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專文

Youth-Led Collaborative Curation: Connecting with the Land at the Tainan City Museum
Youth-Led Collaborative Curation: Connecting with the Land at the Tainan City Museum
Author: Hsieh, Shih-yuan(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Tainan, home to Taiwan's earliest developed city, holds a unique position with over 400 years of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cultural depth. The Tainan City Museum (referred to as "South Museum") reopened in December 2023, presenting not only the "Our Story" narrative in its permanent exhibition but also hosting special exhibitions to spark discussions on new topics. These exhibitions explore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ainan’s culture and daily life. After extensive consultations, the museum has developed a thematic framework for its special exhibitions: the "Special Life Stories" series delves into the multifaceted dimensions of Tainan’s way of life, focusing on human-centered experiences; the "Viewing the World" series examines Tainan’s connections with the global community and encounters with other cultures; the "Local Histories" series investigates the interactions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s of local societies; and finally, the "Future Vision" series addresses contemporary issues such as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creative cultural initiatives, reflecting aspirations and visions for the future.   The entrance imagery of the Special Life Stories series exhibition Grocery Stores.   Opening Special Exhibition: Grocery Stores The South Museum marked its reopening with the "Special Life Stories" series exhibition titled Grocery Stores (exhibition period: December 22, 2023 – June 2, 2024). Centered on grocery stores, the exhibition explores topics such as "The Evolution of the Old Grocery Stores," "Merchandise Featuring Tainan," "Be Your Own CEO," and "Trading in Local Memories." By focusing on everyday life, the exhibition aims to challenge preconceived notions of grocery stores as outdated relics, reimagining them instead as the key gateways to understanding people and places. The exhibition explores how these self-managed retail stores, offering a diverse array of products, catered the varied shopping needs of different groups while serving as crucial hubs for the exchange of local information. Each grocery store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sheding lights on how globalization impacts the local economy and how local products adapt flexibly within grocery store networks. Additionally, the exhibition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women as operators of these stores. Many female proprietors are not only self-reliant business owners but also manage their role as mothers and spouses. Through the lens of grocery stores, visitors can observe how these women skillfully navigate and balance their dual identities.     The exhibition highlights the work experiences and role transitions of female proprietors.   Grocery stores, as grassroots commercial mechanisms still present across Tainan, serve as an ideal theme for this special exhibition, offering a holistic perspective on the city’s social diversity. More importantly, the exhibition fosters collaboration among citize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o its creation. From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museum's transformation, South Museum embraced 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Starting in 2020, volunteers and students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an investigation of grocery stores, eventually engaging students from over ten schools across Tainan. These young participants explored grocery stores in all 37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of the city. Through hands-on curatorial workshops, the public’s collaborative efforts were integrated into the exhibition, resulting in an experience built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community. For Tainan’s younger generation, this investigation became an opportunity to rediscover their neighborhood grocery stores, prompting reflection on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land and their identity within Tainan. Under the keen observations and records of these young participants, the cultural charm of Tainan was imbued with fresh,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A glimpse of the Grocery Stores special exhibition.   Building and Expanding Collaborative Mechanisms Collaboration and co-creation are foundational to South Museum’s curatorial methodology. During its period of closure for renovations, the museum developed two key mechanisms to institutionalize the spirit of collaboration: "South Museum Investigators" and "Guest Curators." Established in 2021, the "South Museum Investigators" initiative engaged volunteers,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matic explorations facilitated by museum-led courses. Participants employed small, elegantly crafted display boxes as a medium to co-create exhibitions on topics ranging from the museum’s collections and grocery stores to educational history and Indigenous cultures. These micro-exhibitions have been showcased on platforms such as high schools, universities, museum festivals, and community exhibitions. The previously mentioned Grocery Stores special exhibition is also a direct result of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of South Museum Investigators.     