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專文

在明星的光環下: 博物館與名人的跨界行銷新趨勢
在明星的光環下: 博物館與名人的跨界行銷新趨勢
作者 : 林盈君(英國萊斯特大學美術館與藝廊碩士、藝術顧問) 近年來,博物館與藝術機構愈發頻繁地與名人合作,讓具有群眾魅力的各界名流進行形象代言、語音導覽、甚至成為「客座策展人」,不僅促進了藝術與流行文化的深度融合,也成為博物館吸引多元觀眾、提升影響力的重要途徑。然而,名人合作背後牽涉文化話語權、藝術商業化與大眾參與之間的微妙張力。本文將以幾個國際知名案例為基礎,探討這種趨勢的文化意涵、挑戰及未來可能性。 名人符號資本到博物館文化資本 名人與博物館合作最知名的案例,首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服裝藝術部每年舉辦的慈善晚宴(MET Gala),來自時尚、電影、音樂、藝術等各界名人按照主題著裝亮相,不僅佔據全球媒體版面,收益更直接支持大都會博物館服裝學院的運營和年度展覽。巴黎羅浮宮亦堪稱與名人合作的佼佼者。該館歡迎影視作品來此取景,2018年美國音樂巨星碧昂斯與Jay-Z在羅浮宮拍攝的《Apeshit》MV將《蒙娜麗莎》與《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等經典藏品與流行音樂並置,構築一場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文化對話。MV在短短半年內創下高達1.47億的觀看次數,也讓羅浮宮當年吸引超過1,020萬人次參觀,比前一年成長了25%,且半數以上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註1)。 這些效應體現了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 ·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資本理論:名人憑藉其號召力吸引觀眾進入博物館,將其在娛樂時尚領域的「符號資本」轉化為「文化資本」,讓古典藝術成功融入大眾文化,與博物館互補共生。 從名人的聲音出發:名人語音導覽 邀請名人錄製語音導覽已成為博物館吸引觀眾的常見策略。藉由大眾熟知的名人聲音,一方面勾起觀眾的好奇心,也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例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024年舉辦的「法國百年時尚」展覽,特別邀請歌壇天后莫文蔚錄製粵語、英語及中文語音導覽。莫文蔚做為時尚指標,其溫柔知性的聲音為展覽增添了更多吸引力。     圖1:隨著數位科技發展,博物館紛紛推出線上語音導覽服務。圖為大英博物館於2023年推出的導覽app,結合互動地圖與展品圖像,提供觀眾沉浸式的參觀體驗。(圖片來源:The British Museum)   博物館在選擇名人合作時,必須考量名人形象與博物館品牌的契合度,才能共創雙方互惠的效益。2024年法國時尚品牌香奈兒的「時尚宣言」全世界巡迴展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時,由該品牌代言人Tilda Swinton與周迅擔綱導覽。兩位名人以其優雅形象和專業成就,成功詮釋了品牌的藝術內涵。而富邦美術館的「梵谷 : 尋光之旅」展覽,則邀請具西洋藝術史學位的名模林志玲錄製語音導覽,其高知名度為展覽增添了話題性。   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邀請中國女演員朱珠錄製露易絲 · 布爾喬亞個展的中文導覽(攝影 : Xavi Chou,Courtesy ARTouch Consulting)   亞洲市場的崛起,也促使歐美博物館積極與東方流行文化名人合作。例如,大英博物館與韓國超人氣女團New Jeans合作推出韓國館語音導覽,以韓語介紹鑲嵌青瓷、朝鮮王朝的白瓷月罐、佛教四大天王繪畫等韓國代表性文物。博物館利用該團體的龐大粉絲基礎,成功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歷史文化(註2)。同樣地,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Galleria Borghese)邀請中國女演員朱珠錄製露易絲 · 布爾喬亞個展的中文導覽。朱珠靠著熱門戲劇在中國及亞洲擁有廣大知名度,她本身亦是支持新興藝術家的收藏家,形象相當契合博爾蓋塞美術館拓展華人市場的策略。 從名人的視角出發:名人客座策展人 有些博物館會邀請名人擔任客座策展人,這種執行方式需要名人的深入參與,以不同的視角為館藏帶來嶄新的詮釋方式。2018年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邀請電影導演韋斯 · 安德森(Wes Anderson)和他的設計師妻子朱曼 · 馬盧夫(Juman Malouf)聯手策劃展覽「棺中的錢鼠木乃伊和其他寶藏」(Spitzmaus Mummy in a Coffin and Other Treasures)。