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想做數位策展但缺工具?「開放博物館」推出跨機構數位藏品及策展模組服務
文|城菁汝(國家圖書館編輯) 連續兩年(2020及2021年)臺灣518國際博物館日慶祝期間,都出現「開放博物館」的身影,您知道「開放博物館」的由來嗎?要如何成為其中一員呢? 2020年春天受新冠疫情影響,臺灣許多博物館短暫關閉。中央研究院「開放博物館」平台聯手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推出「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專頁」,讓民眾可一次參觀16個機構的展覽,打破館所不同資訊系統的限制。隨之更於2021年再次聯手推出「挖寶挑戰」遊戲,邀請民眾線上尋找30件寶物。互動式的數位展覽與趣味遊戲瞬間造成話題,提供民眾不受疫情影響,又能享受博物館資源的另類樂趣!不禁令人好奇,「開放博物館」到底是什麼樣的平台?當初又是為何成立?如何形成當今的樣貌? 開放博物館—中研院數位人文研究成果 時間回到2012年,執行多年的數位典藏計畫劃下句點,過往數位典藏成果轉由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維運。從數位典藏轉向數位人文,數位文化中心開始思考:如何從建置資料庫轉為發展數位工具?如何以研究為目標,創造知識生產循環模式?「開放博物館」正是其苦心經營的成果之一。 「開放博物館」的核心理念為「開放」(open),意旨三個層面: 開放「典藏」:打破GLAM機構〔註〕之間的隔閡,高達九成以上的藏品檔案向公眾授權釋出,藏品可於「開放博物館」平台自由流通,無須再授權,會員可結合自己與他人的藏品,在平台上進行數位策展。 開放「展示」:不論機構或個人皆可申請成為會員,於「開放博物館」策劃線上展覽。藉由開放藏品及展覽的詮釋權,希冀促進文化資產的「民主化」及「數位平權」。 開放「應用」:透過「開放博物館」無償提供的平台服務,鼓勵更多典藏內容開放,使更多人有機會應用典藏進行策展創作或研究,期待知識生產的正向循環利用。而「開放博物館」系統的開發是採用開源架構,預計未來也將釋出此開源架構成果,提供更多應用可能性。 誰適合使用「開放博物館」? 任何藏品在數位時代中,若無法線上瀏覽查詢,能發揮的影響力將有所侷限。若您擁有數位化藏品資源並願意開放授權,可加入「開放博物館」,應用其藏品管理及展示模組服務。 若您有策展構想,或想展現研究之歷程及成果,與大眾分享。可加入「開放博物館」,應用跨機構的數位藏品及其策展模組服務。 線上策展模組—實現跨機構藏品開放應用 「開放博物館」的線上策展模組功能正逐步開發,當有合作單位提出新的策展功能需求,工作團隊期望每次功能開發都能符合「開放原始碼」與「再利用」原則,除了使「開放博物館」功能日臻完善,更可將成果提供其他合作夥伴使用。 「開放博物館」會員策展的操作步驟及功能: 建立藏品:可上傳四種藏品類型(圖像、文字、聲音、影片),並建立藏品資料(metadata)及藏品授權。目前已有近15萬件藏品。 建立展示:提供兩種版型(直式及橫式)的展覽線上模組供選擇,而手機瀏覽則統一為直式呈現。展覽由「首頁」、「內容頁」、「誌謝頁」三部分組成,「內容頁」目前提供7種樣式搭配使用,可加入地圖與時間模組,也能嵌入放在youtube等外部平臺的內容,增加視覺及內容的豐富度。目前已累積200多個展示。 建立數位博物館:單一數位博物館下有數個藏品或展示,能自由結合藏品與展示的多維呈現。目前已建立近40間數位博物館,建立者身分包含博物館(如國立臺灣博物館)、政府單位(如屏東縣政府文化處)、紀念館(如中正紀念堂)、研究機構(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計畫專案(如數位島嶼)、民間單位或個人(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余如季)等。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創用CC授權開放民眾下載的圖像(來源:開放博物館官網) 此外,「開放博物館」還具備三個特色: 藏品之數位圖像採用「國際圖像互通架構」(International Image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IIIF)格式,可不限載具直接線上瀏覽高品質的大圖,顯示速度不受頻寬的限制。 「開放博物館」架構設計有別於傳統資料庫,藏品被搜尋引擎查詢到的機會較高。有不少藏品因被看到,而找到藏品背後動人的故事。例如,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看到余如季拍攝早期片場照片,而主動聯繫並協助判讀照片,補充照片的描述文字。 「開放博物館」支援研究成果之視覺化呈現,讓大眾更容易接收資訊。如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陳熙遠教授出席國家圖書館「秋季閱讀講座」,將演講資料轉譯為「與眾樂樂—麻將文化的前世與今生」展示,讓聽眾隨時能上網瀏覽演講內容。 「與眾樂樂—麻將文化的前世與今生」線上展覽(來源:開放博物館官網) 另一檔 「為己而來 被史家耽誤的女人」展示顛覆以往認知的妲己形象。內容呈現策展幕後故事,說明策展思考及製作過程,使觀 者了解如何將研究成果轉譯成AR。此外,今年(2022)年底「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預計推出運用「開放博物館」建置的線上「臺灣農村博物館」,透過數位工具將中研院的研究成果與大眾分享。 「為己而來 被史家耽誤的女人」特展,包含線上展覽、現場影音互動,可與妲己對話,了解殷商時期的歷史文化。(田偲妤 攝影) 圖文影音的多元組合—自由開放的線上展覽 綜觀目前「開放博物館」的展示類型,包含:實體展轉化為線上展覽,如「10X10:臺史博開館10週年特展」(橫式)、「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直式+橫式搭配)。另一類為沒有實體展的原生數位(born digital)線上展,巧妙融合四種藏品類型(圖像、文字、聲音、影片)於展覽中,如介紹1955-1981年的「台語片時代」能看到早期劇場女伶照片及台語影片(1957年《呂洞賓》、1962年《舊情綿綿》),也可於「2020臺灣音樂珍貴錄音線上展」聽到陳達老先生撥弄月琴,半吟半唱《思想起》的聲音紀錄。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展覽,第一層提供展覽單元,是直式上下拉的網頁版型,插入圖片及影片,搭配展覽文字構成。(來源:開放博物館官網)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展覽,第二層進入單一展廳,以橫式左右移動的投影片版型呈現。(來源:開放博物館官網) 更多展示類型及數位應用工具仍持續新增中。越來越多博物館準備好開放「藏品」及「詮釋權」,利用當代數位平台及科技工具,張開雙手歡迎大眾成為「重新編排」和「重新改造」數位典藏文化內涵的一份子。 註釋: GLAM機構:意指美術館(Galleries)、圖書館(Libraries)、檔案館(Archives)、博物館(Museums)四類藝文機構。近年興起的開放文化館藏運動(OpenGLAM Movement)期許藝文機構能開放藏品資料,不僅能使大眾能參與並應用數位文化資產,更能提升文物的可見度與館舍的品牌價值。
2022/04/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