South Museum Investigators share their research findings through micro-exhibition boxes.   If "constructing history" is a process of negotiation, dialogue, and shared envisioning of the future, the South Museum Investigators program represents a crucial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It facilit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cultural narratives, fosters public participation, embraces open interpretations, and drives the democratization of history. Simultaneously, it strengthens participants' connections to the society and relationships to the land.     Students from National Yujing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of Technology and Commerce, as South Museum Investigators, explore their homeland in the foothill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he "Guest Curators" initiative is another significant effort to leverage Tainan’s rich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ainan is home to many scholars and independent experts who have conducted extensive research across diverse cultural domains. Through this program, South Museum invites experts from various fields to translate their specialized research into accessible and engaging presentations for the public. In 2022, South Museum invited historian and cultural researcher Zhang Yun-shu as its first Guest Curator. Zhang curated a micro-exhibition titled "Tainan Art: Private Cabinets in Local Inns" focused on craftsmanship. The exhibition was hosted across six local inns, illustrating the daily liv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ainan’s people through intimate and relatable narratives.     In Tainan Art: Private Cabinets in Local Inns, local innkeepers take on the role of curators to share Tainan’s unique cultural knowledge.   During the curatorial process, experts contribute their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s by creating exhibition scripts, while the museum shapes diverse viewpoints through its exhibitions. In this way, the "Guest Curators" initiative establishes a platform for collaborative expression, allowing external historical research communitie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uratorial endeavors. Consequently, the museum becomes an open stage for enrich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ainan’s history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The Vision of South Museum In 2024, as Tainan marks its 400th anniversary, the vision for this cultural capital extends beyond mere preservation or revival of traditions. Instead, it seeks to foster social dialogue rooted in its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shaping the city’s unique cultural identity, strengthening residents' sense of belonging, and collectively exploring the future of the city. For the reopened South Museum, the challenge is to leverage museum practices to realize this urban vision. This involves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museum technologies, including collec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exhibition design, and educational programming, as well as seamless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museum's front-of-house and behind-the-scenes operations. Moreover, South Museum places significant emphasis on the participatory values of collaboration and dialogue, aligning with the contemporary vision of museums as platforms for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 museum underscores that everyon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preserving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is ancient capital, and that diverse communities are both the agents of historical activities in the past and the architects of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narratives. By fostering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nd emphasizing human agency, South Museum aims to collaboratively advance Tainan’s cultural vision. Underpinned by a solid foundation of museum techniques, the institution aspires to become a museum capable of social action and issue-driven discourse, playing a pivotal role in the city’s cultural and societal development. ❚ English Editor: Cheung, Billy Chi-Yiu (M.A., Graduate Institute of Museum Studies, TNUA)
2025/01/21
Handcrafting Tainan’s History: A Behind-the-Scenes Look at the Tainan City Museum
Handcrafting Tainan’s History: A Behind-the-Scenes Look at the Tainan City Museum
Author:Hsieh, Shih-yuan(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fter more than two years of renovation, the Koxinga Museum reopened on December 22, 2023, under it’s new name of "Tainan City Museum," which now serves as the main site of the "Tainan Museum System." Together with the Tainan Zuojhen Fossil Park, the Shanshang Garden and Old Waterworks Museum, and the Tapani Incident Memorial Park, it forms a cohesive museum network that collectively showcases the rich and diverse cultural landscape of Tainan. The Tainan Museum System operates across multiple temporal scales. The Tainan Zuojhen Fossil Park reveals how the long evolution of natural history has shaped the physical geography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of Tainan’s mountainous regions. Meanwhile, the Shanshang Garden and Old Waterworks Museum stands as a testament to Tainan's transformation into a modern city, illustrating how the city has synchronized with the global wave of modernization. However, the system’s understanding of "modernity" does not adhere to a single or linear narrative. The Tapani Incident Memorial Park vividly captures the collision between modern governance and traditional society, offering a dynamic perspective on the complexities of modernization.     