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專文

典藏地方技藝的溫度: 專訪大溪木博館典藏展示組林婉綺
典藏地方技藝的溫度: 專訪大溪木博館典藏展示組林婉綺
作者:黃淥(博物之島特約記者)、翁仲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平日午後的大溪,步調特別悠緩簡慢。站在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下稱木博館)園區館舍群聚集的崖邊,大漢溪所孕育的豐饒生命盡收眼底。現任職於木博館典藏展示組的林婉綺,正著力搜集有關大溪木藝產業發展的點滴,典藏這塊土地傳統工藝的今昔記憶。 從校史室到高史博:典藏實務經驗的累積 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讓林婉綺直接面對典藏實務的挑戰。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畢業後,她成為籌備與建置該校校史室唯一的全職職員,時常需要獨立處理這間小型博物館的眾多事務。策劃展覽的過程中,她深刻體會到:展覽無法憑空創造,敘事必須立基於相關資料的蒐集與文物背景知識的掌握。此外,博物館典藏工作不只仰賴保存維護的專業知識,亦需要與文物背後的「人」產生連結。在蒐集文物資料的過程也建立信任關係,文物所有者才願意將珍視的物件與資訊交付給校史室。 2012年「依仁游藝-北藝大三十週年校史展」,是林婉綺進入校史室籌備工作參與策劃的第一檔展覽。(臺北藝術大學校史發展組 提供)   2017年林婉綺離開北藝大校史室,至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下稱高史博)任職。當年正值高史博改制為行政法人,她的首要任務是重新研擬典藏政策與作業要點。面對館內每年審議數百,甚至數千件文物的情況,她考量文物先期評估作業與館內人力配置,建立了「初步勘查」制度:每件捐贈或購置文物會先經典藏管理人員初步檢視內容與狀況,並與館內歷史研究人員合作,或委請外部專家學者勘查文物意義與價值。這些資料與意見彙整後,再提交予館內的典藏委員會審議,決定文物是否入藏,也為後續的入藏文物登錄作業預留充實的基礎資料。 她體認到典藏政策必須呼應高史博作為城市博物館的核心使命,亦須考量現實資源條件。在處理繁複的典藏作業過程中,其必須時時釐清典藏目的,探問:「為什麼蒐藏這些物件?這些物件對博物館的意義為何?怎麼排列優先順序?入藏之後怎麼維護?」。她特別強調,「不同的館舍,有不一樣的處境。如果制定典藏制度只是模仿其他館舍現成的規範,就容易淪為表面宣示,與實務操作產生矛盾而窒礙難行。」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典藏挑戰 2022年,林婉綺成為木博館典藏展示組的一員。木博館初始採「現地保存」理念實行典藏工作,重視物件在現地生活脈絡中與人及地方的關聯性。而她到任時,正逢原本蒐藏於桃園縣中國家具博物館(註1)的藏品準備移交給木博館,當博物館面對典藏實體文物帶來的新課題,她同時也需思考這批以中國傳統家具為主的藏品如何與大溪相連結。 此時,她也接下《大囍之日—嫁妝家具》特展的策辦工作。展覽從嫁妝文化及所蘊含的祝福心意出發,連結大溪木器產業過往興盛的「嫁妝路」,展示家具產業與風格的演變。除了展出來自中國家具博物館的藏品,也向大溪地方居民借展,呈現傳統嫁妝家具與新創生活家具的多樣形態。   《大囍之日—嫁妝家具特展》入口。(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提供)   為了籌借展品,林婉綺開啟了一段探索之旅:「我從既有的文獻資料追尋哪邊可能有合適的家具,接著去拜訪。」她幸運地從大溪老字號中藥店「再生堂」借到了一座由大溪知名先輩木藝師陳烏碖製作的珍貴梳妝臺。對家具的主人而言,這件家具是乘載了重要生命經歷的物件。林婉綺回憶,當去搬運梳妝臺前往展場時,「看著簡奶奶目送梳妝臺的眼神,可以感受到她對這件家具的情感是很深厚的。」   《大囍之日—嫁妝家具》特展展示木博館的藏品外,也有借展在地居民家中傳承珍藏的家具。(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提供)   串連地方木職人,守護產業的記憶與溫度 促進大溪木器工藝持續保存發展,是木博館使命之一。木博館著手木藝資源普查,也持續進行木藝產業相關的調查研究,並透過展覽與教育推廣活動,與木藝師共學合作。若要梳理大溪木藝產業與產品形制風格演變的歷史脈絡與特色,木藝師的製作工法和經營經驗等在地知識、生活記憶及手邊留存的手稿、照片等就成了調查研究的關鍵資料。   「隆達傢俱行」店內有多座神桌緊密並列。