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專文

從建築美學到社會實踐: 黃旭的行動主義博物館之路
從建築美學到社會實踐: 黃旭的行動主義博物館之路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題記者) 進入幽深的展場,首先聽到一陣陣的心跳聲,提醒著你這是一個活生生的所在。順著展間中軸線的河堤望去,盡頭投影裡的大煙囪不斷飄升著濃煙,這是台西村的日常寫照;觀眾從進入展場的那一刻,彷彿就進入了這個被六輕詛咒的村子,兩旁紅磚屋斜屋頂般的展示台上,是一幅幅關於六輕設廠後,台西村環境污染和罹病人們的紀實攝影。 這是2014年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的「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策展人黃旭,是個博物館行動主義的倡議者,任職於展示組主任的他,認為行動主義可以讓博物館成為重要的公共空間,創造一個國家和民間社會的接觸地帶,促進社會議題的連結、討論和斡旋,成為民主社會的永續機制。 「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展場以台西村的農村特色作為空間布置元素,將鐘聖雄及許震唐的攝影作品陳列在模擬紅磚屋頂的展台上。(黃旭 攝影) 仰頭望著父親繪製巨型的廣告看板,閱讀父親訂購的建築雜誌,從小黃旭的心中就埋下對建築的熱愛。國中時,他就立下非建築系不讀的志願,也如願從大學到攻讀博士學位都主修最愛的建築。在倫敦大學建築學院撰寫的博士論文題目是有關「博物館空間」的研究,因而對博物館學進行了更廣泛和系統性的接觸。這段經歷,讓他從對建築美學的關注之外,更深入理解博物館空間的社會性功能。  進入博物館工作之前,黃旭曾在建築事務所工作,某日籌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漢寶德對他說:「你看,外面的房子都那麼醜,不如進到博物館工作,設計一些具有美感的展示吧!」就這樣,他進入科博館擔任展示策劃,一待就是33年。 行動的展示 展示的行動 2015年雲林市議會場外正熱鬧一片,黃旭和一群環保團體及主婦聯盟的成員正高舉標語,要求通過《工商廠場禁止使用生煤及石油焦自治條例》(註1),然而這次倡議行動竟然也和一次展覽有關。 在策展「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簡稱南風展)前約一年半,他就注意到鐘聖雄和許震唐的攝影作品:「一開始感覺像是看到《人間雜誌》,很是感動,鐘聖雄的影像控訴能力很強,許震唐的影像則和地方關係很深。」當時他就很希望策劃一個報導攝影展,不料一天展出的機會主動找上科博館,黃旭心中感到驚喜,馬上接下這個任務。「2012反國光石化時,鐘聖雄聽到有個癌症村在彰化,就去做了報導攝影。他的照片會引起我的注意不單單是因為美學,而是一個社會事件。這個展對我最大的挑戰是,去思考博物館可以幫台西村做什麼事情?該如何集結眾人的力量改變台西村的命運?」 「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特展於2015年11月15日巡迴至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展出,台西村居民於當日前往總統府陳情,呼籲總統候選人關注台塑六輕污染問題。(黃旭 攝影) 台西村居民遞送邀請函,邀請總統候選人觀展。圖為發給蔡英文的邀請函。(黃旭 提供)   2011年策展「流動的女神:台灣媽祖進香文化特展」時,黃旭就已認識到眾人之力。那是他第一次大量採取館外參與策展,和11個宮廟商借文物,中研院學者以及民眾也都主動提供許多媽祖廟使用的物件,讓他意識到社會有很多資源可以調度使用。 融入建築空間美學的展覽設計 策畫「南風展」時,他更結合了社區、藝術家和許多NGO組織,進一步地希望台西村不只是被表現的主題,更是可以說話的主體。他找來差事劇團的鍾喬主持民眾戲劇工作坊,請台西村村民編寫劇本,練習用自己的聲音和身體去表達,並且透過紀錄影片進入展示。