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儀錶板
電子報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在勞動之島,為勞工的汗水發聲!專訪高雄市勞工博物館李映萱課長
記者:郭冠廷(文化部博物之島專欄執行編輯)、陳佳汝(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吸一口港都的風,手持榔頭的巨大勞工公仔反射豔陽、閃閃發光,高雄市勞工博物館(下簡稱勞博館)在愛河畔陪伴勞動者迎接每一個揮汗奮鬥的日子。 勞博館位於愛河畔,李映萱課長以豪爽嗓音介紹館外的勞工馬賽克藝術作品。(郭冠廷 攝影) 「浮球其實是港口外籍移工的『存錢筒』,也是緊急救助金的來源,因為這是他們最容易取得的物品!切個開口就可以用,很特別吧!」 頂著一頭俐落短髮,勞博館李映萱課長熱情介紹「Jalan- Jalan 移路相伴:高屏地區移動人權特展」(以下簡稱移路相伴特展,展期2021.12.26-2023.2.28),以豪爽嗓音對展覽內容侃侃而談。政大法律系畢業的她,從論文就展現對勞動議題的興趣,順利考上公務員後於勞政部門任職,過去曾辦理藍領外籍移工審查業務,因而瞭解許多亟需改善的問題。對此,處女座的認真態度讓她希望在公務體制內「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南調高雄後,因緣際會於2016年進入勞博館工作。 「Jalan- Jalan 移路相伴:高屏地區移動人權特展」,展期特別延長到今年2月28日。(郭冠廷 攝影) 從駁二到愛河畔:勞博館的當前挑戰 隸屬高雄市勞工局的勞博館,2010年5月於駁二藝術特區成立,作為臺灣唯一、亞洲第二間勞動主題的當代博物館,呼應駁二原為高雄港倉庫的勞動場景[註1],期間館方推出「天下唯工」常設展、「工業與工匠的對話 高雄吉他音樂產業展」和「跨國候鳥在台灣 勞動力特展」等特展,吸引觀眾絡繹不絕。 然而伴隨政策,勞博館於2015年7月遷至中正四路重新開幕。但缺少了駁二特區的遊客人潮與勞動場景,加上館內7位核心成員均為勞工專業公務人員、無文化行政相關背景,沒有「研究人員」或「典藏人員」,讓館方亟需思考如何重新吸引觀眾,並深根博物館專業。 一群努力的人,克服博物館專業不足! 「博物館如果不能生產知識,就只是冷飯熱炒」李映萱堅定的說,研究與典藏作為館舍發聲基礎,將此視為發展目標、卻缺乏專業和經費的勞博館,又如何建立研究系統、推動體質轉變?而作為政府機構,又如何站在勞工立場、揭露勞動現實,為其發聲?會不會有「不能太批判」的隱形限制?李映萱認為公家機關雖然無法過於激進,但勞博館典藏、展示的勞工運動和勞動現場之聲,代表了勞工的歷史、日常與困境,對勞動者都無可取代且彌足珍貴。為支持勞工權益、加強博物館專業並堅實展覽內容,她分享館舍目前的兩大策略。 其一,是向上申請經費支援,帶來改變機會。2015年《博物館法》立法後,勞博館開始申請文化部提升計畫經費,以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于瑞珍前研究員主動協助,逐步設立典藏要點並每年例行性召開典藏審議會議,讓典藏制度走上軌道。目前共典藏六千多件高雄為主之勞動物件與文獻,包含:口述訪談紀錄、工會組織會旗、勞動主題刊物和照片等,並積極朝「當代蒐藏」邁進,除了跟國內工會聯手,也努力發展在臺移工的典藏路線,未來更期待從典藏出發、深入研究,並轉換為展示與教育內容。 勞博館目前典藏六千多件高雄為主之勞動物件與文獻,目前也持續招募實習生,期待建置完備的典藏資訊平台。(郭冠廷 攝影) 納入多元發聲管道,跟外部合作吧! 另外一個重要策略,則是與專家學者及NGO勞工團體等外部資源合作,將展覽研究內容委託第三方共同進行。步入當前特展「移路相伴」,藍白塑膠布、露天浴室浪板、漁網吊床、一把吉他、甚至鐵板上的斑駁污漬,瞬間闖入眼簾。本展與高屏地區10個服務移民/工的NGO組織合作,藉由加入NGO組織的實務經驗並一起策展,呈現移民/工第一線生活場景與勞動狀態,讓觀眾能設身處地反思移民/工面臨的各種人權議題。 