The Tainan City Museum network. Top left: Tainan City Museum; Top right: Shanshang Garden and Old Waterworks Museum; Bottom left: Tapani Incident Memorial Park; Bottom right: Tainan Zuojhen Fossil Park.   The Tainan Museum System is an ever-expanding network that reflects an inclusive approach to cultural diversity. Its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s exemplify how museum technologies can seamlessly integrate resources and improv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From an administrative perspective, the Tainan City Museum is classified as a second-level agency under the Cultural Affairs Bureau of the Tainan City Government. Such classification distinguishes it from other counties and cities, where museums of comparable status are often managed by divisions within cultural bureaus and led by division chiefs. In contrast, the Tainan Museum System operates with an independent budget and a full-time director. This structure provides it with greater autonomy and flexibility, underscoring the Tainan City Government’s dedic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its museum initiatives.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South Museum" The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ainan Museum System have been profoundly shaped by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research and collection development. Since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ainan has seen collaborative efforts from both official and private sectors to investigate historical sites, collect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organize exhibitions. The museum traces its origin back to 1932, when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the "Tainan City Historical Materials Hall." In 1936, a new building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institution was renamed the "Tainan Prefecture Tainan City History Museum."After World War II, the museum reopened under the name "Tainan City History Museum." In the 1960s, influenced by the prevailing values of promoting national righteousness, it was renamed the "National Cultural Relics Museum." By 2003, it adopted the name "Koxinga Museum," placing a significant focus on Koxinga’s historical evaluation—a theme tied to questions of historical justice. However, the museum's collection contained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artifacts directly related to Koxinga. Such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museum’s name and its actual content eventually led to its renaming as the "Tainan City Museum”.   Artifacts exhibited at the Tainan City Museum are the result of a century of dedicated efforts by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esearchers.   Throughout nearly a century of historical research tradition, the Tainan Museum has accumulated a rich collection of local cultural relics, bearing witness to Tainan's development from the Qing dynasty's provincial capital era to modern times. The museum's collection process over the past century relied heavily on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of civilian historians and researchers. Local historical communities, including figures such as Shi Yang Sui, Zhuang Song Lin, Lu Jia-xing, Lian Jing-chu, and Huang Tian-heng, have been continuously engaged in historical excavation and investigation in the Tainan area since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y have rescued cultural assets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war and urban expansion. These comprehensive historical artifacts reflect the diverse character of Tainan's old city, providing insight into the layout of a political center and revealing the temporal aspects of social operations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More importantly, these precious cultural crystallizations are the result of the collective efforts of many Tainan residents.   Opening Permanent Exhibition "Creating Tainan: Our Story" The newly reopened Tainan City Museum's permanent exhibition, titled "Creating Tainan: Our Story," employs a chronological narrative display to guide visitors through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ainan. The exhibition is divided into thematic sections, including "Tainan's DNA," "Sea of Opportunity," "Ming's Eastern Capital," "Prefecture City Layout," "City of Abundance," "Immigrants Crowding In," "Guarding the City, Gathering New Ideas," "Southern Modernity," and "Building Tainan Together," each providing unique interpretations of Tainan's history.   The "Tainan's DNA" and "Sea of Opportunity" sections showcase Tainan’s deep connection with water.   