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專文

抗疫後,博物館的四大議題!2023年AAM《趨勢觀察:後疫情世界的建設》
抗疫後,博物館的四大議題!2023年AAM《趨勢觀察:後疫情世界的建設》
文|藍敏菁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兼任編審) *本文依據2023年AAM《趨勢觀察》報告摘譯報導 美國博物館聯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 簡稱AAM)博物館未來中心(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Museums)公布的2023年《趨勢觀察:後疫情世界的建設》(Trends Watch: Building the Post-pandemic World)報告,針對美國社會現況,探討當今博物館必須面對的四個關鍵議題,希望博物館能把握機會,緩和大流行病帶來的損失,同時能創造更美好、更公平的社會,以及為疫情後的未來做好準備。 2023年AAM趨勢觀察報告封面。此為華盛頓DC的第11街橋公園,該公園將於 2025 年開放。(Photo by AAM)   有鑑於近二、三十年來,人們已經從不同的角度書寫博物館,遺憾的是,缺乏多樣性、排他性的做法和不平等現象仍然存在於當今社會,所以AAM提出多樣性、公平性、可及性和包容性(Diversity, Equity, Accessibility and Inclusion, 簡稱DEAI)【註1】,作為博物館營運以及規劃各專案首要考量的面向,同時也是整個藝術╱文化部門的首要面對的問題。 從DEAI延伸出4個重要議題,並針對各個議題,提出問題意識,分別為:   議題一、未來的工作場所(The Future Workplace) 問題意識:博物館如何招募它們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同時創造更好、更公平的員工待遇? 2020年以來,疫情導致大規模自願與非自願性的離職潮,人們面對高失業率、勞動市場的萎縮與工作的高度壓力,產生不滿、憤怒與恐懼的情緒,因而紛紛離開日復一日的工作,引起一場全球性的離職潮,如中國與韓國的年輕人出現大量的「躺平族」(lying flat),美國媒體報導的「安靜離職」(Quit Quitting),以及職業倦怠文化(burnout culture)等。這股對工作失去熱情的風潮也波及到博物館界,人力資源逐漸短缺很可能會影響博物館的營運。 面對當前現象,博物館如何創造一個更公平、提供更好的工作場所?AAM提出幾項值得參考的案例:(1)改善館員福利,如位於現存完整的20世紀鄉村莊園「費羅麗歷史之家」(Filoli Historic House & Gardens)提高薪資以降低離職率,以及科學類博物館的「巴肯博物館」(Bakken Museum)建立合理薪酬制度;(2)支持遠程工作或混合式工作,並為館員解決其技術、法律、組織和財務複雜性等相關問題;(3)博物館營造以人為本的工作文化(human-centered based culture),如「特拉華州藝術博物館」(The Delaware Art Museum );(4)增加城市博物館競爭力,招募專業工作者搬進博物館所在城市,如「菲爾布魯克藝術博物館」(The  Philbrook Museum of Art)與 Tulsa Remote 合作的在地招聘計劃。 從數據預見未來:人口危機下的博物館趨勢與挑戰   議題二、黨派分歧(The Partisan Divide) 問題意識:博物館如何在不同的黨派與族群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樑,並培養具有包容力的公民文化,以促進民主社會的發展? 美國長期以來兩黨派之間壁壘分明、在關鍵問題上拒絕妥協,無法協商,以及政治人物視暴力為合法爭權的工具,讓美國的民主文化蒙上一層陰影。圖書館與博物館作為公共領域,也成為兩黨爭吵的對象:佛羅里達州通過「個人自由法案」(Individual Freedom Act),企業(包含博物館)員工超過15者,限制對員工進行DEAI的相關培訓,這樣的法案可能會影響博物舉辦多元文化議題相關活動與展覽的意願,例如大家所熟知的性別議題(LGBTQ+)【註2】。 博物館對此現象是否有實際的應對作為?或許可以參考智庫「雷根總統基金會暨研究所」(The Ronald Reagan Presidential Foundation and Institute)舉辦了許多國防和教育政策領域的超黨派聚會,促進公民技能發展的教育計畫;而擁有許多美國內戰歷史物件的「亞特蘭大歷史中心」(Atlanta History Center),則啟動了一項為期五年的民主倡議等。這些積極的作為都是博物館可以在縮小黨派分歧方面發揮作用,培養寬容和包容、相互尊重的態度,以維持美國民主運作,並維護DEAI的倡議。   議題三、數位技術的革新與再進化:A Digital (R)evolution 問題意識:大流行病是否會觸發博物館高速數位革新? 千禧年來科技進展迅速,一項新的數位技術出現,一時之間很難分辨是時尚或者具有長期性的影響。如曾經紅極一時的clubhouse、充滿話題的ChatGPT、2022年底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平台FTX的破產攪亂加密貨幣市場、加密藝術在藝術市場異軍突起等科技領域的巨變。 ChatGPT網頁。(Photo by Rolf van Root on Unsplash)   數位科技對博物館來說,大型或資金充沛的博物館可以將它當作是一個創新項目或服務,但大多數的博物館則採取較保守態度。