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專文

對話的下一步,付諸行動:2022 ICOM布拉格大會MPR移地會議記要
對話的下一步,付諸行動:2022 ICOM布拉格大會MPR移地會議記要
作者:張瑜倩(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ICOM MPR理事兼秘書長) ICOM行銷與公關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arketing and Public Relations,簡稱MPR) 在2022 ICOM布拉格大會期間,配合大會主題「博物館的力量」(Power of Museum),進一步以「啟發希望」(The Power to Inspire Hope) 、「參與對話」(The Power to Engage in Conversation) 以及「付諸行動」(The Power to Take Action) 規劃年會。其中2022年8月25日為MPR的移地會議 (off-site meeting),主要聚焦在「付諸行動」子題,規劃一場圓桌會談、兩個場次論文簡報以及一個工作坊,透過行銷與公關專業人員分享其實務作為及見解,展現博物館價值〔註1〕。 MPR移地會議在布拉格市中心的Kampus Hybernská 舉行,這是一個藝術展演空間,位於捷克著名地標火藥庫旁。(張瑜倩 提供)   圓桌論壇:南方國家的博物館學 移地會議由圓桌論壇揭開序幕。巴西國家委員會的 Renata Mota 和 Marilia Bonas、哥倫比亞國家委員會主席 William Alejandro Gamboa Sierra,以及肯亞國家委員會主席Linda Apiyo Mboya,在MPR巴西理事 Lucimara Letelier 的主持下進行討論,提出不同國家博物館在疫情之下的影響、挑戰和因應作法,並連結到博物館在健康、城市再生和積極公民方面的新思維。圓桌論壇以非洲和拉丁美洲,持續實踐之社區參與和社會承諾,作為南方國家的博物館學基準開展,並討論這些做法如何影響全球博物館的思維。另外也有幾個提問:南方國家的可持續性是什麼?南方社會的可持續性,如何成為博物館實踐的「現實」而不是「時尚」?反種族主義、地球福祉和領土承諾,如何融入博物館的新定義?博物館專業人士如何看待變革推動者的角色?氣候危機在博物館裡扮演的角色?這些皆待後人進行更多思辯和討論。 MPR移地會議的圓桌論壇。(張瑜倩 提供)   世界刻正面臨的挑戰:疫情、環保與戰爭 接續進行兩個場次論文報告,各安排四篇論文,皆由筆者主持。「在全球疫情期間,博物館如何走進學生的生活?」這問題催生了「Museos para Llevar計畫」(中譯:博物館出走),這是由哥斯大黎加藝術教育組織Accion Arte與ICOM哥斯大黎加攜手合作的專案,試圖將影音與互動科技融入博物館參觀經驗,以促進藝術欣賞和體驗,並進一步與學校教育相整合。哥國ICOM主席Eunice Báez認為該計畫除了克服疫情下學生無法參觀博物館的挑戰,也有助消除城鄉、貧富、公私立學校之間學生的數位與文化落差,最終實現藝術民主化與更為開放的博物館,而此計畫也榮獲2021年ICOM 團結計畫 (solidarity project) 之優勝。 德國海洋科學博物館傳播與行銷組組長Diana Meyen,介紹該館參與「2021-2030年聯合國海洋科學永續發展十年計畫」(UN Decade of Ocean Sci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並以跨域藝術展演作為海洋環境的公民倡議之經驗。誠如2021年11月該館匯聚了專業編舞家、舞蹈家、社會學者、音樂家與博物館員相互交流,並集思共創成一齣表演藝術,在展覽中「舞」出海洋議題,以不同觀點引導觀眾進行反身性思考。此外,該館亦致力於在當地推行「海廢回收計畫」(Seabin Project)國際環保運動,讓中小學校課程參與其中,企達「潔淨海洋」(A Clean Ocean)的十年目標。 德國海洋科學博物館館員攜手舞者,共創探討海洋議題的表演藝術。(©Anke Neumeister / Deutsches Meeresmuseum)   ICOM加拿大國家委員會主席Elka Weinstein,分享了因加拿大擁有全球第3大烏克蘭裔社群(僅次於烏克蘭和俄羅斯),因此為在戰難時刻的烏克蘭提供了各式援助,包括對烏克蘭人權、文化遺產保存等面向的聲援、物援與資助。ICOM 加拿大、加拿大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 Canada)、加拿大人權博物館(Canadian Museum for Human Rights)、加拿大的烏克蘭博物館(Ukrainian Museum of Canada)等文化機構組成聯盟,針對烏克蘭文化遺產舉辦對話反思的線上談話節目,亦發起募款活動,並向烏克蘭在地的文化遺產保護組織,提供文物保存與修復的材料與教學影片。   