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儀錶板
電子報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視覺轉繹開啟博物館的味蕾體驗—故宮「墨戲仙草」驚喜設計揭密
作者:連之莉(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研究助理/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博士生) 邁入第10屆的《Shopping Design》台灣設計BEST 100,於2020年底以「我們需要的設計」為題,檢視設計之於「我們」的可能性,選出100組台灣值得關注的設計人事物。創作者王蓓恩、劉家欣授權黑丸嫩仙草與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三方合作上市的「墨戲仙草」台味甜品,於New Power Discovering類別以「驚喜設計」備受肯定,可見年輕世代重新詮釋故宮清代山水畫作,將博物館帶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展現跨域思維的設計張力,以及該創作豐沛的設計能量。 創意如何變成博物館商品? 故宮自2010年開始辦理國寶衍生商品設計競賽,每年以展覽選件文物為創意發想來源,廣邀大眾運用故宮文物進行衍生商品的設計,期望能自博物館文創商品的產品開發面,具體回應博物館的展覽內涵,讓觀眾能延續文物帶給自身的感受,並以文創商品的形式帶回觀展後的回憶與留念。競賽活動來到2018年,故宮行銷團隊企圖進一步將競賽的創意發想帶入「節慶」主題,期望能有更符合時節(如:中秋、端午、年節等)氛圍,並能與親朋好友共享的衍生商品產出。自海選中脫穎而出的「墨戲仙草」作品,初選時的設計概念裱版即引起注目與討論,評審團認為創作團隊跨越立體與平面的分野,而以完整的傳達設計(communication design)將國寶文物的厚度轉繹呈現,讓食用者可以自己創作(淋上奶球、顯現雲山煙雨的迷濛質感),整體品嚐體驗充滿驚喜感! 「墨戲仙草」設計概念裱版(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 提供) 創作團隊於入圍後經工作坊討論,考量市場與商品化的諸多可能,完成二次打樣「墨戲仙草—富春山居」的再創作,挑戰將〈清 周亮工集名家山水冊 石谿 雲山煙雨〉的冊頁山水置換為山石勾勒皴染變化多樣的〈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卷〉,前後兩階段的設計分別獲得台灣在地品牌黑丸嫩仙草與故宮晶華的青睞。「墨戲仙草—雲山煙雨」於去(2020)年端午節前夕,以單顆6入盒裝的攜帶式禮盒上市。「墨戲仙草—富春山居」預計於今(2021)年入夏推出,以入餐廳菜單、單點甜品的方式呈現,期望帶給用餐者不同的感官饗宴。 清 周亮工集名家山水冊 石谿 雲山煙雨(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卷(局部)(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墨戲仙草—富春山居」設計詮釋(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 提供) 成為博物館商品,然後呢? 將故宮山水書畫演繹為日常餐桌上可嚐可玩的文物風景,拉近博物館與公眾的生活距離、打造新的消費文化與飲食體驗,過程其實備受挑戰,由設計團隊、品牌製造商及博物館三方共同克服的環節,自設計授權、設計檔轉工業檔開模、配合成型而重新調配原料(仙草)比例,到定量與定價、新增產線、訂製包裝、規劃配送,甚至是企圖於疫情期間推廣至海外市場等,風險與考驗眾多。然而,更讓作品設計張力持續發酵的是,由故宮精品網路商城為「墨戲仙草」商品衍生推出節慶版限定盒裝腰封的再設計、打造銷售亮點,使博物館商品跳脫為設計選物(於亞洲設計購物網Pinkoi.com上架)。 