遇到前所未有且持續三年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資金充沛且立即能轉換數位方式的博物館,在疫情時間佔有優勢,可以透過數位技術遠端服務觀眾,對數位科技採取保守態度的博物館,則在後面緊緊追趕發展其數位策略,但仍有為數不少的博物館無資金與管道進行數位升級 (參考ICOM 2020、ICOM 2021年調查報告)。 博物館採用數位技術須考慮的問題有:硬體基礎設施的建置、軟體升級與更新、員工的技能升級與數位素養或競爭力是否跟得上,觀眾對數位應用的偏好,以及評估運用社交媒體與觀眾互動所產生的數位資產(資訊),該如何儲存,用什麼方式儲存,以及避免因為數位科技公司被合併、收購與政策變化等因素,導致數位資料的流失,這些環繞數位技術的議題都是博物館必須審慎思考。 助你數位轉型成功!ICOM博物館遠距互動精選案例大公開 疫情對全球博物館產生哪些衝擊?ICOM調查報告揭露危機與轉機   議題四、文物歸還與賠償問題(Repatriation, Restitution, and Reparations) 問題意識:博物館處理文物歸還議題時,除了法律之外,能否顧及公平性與包容性的道德原則,提出更適切的對應作為? 20年前,大英博物館館長因拒絕歸還艾爾金大理石,發起歐美重要博物館共同簽屬一份《普世博物館的重要性與價值聲明書》(Declaration on 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of Universal Museums),以面對文物原出國政府一波波文物歸還的聲討難題。20年後的今天(2023年)「普世價值」卻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歐洲與美國重要博物館開始倡議文化歸還或者文物共享,以修正過去錯誤的做法,例如法國馬克宏總統於2017年承諾五年內歸還殖民時期掠奪的非洲文物,奧克蘭博物館歸還瓦魯孟古族文物等。當然,文物該「歸還給誰?」「歸還什麼?」以及「如何歸還?」這是必須透過多邊協商,目的是盡可能做到文化公平性與包容性原則。 回家,要一個世紀:奧克蘭博物館歸還瓦魯孟古族文物   臺灣在這次大流行病的全球風暴中,平穩地度過危機。疫情帶來的數位革新,臺灣博物館界也積極發展相對應的作為。至於AAM所提出的多樣性、公平性、可及性與包容性,博物館界在千禧年後持續地進行與發展,例如新移民文化的探討、銀髮族活動的規劃、博物館空間的通用設施,人權議題以及深入地方理解不同族群文化等。關於博物館專業人員的權益與福祉卻較少提及,例如《聘任人員人事條例草案》及博物館行政法人化之後對博物館專業人員的影響是值得進一步討論的議題。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1] 多元、平權、可及性和包容性(Diversity, Equity, Accessibility and Inclusion, 簡稱DEAI)是博物館實踐中重要且卓越的組成部分。AAM於2017年成立工作小組,2021年AAM專設DEAI網頁,收集DEAI相關文章、工具包,指南與其他參考資料,並出版Diversity, Equity, Accessibility, and Inclusion in Museums專書,提供博物館了解、規劃和支持DEAI的種種措施。 [註2]  LGBTQ+ :「LGBT」是由「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 」(Transgender)這四個英文首字母組合而成。2020年使用「+」表示其他更多的無限可能。
2023/04/05
在歷史重鎮內打造新形態民族學博物館 —柏林洪堡論壇的華麗變身
在歷史重鎮內打造新形態民族學博物館 —柏林洪堡論壇的華麗變身
作者:林桂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自1980年代以來,許多歐洲民族學博物館為了擺脫殖民帝國包袱,開始重新定位並更換館名,從「民族學」轉變成為「歐洲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博物館,如瑞典的哥德堡世界文化博物館(The National Museum of World Culture),以及2014年在荷蘭重新開幕的國立世界文化博物館(Dutch National Museum of World Cultures);作為德國未來最具標誌性的博物館—洪堡論壇,除了跟上民族學博物館轉型的潮流外,以「論壇」來命名也強調其將打破人們對博物館為「知識殿堂」的想像,並與柏林洪堡大學的洪堡實驗室(Das Humboldt Labor)共同打造科學與文化對話的場域,期能成為對社會變化做出反應的參與性實驗基地。 該館將根據「共享遺產」(Shared Heritage)的原則,與來源國、文化研究學者、藝術家和原民族群代理人進行交流,並重新開發原本收藏在柏林民族學博物館與亞洲藝術博物館內的藏品。除了關注藏品的歷史、宗教問題與當代藝術性外,展示重點將放在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以及對殖民文化遺產的批判上,並從不同角度講述人類歷史、呈現世界歷史的糾葛。 洪堡論壇在線下開館前,陸續以直播形式策畫各種活動,本圖為探討民族學博物館未來發展的「99個問題」專題討論。