透過科技展開的藝術與教育 下午的場次由來自蒙古、巴西、喬治亞的論文報告。蒙古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Mongolia)導覽員Narangoo Munkhdelger於義大利留學之際,體認到保存與傳承自身傳統游牧文化的重要性,啟發向年輕世代傳遞文資保存的信念,她也進一步分享在蒙古國家博物館如何以新科技進行文化資產的推廣、交流與保護。而巴西數位藝術組織samambaia.digital的主任Daniel Morena以一個問句「是否仍對NFT能做些什麼一無所知?」,道出幾近大多ICOM成員仍對NFT這項熱門藝術金融科技置若罔聞。他循序漸進地介紹藝文組織該如何操作區塊鏈、博物館如何透過 NFT 為公益事業募資,以及如何建立屬於自身的智慧NFT會員計劃(Smart NFT Membership Program),皆給予與會者許多啟發。 喬治亞國家地理雜誌、喬治亞國家博物館(Georgian National Museum),與伊利亞州立大學(Ilia State University)合作繪製首張南高加索地區(South Caucasus)生物多樣性的插圖式地圖,並於2019年9月發行了實體與數位兩種版本。該實體地圖不僅成為了博物館的展品,亦被分送至各學校單位成為學習教材;而數位地圖與相關線上教材,更在全球疫情期間,讓生物教育跨越地理阻隔與疆界,並免費授權教育目的之使用者下載,增加了其教育意義。喬治亞國家地理雜誌的總編輯Natia Khuluzauri援此科普媒體、博物館與大學共同合作的科學傳播案例,揭示博物館教育亦能成為愉悅的學習體驗。 南高加索地區生物多樣性的插圖式地圖( ©The Biodiversity Map of the South Caucasus /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 Georgia.)   準備好迎接博物館新定義了嗎? 移地會議最後一篇論文,由來自巴西的文化組織顧問公司Cultivia的Luis Marcelo Mendes,以「我們抵達那裡了嗎?」(Are we there yet?) 〔註2〕,分享和ICOM-MPR合作之調查結果。由於ICOM 布拉格大會公布具有包容性、多樣性和可持續性等概念的新博物館定義,透過與 MPR 合作進行的問卷調查,詢問博物館專業人士和高階級管理人員,他們的博物館使命和態度是否已經反映了這些理想,並準備好迎接新定義?今年透過MPR向世界廣發問卷,一共收到405份有效問卷。因地域關係,大部份的回覆仍來自於中南美,而臺灣在今年MPR理事的努力下,也回收到一些問卷,作為代表亞洲對於此主題之貢獻。這些回覆者選出全球在品牌上做的最好的館舍分別為:法國羅浮宮、美國紐約MoMA以及大都會博物館。詳細的報告以及原始資料皆公布在網路上,歡迎有興趣者自由使用及進行分享。 而最後的重頭戲「行動宣言工作坊」(Manifesto “Museums for Action”) 由MPR英國及巴西理事 Cecilia Martine 與 Lucimara Letelier主持,並由其他理事協助,透過小組的腦力激盪,凝聚共識討論出博物館新定義的行動方案,這個工作坊的籌備花了將近一年,希望透過此創造性和協作的過程,由下而上地形成行動宣言。會議結束後許多與會者表示得到許多啟發,也跳脫過去研討會多以單向進行方式,能夠感受到有所貢獻。 行動宣言工作坊。(張瑜倩 提供)   啟發、對話與行動,需不斷的延續 因為MPR主席在今年初轉任新職,今年布拉格大會主要籌備工作多落在副主席、秘書長及研討會籌備小組身上,加上疫情及配合大會議程產生了許多溝通成本,但這群女超人 (superwomen) 能跨越國家、意識形態和時區,確實地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創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混合型會議及移地會議,讓來自世界各地數百名同儕能夠分享和參與主題,形成啟發希望、參與對話和採取行動的力量! 註釋: 註釋1:2022年8月25日MPR的移地會議影片 註釋2:點選連結,觀看「我們抵達那裡了嗎?」(Are we there yet?)調查結果。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新訊】Let’s take action!當博物館與公民一齊行動 【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領導的未來展望!2022ICOM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INTERCOM)年會紀實
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