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專文

尋找切入點,剖析展覽的靈魂:「展覽評論的雙面刃?解析評論策略與內涵」講座紀實
尋找切入點,剖析展覽的靈魂:「展覽評論的雙面刃?解析評論策略與內涵」講座紀實
作者:黃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我們觀看展覽時,常常為展示的精彩而叫絕,或為其寓意而動容。在此同時,我們是否能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以「展覽評論」為羅盤,探訪博物館中深藏的意識形態,或解讀展示設計蘊涵的詩意呢?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經營之「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策劃「網路書寫博物館—文化部博物之島寫作人才培育系列講座」。本次(第四場)講座「展覽評論的雙面刃?解析評論策略與內涵」於2022年5月22日線上舉行,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賴瑛瑛教授主持,邀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黃旭副研究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陳佳利教授,以及四位具有投稿博物之島經驗的作者: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新竹六燃博物館計畫專案經理何平、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生王幸慈、博物之島專欄執行編輯郭冠廷和葉家妤擔任分享人,分享展覽評論的實務經驗與書寫策略。   批判與倡議:博物館行動主義視角下的展覽評論 第一位登場的講者,黃旭經常策劃社會議題性展覽,他認為博物館以展示為媒介向大眾的對話,與觀眾之間形成「講者」與「聽者」的關係。然而,博物館內的話語也未必客觀中立,其中隱含的意識形態,可能加深刻板印象、形成不平等關係。揭露這種「意識形態」的神話,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傳統,在展示評論中的一種重要批判視角。 作為一種特殊文類的展示評論,黃旭認為,除了透過批判,讓讀者看到展示將意識形態「自然化」的效果,展示評論應該同時也可以是一種「倡議」。黃旭從自身所策劃的、科博館三檔有關臺灣空氣污染議題的系列展覽為例,包括2014年「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2017年「島嶼浮塵:PM2.5視界」以及2019「網住好空氣:民主公共物聯網」。黃旭認為,關於這三檔展覽評論的寫作,可以歸納為一種從博物館展示行動主義(exhibition activism)出發的「倡議性」工作。在這些著作裡,黃旭紀錄與分析了博物館展示如何與社區、公民團體、專家學者、藝術家,甚至公部門與政治人物等「行動者」連結,透過互動形成展示網絡,並經由再現行動將問題公共化,循序推動現狀的改變,邁向展示與行動的訴求。 空氣污染系列展覽串聯了許多行動者,將問題公共化,藉此與社會對話。 (黃旭 提供) 黃旭認為其所寫作的「展示行動主義」,內容包括下列特點:一、展示網絡的形塑:召喚社會議題行動者;二、以議題為核心的敘事:空間組織的角色;三、藝術介入的代理人:根植社會議題的藝術;四、觀眾參與:民眾反思的促成者;五、社會運動參與者;六、展示網絡及其限制。黃旭在演講中分別以案例來介紹這些特點。最末,他認為「展示行動主義」表現了結構化的各種主體位置中,博物館工作者所具有的相對自主性及能動性,藉由「展示行動主義」可以突破結構帶來的限制,讓博物館成為民主社會和公共領域重要一環。   詩學與政治學:兩種評論展覽的視角 陳佳利教授則分享自己在提筆撰寫評論之前,會先問問自己是否喜歡這個展覽、帶給自己什麼樣的感動?是否造成知識上的衝擊?並說明兩項撰寫展覽評論時,經常思考的角度:詩學與政治學。「展示詩學」是指策展人透過文物、展品、敘事與各種展示元素,建構展覽的主題與敘事。而陳佳利也以自己撰寫的專文「展示搖滾再現批判:V&A博物館的PINK FLOYD回顧展」為例,其透過符號學解析展覽如何建構與傳達意義,分析展覽創造意義的方法,討論該展示如何融合視覺、空間場景與音樂等元素,呈現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樂團的藝術性和搖滾精神。 陳佳利說明展場的視覺、空間場景與音樂等元素,如何引領著觀眾進入展覽意象。