安德森素來以其電影中鮮明的對稱構圖、復古美學和敘事風格著稱,這些特質也在此次展覽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他們重新審視博物館館藏,挖掘出大量被深藏在庫房的藏品,打破以時間軸和和材質等分類方式,根據展品的顏色、材質、大小和形式進行重新組合,打造出宛如電影場景般獨特且充滿故事感的空間,賦予藏品全新的詮釋方式。   導演韋斯 · 安德森和朱曼 · 馬盧夫與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合作策劃了一個非博物館傳統敘事風格的展覽 (Copyright: © KHM-Museumsverband, Photo: Rafaela Proell)   紐約烏克蘭博物館則在2024年邀請丹麥名模兼攝影師海倫娜 · 克莉史汀森(Helena Christensen)一起規劃以烏克蘭服飾歷史為主題的展覽「織·裳:烏克蘭服飾」(Wearloom: Ukrainian Garments),呈現烏克蘭各地的傳統織品工藝與文化多樣性。克莉史汀森與母親在哥本哈根和紐約長期經營古董精品店,具備獨特審美觀,對服飾的材質、顏色和技藝格外敏銳。她同時也是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曾造訪烏克蘭,記錄當地居民在戰爭中的生活。因此該展覽不只強調服飾之美,更是在當前國際情勢下向烏克蘭傳統文化遺產致敬。 挑戰與未來發展:尋求多元與深度的平衡 透過與名人合作,博物館成功地吸引了新的受眾,不僅提升訪客數量和收入,也為文化傳播開拓了新的渠道。綜觀目前的合作案例,資金充裕的大型博物館較有資源與名人合作,而名人也傾向與知名機構合作,以提升其文化形象。這個趨勢反映了當代博物館角色的轉變:博物館不再僅僅是保存並展示文物的場所,而逐漸演變成為涵蓋娛樂、商業、社交和倡議等功能的平台,以回應當代社會的不同需求。 然而,這種轉變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博物館需要在吸引新觀眾和維護文化教育使命之間取得平衡,確保流行文化元素與學術性內容之間的協調。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博物館可以在名人合作項目中融入更多教育和互動元素,確保觀眾在被吸引進館後,能獲得深刻且有價值的體驗。其次,掌握資源的大型博物館應主動與中小型機構分享名人合作資源,並拓展合作對象,與更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名人合作,而不僅限於西方文化的主流人物,以推動文化平權,促進更廣泛的跨文化對話。 在全球化以及社群網絡的驅動下,博物館將扮演更加多元和動態的角色。透過審慎的策略規劃和創新的合作方式,名人效應可以使博物館滿足不同觀眾群體的需求,實現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的雙重目標,探索更多可能性。 註解 註1: 10.2 million visitors to the Louvre in 2018. 註2: 下載大英博物館的韓國館語音導覽,需額外支付1.99英鎊。並無資料顯示New Jeans是否從中得到任何佣金。
2025/02/26
今夜星光燦爛—香港文化博物館常設展《瞧潮香港60+》
今夜星光燦爛—香港文化博物館常設展《瞧潮香港60+》
作者:張致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對於臺灣的觀眾來説,即使未曾到訪香港,香港的流行文化卻已無數次造訪大家的生活:不分晝夜地在第四台播放的港產片、動聽卻聽不明白的粵語歌以及一個又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流行巨星,我們對香港的認識漸漸在這些光與影之間形成。那麼,香港人又如何理解屬於他們的流行文化呢?就讓我們透過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展覽來一探究竟! 【博物之島專文】不只是聽歌——評《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常設展   Beyond、梅艷芳、張國榮:回到香港巨星的光輝歲月 《瞧潮香港60+》於2021年7月開幕,是香港文化博物館首個以香港流行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常設展。以一眾流行文化巨星的相關展品為中心,《瞧潮香港60+》將1950年代至2000年代的香港流行文化濃縮成一個展覽,將無數膾炙人口、家傳戶曉的流行歌、電影和電視劇重新演繹,重現於觀眾眼前。 展覽入口以半圓形大螢幕播放不同流行文化的精選片段(張致堯 攝影) 【博物之島新訊】偶像藝術家的策展實驗!BTS防彈少年團X Google Arts and Culture街頭畫廊   甫進入展覽,燈光驟然變暗,面前半圓形大螢幕亮起的那刻,就像身處電影院,觀看一部以香港電影、電視劇、流行音樂及電台廣播為主題的電影。