(攝影 翁仲彣) 採訪當天,林婉綺帶著我們拜訪了合作多年的地方產業社群夥伴—木藝師林繼達經營的「隆達傢俱行」。她瀏覽店內的細節變化,追尋有關大溪木藝產業的相關線索。她發問:「這種設計形式是什麼?」、「這組神桌是什麼時候做的?」、「還有其他作品的紀錄嗎?」,師傅隨後翻出一本本裝載著老照片的相冊,自豪地介紹著歷年作品。林婉綺逐張細問:「這種風格是什麼時代流行的?」、「這個還記得是賣到哪裡嗎?」、「這組是用什麼木材做的?」   左為林婉綺向繼達師傅詢問照片中的木器作品資訊,了解作品的年代、風格與樣式等。右為繼達師傅說明不同鉋刀的用途差異。(攝影 翁仲彣) 與許多地方傳統產業相同,大溪木藝產業也面臨市場生態轉變、產業人口結構老化、技藝失傳等課題。林婉綺認為木博館的調查研究與典藏工作可以讓不常被注意,但卻漸趨稀少而重要的資訊留存「我想博物館可以透過保存和紀錄,建立一個轉化、傳遞的平台,讓這些資訊有再現、被注意及運用的可能性。」   林婉綺拿著工廠內神桌桌腳的樣板,向繼達師傅請教有關產業現場的知識細節(攝影 翁仲彣)         立基地方,再思考典藏的管理維護 木博館致力於與木藝產業社群共學合作,也依自身特性,試圖將典藏工作與地方木藝師產生連結。相對於傳統博物館偏重保存原貌且強調「最少干預」的修護方式,木博館考量藏品的性質、類型與使用目的等,並經諮詢相關專家學者意見,預計將一些以當代職人技術工法製作的家具委託在地的木藝師修復,並以影像完整紀錄修復過程,以便更全面理解不同做法的觀念與操作差異,成為後續典藏修復的參考,並進一步實踐與地方社群的協作。   林婉綺於「好木成森系列展覽:坐的二十四式」特展展場,其中也展出6件木博館的藏品。   經歷多年的博物館工作,林婉綺深刻體會典藏實務的價值。從文物維護、清潔、建檔造冊乃至數位化,這些瑣碎的典藏工作雖然位居幕後,卻也需要不斷思考如何藉由各種博物館行動與公眾連結。對其而言,典藏工作雖然仍充滿許多待解決的課題,但依然是有趣的:「接觸、了解文物,抓取可能轉瞬即逝的資訊,思考怎麼維護,這樣的紀錄保存工作,讓我可以累積認識更多樣的觀點與留下線索。」穿梭在大溪鄰里間,她持續地搜集在地技藝的知識與生活故事,期和居民共同譜寫大溪的豐富面貌。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註1:桃園縣中國家具博物館,以中國明式、清式家具和臺灣早期傳統家具為主要典藏,於2019年終止營運。
2024/11/29
什麼是現地保存?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家族微型博物館」實驗
什麼是現地保存?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家族微型博物館」實驗
作者:吳淳畇(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108年度現地保存推廣工作執行案協同主持人)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下稱木博館)近來的博物館實踐致力於互為表裡的兩大面向:一是針對「人」,也就是大溪學相關的社群發展共構資源平台;另一面向則是將大溪歷史、文化脈絡、展演成果與研究匯整於大溪學範疇。筆者有幸參與「107年度現地保存推廣及策略研擬案」(下稱研擬案),以「現地保存」這尚待明晰的實驗概念,探索其定義及方法。翌年接續研擬案的基礎執行「108年度現地保存推廣工作執行案」(下稱工作案),透過擴增試點回頭調整策略。 執行研擬案之初,極為幸運能與大溪中央路「全昌堂齒科」舊址林興和家族合作,透過林家的無私分享,這一具實驗性的現地工作,便在其家族生活、私人空間之內點滴提煉。檢視過去大溪相關或醫療史研究,全昌堂的家族事跡鮮少提及,藉此機遇所普查出豐厚的史料文物,不僅具有地方學、醫療史研究的價值,更透過緊密合作,讓家族的故事與文物捲動更多相關人物、社群及大眾,共同涉入地方知識的「現地保存」可能進路。   家族微型博物館—從醫藥世家看大溪歷史 大溪全昌堂林氏來自新竹,奠基者林灶炎據家族口傳在上街(今中央路)從中藥房學徒起家,明治30年(1897年)娶上街黃桃女士,自此落戶大溪、開枝散葉,兩代之間發展成跨足中、西、醫、藥世家。林灶炎共育有四子二女,四子皆從醫,長子長春、三子長清延續中醫基業,次子長茂、四子長燦赴日學習現代醫學,且雙雙取得法學士學位。 大溪郡大溪街上街四十二番的全昌堂中西老藥房、林長春在昭和11年開設的博愛堂醫院(吳淳畇 攝影)   長茂先生於昭和14年(1939年)在博愛堂醫院原址開業「全昌堂齒科」。娶妻出自月眉李騰芳家族的李尾女士,育有七女二子,長女碧玉、次女碧麗自少協助家業,尤其碧麗執業至80餘歲。