他也邀請村民於展覽開幕前來觀看自身的照片如何被展示,並在開幕時邀請兩位攝影家親自導覽。 台西村民於南風展開幕典禮演出戲劇《吹進故鄉的風》,展現自己的生命故事。(蔡明德 攝影,黃旭 提供) 他的策展設計融合了建築專業背景,從家屋意象出發,透過紅磚牆與斜屋頂塑造受傷掙扎中的台西村,觀眾猶如從屋頂俯瞰村民的生活。地板則是和台西道路軸線一致的水圳設計,展場盡頭灰色的海堤上,投影出不斷冒煙的六輕大煙囪。這些設計將攝影展提升為一個聚落的生命呈現。 出色的展覽策畫設計與社會關懷,使南風攝影展入選第19屆台新藝術獎,且成功地引起熱烈的回響。雲林縣縣長李進勇帶一級主管前來參觀,並且當場承諾禁燒石油焦和生媒。一個月後將條例送進市議會,並且順利通過了審查。 黃旭(中間手持麥克風者)為雲林縣長李進勇(圖右)導覽南風展。(陳鴻昌攝,黃旭 提供) 「博物館是一個公眾的象徵,展覽可以彙集了許多專業者和民眾的力量。當倡議某件事,藉由這些力量,由於博物館受到的信任度,就容易引起社會重視和討論。」能源政策本來是由中央政府制定,但在雲林縣宣布全面禁燒生煤後,台中市也接著開始管制使用石油焦,最終促使中央跟著修訂《空氣污染防制法》。這是一次從展覽引發地方帶動中央修法的一樁成功的倡議性行動。 博物館作為溝通與民主的試金石 型塑溝通討論是行動主義的重要核心之一,黃旭特別打造容易形塑公眾意見的觀眾留言區。在南風攝影展中,觀眾留言分布在3個區域,以電腦顯示留言內容,觀眾隨時穿梭經過,讓留言也成為展示的一部分。 「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的留言區位於主要展區之內,方便觀眾使用與閱讀。(黃旭 攝影)   2017年策劃「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呈現空污議題時,更設置「我有話要說」展區,以一台攝影機對著觀眾紀錄長達30秒的發言,上方大螢幕輪播前50個人的留言。留言區以因為六輕而廢校的橋頭國小許厝分校課桌椅布置,整個展場形似三合院,前埕牆面展示科學的知識,中間是「我有話要說」,合院的房子則陳列藝術家作品。 「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以橋頭國小許厝分校課桌椅布置留言區(黃旭 攝影)   當觀眾在不同展間移動時,會不斷穿越中間留言區,是展場整合性最高的空間,觀眾可以坐在椅子上看留言、交換心得,或直接上台錄製影片發表意見。這個設計使觀眾意見成為展覽重要的一部分,可以為社會所看見和聽見,扭轉民眾面對公眾議題時的無力感。黃旭善用博物館空間的社會性功能,來凝聚公民意識,使其成為行動主義的基石。該展覽的第一個發言人是李遠哲,他在影像中對觀眾說道:「現在應該是行動的時候了!」 展示如何集結相關利害關係人變成一支隊伍,並且改變現狀?黃旭認為:「首先,這個平台要採取一個立場,邀請關注相同議題的團體來加入,透過尋找資源找到一個方向來倡議,從議題發展到倡議主張,最後成為一種行動。」他強調,行動主義不同於傳統博物館強調知識中立,事實上,行動主義是從「反對中立」出發的,採取堅定立場,來改變可質疑的現狀。 其中,專家的角色很重要,策展團隊在實踐行動主義時,要有心理準備隨時面對不同聲音的挑戰;藝術則是吸引觀眾關注議題的手段。他以鐘聖雄在pm2.5空汙展的作品「台西鄉人一天吸滿多少有害物質」為例,5米高、10多米寬的巨幅牆面佈滿了大量氣球,代表台西鄉人一天吸入如此多的髒汙空氣顆粒,具象化空汙的危害性,令人震撼。「藝術家的作品,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他大大讚嘆道。 現在,博物館採取行動的時候到了! 黃旭強調,行動主義博物館是維繫民主運作的重要空間。「國家有政策要實行時,可以在此與民眾進行溝通,接收不同觀點,並做出回應或修正,作為政策推出前的試金石。」博物館累積的社會聲譽,吸引了各種專業人士的參與,而敘事力強大的展覽則可接觸來此休閒的觀眾,發揮其他機構無法比擬的溝通效果。然而,國家並沒有意識到博物館的這項潛能,而將之視為單向的政策宣傳機構。