The permanent exhibition emphasizes the process of human interaction that has shaped the Tainan area throughout the long sweep of history. Indigenous peoples were the first to settle in the region, followed by diverse groups who converged here, collectively forging the culture and character of the land and city. The section "Ming's Eastern Capital" features rare artifacts related to Koxinga, illust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Zheng dynasty in Tainan while highlighting the shifting image of Koxinga in national identity and historical memory. Meanwhile, sections such as "Prefecture City Layout," "City of Abundance," and "Guarding the City, Gathering New Ideas" depict the role of the prefectural city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se sections explore political, commercial,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shedding light on how diplomatic and economic factors influenced Tainan after the mid-19th century.   The "Prefecture City Layout" section displays gate inscriptions from the large and small North Gates, illustrat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prefectural city.   The permanent exhibition also seeks to reflect Tainan’s new configuration following the merger of city and county, extending its scope beyond the old city area to showcase the diverse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s of the Greater Tainan region, illustrating how these elements shape a distinctive local culture and way of life. The "Immigrants Crowding In" section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paces outside the old city,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ver basins and the Wang-ye belief. It highlights how early Tainan residents lived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water, and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disputes over water resources frequently occurred in local communities. The government leveraged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lood prevention projects to assert its ruling authority and demonstrate its administrative achievements. The "Southern Modernity" and "Building Tainan Together" sections take Taiwan’s modernizatio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s their backdrop. These sections underscore how Taiwan, as a colony adopting modern state systems, gradually transformed Tainan’s social structure and lifestyle. The demolition of the old city walls,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style architecture, new education systems, modern commercial activities, lifestyle entertainment, and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se changes reflected the imperial government’s vision for colonial governance and its drive to exploit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facilitated Tainan’s gradual synchronization with the modern world.     The permanent exhibition emphasizes the conscious efforts of generations of Tainan residents to preserve history, leaving evidence of different eras.   Objects and the Makers of Tainan’s History The permanent exhibition, titled "Creating Tainan: Our Story," emphasizes the conscious efforts of generations of Tainan residents, such as Shi Yang-sui and Chen Chun-mu, to preserv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Their work has left behind evidence of different eras, shaping Tainan into the city it is today. Over nearly a century of collecting, the museum has amassed many significant artifacts, some of which are recognized as antiquities under Taiwan’s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ct. These include items such as the "Portrait of Koxinga" by Nasu Toyokiyo, Koxinga’s calligraphy, a jade tablet (believed to be the ceremonial tablet of Prince Ningjing), the "Get Off Your Horse" stele of Wanshou Temple, inscriptions from Taiwan Prefecture city gates, the Hongzhi Garden stele by Prefect Jiang Yunxun, Qing Dynasty woodcarvings by Lin Chao-ying, admonitory plaques on governance, and a fragment of the bust of Governor-General Kodama Gentarō. These invaluable artifacts offer vital clues to tracing Tainan’s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s through contemporary times, Japanese colonial rule, and the Qing era. By emphasizing the agency of those who have worked to preserve history, the exhibition transforms "Our Story" from a mere slogan into a call for making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an everyday practice. The Tainan City Museum invites us to see a Tainan shaped by its people and their unique cultural contributions. It tells a story that resonates with locals and introduces newcomers to the city’s heritage, offering a meaningful starting point for anyone seeking to understand Tainan.   ❚ English Editor: Cheung, Billy Chi-Yiu (M.A., Graduate Institute of Museum Studies, TNUA)
2025/01/21
典藏地方技藝的溫度: 專訪大溪木博館典藏展示組林婉綺
典藏地方技藝的溫度: 專訪大溪木博館典藏展示組林婉綺
作者:黃淥(博物之島特約記者)、翁仲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平日午後的大溪,步調特別悠緩簡慢。站在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下稱木博館)園區館舍群聚集的崖邊,大漢溪所孕育的豐饒生命盡收眼底。現任職於木博館典藏展示組的林婉綺,正著力搜集有關大溪木藝產業發展的點滴,典藏這塊土地傳統工藝的今昔記憶。 從校史室到高史博:典藏實務經驗的累積 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讓林婉綺直接面對典藏實務的挑戰。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畢業後,她成為籌備與建置該校校史室唯一的全職職員,時常需要獨立處理這間小型博物館的眾多事務。策劃展覽的過程中,她深刻體會到:展覽無法憑空創造,敘事必須立基於相關資料的蒐集與文物背景知識的掌握。此外,博物館典藏工作不只仰賴保存維護的專業知識,亦需要與文物背後的「人」產生連結。在蒐集文物資料的過程也建立信任關係,文物所有者才願意將珍視的物件與資訊交付給校史室。 2012年「依仁游藝-北藝大三十週年校史展」,是林婉綺進入校史室籌備工作參與策劃的第一檔展覽。(臺北藝術大學校史發展組 提供)   2017年林婉綺離開北藝大校史室,至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下稱高史博)任職。當年正值高史博改制為行政法人,她的首要任務是重新研擬典藏政策與作業要點。面對館內每年審議數百,甚至數千件文物的情況,她考量文物先期評估作業與館內人力配置,建立了「初步勘查」制度:每件捐贈或購置文物會先經典藏管理人員初步檢視內容與狀況,並與館內歷史研究人員合作,或委請外部專家學者勘查文物意義與價值。這些資料與意見彙整後,再提交予館內的典藏委員會審議,決定文物是否入藏,也為後續的入藏文物登錄作業預留充實的基礎資料。 