林興和為長茂最小的兒子,在現址經營麵店,在與團隊、顧問黃貞燕教授等人的協作下,以「大溪的摩登」歷史主題進行文物普查與評估、舉辦教育推廣活動與現地展覽,發展出以全昌堂齒科為核心的「家族記憶」、「齒科產業」、「大溪生活」三子題,最後在原有老屋的陳列空間長出現地保存工作成果展「老物件.新摩登:大溪全昌堂齒科診所」。 汲取研擬案的執行經驗,團隊提出以全昌堂齒科個案作為大溪「家族微型博物館」的示範點。第二階段工作案設立現地保存工作隊基地,邀請同在中央路的翁鑲牙所翁仁正先生加入,2019年底展出以林、翁兩家族故事為主軸的「大溪齒科醫:摩登生活家」展覽。形成從文物研究出發,邀請社群涉入地方知識的操作模式;以家族故事作為切入點,著眼於「物」與「人」雙軌交會的記憶採集與知識生產。 在現地保存工作隊基地展出「大溪齒科醫:摩登生活家」現地保存小型成果展場(黃文怡 攝影)   普查件數至今已累積250件,時代跨越大正年間至近20年。團隊從百年的家族系譜、口述記憶著手,再經文物的核對查證與文獻研究,在家族史與地方史脈絡來回看顧之間,管窺大溪小鎮迎來的近代化變貌歷史情境。 例如在全昌堂齒科舊址找到的《大溪誌》原件夾頁手繪圖,呈現這一座清代街屋在日治時期由於屋主受到近代化的學養專業,所肇致的一個現代醫療事業與傳統居家生活兼容的空間,具體而微地同時體現了家族經歷、醫療事業及大溪地方特色。 日治時期的上街四十二,是今日中央路120、122號兩戶連通的家族生活空間,左為中西醫藥院,右為齒科醫院。(吳淳畇 攝影)   在文物評估的互動過程中,更重要的是連結在地,或是尋找相關資源的社群。在研究齒科產業文物時,邀請翁仁正鑲牙士、《臺灣口腔醫療史》作者及牙醫師陳銘助、醫療工程與儀器專家黃豪銘教授,針對本案產業工具儀器補充早年齒科診療的情境脈絡。 邀請陳銘助醫師進行文物評估,向林興和先生解說早年齒科文物(黃文怡 攝影)   拓思「現地保存」的推廣 「現地保存」究竟應該推廣什麼?「現地保存」(in-situ preservation)一詞過去常指考古遺址或碑碣史遺等原地留存的蒐藏與展示形式。然而依字面直譯,其實可不侷限「將物件留在現地」,其內涵可以朝向「現地的非現地」擴充。因此除了將「物」留存在原初的脈絡中,持續地被運用乃至展演是關鍵,團隊發現捲帶「人」的記憶、與物質訊息對話所能催發的惜物之心,才是讓故事說得更生動、更長久的關鍵。透過不同資源社群的激盪,重新記憶、認識與了解如何照護文物,生態博物館所拓展的「現地保存」,不僅是「大溪就是一座博物館」,而是深入到家戶,催發居民有「我家就是一座博物館」的自覺。 在技術層面上,導入博物館技術建立文物資料詮釋、引入文物保存資源、設計適合個案的展演及活動,設法將它「置入」物主原來的生活軌道。並不是「幫忙整理倉庫」或「推播特定家族歷史」,而是透過這個有意識的博物館行動帶起、增強或賦權夥伴對於「物」的訊息所能產出的內容與敘事信心。透過現地協同工作,找到認識「物」的不同觀點,譬如以文獻與家族物件相印證,或是探索特定的家族成員故事。 第一期團隊便以全昌堂第五代(4-8歲)為對象,發想出教育推廣活動「會.物件」,運用繪本、復刻的掛號台、積木拼圖,引導孩童聆聽家族故事、認識老物。「打開家族記憶」活動邀請全昌堂全族出席,團隊作為一個外部的動力,期待能讓夥伴更有珍視自家物件與記憶的意識,如此未來世代才得以見到今日之寶。 「打開家族記憶」分享會,林長茂一系家族成員出席聆聽團隊的工作報告(吳淳畇 攝影) 「讀.物件」活動,學員正在檢視全昌堂家族文物,並撰寫文物登錄筆記(吳淳畇 攝影)   對於外部大眾的推廣,並不止著墨在提供文物知識,而是透過分享家族故事以達到觀念推廣。「讀.物件」活動邀請參與者與團隊一起回到現地工作判讀文物的現場,參與者並不是以講座方式得知全昌堂的故事,而是以親身拼湊、核對物件訊息而構成。 由於全昌堂家族文物所延伸的故事豐富而綿密,常得到外部參與者的回響,這些回饋的視角與內容經過篩選、印證,部分轉化於現地工作成果展的書寫中,最後終端匯入成為文物的詮釋資料。雖然看似只是全昌堂一族的故事,但是以「物」作為連結參與者自身的知識和記憶媒介,卻有多元書寫的公共性存在其間。 事實上,全昌堂齒科與「現地保存」的激盪並非通例,但其經驗所淬取出的操作型定義,即是在生態博物館的條件下,讓各方涉入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知識生產過程,而如此的工作方法可成為一條輔佐並充實地方學內涵的進路。   參考資料: 呂理政(1991)。博物館藏品及其文化脈絡—以人類學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05卷,第2期。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國內外資訊
20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