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專文

最新典藏實務應用三大看點!2023「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紀實
最新典藏實務應用三大看點!2023「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紀實
  作者:李淇加(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自2021年起舉辦,今年為第三屆,以「軟硬體環境規劃與改善」為主題,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工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共同合辦,且以線上直播的方式,擴及更多博物館工作者。延續往年以博物館典藏管理和保存維護工作人員實務經驗出發,擴大典藏相關業務的討論,並提出問題與解決方案,促進館際之間實務和理論上的交流。 2021年首次討論如何運用新科技與網路資訊,進行新型態的管理工作,圍繞在「物件」與「資訊」兩者間。去年(2022)則著重於 「管理制度與程序」包含蒐藏政策、審議、 登錄編目、整理、修護、數位化、藏品流通、庫房管理等各項典藏工作探討。 本次論壇三大方向為:典藏核心、資訊系統、硬體設備概括,包含八篇發表文章,涵蓋藏品標記、盤點、典藏管理系統、藏品檢索、數位典藏、庫房櫃架及保存維護等。因應人工智慧(AI)爆發被普及與應用的新時代,博物館如何結合科技,落實規劃有效的執行方式,將實際工作進而學理化,從此次論壇點出的新視野中可以洞見。   看點一:影像辨識技術輔助藏品盤點 我們每天使用的手機臉部解鎖系統,也可以運用於博物館藏品盤點?近年商業市場中,許多物流公司已經在倉儲盤點、進出貨中導入人工智慧(AI) 影像辨識系統,取代傳統的人工或 RFID 無線射頻識別標籤運作,大幅縮短人力與時間。而博物館如何運用相同邏輯,流暢、精確且省力地,進行藏品的盤點與控管呢? 臺史博典藏近用組分享於2022年開發結合影像辨識,以YOLO v5 偵測演算法盤點藏品的模型及設備。把即時拍攝的多件藏品影像,放入AI模型轉換成數位特徵值後,再與資料庫其他藏品參數進行比對辨識,確認藏品身份。挑選特性為「立體且相似性較高」的一系列「粿印」作為測試對象,無疑地AI比人眼辨識能力高、速度更快,但還是會有效果不佳的情形,張鈞傑專案助理說明可能與藏品顏色深淺、拍攝環境光源、角度不同、以及解析度差異相關。影像辨識現階段尚未達到百分之百的信心水準與準確率,因此建議還是以輔助為主。 影像辨識系統針對「立體且相似性較高」的一系列「粿印」進行辨識。圖片來源: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近用組 與談人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管理組林熙芸技士與觀眾熱烈回應,除了針對研究細節的疑問外,皆共同提出通用圖像資料庫的討論。例如,盤點過程中的影像,是否可能同步彙整到其他業務也能使用的資料庫;或是入庫前建制的圖檔與典藏數位化的3D攝影,可否變成資料庫的數據等延伸議題。擁有超過萬件藏品的大型博物館裡,為了減輕人力配置與提升輔助科技效率,兩者間的調配是需要不斷嘗試的過程。   看點二:資訊系統改善更貼近使用者 此次論壇議題環環相扣,回應上述提到的資訊系統運用,接續的兩篇研究著重如何讓博物館內部人員,更駕輕就熟使用大量數位資訊,及如何建置更完善與易操作的系統。 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王勁之研究助理提出,館內考古類、自然史、民族學三大類型藏品以專業學術名稱命名,人員查找時,可能會因其非館員的專業領域而產生侷限性。但全面性的回溯調整資訊系統,影響層面太廣泛且成本過高,評估後決定從搜尋工具下手改善,將「單一查詢框」的檢索範圍指向非單一編目欄位,並鼓勵館員善加利用「關鍵字」及「藏品描述」編目欄位,以修正幅度最小的方式解決問題。與談中,臺史博典藏近用組張淑卿組長對此回應,系統使用上明顯有進一步的改善,但藏品名稱還是沒有被解決。藏品名稱相當於藏品辨識度,能否留存百年後還具指標性需進一步思考。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藏品查詢資訊系統。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   接續,國立故宮博物院數位資訊室吳紹群副研究員,從資訊尋求行為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著手,思考典藏管理資訊系統發展方向。他以內部人員典藏管理系統核心使用者為研究對象,進行統計與分析認為使用者高度仰賴視覺性資料,但系統之中的影像品質有限,使欲者仍有接觸「實物」的需求。