© © Stiftung Humboldt Forum im Berliner Schloss / Collage: Giuliani | von Giese / ©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Ethnologisches Museum / Waltraud Schneider-Schütz   洪堡論壇位於柏林宮舊址,該建築總體建築面積超過3萬平方公尺,是德國近現代歷史上最大的國家性工程之一,建築物本身的複雜歷史也反映了整個國家的政治與文化變遷。 柏林宮最初是布蘭登堡—普魯士藝術學院的所在地;選帝侯約阿希姆二世(Elector Joachim II)在1550年左右創立了珍玩室,19世紀初,珍奇室遷入柏林宮,部分藏品進入現今的柏林國家博物館系統,自然史藏品則移交給1810年成立的柏林洪堡大學。在威瑪共和國與第三帝國期間,柏林宮作為博物館使用,二戰末期則遭到轟炸而成為廢墟。1950年,柏林宮遺址被東德政府認定為軍國主義象徵而拆毀,直到20年後才又在原址上興建了東德人民議會所在地的共和國宮(Palast der Republik)。共和國宮在1990年因為內部建築問題而關閉,也開始出現了有關柏林歷史中心(Historische Mitte)的使用和設計想法。 聯邦政府和柏林市期望柏林歷史中心成為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場所,同時代表德國在一個統一、國際化的歐洲中的多樣性,以連接東西方,並盡可能為多數人找尋認同點。不過1994年由聯邦政府和州政府聯合舉辦的國際城市設計創意競賽「Spreeinsel」,和1997/1998年舉行的柏林宮殿廣場開發公聽會,都以失敗做收。 直到2001年1月,由聯邦政府和柏林參議院聯合任命的柏林歷史中心國際專家委員會成立,該委員會由建築、城市規劃、博物館學者和商業領域等不同領域專家以及德國主要政黨中的部分黨員所組成。2002年4月,委員會提交了最終報告,並在此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洪堡論壇」(Humboldtforum)的概念,建議將宮殿廣場改造為一間世界文化博物館並恢復建築原本巴洛克式的外牆,聯邦議院於2002年7月通過了這個計畫。 目前已改造成展廳的柏林宮地下室。© SHF / Foto: David von Becker   洪堡論壇以洪堡兄弟的名字命名:哥哥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為普世學者與普魯士教育改革的推動者,提倡將各種教育機構和科學課程統整在一起;弟弟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則被譽為現代地理學之父。用「洪堡」起名的寓意是希望像兩兄弟所代表的一樣,將自然科學和文化科學結合在一起。2009年,洪堡論壇基金會(Stiftung Humboldt Forum im Berliner Schloss) 成立,並舉辦關於柏林歷史中心主題的常設展,同時獲得了來自政府部門的財務支援,以恢復柏林宮的建築並建造洪堡論壇。 洪堡論壇期望能在德國首都中心連結世界文化之間的對話,連繫博物館島上的歐洲蒐藏與洪堡論壇中的非歐洲蒐藏,也因此,原本在柏林達勒姆博物館群(Museumszentrum Berlin-Dahlem)內的專門收藏非歐洲文物的民族學博物館(Ethnologisches Museum)和亞洲藝術博物館(Museum für Asiatische Kunst)將整合到洪堡論壇之中,再結合柏林國家博物館系統(Staatlichen Museen zu Berlin)和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以柏林珍奇室為基礎的典藏品。 即便洪堡論壇的構想與規劃舉世矚目,這座未來的世界文化博物館依舊遭到許多質疑,來自報章雜誌及社群媒體的批評聲浪時不時出現,曾任洪堡論壇顧問的藝術史學家Bénédicte Savoy就批評洪堡論壇打著洪堡兄弟的旗號,卻沒有實現所謂洪堡的信條—將蒐藏、研究和教學結合。為此,洪堡論壇的總監群與策展人試圖在未來的常設展與特展中打破人們的成見,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主席Hermann Parzinger也提出文物歸還,以及無實物展覽將是博物館轉型過程的一部分。 要如何實踐上述理念呢?2019年,洪堡論壇尚未正式開幕前,民族學博物館便與納米比亞的合作夥伴,一同從殖民藏品中選擇了23件物品,借給納米比亞國家博物館,這些文物也將於納米比亞時尚博物館的開幕展中展出;同時,德國也資助納米比亞的修復師和博物館學者研究保存科學。未來,德國和納米比亞雙方都將繼續對這些藏品進行合作研究,並向物件關聯者與公眾公開。而2022年將於洪堡論壇開展的非洲貝南青銅器展中,更是不排除歸還展出的物件。 洪堡論壇於2019年10月舉辦亞歷山大.馮.洪堡誕辰250周年紀念活動。© SHF/ Foto: David von Becker 在正式開館前的預熱活動中,哥倫比亞文化團體Agua e Lulo’s在洪堡論壇內進行了一場拉丁音樂派對。©SHK / Foto: David von Becker   現今礙於疫情,洪堡論壇的正式線下開館日期已從2020年12月延至2021年7月下旬,我們仍未知這座博物館是否能與世界進行多樣化的交流並產生其影響力,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座被德國文化部長Monika Grütters稱為「國家的名片」的新形態機構,已經掀起博物館界的熱烈討論,並引發反思民族學博物館的浪潮。
202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