FOSPI東港印尼海員同鄉聯誼會設有漁工休息區,由志願者提供個人物品佈置而成,從傳統衣物、吉他、黑白盤棋到香菸,觀眾能脫鞋進入,體驗他們工作之餘的放鬆片刻。(郭冠廷 攝影) 這場合作,立基於2020年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s- Asia Pacific, FIHRM-AP)「移動人權共學培力講堂活動」。李映萱認為培力過程有助於建立NGO組織和博物館的溝通基礎:一方面讓NGO組織瞭解博物館的立場與限制(例如標案、採購法等行政程序);一方面也讓博物館更貼近NGO組織的訴求和需要,所以「即使我們立場不一樣,但可以(或有機會)互相理解」。李映萱也一再強調「中介者」的重要性,籌備特展時,館方特別邀請透過培力講堂認識的1095文史工作室成員官安妮、藝文工作者吳庭寬作為合作夥伴,由他們擔任NGO組織與博物館的互動橋樑及「轉譯者」,在一來一往中建構信任感,可謂本次合作策展的關鍵。 你的日常、我的苦勞: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 談到展覽內容,「我個人最喜歡的策展手法,是代表漁工休息時光的吉他區,從他的歌詞到哼唱 [註2],都讓人覺得非常真實」李映萱表示,展覽設計精心保留了移民/工的生活情況,直接跟漁工借用手編塑膠籃和臉盆、原封不動呈現的「露天淋浴間」,是最赤裸的展示——當漁工連淡水與最基礎的衛生設施都如此缺乏,日常處境能好到哪去?而楠梓加工出口區菲律賓籍女性移工的上下床鋪,則映射她們在臺的緊迫生活,無數衣物與布簾之後,觀眾只能一窺其僅存的方寸自由。 你喜歡在露天洗澡嗎?透明淋浴間代表外籍船員匱乏的基本衛生設施。(郭冠廷 攝影) 楠梓加工出口區移工的床鋪,是她們緊迫生活中唯一的自由天地。(郭冠廷 攝影) 外籍看護有明確的下班時間嗎?他們如何與家人聯絡和參加禮拜?李映萱課長說明移民/工會利用線上會議室(如Zoom)進行禮拜,是生活中重要的宗教參與管道。(郭冠廷 攝影) 未來,如何敲下一個榔頭? 李映萱笑稱「這幾年我們都一直追趕、補充博物館專業知識與技能」,對目前研究內容不足的勞博館而言,與NGO組織合作能有血有肉的呈現移民/工在臺現況、困境和小歷史,並瞭解其真正需要且關注的地方;另一方面,也藉此讓NGO組織與移民/工認識並推廣勞博館,「他們很好奇個人物品會如何呈現在『博物館的展場中』,『我的臉盆正在博物館展覽餒!』」。李映萱說移民/工參觀人數因為特展,已有上升趨勢,也持續收到合作意願,更有老師帶學生參觀、瞭解新南向議題,顯示勞博館作為發聲平台的多贏局面。 近年由戲劇組志工演出的勞動劇場,是勞博館熱門的教育推廣項目。以1973年高中六號工殤事件編排的《揮灑青春 女孩站起來》,代表高雄無數女工前輩的故事。(勞工博物館 授權) 80幾歲的志工以戲劇導覽「船傳 造船工業發展與高雄勞動者的互動關係」常設展,詮釋港都造船師傅的手工技藝,十分活潑生動。(勞工博物館 授權) 提及未來規劃,除了持續發展目前十分「火熱」、由高齡志工組成的勞動劇場,也預計在今年推出「影響臺灣的勞動事件」特展,並持續努力進行東南亞母語志工導覽和多語空間指引,期待以勞博館為樞紐,促進勞動權益的提升和發酵。李映萱表示目前勞博館同仁在長官支持下,均有各自進修專業,「我們自認為擔任守門人的工作,學習讓勞工博物館長長久久、不要枯萎」眼中熠熠生輝,她笑著說。 註釋: 註釋1:駁二藝術特區位於高雄港,自日治時期開始作為儲放魚粉與砂糖的倉庫群,2001年成立駁二藝術發展協會,在政府機關和民間團體努力下推動藝文發展至今,是勞動場域成功轉換的案例之一。 註釋2:哼唱語音包含2首自譜曲,其中一首〈Keluhan(抱怨)〉歌詞翻譯為「傷心我已習慣 工作疲憊也是日常 對我生氣我接受 羞辱我也沒差…我想要逃避 因為我已無力 不過為了家人 我得努力下去」。
2023/01/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