她體認到典藏政策必須呼應高史博作為城市博物館的核心使命,亦須考量現實資源條件。在處理繁複的典藏作業過程中,其必須時時釐清典藏目的,探問:「為什麼蒐藏這些物件?這些物件對博物館的意義為何?怎麼排列優先順序?入藏之後怎麼維護?」。她特別強調,「不同的館舍,有不一樣的處境。如果制定典藏制度只是模仿其他館舍現成的規範,就容易淪為表面宣示,與實務操作產生矛盾而窒礙難行。」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典藏挑戰 2022年,林婉綺成為木博館典藏展示組的一員。木博館初始採「現地保存」理念實行典藏工作,重視物件在現地生活脈絡中與人及地方的關聯性。而她到任時,正逢原本蒐藏於桃園縣中國家具博物館(註1)的藏品準備移交給木博館,當博物館面對典藏實體文物帶來的新課題,她同時也需思考這批以中國傳統家具為主的藏品如何與大溪相連結。 此時,她也接下《大囍之日—嫁妝家具》特展的策辦工作。展覽從嫁妝文化及所蘊含的祝福心意出發,連結大溪木器產業過往興盛的「嫁妝路」,展示家具產業與風格的演變。除了展出來自中國家具博物館的藏品,也向大溪地方居民借展,呈現傳統嫁妝家具與新創生活家具的多樣形態。   《大囍之日—嫁妝家具特展》入口。(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提供)   為了籌借展品,林婉綺開啟了一段探索之旅:「我從既有的文獻資料追尋哪邊可能有合適的家具,接著去拜訪。」她幸運地從大溪老字號中藥店「再生堂」借到了一座由大溪知名先輩木藝師陳烏碖製作的珍貴梳妝臺。對家具的主人而言,這件家具是乘載了重要生命經歷的物件。林婉綺回憶,當去搬運梳妝臺前往展場時,「看著簡奶奶目送梳妝臺的眼神,可以感受到她對這件家具的情感是很深厚的。」   《大囍之日—嫁妝家具》特展展示木博館的藏品外,也有借展在地居民家中傳承珍藏的家具。(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提供)   串連地方木職人,守護產業的記憶與溫度 促進大溪木器工藝持續保存發展,是木博館使命之一。木博館著手木藝資源普查,也持續進行木藝產業相關的調查研究,並透過展覽與教育推廣活動,與木藝師共學合作。若要梳理大溪木藝產業與產品形制風格演變的歷史脈絡與特色,木藝師的製作工法和經營經驗等在地知識、生活記憶及手邊留存的手稿、照片等就成了調查研究的關鍵資料。   「隆達傢俱行」店內有多座神桌緊密並列。(攝影 翁仲彣) 採訪當天,林婉綺帶著我們拜訪了合作多年的地方產業社群夥伴—木藝師林繼達經營的「隆達傢俱行」。她瀏覽店內的細節變化,追尋有關大溪木藝產業的相關線索。她發問:「這種設計形式是什麼?」、「這組神桌是什麼時候做的?」、「還有其他作品的紀錄嗎?」,師傅隨後翻出一本本裝載著老照片的相冊,自豪地介紹著歷年作品。林婉綺逐張細問:「這種風格是什麼時代流行的?」、「這個還記得是賣到哪裡嗎?」、「這組是用什麼木材做的?」   左為林婉綺向繼達師傅詢問照片中的木器作品資訊,了解作品的年代、風格與樣式等。右為繼達師傅說明不同鉋刀的用途差異。(攝影 翁仲彣) 與許多地方傳統產業相同,大溪木藝產業也面臨市場生態轉變、產業人口結構老化、技藝失傳等課題。林婉綺認為木博館的調查研究與典藏工作可以讓不常被注意,但卻漸趨稀少而重要的資訊留存「我想博物館可以透過保存和紀錄,建立一個轉化、傳遞的平台,讓這些資訊有再現、被注意及運用的可能性。」   林婉綺拿著工廠內神桌桌腳的樣板,向繼達師傅請教有關產業現場的知識細節(攝影 翁仲彣)         立基地方,再思考典藏的管理維護 木博館致力於與木藝產業社群共學合作,也依自身特性,試圖將典藏工作與地方木藝師產生連結。相對於傳統博物館偏重保存原貌且強調「最少干預」的修護方式,木博館考量藏品的性質、類型與使用目的等,並經諮詢相關專家學者意見,預計將一些以當代職人技術工法製作的家具委託在地的木藝師修復,並以影像完整紀錄修復過程,以便更全面理解不同做法的觀念與操作差異,成為後續典藏修復的參考,並進一步實踐與地方社群的協作。   林婉綺於「好木成森系列展覽:坐的二十四式」特展展場,其中也展出6件木博館的藏品。   經歷多年的博物館工作,林婉綺深刻體會典藏實務的價值。從文物維護、清潔、建檔造冊乃至數位化,這些瑣碎的典藏工作雖然位居幕後,卻也需要不斷思考如何藉由各種博物館行動與公眾連結。對其而言,典藏工作雖然仍充滿許多待解決的課題,但依然是有趣的:「接觸、了解文物,抓取可能轉瞬即逝的資訊,思考怎麼維護,這樣的紀錄保存工作,讓我可以累積認識更多樣的觀點與留下線索。」穿梭在大溪鄰里間,她持續地搜集在地技藝的知識與生活故事,期和居民共同譜寫大溪的豐富面貌。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註1:桃園縣中國家具博物館,以中國明式、清式家具和臺灣早期傳統家具為主要典藏,於2019年終止營運。
2024/11/29
穿行於歷史與想像的流域之中: 「我們從河而來」多元書寫臺南水文化
穿行於歷史與想像的流域之中: 「我們從河而來」多元書寫臺南水文化
作者:廖俊凱、郭庭耘(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我們從河而來:流域千年,文化共筆」(展期2024/07/09 ~ 2024/10/13)為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400》系列展覽之一,由臺南市立博物館主辦,於臺南市美術館展出。臺南曾是一座充滿河川與港口的城市,特展引導觀眾從地理水文環境切入,梳理城市與孕育文明的「水」的關係。運用多元媒介,包含藝術創作、攝影計畫、聲音裝置等,重新定位水在臺南歷史中的角色。 圖1:「鯤鯓.凝望」展示府城的日常生活,並與其他四個大子題「眾神.請水」、「向海.航路」、「風土.眾聲」、「水逆.未來」呼應交織。(臺南市立博物館提供)   展場占地遼闊,共分為五大子題,集結了50組藝術家作品。展覽從臺南水文化破題。步入展場,映入眼簾的是展間外牆的「鯤鯓.凝望」攝影計畫。策展人沈昭良和沈裕融以「神性之境」、「河道之城」、「常民之顏」、「人間之地」、「雙溪之痕」等子題,凝視府城的日常生活,靈活地透過影像串連起不同時代、族群與臺南的「水」之間的記憶。   多元文化的匯流與共創 展覽以精彩的選件開創水文化的多層次討論視角。開頭的「眾神.請水」展區以大尺度的作品為引,帶領觀眾涉入台南水體的悠長歷史之中。部分作品則透過國際合作,引入了多元的創作形式。〈牽起流域的生命與希望〉展示了「Taring Padi 流域多物種版畫工作坊」的成果。Taring Padi是一個印尼藝術團體,由文化工作者、藝術家與學生於1998年創立,將藝術作為政治發聲與教育的工具,常採用集體創作的方式表達理念。策展團隊邀請Taring Padi在曾文溪中上游的拔林與茶山地區舉辦兩場工作坊,在當地青年農民以及鄒族獵人帶領之下走讀山林、水域,共同思索曾文溪流域與氣候的議題。   圖2:Taring Padi 流域多物種版畫工作坊拔林場大合照(臺南市立博物館提供)   工作坊融合走讀、共食與議題討論,這些深刻的交流經驗被銘刻在木板上,並透過版畫的形式大量再製。展場中,木刻版畫印滿綿延的旗幟,與鄒族和西拉雅族的傳統服飾串連起來,營造共榮、和諧的意象,象徵臺南的「水」承載每一個人,匯流成繽紛的文化榮景。   「向海.航路」展間Taring Padi工作坊〈牽起流域的生命與希望〉(臺南市立博物館提供)   展覽也從臺南的河川溯源而上,挖掘藏在田野間的歷史,呈現多元的史觀。其中,藝術家高俊宏所創作的〈黃色事件〉以黃國鎮的故事為切入點,揭示了歷史詮釋背後的權力結構。黃國鎮是日治初期嘉南地區的地方頭人,曾一度掌控曾文溪與八掌溪上游,並與殖民政府發生衝突。1974年中華民國官方舉辦「革命事實展覽會」,將他詮釋為反抗殖民政權的革命先驅,更展出「黃國鎮頭顱還原圖」以示紀念。然而高俊宏在田野調查過程中發現,官方塑造的形象與在地居民對黃國鎮無惡不作的記憶截然不同。高俊宏結合史料與田野資料,試圖追溯「土匪」與「革命先烈」等兩極化詮釋背後的歷史,也賦予觀眾詮釋歷史的權力,設置了空白紙條自由填寫關於「土匪」的記憶,讓每個人都能是書寫歷史的一份子。   高俊宏《黃色事件》(臺南市立博物館提供)   倚水而生:與多物種共榮 水能孕育萬物,而展覽也以藝術探問萬物該如何共存。〈F/EEL〉計畫檔案建構了一個讓參與者「感受鰻魚」(feel the eel)的空間。藝術家羅晟文長期探討人與非人關係,結合陳儀霏的機械設計長才,共同打造了「感知型密室逃脫房(Sensory-based Escape Room)」。由體驗者扮演鰻魚,應對水壩、泵站、受污染的水體、寄生蟲與盜獵等生態環境中的難關,例如:裝置中的大型扇葉模擬了水利設施的機械結構,體驗者必須狼狽地摸索,貼著牆或趴在地上行進,以免被扇葉撞擊。   〈F/EEL〉感知型密室逃脫房闖關影像節錄(廖俊凱攝影)   此外,藝術家也舉辦工作坊,提出「如何幫海豚戴口罩?」、「如何幫助鰻魚越過水壩?」等疑問,結合生態與環境教育,引導小朋友發揮「跨物種」的想像力,並展出工作坊的成果。藝術家希望觀眾反思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挑戰根深蒂固的人類中心主義,意識到人類只是生態中的一份子,而不是主宰者,需要謙遜地探索與各種生物和環境共存的可能性。   工作坊小朋友繪製的海豚口罩設計圖(廖俊凱攝影)   生生不息:水的永續思考 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人與環境逐漸疏離,源於大自然的創作媒介不斷演變,未來又該如何前行?面對當代科技將工藝創作流程簡化、商品化,長期活動於台南地區的陳瑋軒,創作〈捏地—牛〉使用生活中的田土作為創作媒介,以就地取材的「坑燒」方式燒製,藉以叩問陶藝的本質。   陳瑋軒〈捏地—牛〉展品照片(廖俊凱攝影)   晁瑞光〈人的生活進行式〉更以海廢作為創作素材。使用六條臺南河川中各異的廢棄物,創造出造型人物,例如:鹽水溪的「膨風阿伯」以保麗龍和漁網組成;曾文溪「愛喝飲料的毛毛蟲」則是以浮球、農藥罐拼裝而成。藝術家以詼諧而擬人化的方式將海廢轉化為逗趣的角色,讓觀眾直面海廢議題,進一步思考環境永續的未來。   晁瑞光〈人的生活進行式〉(廖俊凱攝影)   李欣芫自2019年起持續創作《Chí-moāi》系列,於臺南及其姐妹市—美國聖荷西為田野地,採集城市文明背後關於「水」的音景。本次展出的〈Chí-moāi 3〉聚焦在兩地的污水處理技術,捕捉自然環境和水資源設施的聲音,戴上耳機可以聽見高頻規律的機器運作與齒輪轉動聲,穿插著水流聲與自然環境音,搭配眼前一幕一幕閃過的污泥、游魚、自然風景、機器特寫以及顯微鏡成像等畫面,將聽覺交織視覺,從不同感官認識水資源循環中常被忽略的環節。特展開幕式中,李欣芫全程用台語導覽,作品更以白話字書寫「Chí-moāi」(姐妹),讓本土語言重新獲得話語權,也試圖喚醒語言意識,讓觀眾認知到自在使用母語是一件自然且美好的事情。   李欣芫〈Chí-moāi 3〉展場影像節錄(廖俊凱攝影)   「我們從河而來」,如今又往何去? 展覽不只展望未來,也試圖讓觀眾涉入歷史之中。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黃恩宇副教授研究團隊製作的〈臺南原點.四百再續-17世紀荷治福爾摩沙的熱蘭遮堡壘與市鎮〉透過VR讓觀眾穿越時空,造訪四百年前的熱蘭遮堡及市鎮,在製作團隊詳實的史料研究下,細緻重建了當時的空間風貌,讓觀眾得以親身體驗當時的街廓,團隊也很用心地重現臺、英、荷三語交織的情境,使觀眾深刻認知到臺南四百年來的發展,是多元文化匯流後所沈澱出的沃土。   1640s 熱蘭遮堡壘與市鎮還原模型(廖俊凱 攝影)   「我們從河而來:流域千年,文化共筆」梳理了千年來的臺南水文化,從宏觀的水體歷史出發,一步步探討四百年來臺南進入世界貿易體系的歷程,並延伸至當代水文化轉譯,思考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如恆流的水一般,臺南的文化想像也源源不絕,不斷延續。   (執行編輯:黃淥)
2024/09/21
那一天我們永不忘記:美國911事件紀念館與紀念碑
那一天我們永不忘記:美國911事件紀念館與紀念碑
