藝技術與生活藝術,對自然的信仰與祭儀,以及與北海道自然生態共生的智慧。 2019年8月,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辦理「在地・文化」史前館與日本北海道環境教育工作坊,目的是探討博物館如何投入專業研究之下的知識轉換,協助解決環境議題。在工作坊中,任職於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的吉原秀喜先生分享「北海道平取地方的愛努博物館IWOR構想與愛努文化的環境與景觀」。簡而言之,日本北海道沙流川流域推動的IWOR傳統領域網絡所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共生,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示範場域。在「人與自然共生」方面,重視與自然調和的生活方式,持續可能的「共生開發、地方振興」目標。在「多元民族共生」方面,以愛努族為首,各民族之間相互尊重,共同建構繁榮的社會。在「多元文化共生」方面,尊重各種自我認同、歸屬感與生活方式,讓不同志向或價值都能朝其目標前進。博物館在空間提供、人才培育和愛努族展示上,每一項都參與其中。具體而言,該館推動內部的族群凝聚和社群培力,更向外推廣愛努族文化。 我們發現以上愛努族「傳統生活空間」理念,最重要的是「環境」,透過傳承、學習(學習的場域),讓愛努族傳統的生活文化得以傳承。透過調查、研究(嘗試的場域),讓愛努族傳統的生活文化在當代重現。透過採集、狩獵(取用於自然的場域),取得愛努族傳統生活文化不可欠缺的素材和資源。透過發展、交流(對外傳播的場域),進一步體驗並理解愛努族的傳統生活,進行更廣泛的交流。透過生計、生產(居住的場域),活用愛努族的傳統生活文化,以進行社區營造。唯有保存這些「環境場域」才有「文化復振」或「文化保存」的可能。 史前館與部落族人的兒童繪本計畫 史前館立館宗旨是希望藉由博物館的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和遊憩功能,啟發大眾認識臺灣豐富和多樣的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原住民文化,促進大眾更珍惜、尊重這片土地綿延不斷的自然與文化生命。史前館「環境意識」的實踐是以「環境教育」面向推動。〔註〕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遺址公園(張至善 攝影) 卑南遺址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2014年與2015年,卑南遺址公園與史前館康樂本館分別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遺址公園早在通過認證前,就一直進行環境教育,保存與推廣臺灣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自2005年起展開民族植物的調查、種植與展示工作,提供民眾與部落族人進行文化學習與傳承的場域。館方也彙集調查成果,出版相關的書籍與繪本,如《卑南族的家與植物》,不僅保存部落重要的傳統知識,同時也提供部落學校進行文化傳承課程的教材。除了保存傳統知識外,遺址公園也結合專家學者、部落耆老及文化教師,辦理傳統生態知識的推廣活動,不僅讓一般民眾有機會認識在地文化與知識,部落族人也透過參與相關的推廣課程,進一步學習並增進對自我文化的認同。 《卑南大溪的河道變遷傳說:引水英雄都古比斯》是2013年出版的一本兒童繪本,繪本籌備近一年,調查、紀錄卑南遺址周邊部落的傳統地名、空間記憶,講述部落祖先都古比斯為了族人生活,奮勇前往卑南溪(今卑南鄉嘉豐村附近)三度引水的故事。經過與耆老多次討論後,與南王國小六年級「傳統生態智慧環境教育課程」結合,多次進行現地踏勘、耆老訪談,最後由部落畫家陳冠年繪製完成。這個故事反映部落祖先的環境觀,讓後代子孫了解卑南大溪的地理環境與多變特性。學生們在自然環境的探訪學習中,結合文化意涵與耆老智慧,啟發對土地的情感,並發展出在地意義,走在這裡就像和祖先同行。 《卑南大溪的河道變遷傳說-引水英雄都古比斯》繪本(張至善 攝影) 只有環境長存,文化才能延續 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所提出的「傳統生活空間再生」IWOR構想,期待地方博物館是發動傳統生活空間計畫的樞紐,負責傳統領域相關的人才培育、整備各種傳統領域核心的文化設施,並善用傳統領域進行教育、開發、交流等相關事業。史前館則是以環境教育結合地方學校、社區,讓參與的部落族人能有進一步學習並增進文化認同的機會。史前館《引水英雄都古比斯》繪本具有藝術創作與傳統環境知識、生態教育等多重意義與價值,引導人們思考自己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也為部落文化永續發展另闢途徑。我們看到在地社群、居民參與是當代博物館「環境意識」實踐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兩個例子在實踐中重視原住民的環境觀,標示出人在環境中的位置,人類並不在環境之上,而是在其中,唯有環境長存,文化才能延續。 註釋: 中華民國行政院環保署於中華民國99年6月5日所頒佈之環境教育法。「環境教育」是指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增進國民保護環境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過程。
2021/05/05
博物館如何與部落合作辦展?林頌恩談與部落共事的義氣之道!