另一方面,研究員查找資訊上困難點在於,藝術史內容在不同情境下詞彙應用會有所差異,或是資料源型態複雜、分散各地等。研究建議,博物館系統有強調圖像、重視文化實物、瀏覽需求特性,不能以字典式或檔案關係的思維去發展;未來可以朝連結其他資訊源,或是整合查詢發展。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資料系統。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看點三:硬體設備購置、評估與永續 今年518博物館日聚焦永續性與健康福祉,國內博物館典藏專業與此呼應,步步朝向實踐永續與淨零排碳的運作模式。臺史博典藏近用組張銘宏研究助理,以典藏庫房櫃架永續性為主題進行發表,研究彙整不同材質的櫃架所產生的碳排放、耐用年限、荷重安全與日常維護,提供博物館評估櫃架設置時的永續策略參考依據。 通往更永續的未來:當博物館邁向淨零排放之路 國際文物保存相關協會(IIC、ICOM-CC等,詳見注釋1)長年關注博物館降低耗能及碳排放議題,提出適當的環境控制,減緩氣候變化。最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近用組陳廷語專案助理、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吳牧軒與游雅涵專案修護師發表的〈臺灣地方文化館舍藏品保存微環境應用可行性初探〉即奠基於此,討論地方文物館舍雖受限人力、空間、經費等資源,但若創造穩定的微環境,就可提升及改善藏品保存之效用。 三種微環境保存效用研究結果,其中使用紙質無酸保護盒,可使空間溫度變化最小,相對濕度變化最高;利用聚丙烯製無膠條整理箱,則溫度變化最大,相對濕度比起前者變化也較大;攝影防潮箱的效用,相較前兩者,溫度變化居中、相對濕度波動最小。然而,科工館蒐藏研究組林仲一主任,與南藝大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吳盈君副教授皆建議,控制藏品微環境保存效能雖重要,但仍需努力減少整體庫房環境的溫濕度波動。   乘著科技力量改善典藏未來 本次論壇的研究發表著重最新典藏資訊系統、硬體設施的探究,但透過與談人及觀眾的討論,可以理解如何使博物館工作者有效運用典藏系統與設施,也是不可忽略的面向;此外,典藏專業也應被納入博物館界永續性討論中重要的一環。透過跨館際的交流、典藏實務人員共襄參與,為達成智慧博物館的目標齊心努力,進而典藏璀璨的歷史、創造無限的未來。 註釋 註釋1:國際文物修護學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and Artistic Works,簡稱IIC;國際博物館協會保存維護組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Conservation,簡稱ICOM-CC。
2023/12/14
當代博物館的後台日常:「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紀實
當代博物館的後台日常:「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紀實
作者:陳宛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工館)和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共同舉辦,匯集了國內不同館舍的典藏人員進行發表,參與者來自各地大小型規模的博物館,針對典藏的核心議題相互交流與討論。 在典藏工作中,「物件」與「資訊」兩者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以藏品為基礎的博物館不僅要確保實體物件的完好,更需要細心處理物件背後的資訊,才得以成就後續的各項應用。此次論壇包含十篇發表文章,圍繞在典藏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兩個對象——物件與資訊,發表人以實務經驗出發,分享工作歷程與現況,並提出問題與建議。   典藏品維護與退場機制 博物館通常透過購買或捐贈取得藏品,由於經費的緊縮,資源來自公部門的館舍多以捐贈為主要獲得藏品的方式,而捐贈涉及的其中一個課題,就是文物的價格鑑定。針對這個課題,科工館的陳淑菁助理研究員以該館自2011年執行鑑價的經驗進行討論,提出鑑價涉及許多法令規定,需要與主計單位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以順利執行;也需要謹慎組織審議團隊,並鼓勵典藏人員相信自己的專業。 