作者:何慕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2001年9月11日早上8點到10點之間,四架民航飛機被恐怖份子劫持,分別撞擊了紐約市的世貿中心雙塔、華盛頓特區的五角大廈,並有一架墜落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尚克斯維爾(Shanksville),造成2,977人死亡。多年過去,這三個地點分別建造了博物館、紀念碑以及紀念館。本文將探討這三個場域如何記錄這一天,提醒世人不忘這場恐怖攻擊。   世貿中心雙塔原址上設計了兩個陷入地下的方形瀑布池,周邊刻下罹難者的姓名,讓觀眾銘記這場悲劇。(Photo by Kristina D.C. Hoeppner  , flickr, CC BY-NC)   在廢墟中重生:紐約911國家紀念博物館(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 & Museum) 2014年5月開放的911國家紀念博物館位於紐約市曼哈頓,正坐落於原世貿中心雙塔的遺址上。該館巧妙地將世貿中心的遺構融入展覽中,紐約時報譽為「在廢墟中重生」的博物館。館內保留許多具有重要意義的建築結構:地下連續壁(Slurry Wall)是一道支撐建築物的混凝土牆,在世貿雙塔崩塌時,阻擋了哈德遜河的河水湧入世貿大樓地下室,防止了更嚴重的災難。最後的立柱(The Last Column)是最後一根從世貿廢墟中移除的柱子,上面滿布救難人員以及受難者家屬的留言。倖存者樓梯(Survivors' Staircase)則是數百人逃離世貿大樓的重要路線,可讓觀眾感受倖存者的勇氣和決心。這些平凡卻真實的建築結構,在博物館的敘事下成為見證歷史傷痕的文物,讓觀眾透過物件的質感或痕跡,連接不可再現的逝者。   「最後的立柱」上面貼了許多罹難者的照片與家屬的留言。(Photo by  gigi_nyc , flickr, CC BY-NC)   911國家紀念博物館裡著名的展覽「歷史展:2001年9月11日(Historical Exhibition: September 11, 2001)」則精確地以分、秒等時間單位呈現四架飛機起飛、劫持等恐怖攻擊的細節,說明劫機者、乘客、救援人員與遇難者的遭遇,具體刻劃出絕望的一天。因為是當代發生的事件,博物館典藏的資料相當豐富,包括恐怖份子的登機畫面以及登機後的座位圖、從大樓內飛散出的文件、罹難者的遺物、被嚴重撞歪的大樓鋼樑等,其中最令人動容的是機上乘客在其生命最後一刻打給家人的語音錄音,讓觀眾生動體會恐怖攻擊時人們的反應。   「歷史展:2001年9月11日」展場入口標示了四架恐怖攻擊的路線與事發時間。(Photo by  gigi_nyc , flickr, CC BY-NC) 展場展出一架破碎的消防車,以此紀念當天為了救火而罹難的343位消防員。(Photo by  Kristina D.C. Hoeppner , flickr, CC BY-NC)   雖然911國家紀念博物館所記錄的事件僅有一天,但這短短的一天卻留下了無限傷痛。博物館展示豐富的文物,清晰揭示911事件的殘酷事實,並且搭配詳實的個人故事,使觀眾可以想像物件背後的個人,感受人性的堅韌和團結,也向罹難者、倖存者和救援人員致敬,希望悲劇不再發生。   記憶與慰藉:五角大廈911紀念碑(The National 9/11 Pentagon Memorial) 2001年9月11日上午,在世貿雙塔的恐怖攻擊發生後不久,美國航空77號航班也被劫持,並撞擊了美國國防部的五角大廈,導致機上乘客和五角大廈工作人員等184人罹難。為了紀念逝者,五角大廈外側的草地上建造了五角大廈911紀念碑,於2008年9月11日對外開放。 紀念碑的設計簡潔而莊重,由184個刻有罹難者名字的長椅組成,每個長椅下方都有一個小水池。這些長椅按照遇難者的出生年份排列:從最年幼的受害者——機上3歲的Dana Falkenberg,到最年長的71歲的海軍退伍軍人John D. Yamnicky,並根據受害者當時的位置朝向不同方向,銘記了每個人事發時的年齡和所在。紀念碑網站上提供互動地圖,可以根據長椅的位置查看每位受難者的生命故事。   五角大廈911紀念碑在夜間會發散柔和的光芒/何慕凡攝影 許多民眾會在9月11日在紀念碑上獻花,並坐在上面追思悼念。(Photo by   GPA Photo Archive, flickr, CC BY-NC) 由於紀念碑設計成長椅的形式,觀眾可以在上面獻花,坐在上面歇息並且緬懷故人。透過這些互動,紀念碑逐漸形成了屬於自己的記憶與社會作用。為了幫助觀眾更理解這個紀念碑,現場提供了24分鐘的語音導覽,詳細介紹了事件經過、五角大廈的歷史,以及紀念碑設計的深意。此外,管理單位也正在籌備教育館,旨在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受難者的故事。   生命的聲響:賓夕法尼亞州聯合航空93號航班紀念館(Flight 93 National Memorial) 聯合航空93號航班是911恐怖攻擊中,唯一未按照恐怖份子原定計畫進行攻擊的航班,這主要歸功於機組人員與乘客的抵抗。在得知其他三架飛機分別襲擊了世貿雙塔以及五角大廈後,他們決定與恐怖份子搏鬥,使原定要朝華盛頓特區進行攻擊的飛機,最終在賓夕法尼亞州的田野墜毀。這起空難雖然沒有造成任何地面傷亡,但機上乘客和機組人員等40人全部遇難。 為了紀念40位罹難者,賓夕法尼亞州在墜機現場建立了「聯合航空93號航班國家紀念館」,於2015年9月10日正式開放。紀念館設計簡樸且具象徵意義,包括以大理石的紀念牆,更於2018年建立起一座「聲音之塔」(Tower of Voices)。聲音之塔高達28公尺,是一個巨大的音樂裝置,內部懸掛40個風鈴鐘,以紀念40位罹難者。每個風鈴都有獨特的頻率與音調,並且能夠相互共振。當風吹拂時,高塔會發出不同的和音,喚起人們對這片土地所經歷的傷痛回憶,也為罹難者創造出生動的聲音紀念。   賓夕法尼亞州聯合航空93號航班紀念館的「聲音之塔」/(Photo by   123 Chroma Pixels, flickr, CC BY-SA) 紀念館的訪客中心也規劃了常設展,詳細紀錄了93號航班的故事,內容包含航班路線、機上的座位表、乘客和機組人員的遺物、照片、信件和錄音,具體呈現出93號航班的乘客和機組人員如何聯合起來阻止恐怖攻擊。紀念館也舉辦導覽活動,幫助大眾銘記這些故事,並與受難人員的家屬保持密切聯繫,每年的9月11日會舉辦紀念活動,並於該紀念館的頻道直播。 圖8:從紀念館可以遠眺墜機的田野,玻璃上寫著「一片平凡的田野,永遠的榮譽之地」(Photo by   Peter Miller, flickr, CC BY-NC)   這三個911事件紀念館與紀念碑均設立在事件發生的原址上並紀念逝者。在展示手法上, 911國家紀念館透過大量遺物、遺構與數位裝置,讓觀眾感受事件的真實性;五角大廈紀念碑則透過設計邀請參觀者在長椅上靜坐沉思,營造出一種貼近罹難者的親密氛圍。93號航班紀念館則通過聲音裝置,提供動態而富有詩意的紀念形式,並以常設展補充事件脈絡。這些不同的紀念方式,共同豐富了對911事件的理解和情感連結。 為了讓觀眾深入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影響,這些機構也透過各種教育活動,包括書寫、分享或是創作,讓故事得以繼續傳承。911國家紀念博物館定期舉辦教育活動,邀請學生設計自己心目中的911紀念館,或是製作紀念蠟燭並在911紀念活動中點燃。此外,也推出為兒童設計的「911紀念藝術推車」(9/11 Memorial Art Cart),提供多種互動和自主探索活動,包括拓印紀念牆上的名字,以及提供媒材進行創意寫作和繪畫,幫助兒童了解紀念館的象徵意義。聯合航空93號航班紀念館則推出「寫下來記住(Write to Remember)」線上活動。這是一個全國性的寫作計畫,由老師引導學生閱讀93號航班罹難者的故事,並且寫下他們對這段歷史的想法,讓這段創傷歷史得以被轉化並傳承。   (執行編輯:黃淥)
2024/09/11
歷史正在行動中! 威爾斯聖法根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更新
歷史正在行動中! 威爾斯聖法根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更新
作者:應元宜(藝文工作者、倫敦聖馬丁學院敘事環境碩士生) 歷史博物館應該要展示些什麼?如何回應其獨特的歷史脈絡與民族身份?這些問題在威爾斯(Welse,威爾斯語Cymru)顯得尤為重要。威爾斯位於不列顛島的西部,隸屬於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自1536年與英格蘭正式合併以來,便處於在英格蘭統治之下,導致威爾斯語曾一度面臨消失的危機。然而威爾斯不僅地貌、文化、語言皆與英格蘭有所不同,今日也設有自己的議會。在這樣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歷史博物館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又該如何敘述自身的歷史呢? 位於首府卡地夫(Cardiff)的聖法根國家歷史博物館(St Fagans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威爾斯語Sain Ffagan Amgueddfa Werin Cymru),有別於常見的編年式展覽敘事,在策畫常設展時,選擇以點狀的形式來敘述威爾斯的歷史,也相當重視公眾的參與,期望博物館能開啟公共討論,促進威爾斯朝向公平正義的社會邁進。   聖法根為英國首座露天博物館,保存了包含常民住家、教堂、商店、旅館等不同時期的歷史建築。(聖法根國家歷史博物館提供)   從建築保存到文化行動 聖法根於1948 年開館,當時參考瑞典的斯堪森(Skansen)露天博物館,將威爾斯各地的歷史建築遷移重建至園區內,成為保存和展示威爾斯大眾的日常生活與文化的民俗博物館。如今園區佔地逾100英畝,保存有超過40餘棟不同時期、不同功能的歷史建築。每個建築內都有工作人員或志工,向遊客介紹建築的由來、特點與原主人的故事。   聖法根園區占地廣闊,營造宛如威爾斯各地鄉村縮影的景致,多數建築都可以入內參觀,了解不同時期常民生活的情況。(應元宜 攝影)   2018 年,聖法根完成了為期六年的「創造歷史(History Making)」專案。這項計畫不僅建立新展覽空間,策展人Sioned Hughes 和Elen Philips更致力將聖法根打造成「行動主義博物館」(activist museum)。其核心理念是將博物館的角色從「為社區服務」轉為「與社區合作」,讓民眾不只被動地參觀展覽,而能主動的參與策展與建設工作。此外,博物館也推出許多新計畫,包括舉辦學徒計劃,提供民眾技能學習管道與工作機會;經營口述歷史培訓與收藏中心,讓弱勢群體的歷史能進入國家口述歷史檔案庫中;更嘗試讓歷史建築成為對阿茲海默症患者友善的空間等。 再現日常:威爾斯的歷史、文化與生活 聖法根的新常設展包含「生活是…」(Life Is…)、「威爾斯是…」(Wales Is…)等兩個展間,更規劃了複合式空間「互動工作坊」(Gweithdy ,威爾斯語工作坊之意),觀眾可以品嚐咖啡,藉由以「材質」為切入點的展覽認識威爾斯過去至現在的工藝,包含金屬鑄造、木雕、編織、陶藝等,也有機會在假日工作坊中動手體驗這些傳統技藝。   互動工作坊內的展覽以材質分區展示,展櫃旁多設有互動區鼓勵觀眾動手摸摸看。(聖法根國家歷史博物館提供) 新常設展「生活是…」以物件呈現威爾斯橫跨千個世代以來,日常生活的變化。(應元宜 攝影)   「生活是…」展間以威爾斯的日常生活為主軸,呈現服飾、飲食、工作、娛樂、寢室與殯喪等主題的文物與故事。展場中最龐大也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是娛樂區的露營拖車(caravan),係Dodds家族捐贈給聖法根的。1950年代Dodds家族訂製了這台拖車,當時的價值等同於一間小型房屋。展覽搭配豐富的老照片和回憶紀錄文字,讓觀眾可以一窺50年代中產階級的假日娛樂型態。展間中大量的照片、引言不僅為靜態展品注入生命力,也讓不同階級、職業、文化背景的居民,能直接為自己的經驗發聲。 策展過程中,聖法根主動走入在地社群中,邀請民眾投票表決選件,參與文案撰寫等工作,最後由策展人與設計師,將民眾的想法轉化為如今展覽的樣貌。展場中眾多影片,則是由參與口述歷史教學工作坊的青年負責採訪製作的。展覽呈現了威爾斯20世紀近代生活史,生動展示不同族群的日常樣貌。稍嫌可惜的是展間英文標題使用現在式動詞(Life is…),卻較少展示21世紀以後的變遷與當代生活物件,讓觀眾不易對當代發展與未來趨勢有更進一步的想像。 新常設展「生活是…?」以大量物件配合照片拼貼與文案說明牌,介紹威爾斯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應元宜攝) 1950年代Dodds家族花費六百英鎊訂製的夏日露營拖車,包含房間、小廚房、遮陽棚等設備,一直使用到2009年後捐贈給聖法根為止。