(陳佳利 提供)   另一方面,展示的政治學則希望探索展覽如何、為何受到不同價值觀所支配,並且反思策展的意識形態與社會政治脈絡,其評析角度包含三項核心問題:誰決定了展示主題?是否隱含權力運作?如何影響我們的價值觀?這些問題與「區別」相關,區分主流與邊緣文化,決定什麼東西值得被展覽、什麼則不登大雅之堂。「解構殖民:畢卡索與當代非裔藝術家之相遇」文章,即從展示政治學角度,解析展覽如何翻轉主流與邊緣。如陳佳利教授於文中分析策展人如何平等並列非洲雕刻與畢卡索的作品,彰顯美術館將非洲雕刻視為藝術品,而非人類學或民族文物的展示方式,以此揭露了展覽挑戰藝術界歐洲中心主義觀點的企圖。 2018年加拿大蒙特婁美術館的《從非洲到美洲:面對畢卡索,過去與現在》中並排陳列的畢卡索作品與非洲雕刻。(陳佳利 提供)   最後,陳佳利也分享該如何培養展覽評論能力,她認為應多看展覽與評論,掌握與比較世界趨勢與潮流,發展個人的書寫風格與創意,也可以跨領域與其他作者合作,讓書寫內涵更加豐富;此外,評論不可忽略的是,所有的評析都需有所根據。   給初心者的寫作指南 而對於新的寫手,本講座提供了哪些指南與技巧呢?首先,博物之島專欄的執行編輯,郭冠廷和葉家妤以自身的經驗,針對初心者分享展覽評論書寫技巧。她們將展評寫作過程分成「取材」、「比較」、「執筆」、「校稿」四個步驟。在「取材」階段,主要建議作者廣泛蒐集展覽資訊,並透過拆解展覽元素,掌握展覽理念;觀展後則可以參考學術性文章、其他展評,或訪談館員,進一步獲取書寫展評的資訊,並產生自己的觀點;其次,便要搜尋媒體對同一個展覽的報導,進行「比報」,理解多數媒體立場之後,找到自己文章合適的切入視角。 當準備好寫作材料,就要開始「執筆」了。郭冠廷給予三個提醒,首先,展覽評論並非學術寫作,可以將最有趣的內容放在開頭,以吸引讀者注目。而展評應讓沒有看過展覽的人也能看得懂,因此應適當於文中描寫展覽輪廓,並且提供基本資訊。第三,文章中如以實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將使評論更為具體。作為執行編輯的經驗,郭冠廷也認為美觀的圖片與簡潔且有創意的標題,是吸引讀者閱讀的最佳利器。 曾書寫「穿越時空、彼此遙望的二戰下女性:《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展示設計評析」專文的作者,何平則建議,書寫展覽評論,若要分析具身體感的展覽則要多去展場參觀。在書寫本篇文章時,作者從空間設計評析的角度切入,分析空間如何成為載體,讓觀眾進入二戰的台籍慰安婦與荷蘭少女安妮的內心世界,體驗少女建立自我認同與性別意識的過程,進而思考戰爭議題。她認為,這個展覽以呈現安妮、和她一同生活的密室成員與幫助者的感受、人格特質與經歷為最主要的核心關懷,給予這些人物立體的人性與溫度;然而,在評析裡,何平也提出觀眾較難從展覽提供的、斷裂的歷史資訊中勾勒出完整的歷史脈絡。 何平說明「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展示如何呈現戰爭中的女性之聲。(十禾設計 提供)   王幸慈則分享,書寫展覽評論之前應該探問三個問題,包含:什麼原因促使你寫這篇文章?預設的讀者是誰?該用什麼視角書寫?並以文章「如何面對國家的傷痕記憶?荷蘭奴隸展&第三帝國設計展之啟示」為例,本展有別於其他展示創傷的展覽,跳脫了沈重的歷史,讓觀眾不至於被痛苦的情緒所淹沒,令人印象深刻,因此以此為主題撰寫展覽評論。 書寫文章時,她則預設讀者稍微瞭解展覽內容背景,及有閱讀展覽評論的經驗,並且以主題性視角寫作,關注作品與作品、作品與空間之間的關聯性。例如文中介紹《第三帝國的設計》展,其文章說明,該展首先透過納粹的數位檔案、影片,以及在年代表上顯示他們在政治與設計領域的發展,而觀眾有這些背景知識後,搭配實物便可逐步理解納粹如何擅用設計技術,向大眾灌輸政治理念。最後,王幸慈也強調,平時應涉獵多重領域的知識,且理解文章的使命與定位為何,再向合適的平台投稿,並選擇對的受眾露出。 王幸慈於講座分享如何分析荷蘭博物館「奴隸(Slavernij)」展覽。(王幸慈 提供)   深掘展示意涵的展覽評論 「展覽評論」是一個特殊的文類,既要介紹分析、也可以批判或倡議。這場講座建議所有參加者多看展、多閱讀、多書寫,嘗試以詩學、政治學的角度切入書寫評論,幫助讀者更精準地理解展覽的核心內涵及弦外之音,建構與展示之間延伸的對話。   簡報教材: 主題演講1_黃旭_從展覽策劃到評論—以南風攝影展為例 主題演講2_陳佳利_展示的詩學與政治學:展覽評論的技巧與案例 分享人1_郭冠廷、葉家妤_展評怎麼寫?初心者的挑戰技巧 分享人2_何平_安妮展:從空間設計到角色內心 分享人3_王幸慈_寫在展覽評論之前:從洞察到下筆的經驗分享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如何創造出好的展覽?一窺策展秘辛!「展覽製作眉角大公開!」講座紀實 【博物之島專文】給寫作初心者的指南:博物館寫作好手的無私分享!「線上書寫—博物館寫作的零度」講座紀實