以此為引,展覽以三個展區呈現1950年代至2000年代初的香港流行文化之發展歷史、社會背景及藝術特色,展品包括流行文化相關的照片、影片、錄音和流行文化相關的物件,種類繁多,兼具相當的珍稀性,如:樂隊Beyond主音黃家駒用過的吉他,及梅艷芳、羅文、張國榮等人穿過的舞台服飾,還有經典名曲《獅子山下》的歌詞手稿等。三個展區各有特色,觀眾可穿梭於其中,感受香港流行文化的輝煌事蹟。 知名影星蕭芳芳曾於粵語歌舞片中穿著過的迷你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引起年輕人的模仿和追捧(張致堯 攝影)   展覽以時序式展示,從1950年代流行的傳統粵劇開始,介紹在1950至1960年代在香港流行過的文化種類,例如國語、粵語的流行曲、電影以及來自歐美的樂隊風潮。除了一眾如鄧麗君、徐小鳳和Beatles等巨星外,展區亦展出了一些在50、60年代尚未成名的歌星相關物件,當中最為經典可算是蓮花樂隊的專輯,讓觀眾可以一睹許冠傑成為歌神前的風采。 從197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的社會發展進入全盛時期,這段時期的流行文化被分成電台廣播、電影、流行音樂及電視作主題式展示,每個主題都有獨立的展示空間,亦有不同的特色設計:電台廣播區設有音響設備,讓觀眾重溫經典的廣播節目;電影區除了展示電影海報外,亦設置了攝影棚,讓觀眾站在綠幕前,成為電影海報的一部分;流行音樂區則將展區圍繞舞台,並在舞台上放置一眾巨星的舞台服飾,進入展區就好比身處演唱會現場,甚具臨場感;而電視區與前三個展區採用截然不同的暖色調,以投影裝置模擬香港市民家中的情境,並在牆中貼上電視劇中耳熟能詳的經典對白,意在引起觀眾在家中看電視的回憶。四個分區都用上了不同的光影元素,亦穿插名人的訪問及實物的展示,而最吸引觀眾駐足的,就是可以讓觀眾挑選並播放電影片段、歌曲、電視劇和廣播節目的多媒體裝置,令展覽所介紹的流行文化更立體地呈現於觀眾的眼前。 頒獎禮是香港流行文化中的重要一環,透過重現設計師靳埭強的工作室,讓觀眾可以一睹獎座的出生地。(張致堯 攝影) 【博物之島專文】聽,展覽在唱歌!專訪臺史博黃裕元談音樂再現歷史   匯聚粵語浪潮的集體記憶 《瞧潮香港60+》挑選香港流行文化中具代表性的片段和物件展示,亦即所謂的「經典」,並將其放置在香港上世紀50、60年代作為移民社會、70年代經濟起飛等社會脈絡中,呈現流行文化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之氛圍。1970年代知名電影,由楚原執導的《七十二家房客》就是其中一例。《七》被形容為一部反映六十年代香港居民生活百態的電影,重新帶動了粵語電影的風潮;而電視展區更是希望透過造景來喚醒香港人「電視撈飯」(撈飯,即拌飯,意指邊看電視邊吃飯)的生活回憶。豐富的展品引起觀眾強烈共鳴,在筆者參觀時,亦留意到觀眾都忍不住向同行親友分享自己的回憶。在歌、影、視等範疇以外,展覽亦展出了一些較為在地的流行文化舊物,例如《YES!》雜誌、漫畫、玩具。對於香港人來説,總能在芸芸展品中找到一本看過的雜誌,又或者一件玩過的玩具,勾起回憶與共鳴。 在電視主題展區中,燈光聚焦在牆面上,讓觀眾重溫一眾電視劇中的經典對白。(張致堯 攝影) 【博物之島新訊】從觀光大使到政治特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實地走訪   流行文化的承傳與反思 展覽中處處強調香港流行文化的強盛:萬人空巷的演唱會、蜚聲國際的電影工業、家家傳頌的電視劇和電台節目,展覽的佈置、燈光及文字論述,都充分表現了館方希望傳遞的訊息:「香港流行文化的輝煌成就」。這種對過去的自豪感亦普遍存在於香港人的心中。不過,香港流行文化在2000年代之後陷入沉寂期,港人視線紛紛往外看。在這樣的語境之下,《瞧潮香港60+》的策展理念帶有濃厚懷舊意味,希望藉著昔日榮光,把香港人對流行文化的注意力拉回本土,以集體回憶喚醒沉睡的本土流行文化。 舞台上擺放了一眾巨星的舞台服飾,圖左及中為梅艷芳曾穿著的婚紗及裙掛,象徵她把一生都嫁給舞台,圖右為許冠傑2016年演唱會時的打扮。(張致堯 攝影)   除了透過現場的展覽以外,館方也在官網上發佈了一系列的講座和短片,例如《瞧潮廣東歌:今期流行不流行》座談便邀請了流行歌手與學者對談,討論粵語流行曲在現今社會的發展;而《流行文化是跨代傳承?》短片則希望透過一般市民的分享,討論流行文化在香港社會中的世代傳承。本展希望向觀眾表達流行文化與香港人生活息息相關的訊息,比如《連線不連繫?》就討論了網絡對流行文化與社會之影響。館方希望觀眾在回顧過往的同時,亦反思現今社會流行文化的形態。 此外,館方透過今年(2023)舉辦的《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及《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與《瞧潮香港60+》的內容互相補充,讓觀眾於常設展中對香港流行文化產生基本認識之後,再進一步了解香港電影的內涵,以及天王巨星張國榮的演藝生涯。假若各位對展覽感興趣的話,筆者誠意邀請各位前往參觀,一同「瞧潮」香港的流行文化!   執行編輯:葉家妤
2023/06/14
:::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