作者:陳佳汝(前破週報記者、台大人類學系) 以「江湖之道」比喻館與部落之間義氣合作的重要性,這是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林頌恩長年和部落合作的心得,以義氣相挺取得部落的信任,沒有抱持學術菁英的心態,而是以江湖之心走入部落,是成功合作的關鍵。 原住民族委員會自2007年啟動「地方原住民族文物(化)館活化計畫」以來,為長期不見起色的原民館注入了新的生命,其中「大館帶小館」以國家博物館挾帶資源與經驗,結合地方部落的智慧,舉辦特色化主題展覽,不但讓外界多了深入認識原民文化的機會,在部落間也形成保存文化傳承的使命感。成功的展覽有如一場社造運動,凝聚了部落的共識,其中的合作智慧相當重要。林頌恩十多年來參與多項主題展合作策畫,包括:來義館「用手去找・新纖事」部落巡迴展、海端館「Taupas・日本軍─南洋軍伕回憶錄」,而壽豐館更相隔十年兩度以七腳川為題,策畫出兩種樣貌的展覽「遺忘中重組─悲壯的七腳川ciaksuwan之戰」、「歸途Taluma’─七腳川戰役110周年特展」,過程中全憑她及參與夥伴相互間的江湖之道,解決了許多棘手問題。 參與七腳川110周年展覽的策展人曾以文,講解部落男子的羽冠重製過程。(陳佳汝 攝影) 理解彼此的限制和可能性 「江湖上有不同門派,門派之間合作要講義氣,這和博物館與部落及原民館合作很相似,有時候要各自練功,合作時則要講義氣。」林頌恩認為「大館帶小館」一說有「帶領」的意味,會讓雙方的主體性不均等,應採取相互學習的心態比較洽當:「這接近一起練習走一段路的過程,一起做就有革命情感。」 小館往往面臨資源不足及人力缺乏等問題,導致要完成一個完整的展覽困難重重。她談及早年原民館只有一名駐館員,從策展、田調到解說通通一人包辦,「因此要理解彼此的限制和可能是什麼很重要,多替對方考量他現實性的侷限,我們會在合作中看到彼此的欠缺和助力,這就是我所謂的義氣。」 讓部落成為最大的後盾 如何將單薄的人力做最大發揮,這時和部落連結很重要,讓部落成為最大的後盾,不論是精神或實質上。「除了駐館員,要如何讓部落其他人參與,認同這個價值很重要。」林頌恩指出以文化傳承光榮感號召族人投入,一起完成部落的展覽,比起大館挹注資源更有意義。例如來義館前任駐館員陳文山長時間致力於訪談耆老,深獲白鷺部落的認同,於2009年結合五年一次的盛大祭典maljeveq所辦的展覽,是全體部落投入傳統祭典,並一起完成的展覽。部落的團結帶動青少年投入部落事務的熱忱,是無形的收穫:「下一次的五年祭,青少年不再是青少年了,而是傳承的棟樑,要把白鷺文化延續下去。」這是當時青少年的心聲。 七腳川策展團隊的李玟慧,則是在2008年訪談過程中意外發現自己就是七腳川後裔,她不斷追溯七腳川後裔的族譜調查,為族人建立起強大的系譜。2018年相隔十年後,壽豐館以「歸途」為主題,從悲壯的戰役,走向現今部落文化與當代的連結共生。李玟慧和後來策畫110周年特展的駐館員曾以文,以充滿自信的亮麗色彩,一起解說與部落結合的展覽,看七腳川後裔如何從追溯歷史去認識自己的出身,找到回家的路。 致力於建立七腳川系譜的李玟慧,講解部落青年每年追隨祖先流離足跡的循跡行動。(陳佳汝 攝影) 混沌中自會長出一片天地 以展覽作為一個契機,駐館員開始了返回部落的田野調查,因此和部落建立起更深層的網絡。