(應元宜 攝影) 展間內說明牌引用民眾的話語、老照片等,讓民眾有機會用自己的話語說故事。(應元宜 攝影)   「威爾斯是...」展間以簡約的白色設計,宏觀地討論威爾斯的特性,並依據主題分為「音樂的」(musical)、「建立於信仰之上」(built on faith)、「獨立的」(independent)、甚至「並不總是受歡迎」(not always welcoming)等站點。策展人認為,對每個威爾斯人來說,對「威爾斯是...」的探問都有不同答案,因此展覽從不同主題切入,呈現某一個時間節點、某個片段或某群人記憶中的威爾斯。 「威爾斯是...?」以展櫃與白色立架等結構打造一個個獨立的主題空間,從各個面向討論威爾斯的過去與未來。(應元宜 攝影)   展示並不避諱敏感的當代政治議題。在「威爾斯是獨立的」站點中,聖法根以「設置威爾斯國會」公投切入,邀請觀眾思考民主投票與身份認同等議題。除了呈現1979年與1997年的兩次公投結果,也引導觀眾反思20年間公投結果的演變。同時,展覽也審視公投的通過標準與年齡規範,並探討與2016英國脫歐公投的相似與不同之處。 民主的空間:以展示開啟當代議題的討論 展間中,最顯眼的莫過於色彩繽紛的便利貼。每個站點幾乎都設互動區塊,邀請民眾在便利貼中寫下自己的意見。問題包括「脫歐會讓威爾斯變更好嗎?」等是非題,也有「觀眾穿著傳統服飾參與球賽是壞事嗎?這些『傳統』服飾到底有多真實?」等開放式提問,並且以留言板的形式邀請民眾對重要社會事件表達意見,或為礦災事故受難者留言弔念。 展間內可見大量繽紛的便利貼,由字跡可見留言者各年齡層都有,工作人員表示因數量龐大,他們需要不時整理。(應元宜 攝影) 觀眾可在便利貼上發表自己對地方語言保存、英國脫歐等議題的看法。(應元宜 攝影)   站點式的設計,打開了威爾斯歷史敘述的廣度,雖然對不熟悉威爾斯歷史的訪客來說,這種設計可能難以清楚地認識威爾斯與英格蘭之間漫長而複雜的歷史糾葛。然而展示從眾多不同角度切入威爾斯的歷史,宛如一個個小點連結成眾多的線,生動地呈現威爾斯的歷史文化特色。筆者在參觀過程中,遇到學校、威爾斯代表球隊等不同團體來館內參觀。球隊經理更告訴筆者,由於球員來自不同背景,隊員主動要求來參訪聖法根,藉此認識其他隊友的文化。 而今日的「威爾斯是…」也沒有停下腳步,持續將「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社會運動、疫情等重大事件更新到展示之中。作為威爾斯備受歡迎的露天式博物館,聖法根試圖透過公眾參與,轉變為不斷「行動的」博物館。   「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社會運動展示是2020年後新增的區塊。(應元宜 攝影) (執行編輯:黃淥)
2024/08/23
用藝術點亮心靈:博物館作為社會關懷空間
用藝術點亮心靈:博物館作為社會關懷空間
作者:朱宇昂、顏玥(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研究生) 2023年,世界心理衛生聯盟(WFMH)以「心理健康是普世人權(Mental health is a universal human right)」為主題慶祝世界心理健康日,強調每個人皆有權獲得心理衛生保健,並應尊重精障者的人權和福祉。近年,越來越多博物館嘗試為面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提供包容性環境,增加社會互動機會。   博物館作為一種「處方」 英國近年嘗試以在地社群網絡支持國民的心理健康。英國國民保健署提出「促進福祉的五個步驟」(5 Steps to Mental Wellbeing),認為透過與他人建立連結、活動身體、學習新技能、付出、活在當下等方式,可以改善心理健康並獲得幸福感。在此框架之下,2019年國民保健署推出社會處方箋計畫(Social Prescribing),使人們與社區服務及團體活動產生連結,滿足社會和情感需求,以醫療以外的資源緩解心理壓力。目前,社會處方箋的服務對象逐漸擴及於弱勢群體、身心障礙者、高齡者和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 高齡者的療癒之旅!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博物館處方箋」實務手冊 社會處方箋計畫已成為英格蘭國家衛生政策的重要一環,而博物館也是當中重要的「處方」之一,可透過其豐富的藏品資源和獨特的建築環境,以歷史、文化和藝術等媒介,提供可信賴的空間和創意體驗。英國全國博物館健康與福祉聯盟(Culture, Health and Wellbeing Alliance)認為,博物館應成為支持個人和社區健康與福祉的重要機構,促進包容性、教育和合作。近年,不少博物館主導長期社區關懷計畫,以下將介紹索爾茲伯里博物館(Salisbury Museum)的「Well-City Salisbury」計畫和霍爾本博物館(The Holburne Museum)的「Pathway to Wellbeing」計畫,了解博物館如何以藝術點亮心靈。   參與、共創、學習:索爾茲伯里博物館 Well- City Salisbury 計畫 索爾茲伯里博物館成立於17世紀,是一座位於英國南威爾斯的一級古蹟建築,藏品包括擁有數千年歷史的銅器及英國最大的隕石。2021年7月,博物館加入了由國家彩票社區基金支持的Well-City Salisbury計畫,旨在透過藝術、遺產、景觀與社區之間的聯繫,為有心理健康需求的社區成員提供幫助。 該計劃由索爾茲伯里博物館、地區醫院的Artcare機構、威塞克斯考古學(Wessex archaeology)以及威爾特郡創意公司(Wiltshire Creative)等四個機構共同執行,與當地藝術家和創意從業者合作,為具有中低程度心理健康需求的成年人(20歲以上)和年輕人(14-19歲)提供創意課程。報名方式可由主治醫生、第三方組織、社區工作者或學校推薦,也可由參與者親自報名。每年參與者可以報名兩門課,課程為期8週,主題涵蓋版畫、紡織品、創意寫作、地圖製作、攝影等。每門課程最多12人,以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支持並培養歸屬感。 索爾茲伯里博物館目前開設兩門課程:「英式威尼斯」課程利用博物館在當地中世紀排水溝中發現的藏品作為創作靈感,探索複合媒材藝術。而「幸福創意寫作」課程則從博物館的歷史收藏品找尋靈感,在作家 Jayne Woodhouse 帶領下,書寫從愛好到時尚,從家庭到自然等一系列主題。透過不同的寫作與練習方式,參與者逐步建立信心,並參與團隊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幸福創意寫作」課程包括一系列激發和提高創意寫作技能的活動,特別是通過仔細檢查博物館的物品進行描述,學員每週都會以團隊模式進行討論並共同解決問題。(© “Well-City Salisbury”計畫) 透過與不同機構的合作,Well-City Salisbury 計畫打造豐富多元的課程,並以藝術改善生活,填補生活中的空白,使參與者得到支持與安全感。 由藝術促進心靈健康:霍爾本博物館 “Pathways to Wellbeing Program” 位於英國巴斯的霍爾本博物館成立於1882年,由威廉・霍爾本爵士(Sir William Holburne)創建,以「透過藝術改變生活(Changing Lives through Art)」為願景,期望讓過去的藝術與當代實踐對話。其館藏包括16、17世紀的意大利和荷蘭繪畫、銀器、雕塑、家具、瓷器及國際知名的藝術品,是當地重要的公共藝術館。 2016年4月,該館啟動「幸福之路(Pathways to Wellbeing)」計劃,支持面對精神健康問題、無家可歸、失業和社交孤立的人。參與者可以透過家庭醫生、其他支援者或者致力於支援無家者和康復人士的社區組織推薦,亦歡迎民眾自薦參與。博物館與其他文化機構合作,策劃與當地文化遺產相關的活動和創意藝術計畫,讓平常不會參觀博物館、或無法參加付費課程的弱勢族群參與,在專業導師領導下一同學習、創作,建立互相支持和理解的社群。 學員在課堂上學習肖像畫。(© Holburne Museum, 2016) 計畫包括四個小組:Fresh Art@ 課程支持正在進行心理復康的學員,提供為期12週的藝術課程,由經驗豐富的藝術與健康工作者帶領學員探索藏品,並透過藝術回應。其次是全年運作的Gardener’s Lodge藝術小組,學員和藝術家以博物館為創作基地,在館藏、建築和展覽之中尋找靈感,學習繪畫、陶瓷和手工藝品製作等技能。 Gardener’s Lodge藝術小組成員製作的瓷匙(Porcelain spoons)在“A Spoon Full of Kindness”展覽中展出。(© Holburne Museum, 2021) IMAGE同儕主導小組(IMAGE: Peer-Led Group)由曾參與Gardener’s Lodge的成員組成,定期舉行雙週會議。成員在探索藝術技能的同時,也扮演博物館健康工作的倡導者,向觀眾和社區民眾分享心理健康和福祉的益處。最後,Discover Museums則是志工培訓課程,幫助希望擔任志工的弱勢成年人(尤其長期失業者)在博物館中建立自信、增進知識和技能。每間合作博物館提供最多5個名額,由資深志工擔任導師,以一對一的方式教授,鼓勵學員感受藏品,並予以回應。課程結束時,參與者會在晚會中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 霍爾本博物館、課程參與者和藝術家於2022年共同舉辦‘People Make Museums’展覽,呈現「Pathways to Wellbeing」 創意社群中每位參與者對活動的回應和經驗。(© Holburne Museum, 2022)   三年間,小組成員定期參與創作工作坊和培訓,最終與館方一同策劃 《博物館對我為何重要(Why Museums Matter to Me)》展覽,展示學習成果和心得。根據霍爾本博物館發表的成果報告書,執行團隊透過個案訪談、量表等資料進行評估,發現80%參與者認為參與活動後精神福祉有所改善,90%參與者在參與計劃後感到孤獨感減輕。目前,Pathways to Wellbeing計畫仍然穩定運作,也擴展目標對象,歡迎年輕人群體及新手母親參與。 學員在「Pathways to Wellbeing Up-Late」晚間活動中製作紙飾。(© Holburne Museum, 2024)   博物館不僅僅是展示、收藏的場所,更能為多元群體提供支持性的環境。索爾茲伯里博物館與霍爾本博物館都以自身的歷史與文化內涵,激發參與者的創造力和自我表達能力,也增加與社會互動的機會。當博物館積極參與社區事務,不僅能對社區帶來實質影響,也讓博物館轉化成具有推動文化轉變、提升健康福祉的社會變革者。   (責任編輯:黃淥)
2024/08/16
跨越時空的任務: 廣島「原子彈爆炸記憶傳承者」計畫
跨越時空的任務: 廣島「原子彈爆炸記憶傳承者」計畫