2022/07/12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迎接十週年—線上年會回顧行動博物館發展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迎接十週年—線上年會回顧行動博物館發展
作者:高郁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現在,博物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具有主動的角色和責任。 從Black Lives Matter到COVID-19對特定群體造成的巨變,現在是解決不平等和歧視的關鍵時刻。 透過國際對話、合作與互相理解,本次年會「權力與聲音」致力為長期以來受到忽視的故事發聲。」 —利物浦博物館館長Laura Pye   權力與聲音:帝國的回音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在成立十周年,選擇回到利物浦國際奴役博物館(International Slavery Museum)舉行「權力聲音:帝國的回音(Power and Voices: Echoes of Empire)」線上研討會,從博物館的視角回顧過去十年的多元文化和殖民遺緒、發聲和缺席、環保和經濟等衝突,主張博物館不再只是中立角色,應該更勇於採取行動捍衛我們生活的世界。本屆大會圍繞著三個關鍵問題展開討論。 誰擁有分享故事的權力? 誰的聲音被消失、靜音或遺忘? 博物館如何促進平等與人權? 10月14日至16日共舉辦9場線上議程,議題圍繞著殖民歷史的「去殖民化、種族主義與人權」、「博物館、文化復振與文物返還」,也有當代戰爭難民與人口販運議題「無處所公民」、「消除現代奴役制度:見解、展覽與行動」,更有聚焦於博物館當代角色者,包含「權力、聲音與博物館使命」、「行動博物館」、「博物館、再現與人權」、「怎麼了?博物館如何支持處理敏感、情緒性、複雜、創傷和困難歷史議題的從業人員」,以及由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拉丁美洲分會(FIHRM-LA)分享「拉丁美洲博物館的人權工作進行式」。   行動博物館(The Activist Museum) 在行動博物館(The Activist Museum)會議中,由2019-2020年獲頒行動博物館獎項(The Activist Museum Award)的三個館舍—勞工博物館計畫(Museum as Muck)、國際奴役博物館(International Slavery Museum)以及英國氣候博物館(Climate Museum UK)分享博物館如何發揮影響力。在會議開始,由獎項的創辦人Robert R. Janes說明博物館行動主義(Museum Activism)關注博物館與社會正義的合作關係,認為「博物館的實踐應合乎道德倫理的價值觀,旨在帶來政治、社會和環境的變化」。   Michelle McGrath簡介勞工博物館計畫(Museum as Muck)是一個由勞工階級的博物館專業人士所組成的社會網絡,致力於改變博物館工作者背景的社經多樣性,該計畫串連博物館員組成勞工社群,挖掘博物館中不同種族、性別、階級、身心狀況任用的不平等,並給予各部門建議,藉以改善結構問題。   國際奴役博物館與人口販運倡議者Amina Rafique合作,組成移民藝術家互助計畫(Migrant Artists Mutual Aid, MAMA),由英國境內的女性、移民、藝術家、學者,以及利物浦周邊的當代奴隸組成,MAMA與國際奴役博物館青少年大使合作,透過工作坊發想藝術品或表演藝術,訴說女性人口販運受害者的經驗,由青少年大使整合博物館的資源與活動作為發聲平台,以此療癒、傳遞並激發討論。   英國氣候博物館(Climate Museum UK)是以博物館方法及遺產學概念組成,將博物館、遺址或相關團體中的物件整合於數位典藏系統,並賦予氣候、環境角度的詮釋,也邀請民眾上傳相關物件及故事,建置開放的線上博物館。2020年更提出「開發的故事」(Stories of Extraction)計畫,協助博物館理解殖民主義同時也帶來環境問題,並反思我們的星球正在面臨的不義對待。   會議尾聲主持人Richard Sandell勉勵博物館從自身任務出發並與環境連結,善用博物館的資源,指出不公不義並提升大眾意識,創造更具同理、相互理解的社會。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