由於臺灣位於頻繁的地震帶上,震動可能會對藏品造成看不見且不可逆的結構損傷,臺史博的張銘宏研究助理以「典藏庫房藏品的防震與隔震措施」為主題進行發表,分享臺史博執行隔震櫃防震測試的分析數據和經驗,而在與談中,文化資產局張舜孔助理研究員亦提供許多國外關於震動的測試方法,並且說明非結構物與結構物(如建築物)相比,測試的難度較高,期望未來國內能針對典藏品建立一個較完整的震動測試規範。 臺史博委託國家地震研究中心進行隔震臺測試,隔震臺可以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損害。(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張銘宏研究助理 提供)   庫房的空間有限,為因應不斷增加的典藏,博物館也需要準備好「藏品的退場機制」,這個詞由臺史博的葉前錦助理研究員所提出,她說明臺史博過去的註銷案例中,包含幾種原因:已不符合現今蒐藏策略、來源不明、與其他蒐藏機構重複等,處置方式多是移作其他用途,如教育用品、公共區域展示、保存維護實驗等。他也提醒應謹慎訂定入藏與註銷的評估程序,達成庫房資源的永續利用。   典藏資訊化與權利盤點 除此之外,典藏工作的另一項重點就是藏品資訊管理。在「科技運用於博物館典藏管理實務」場次中,由臺史博黃瀞慧研究助理與杜偉誌研究員發表,說明臺史博資訊管理型態的變遷,早期土法煉鋼紀錄檔案十分耗時費力,隨著藏品數量增多,開始將各項典藏流程資訊化,包括:登錄、入庫、保存維護、授權應用、權利盤點等工作,藉由系統中的模組提升作業的效率與準確度,尤其可以藉由3D掃描技術建立之模型輔助保護措施的製作。 為擴大典藏近用的可能性,各館皆逐漸重視權利盤點的工作,從臺史博與臺文館的館員實務經驗分享中,皆強調必須釐清館藏和數位資料背後涉及的各項權利,才能夠有效開放流通。臺史博的黃茂榮助理研究員以神像藏品為例,說明神像來源複雜,加上創作者署名狀況不一,一件神像上可能涉及不同的美術或文字著作,皆必須分開登錄處理。另外,國立臺灣文學館的郭曉純研究助理則是以文學藏品為例,說明系統中權利盤點模組的操作細節,文學藏品時常會遇到原本的所有權人與著作權人不一的情形,也可能有同一件文物涉及多篇著作的狀況,需要彈性地處理(如臺文館的典藏《風車》第3輯);而盤點的優先順序,除了可利用原有資訊的完整程度排序之外,也可以選擇大眾興趣度較高的藏品,使其能盡快公開利用。   典藏公共化:3D技術應用與社群媒體 數位科技的發展為典藏開啟更多應用可能。臺史博的杜偉誌研究員以數位典藏作業機制說明數位化技術的變遷,從早期的拍攝、到掃描與建模技術,產出更精準的數位資料,有助於藏品的研究與公共化。例如,臺史博以3D掃描技術還原「單桅手撐船」原貌,民眾可在典藏網中翻轉瀏覽手撐船的3D建模成果,此外,透過科學檢測方法得到的資料,也能輔助藏品的歷史研究。 藉由3D技術仿製的榨汁機成為行動博物館的展示教育內容,除了認識藏品,也能夠讓民眾進一步了解典藏工作。(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提供)   關於數位技術應用,與談的文化資產局陳俊宇助理研究員也提醒,由於目前掃描類型多元,衍伸而出的檔案類型非常多,可以參考文化遺產檔案國際科學委員會(CIPA)、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的3D成像系統委員會,獲得更多有關於數位檔案整合與管理的方法和規範。此外,藏品應用可能涉及仿製、複製的問題,除了必須先釐清權利以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許美蓉研究助理也提醒,需要留意相關法律規範。 在社群媒體流行的趨勢下,臺史博的魏雅蘋研究助理分享該館如何經營Instagram帳號「台灣人的口袋博物館」,她提到藏品普遍具有高度故事性,但目前未有展出機會,因此成立了這個知識型社群帳號,以物件及故事為核心,搭配主題規劃與hashtag功能,創造「重點文物觀展經驗」。社群平台增加了藏品面向大眾的機會,產生的各種互動數據(如點讚數、觀看數等),也成為館內典藏、研究人員了解觀眾興趣取向的管道。 「台灣人的口袋博物館」Instagram帳號以一致的模板樣式和清晰圖像來分享藏品故事。(台灣人的口袋博物館 提供)   另外,幾乎所有發表人都不約而同提到,要依據不同館所性質及資源採取適應的作法,例如,在進行典藏品數位化時,可以先釐清數位化的目的,是要作為線上典藏資訊?還是作為展示亦或研究使用?先確定用途,再採取合乎預算與設備的方法。 最後,主持人臺史博典藏組陳靜寬組長和科工館蒐藏研究組林仲一主任認為,各館典藏人員們在日常繁雜的業務中時常遇到同樣的問題,希望未來研討活動能定期舉行,不僅有助於典藏專業發展,並如臺史博張隆志館長所說,能將典藏實務課題提升至學術層面的討論。 論壇參與者合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提供)
202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