作者:葉景妤(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生)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廣島投下了一枚名為 「小男孩」的原子彈,造成居民大量傷亡。原爆不僅摧毀廣島的建築和基礎設施,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歷史傷痕,影響了當地人民的身心健康及社會結構,成為深刻的集體記憶。然而,隨著時間流逝,距離原子彈爆炸事件已將近八十年,見證歷史的倖存者也逐漸凋零。根據2023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數據,全國直接經歷原爆的受害者人數已降至6萬多人,平均年齡高達85歲。 原子彈爆炸後建築物幾乎被夷為平地。(圖片提供: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 拍攝者:US Army。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社會對於原爆歷史的記憶漸漸淡去(註1),對於歷史和記憶的保存極具急迫性。廣島和平文化基金會(財団法人広島平和文化センター)積極思考除了保留原爆文物和遺址之外,如何在在一切消逝之前盡力確保倖存者們的經歷、記憶與感受,而能與未來的世代產生共鳴。(註2)   「我在去學校的路上看到一朵蘑菇雲」。這是原子彈爆炸倖存者植田榮子(Eiko Ueda)女士所畫的原爆記憶,當時她年僅10歲。(圖片提供: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 作者:植田榮子(Eiko Ueda)。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2012年,廣島和平文化基金會與廣島市政府開始推動「原子彈記憶傳承者計畫」,希望將原爆倖存者的經歷及追求和平的思想傳承下去。儘管許多倖存者以回憶錄和紀錄片等形式留下他們的經驗,但是這些資料往往被視為枯燥的歷史文獻,缺乏原爆倖存者獨特的觀點和情感表達。「原子彈記憶傳承者計畫」希望傳承倖存者對和平的價值觀,以及對原爆的恐懼與驚嚇等情感經驗。這種表達方式不僅僅停留在事實陳述的層面,更強調以具感受性的方式呈現歷史記憶,富有倖存者具備的道德和情感影響力。   跨世代的交流:原子彈爆記憶傳承者計畫執行方式 「原子彈記憶傳承者計畫」藉由人與人直接傳承經驗的方式,全面而深刻地呈現倖存者的故事,引發社會對於和平與反戰概念的深層思考。計畫的參與者分為兩類,一為親身經歷過原子彈爆炸的「見證人」,另一類則為未經歷過原子彈爆炸事件,但對此有濃厚興趣的「傳承者」。 「見證人」由廣島市政府進行為期一年的培訓;「傳承者」的培訓時間則約兩年,必須聆聽講座認識原子彈爆炸的真實情況,並且參與原子彈爆炸倖存者的交流會,以及接受口語表達訓練的課程。接著,傳承者與見證人會倆倆配對,組成小組,每月聚會一至二次,進行更深入的經驗交流與分享,以傳承見證人的經歷。 培訓期間,為了確保參與者擁有完備的知識,參與者可以免費進入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參觀,並會拿到藏品目錄作為參考資料。傳承者必須撰寫講稿,並由廣島市政府和平推進科協助核實原子彈相關歷史知識,而見證人則會校對原子彈爆炸經歷的相關內容。最後通過口語訓練以及模擬演講,才能成為正式的傳承者。 原爆創傷的凝視與再現: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常設展 記憶的轉化:原子彈爆炸記憶傳承者計畫成果 根據官方的統計,截至2024年4月此計畫共培訓了226位「傳承者」,其中最年輕的今年20歲。他們擔任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原子彈經驗傳承講座」的講師,每日舉行一場英語講座和三場日語講座,時長大約60分鐘,內容涵蓋原爆倖存者的個人經歷、對和平的渴望、原子彈爆炸的現實狀況,以及戰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原子彈危害的概述,以及原子彈對人體的影響等。     (左):為了正確地傳承原爆倖存的經歷,並提升國內外人士的和平意識,舉辦了由原爆倖存者主講的講座。(右):傳承者們在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進行演講,談論、傳達原爆倖存者的經歷及對和平的感受。(圖片提供: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   2018年起,日本其他地區也可以線上申請「原子彈爆炸經驗見證者」或「原子彈經驗傳承者」講座,紀念館會分派完成培訓的講者至該地區演講,使得「希望原子彈爆炸事件不要再次發生」的理念傳播到日本各地,且講座費用由國立廣島原子彈死難者和平紀念館全額負擔。見證者及傳承者也曾遠赴海外分享,例如2019年到英國曼徹斯特(Manchester)和科芬特里(Coventry),結合當地當時正在進行的反核活動,舉辦傳承者講座,並與當地社區及政府人員針對和平理念深度交流與對話。 見證者至熊本縣菊池女子高等學校,分享、傳達自己身為原爆倖存者的經歷及對和平的感受。(圖片提供:國立原子彈爆炸死難者和平紀念館)   傳承歷史的人:參與者的反饋 原子彈爆炸記憶傳承者計畫已執行12年,在這期間多位見證者相繼去世,計劃成為展示倖存者深刻情感和回憶的橋梁,保存了無法通過照片或個人物品體現的情感,在面對面的交流中生動呈現,對理解過去的苦難有深遠影響。 然而,每位傳承者都會思索「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的我們,如何能夠作為接班人,傳遞倖存者的記憶?」第一代傳承者青木圭子分享,她透過閱讀大量書籍和聽取倖存者的故事作為傳遞記憶的知識基礎,也參與和平紀念儀式,設想若自己經歷了原爆該怎麼辦?透過這些做法,「原爆不再只是遙遠過去發生的與自己無關的事件。」此外,28歲的年輕傳承者藤澤千夏認為:「儘管我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但我可以用與現代年輕人相同的視角與他們對話。」通過跨越時代的文字和語言,這些故事代代相傳,與下一代產生共鳴,達到深刻的教育效果。 傳承者努力將自己融入倖存者的處境,確保這些記憶不會消逝,成為對和平的提醒。透過集體記憶的保存,紀念館將原爆的殘存記憶聚合,使散佈在個人歷史中的痕跡,由零散的「點」組成完整的「面」,使我們更接近原爆發生當日的真相,這正是發掘個人經歷的迫切原因。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註釋1:根據日本廣播協會(NHK)2015年的調查,有百分之三十的廣島居民無法確切提及原子彈爆炸的具體時間,顯示出歷史事件在人們心中逐漸淡忘。 註釋2:廣島和平文化基金會為日本的公益法人團體,經營「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及「廣島原子彈爆炸死難者和平紀念館」,旨在傳達原子彈爆炸的事實,以及和平、合作的理念。
2024/08/06
聽見沈默的聲響: 從泰國德拜事件展覽探問和平博物館的可能性
聽見沈默的聲響: 從泰國德拜事件展覽探問和平博物館的可能性
作者:Patporn Phoothong(泰國獨立研究者) 翻譯:黃淥(博物之島執行編輯) 那是齋月的一個平日。2004年10月25日清晨,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泰國南部德拜區(Tak Bai)警察局前,要求釋放六名被拘留超過一週的村莊保安人員。傍晚時分,司令部下令以武力驅散示威者,警察發射高壓水炮,並使用催淚瓦斯,導致七人死亡,十四名警官受傷。鎮壓告一段落後,警方命令示威者脫掉上衣,反綁雙手,並將1370名男子堆疊在卡車上,從陶公府(Narathiwat)德拜區運送到北大年(Pattani)的印卡塔營地。經過約6小時漫長而痛苦的車程,當卡車抵達時已有77人死亡,另有1人在醫院去世。屍檢報告的死因是「缺乏食物和水、胸部壓迫窒息以及急性腎衰竭。」這個事件被稱為「德拜大屠殺」,是泰國南部邊境近20年來最嚴重的暴力事件之一。 德拜事件地圖。抗爭群眾從右下的德拜區警察局被運送至左上方的印卡塔營地,造成77人死亡。部分往生者被安葬至中間的德洛曼諾清真寺公墓。(提供:Deep South Museum and Archives Initiative) 泰國深南地區的暴力衝突 泰國南部與馬來西亞邊境接壤的耶拉(Yala)、北大年、陶公以及部分宋卡(Songkhla)地區被稱為深南(Deep South)地區,有近八成的人口是馬來穆斯林,與佛教徒佔多數的泰國其他地區形成鮮明對比。由於泰國政府長期壓制當地的馬來文化和宗教,導致當地分離主義團體與泰國軍隊之間的對峙。自2004年以來,衝突不斷加劇,多個分離主義團體因為主張自治權、反對部隊侵犯人權,也不滿政策對當地文化的威脅,而與泰國安全部隊對抗。儘管政府嘗試發展該地區的經濟並進行和談,但軍事化手段始終無法解決當地人在意的身份認同、不平等和強迫同化等問題。 過去二十年來,衝突造成約7547人死亡,14028人受傷,將近7000名兒童被安置在收容所及孤兒院。其中約有1000名孤兒因被認為與分離主義團體有關聯,而無法獲得政府支持,甚至面臨逮捕、起訴和DNA測試。 關於「和平博物館」的探問 我們是否能夠在持續的衝突之中建構一座和平博物館?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會如何運用和平博物館的概念?一座博物館是否能夠促進和平呢?根據筆者的研究,深南地區的人們認為,和平博物館是有用的,然而他們並不樂見自己的經歷在當地展示,因為這可能會延續痛苦的記憶,且流於封閉的交流。相對地,他們希望將博物館設置在衝突區域之外,成為直接與軍隊、政府和深南地區外的群眾交流的工具,從而促進同理與和解。 在深南地區,許多推動和平工作的人都認同博物館是發展和平教育的重要工具,因為它能夠提供多樣化的歷史敘述和觀點。2020年,我和一群學者及和平工作者共同創立了「深南博物館及檔案倡議計劃」(Deep South Museum and Archives Initiative,備註1),探索以實體博物館推動和解的可能性。由於2004年發生的德拜大屠殺事件的法律追訴時效將於2024年10月25日到期,為了推進相關法律程序,我們選擇此事件作為首次的博物館展示主題。德拜事件涉及國家暴力與國安問題,使得在泰國境內募款相當困難,泰國缺乏完善的博物館和檔案館制度,也讓財政工作變得複雜。幸好,日本笹川和平基金會的贊助補足了計畫初期的資金缺口。 然而,取得泰國官方文件並不容易,德拜事件的相關資料更是不對外公開,成為研究的重大考驗。此外,與受害者家屬的聯繫也相當困難。自事件發生以來,17年間許多人因為個人安全考量,或對這段記憶感到恥辱和痛苦,因此保持緘默,甚至早已搬離深南地區。當我們邀請家屬分享個人經歷和記憶時,建立信任關係成為我們長期的挑戰。田野調查就如同找尋17年前的足跡,證據零碎而分散,每位受訪者的記憶破碎且不一致。 策展團隊訪談受害者家屬,揭開物件背後的故事。圖中木門上的痕跡,是德拜事件後士兵搜查時留下的印記。對這個家庭與失去孩子的母親而言,是痛苦不堪的提醒。(提供:Deep South Museum and Archives Initiative) 由於新冠疫情,團隊無法前往泰國深南地區,只能依賴當地的田野調查員採集口述歷史。田野調查員從初期就開始參與計畫,她有效地與受害者家屬和社區建立信任,成功接觸到超過20個受害者家庭,並且收集了他們的故事,以及保存了17年、與受害者相關的珍貴物件。 讓遺物說話 個人經歷和記憶,尤其是普通民眾的經歷和記憶,常被視為不重要的、脆弱的、缺乏可信度的。我們的挑戰是將這些經歷、記憶和普通物品——比如衣物、鈔票、食譜和鳥籠等——轉化為超越個人層面的表徵,以此描繪國家暴力,並以敘事呈現公共的集體事件,而非孤立的個人故事。展覽在不直接呈現暴力的情況下討論暴力,避免構築悲傷的敘事,致力於呈現事實,讓觀眾能與自我、與彼此展開對話。   策展團隊展出許多受難者的物件與故事。(左)受難者Aduha的父親為他保存了一張學生照和一張軍方檔案中的亡者照片,以此確認他曾經擁有的生命。(右)Baba Mae保留了事發當天埋葬亡者時穿的長衫,如今他已不再穿它。(提供:Deep South Museum and Archives Initiative) 受害者家屬與研究團隊分享故事和物件,共同參與了策展工作。我們重視每一則敘述,因此選擇展示所有物件,並使用當事人的措辭,以簡單而直接的方式讓觀眾了解當事人面對不公時的痛苦和沮喪、對安全的恐懼和擔憂、生活的掙扎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渴望。另一方面,過於繁複的資訊可能會阻礙觀眾理解事件和人們的經歷。因此,我們努力讓展示精煉,確保關鍵主題突出,引發深層的反思和聯繫。這種方法讓展覽充分傳達了受害者家庭的集體創傷和復原力,同時保有他們個人經歷的完整性。 「聽見沈默:2004年德拜事件」展場,觀眾仔細閱讀故事。(提供:Deep South Museum and Archives Initiative) 首次展覽「聽見沈默:2004年德拜事件」於2023年3月開幕。儘管是一個僅有14件物品的小型展覽,仍廣受公眾和媒體關注。隨後,展覽巡迴至各大學和藝術畫廊。最新的展覽「永不磨滅的記憶:2004年德拜事件」於2024年3月3日至7月31日在曼谷的西林汶人類學中心舉行。 重返深南地區 深南博物館及檔案倡議計劃收到一群在德拜事件中失去丈夫的婦女的建議,將展覽帶回該地區,使得當地人——尤其年輕世代能夠了解德拜事件,並認識她們所愛的人作為善良丈夫、父親、兄弟和朋友的尊嚴。因此,策展團隊將展覽帶回德拜事件的發生地——陶公府,並於2023年10月起在當地的德拉帕爾畫廊(De La' