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專文

山海之間的藝術對話: 臺東『駐地創研計畫』的去中心化實踐與共創策略
山海之間的藝術對話: 臺東『駐地創研計畫』的去中心化實踐與共創策略
作者:黃郁倫(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自2021年起,臺東美術館以「交會地方・藝駐共創」為題,辦理「地方文化館駐地創研交流計畫」(簡稱駐地創研計畫),積極媒合藝術家進行駐地創作。2024年10月辦理第四屆成果發表,食物藝術家羅聿綺、藝術家李沛倫與陳昱蓁,以及編舞家兼舞者賴有豐分享他們的創作歷程與作品。當年夏天,他們在阿美族長光部落的烤茶地商行、排灣族土坂部落友善店家,以及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的饒愛琴伊命工作室,展開為期二至三個月的駐地創作,並完成作品《稻此》、《種籽落地》與《沖積》。此外,駐創場館的負責人及藝術行政也參與了駐地心得的交流過程。   自2021年起臺東美術館辦理「駐地創研計畫」,以「去中心」為核心理念,積極媒合藝術家進行駐地創作。2024年再新增3處(綠色圓圈,為本文作者加註),由北而南依序為長濱、知本、土坂。(臺東美術館駐地創研計畫 提供)   如此著重不同立場的多重發聲,使這個計畫成為謹慎而且多層次的實踐。計畫由三位主持人共同主導【註1】,他們分別專精於行動創生、文史調查以及當代藝術,組成兼容而開放的團隊,為計畫提供多元視角與專業支持。地方需要什麼?誰代表地方?藝術如何回應地方議題?地方透過藝術有什麼新的看見?不擅交際的內向性格適合駐地嗎?地景能否代表地方?何謂公共性?如何培養地方的藝術行政?這些問題在執行團隊中反覆被提出,促使計畫持續調整與深化。 過去四年,執行團隊持續針對計畫的「媒合機制」及「地方」的定義進行觀察、辯論評估與修正,力求讓計畫更具包容性與實踐價值。特別是作為計畫核心運作方式的「媒合機制」,更經歷了顯著調整與進化。   第一、二屆(2021、2022年):單向邀請與博物館模式 計畫初期,由執行團隊主動邀請藝術家,駐地空間以具備展覽功能的公、私立地方文物館為主。這種模式的決策機制相對集中,效率雖高,但受限於執行團隊的人脈,合作館舍也侷限在博物館類型的空間,未能充分反映地方場域的多樣性。 第三屆(2023年):場館類型多元化與徵選機制 2023年,執行團隊重新定義了「地方館舍」,將博物館以外的空間納入考量,例如永續農場與獨立書店等,共有6處加入合作名單。此外,也實施藝術家徵選機制,再經由場館初步篩選與評審團決選等2階段,最終選出3組合作組合。經由調整,不僅提升了媒合的參與性與透明度,也讓駐創場館在選擇藝術家方面擁有更大的主動權。 第四屆(2024年):雙向報名與共同提案 2024年,為了強化媒合機制的靈活度與合作可行性,執行團隊開放地方場館報名,最終有20個場館參與,並篩選出具備足夠「公共性」的空間。同時,藝術家也採自由報名,可自行選擇感興趣的場館;各場館從報名的藝術家中挑選合作對象,雙方共同撰寫提案,供評審評選出3組最佳組合。這一機制強化了事前的互動,既讓場館方擁有選擇合作對象的權力,也提高藝術家與契合場館合作的機會,提升媒合成功率。   2024年首度嘗試藝術家及地方進駐空間「雙向報名、共同提案」的策略。(臺東美術館駐地創研計畫 提供)   執行團隊對於媒合機制如此謹慎而反覆調整,我認為主要基於兩大考量。首先,地方承擔的風險。若媒合不當,計畫的負面影響往往由地方社區承擔,而藝術家通常較有條件輕鬆抽身。因此,執行團隊需避免因媒合不佳而損害地方的利益。再者,合作關係的脆弱。多數情況下,地方經常成為「給予方」,而藝術家則被視為「索取方」,能否建立共好與共同成長的合作關係,除了仰賴多方的溝通對話,也需要一點運氣。此計畫藉由上述翻轉主從關係的做法,不斷優化媒合機制,建立更平衡的互動。   藝術家李沛倫與陳昱蓁進駐排灣族土坂部落友善店家,規劃型版印染工作坊,邀請居民以個人視角將部落生活的輪廓擷取下來後,共同繪製在部落中心十字路口,成為集體共享的地景創作。(臺東美術館駐地創研計畫 提供)   回到本文聚焦的2024年駐地創研計畫,其中,編舞家兼舞者賴有豐進駐卑南族卡大地布(知本)部落的饒愛琴伊命工作室。工作室負責人饒愛琴與伊命‧瑪法琉夫婦本身即為視覺與雕塑藝術家,在所有駐創場館中顯得格外特殊;負責人表示,他們選擇與賴有豐合作是基於對藝術形式碰撞的期待,好奇表演藝術如何與視覺藝術為基調的工作室產生激盪。