「墨戲仙草」盒裝限量腰封(左:中秋節款;右:農曆春節款)(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 提供) 作為創意發想來源的故宮文物〈清 周亮工集名家山水冊 石谿 雲山煙雨〉,於今(2021)年第一季(1-4月)的故宮書畫展覽《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中展出,真實的與觀眾見面。此外,「墨戲仙草」作品的設計詮釋,還受到出版國中藝術領域課本的編輯邀約,成為視覺藝術創意形式表現的案例,化作日後青年學習藝術的養分。 結語:啟發博物館重新想像未來的可能性 從一個博物館的行銷推廣策略到具體行動,反映出博物館場域與設計領域雙重的社會影響力。英國資深社會學家約翰.厄里(John Urry)與丹麥地理學者約拿斯.拉森(Jonas Larsen)於《觀光客的凝視3.0》書中檢視博物館與觀光凝視的多元視域時,即點出博物館持續變動的特性。如同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認為,博物館已從「立法者」(legislator)變成「詮釋者」(interpreter)。而羅伯特.蘭里(Robert Lumley)也提到,以前博物館被界定為學術機構,但現在則成了溝通訊息的管道,關鍵出在大家對博物館的理解不同了。厄里與拉森(Urry & Larsen)更進一步指出隨著消費者主權日漸抬頭,且在流行品味驅使下,博物館肩負的社會角色已有重大改變。 面對全球新冠疫情影響,本文以此案例響應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期許在逐步恢復常態的過程中,能啟發博物館重新想像未來的可能性。如何面對疫情帶來的全球化移動式觀光削弱,並藉此機會重新檢視博物館與在地觀眾的關係?嘗試透過傳達設計建構博物館與觀眾溝通對話的在地實踐,跳脫博物館追求全球化品牌形塑的單一視框、激發創意,據以更貼近人們的生活價值,是值得我們共同省思的未來。
2021/08/11
虛擬實境是洪水猛獸或博物館新希望?故宮聯手各界專家為你解惑
作者∕攝影:藍敏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19年12月16日,舉辦新虛擬x明日實境—21世紀博物館藝術科技研討會,邀請國際博物館界、企業界與政府代表,討論數位科技在博物館應用的可能性。與會貴賓分別為羅浮宮文化傳媒規劃部Dominique de Font-Réaulx總監、橘園美術館Cécile Debray館長、慕夏基金會Marcus Mucha執行長,宏達電王雪紅董事長與李玲副總經理,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以及主辦單位故宮吳密察院長、教育展資處徐孝德處長。 博物館需要什麼樣的數位科技? 不管2016年或2019年為虛擬元年的爭論是否有解,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成為21世紀新型態展覽已是事實。博物館需要什麼樣的數位科技?與會專業人士分別提出三個觀點:(1)抱持審慎保留態度並關注博物館倫理;(2)馴服數位科技藝術予文化所用,並與未來接軌;(3)擁抱科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以下分別說明專家觀點與案例分析。 故宮點出人文與科技跨界合作的困難 國立故宮博物院吳密察院長以又驚又怕的心情,不得不接受數位科技。即使吳院長抱著戒慎恐懼的態度,故宮早在20世紀末即開始發展新媒體藝術,參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規劃之數位博物館先導計畫淡水河溯源。吳院長也語重心長點出,人文與科技跨界合作的困難在於:如何使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共創數位藝術展覽。故宮教育展資處徐孝德處長則詳細說明新媒體藝術發展的歷程與故宮肩負的社會教育責任。 羅浮宮「蒙娜麗莎—越界計畫」 三位國際專家認為,VR製作的前提是要先對物件進行嚴謹、深度、準確的科學分析,再與VR公司進行溝通,才能創造出符合公眾感官體驗與知識饗宴的作品。以羅浮宮為例,Dominique de Font-Réaulx總監分享的案例是「蒙娜麗莎—越界計畫」(Mona Lisa - Beyond the Glass),她提到這個創作理念在於打破觀眾對達文西作品的奇幻、傳說或老舊觀點。