黃旭認為,在日趨自由主義化的當代台灣,無論是為了維持博物館的自主性,或是促使民主社會的健全發展,博物館行動主義都是值得追求的方向! 談論著對行動主義博物館的期待,他似乎回到翻閱建築雜誌的那個國中男孩,懷抱著追求美好的熱烈之心,走出博物館,笑談青年時期的理想,抽完一根菸,他騎上腳踏車,消失在暮色中。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註釋1:台塑六輕工業區長期以來因大量燃燒石油焦與生煤,被指為排放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質的主要來源,對縣民健康造成重大威脅。雲林縣政府於2015年6月10日公告此條例,規定一年內全縣工商廠場禁止使用石油焦,並於兩年內全面禁燒生煤。由於六輕的生煤使用量高達全縣98%,此條例幾乎是直接針對六輕的運作而訂定。
2025/03/13
超越性別二元論! 瑞士Stapferhaus「性別與性。立即發掘」特展
超越性別二元論! 瑞士Stapferhaus「性別與性。立即發掘」特展
作者:姜慧欣(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生) 一座只「收藏故事」的博物館 沒有藏品的博物館該怎麼呈現展覽,進而讓當代議題與社會產生連結?瑞士阿爾高州倫茨堡鎮的斯塔弗豪斯博物館(Stapferhaus)給予了解答。該館成立於1960年,以瑞士政治及哲學家Philipp Albert Stapfer命名,開館之初經常舉辦「圓桌會議」,提供社會大眾知識辯論的場所,直到1994年才轉為展示空間,策劃第一檔展覽。 Stapferhaus的展覽探究當代議題,以此為觸媒吸引公眾參與,並以開放與尊重的心態對話及辯論,不推崇特定的主觀想法。2018年博物館搬遷到倫茨堡火車站旁後,更容易與大眾產生連結。當時舉辦展覽「假的。全部的真相」邀請觀眾扮演偵查者,破解網路時代層出不窮的假消息、假產品與假新聞。 作為「非物質收藏」博物館,Stapferhaus沒有實體藏品,而是依照展示主題蒐集新的故事。博物館建築也相當彈性:外牆、樓梯與地板結構皆可移動,也能架設不同的入口,以回應其多變且創新的展示主題。同時,也相當重視展示設計,以多彩豐富的互動裝置與視覺設計轉化議題,營造輕鬆且引人入勝的氛圍。 展覽入口是巨大的花朵主視覺,構造由象徵身體器官的植物組合而成,以隱匿卻破題的方式呈現。(© Stapferhaus / Anita Affentranger) 2020年Stapferhaus榮獲歐洲博物館論壇(EMF)「歐洲年度博物館獎(EMYA)」的「年度最佳博物館」,因其勇於提出難題並培育辯論文化,宛如生活藝術的實驗室,為其他博物館提供了極佳的典範。   以展示探究性別的多種面貌 Stapferhaus在2020年推出展覽「性別與性。立即發掘」(Gender and Sex. Discover Now, 展期2020.11.2-2022.5.22)與性學家、性別歷史專家、伯恩大學、蘇黎世大學、瑞士同志檔案館、蘇黎世大學醫學博物館等單位合作,傳達性與性別的多元樣貌。展覽共有十一個展區,從性與性的生命起源開始,反思消費文化與社會建構的二元性別觀點,並且以性與性別的相關物件故事與生命歷程,呈現從古至今的性別議題。 「性別與性。立即發掘」展覽主視覺(© Stapferhaus) 身體、物件、角色:超越刻板印象與標籤 年幼時期,當我們購買玩具或衣物時,顏色的決定權不全然掌握在自己身上,而是家長。「粉紅色還是藍色?」展區揭示了性別二元對立的文化框架,以統計數據顯示家長如何為孩子們挑選衣服的顏色,以及兒童讀物為書中角色塑造了哪些職業與形象,揭示社會建構的刻板印象與商品市場行銷如何導致顏色與特定性別之間的連結,更無形間形成性別規範。 藍色牆面:佈滿被定義為男孩/男性相關的物品。(© Stapferhaus / Anita Affentranger) 粉紅色牆面:佈滿被定義為女孩/女性相關的物品。(© Stapferhaus / Anita Affentranger) 「發現性別的多樣性:昨天和今天」展區展示了許多服裝、飾品,讓觀眾聆聽物件帶來自我認同與陪伴,也翻轉物件的刻板印象。