而賴有豐在求學期間也曾接觸過饒愛琴與伊命的作品,對兩位藝術家並不陌生。 賴有豐於8月開始駐地創作,大約一週後,我隨計畫團隊與他共進晚餐。當時,他給我的印象是靦腆沉靜,屬於擅於觀察的內向型創作者,而非熱衷社交的外向者。進駐初期,由於工作室負責人在外地工作,故改由計畫的藝術行政負責接待,因此藝術家多數時候獨自一人熟悉空間。我不免感到些許擔憂:一方面,駐創場館初期的缺席,可能對創作發展造成影響;另一方面,賴有豐內向的個性以及以自身生命經驗為基礎的創作方式,似乎與這類強調社區參與的計畫不太契合。 事實上,媒合成功後,雙方在共同準備提案的過程中,與部落有深厚連結的饒愛琴與伊命特地帶賴有豐參訪 palakuan(傳統青年會所)並進行部落導覽,介紹部落的起源、重要事件、建築、工藝等,使他深入了解卡大地布的傳統文化。同時,透過初步的人際連結,協助賴有豐了解部落的現況與整體面貌,為後續的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賴有豐透過饒愛琴伊命工作室與卡大地布部落居民建立連結(臺東美術館駐地創研計畫 提供)   在駐地結束前,賴有豐發表作品《沖積》,透過知本溼地的砂礫、水流等物質,轉化溼地所乘載的歷史,包括傳統領域、族人與valraka(洋人)首次接觸的集體記憶、以及土地開發爭議等。藝術家透過對物質的個人感受,與卡大地布部落近年的行動與論述進行對話。最終結果表明,駐地計畫執行順利,作品展現了社區參與的深度與雙向對話的成果。   賴有豐以知本溼地的砂礫、水流等物質,將溼地堆疊的歷史轉化成作品《沖積》。(臺東美術館駐地創研計畫 提供)   這類社區參與型藝術駐地計畫,無論在形式或理念上,都與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工作高度相似。駐地期間,藝術家既是創作者,也是觀察者與參與者。他們透過與當地社群建立合作關係,展開創作,試圖回應地方的需求,並捕捉在地文化的多樣與複雜。然而,這種模式涉及跨文化互動,也伴隨著潛在的權力張力。藝術創作中可能形成不對等的交流,甚至淪為單向的資源或文化挪用;反之亦然,當地方擁有資源分配的影響力時,也可能在無形中影響藝術創作的發展方向。因此,如何處理這些摩擦,成為藝術家的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人類學知識生產還是藝術創作,實際過程更多是對自我的理解與反思。最終成品可貴的不是對異文化的再現,而在於引導觀者重新思考文化、他者與自身的關係。   食物藝術家羅聿綺夏天進駐長濱期間,將地方早年意外落下而找回的稻種、與阿美族老人家共同農忙後的共食,創作成作品《稻此》。(臺東美術館駐地創研計畫 提供)   駐地創研計畫自啟動以來,主辦單位臺東美術館經常提到以「藝術下鄉」作為經營策略。「下鄉」一詞容易引發爭議,但其真正意義在於「去中心化」――將藝術從城市的菁英展演,轉化為與地方文化的深度交流。本計畫推手,臺東縣政府視覺藝術科徐敘國前科長(現任臺東生活美學館館長)認為,透過藝術家與地方「互為田野、交會學習」,是美術館主動接近民眾最直接的辦法。 臺東美術館的試驗與躍進:徐敍國前科長談中小型地方美術館的營運模式 換句話說,駐地創研計畫不僅僅是將創作移植至地方、或創作空間的轉移,更重要的是建立對話關係。不同於固定型的藝術村模式,本計畫以非中心化與移動式為特色,建立藝術家與地方之間的對話。 這樣的對話,重新定義了地方在藝術中的角色,它啟發了藝術家以嶄新的視角探索地方文化,也促使地方居民在藝術互動中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價值。未來,這樣的模式能否進一步深化,成為推動藝術扎根地方的典範?這將取決於更多夥伴的參與,和對這套模式的持續探索。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註釋1:三位計畫主持人分別為:獨立互助創藝工作室負責人林智偉、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林慧珍、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副教授張溥騰。
2025/05/16
:::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