研究團隊經過嚴謹研究後發現,達文西在作品現實與想像部分的差異,結合當前的新技術,以此揭開蒙娜麗莎的身世之謎。隨後Emissive公司展現觀眾肉眼無法看見的各種細節,創造出多重感官體驗,而羅浮宮更進一步用數位科技詮釋蒙娜麗莎作品的多樣內涵。由此可見,每一件當代VR是多方協力合作,將科技、知識與美學完美結合,提供觀眾與藝術品接觸的獨享經驗。 羅浮宮文化傳媒規劃部Dominique de Font-Réaulx總監,解釋羅浮宮開始進行VR實驗的原因。 VR裝置帶你走入莫內的花園 橘園美術館Cécile Debray館長則是以說故事的方式,描述VR頭戴式裝置如何呈現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博物館觀眾穿戴著VR頭戴式裝置,進入Nicolas Thepot VR拍攝的鏡頭,耳朵聆聽莫內與克里蒙梭的旁白與對話,鏡頭畫面帶著觀眾走入莫內在吉維尼花園的睡蓮寫生場景。觀眾可以了解莫內為何在作品《橘園》的東側畫上被晨光照射的睡蓮,讓落日餘暉的睡蓮靜默在西側。跟隨著莫內的手勢與筆觸,一方面體驗藝術創作過程,一方面欣賞百年前的花園,VR做到文字難以描述的「藝術行為知識論」(epistemology of the painter’s gester)。觀眾卸掉頭戴裝置,回到橘園美術館實體展示空間,更能細膩體會到,百年前莫內早為觀眾創造一處身歷其境的藝術空間。 慕夏電影構圖視野VR重新詮釋 慕夏基金會Marcus Mucha執行長,是藝術家慕夏的曾孫,他帶來的是慕夏當年為捷克所創作的《斯拉夫史詩》歷程。著迷於科學的慕夏曾參與電影拍攝,他把電影製作的技術應用在《斯拉夫史詩》的構圖上,採用電影拍攝視角來作畫,讓觀眾能有身歷其境的臨場感。基金會與Nexus Studios合作,在研究了慕夏的筆記與構圖技法後,用VR重新詮釋藝術家的視野,產生數位藝術作品《原鄉的斯拉夫人》,提供觀眾數位體驗,彌補因材質脆弱,不適合做全球特展的遺憾。 宏達電VIVE Arts計畫—VR轉譯清明上河圖 宏達電王雪紅董事長開宗明義說明旗下數位藝術計畫VIVE Arts是結合科技(technology)、想像(imagination)與人文(humanity)來創作VR藝術,作為藝術文化賞析與社會互動之用,以達到文化近用與永續發展目標。宏達電李玲副總經理鉅細靡遺講述「清明上河圖VR」寓教於樂的內涵,以及如何選擇清明上河圖的食衣住行,作為VR轉譯與詮釋內容。 唐鳳:一起思考臺灣資訊透明化的可能 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從經濟、社會與環境的角度來思考臺灣資訊透明化的可能性,提出智慧聯網(internet of beings)、實境共享(shared reality)、協同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與人性體驗(human experience),尊重多元性(plurality)以做到文化平權。一如既往,他在論壇現場,即席應用數位科技與觀眾互動,引導觀眾用手機連接slido網頁(點此來看看大家的問題),對演講者提出問題,透過投影讓與會人士皆能立即看到其他成員提出的問題,藉由點讚的累積次數,可以得知現場人士所關注的問題。 數位科技對博物館的影響? 當日現場人士主要關心的問題是:(1)VR對博物館的衝擊與影響為何?(2)社交媒體是否為社會帶來更多的緊張與衝擊?(3)VR的盲點是什麼?綜合專家意見,故宮吳密察院長認為,博物館需要有新的倫理觀,重新思考數位科技對博物館的影響。羅浮宮、橘園美術館、慕夏基金會三位與會者,對博物館專業的看法相當接近,認為科技只是一種思維、一種工具,只有嚴謹的科學與學術研究,才可能創造出更貼近現實感的數位詮釋。 總結博物館藝術科技研討會兩大主軸:「當藝術碰到虛擬實境」,博物館如何善用知識管理與VR的沉浸感,提供觀眾重新認識藝術品的機會;以及「博物館的數位詮釋角色」,也就是博物館如何利用數位科技,為觀眾說一個具有當代關懷的故事。 本文同步刊登於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國內外資訊
2020/05/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