如一名男性口述:配戴嘻哈項鍊並非想營造玩世不恭的形象,而是使他想起崇拜的音樂偶像,在艱難脆弱時給予強悍的氣概與勇氣。 Stapferhaus重視呈現真實的故事,展牆上引用2011年巴西前總統雅伊爾.波索納洛所說:「我無法愛一個同性戀兒子。我寧願他死在一場車禍當中。」觀眾則以便利貼回應他的發言:「希望我們都可以站起來對抗大男人主義的老男人。」「感謝爸爸媽媽一直以來對我的支持與接納。」與「人類都應該被允許愛人類,性別不重要。」Stapferhaus利用社會上具有權力的知名人物對於性別議題的表態,使觀眾意識到標籤化的觀點可能存在龐大的影響力。 展區「發現性別的多樣性:昨天和今天」第一部分展示性別與性的歷史;第二部分讓觀眾藉由影像與話筒互動,了解權力和秩序、角色和工作等話題。(© Stapferhaus / Anita Affentranger) 展區「表演性別:五個體驗站」,觀眾透過穿戴高跟鞋、指甲彩繪、肢體動作等,談論如何突破日常生活中的性別規範。(© Stapferhaus / Anita Affentranger)   從真實生命故事出發,與社會對話 展覽中,Stapferhaus無畏地批判瑞士的性別政策,指出瑞士經濟、勞動、健康福祉、暴力與犯罪等領域性別不平等的狀況。例如以動畫說明瑞士的出生證明與護照僅給予「男性」與「女性」等兩種選項,暗示性別選擇被環境及體制所侷限。「性別角色:與七位人相遇」展區則以影片與圓桌座位的形式,讓觀眾聆聽LGBTQIA+群體的困境,例如:一位女同性戀者與德國籍伴侶結婚,因國家法律的不同,回到瑞士後卻與伴侶只為民法上承認的結合關係(civil union)。外國籍同性伴侶無法辦理簡化入籍(simplified naturalisation)、共同收養孩子,也無法獲得醫療生育補助。開展時,瑞士尚未通過同性婚姻(註1),由此可見Stapferhaus館所對於議題的前衛性與開放性。 第一展區「這一切是如何開始的:染色體、荷爾蒙和多樣性」,以植物外觀模擬子宮的意象作為觀展起點。(© Stapferhaus / Anita Affentranger)   博物館的使命感,成為促進社會對話的催化劑 展覽尾聲,觀眾行走於長廊,展覽以人聲與動態影像向觀眾訴說:「希望有一個社會,其中存在的性別規範不會阻礙我們成為人類,只因為我們屬於某種性別。」;「不再需要討論我們感覺自己是男性還是女性,我們都只是人類。」鼓勵觀眾對於議題存有美好而豐富的想像,並懷抱平等的觀念,迎向未來發光的希望道路。 「讓我們談談!」對話室以館方開發的「TalkTogether」軟體向觀眾提問,館方也會定期記錄對話室中的情況。(© Stapferhaus / Anita Affentranger) 展覽結束後,官網開放線上閱覽展示內容,使知識與故事的影響力更加無遠弗屆。2021年,Stapferhaus獲得當地維護多元性別族群權益的非營利組織「Swiss LGBTI-Label」給予標章,認證其組織內部工作環境落實性別平等,更以行動實踐多元性別的理念。 Stapferhaus持續為當代議題發聲,從在地視角出發,對國際社會拋出提問。近期剛結束的展覽「自然。而我們呢?」(Nature. And us?)則以「如果大自然有聲音怎麼辦?」的主題發想,思考瑞士的城市如何應對自然環境,探究自然、動植物與人類的邊界,廣納氣候變遷、自然靈性、動物倫理等議題,為觀眾開啟與大自然對話的契機。Stapferhaus也將於11月份再次開館,為健康與醫療主題展開對話。 本文感謝 Stapferhaus 傳播與行銷部 Julia Kamperdick 女士,於email中回應授權使用 Stapferhaus / Anita Affentranger 拍攝與所屬之展覽照片。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    註釋1:瑞士在2021年9月26日透過公民投票以三分之二的多數贊同票通過同志婚姻法案,展期(2020.11.2-2022.5.22)前段尚未通過法案。
2024/08/02
:::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