然而,面對耆老模糊的口述、破碎的記憶,增加了爬梳文稿的困難度。林頌恩會在討論過程中採取起承轉合的簡單概念鋪陳故事線,然後與駐館員面對迷霧掙扎。她認為學會在混亂中逐漸找到安定也是一種能力。 「無需害怕混亂,混亂是正常地,這也和我個人的風格很像。許多事物都是從混亂開始,然後混沌中自會長出一片天地。」以一種安然自得的方式從謎團中一一釐清線索,和駐館員並肩作戰一起解決問題,開幕後將自己退居幕後,是林頌恩一貫的做法。 田野資料的紀錄難免眾說紛紜,面對資料的不確定性時,林頌恩會比對先前學者紀錄的口述歷史與文獻,再小心整合取捨。關於展示的倫理,她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我辦展覽和出版品都一樣,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跟認定,多方梳理之後,對的事情可以不講出來,但是錯的事情一定不能講出來。」她表示不需要為了展覽,讓人際關係變得緊張或受傷,如何謀求部落內部最大公約數的認可比較重要。 第一手感動是走下去的動力 林頌恩認為支撐駐館員走入部落做田野調查有兩個關鍵動力:其一,在現場得到的第一手感動;其二,面對部落要接續下去的歷史。「田調現場得到的第一手感動是很大的安慰。能夠得到老人家的關注和期待,對他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以來義館前任駐館員陳文山為例,因為長時間的紀錄而獲得族人認同,老人家會直接告訴他,明天有重要的儀式要做,你留時間來拍,這就是很大的肯定。從第一手田野獲得的感動會支撐駐館員繼續艱難的步伐,接續建構族人的歷史。 利用部落各種空間形成微型展覽 這些年合作方式逐漸傾向和部落的工坊、小型餐廳或對外重要據點合作,林頌恩指出展覽如果沒有後續的延伸效益,就會變成垃圾,甚為可惜!就部落已有的空間再加以強化,讓在博物館展過的元素與物件以新的方式回到部落,成為長期的常設展,也能發揮環保再利用的效益。 以崁頂部落為例,原本只是快閃的「崁頂百年展」,後來由族人提供老屋,讓百年展結合新的特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在部落成為一個微型常設展。這裡有如迷你的遊客服務中心,遊客可以先從這裡了解地方的歷史文化,有了一個輪廓,再延伸他們的探索之旅。 崁頂部落3062老屋「我的名字從何而來?」策展人胡郁如(陳佳汝 攝影) 結語:如何和當代產生關聯才是重要! 面對現今博物館生態的多元化,林頌恩認為博物館是個一直在創造的地方,「很多人認為博物館是收藏死掉物件的地方,然而博物館並非過去式,物件收進去,如何和當代產生關聯才是重要!」她指出現在百貨公司的博物館化,以及博物館遊樂場化,在在說明了博物館正面對變動的折衝。「它有許多現實上被決定的考量,又必須在現實中保有對理想的堅持,其實是一個動態的狀態。」「博物館的種種,或許也可以拍成一部電視劇喔,應該會比白色巨塔更為精彩!」她帶著笑容認真說道,笑容裡是難以掩蓋的個人魅力。
2021/03/3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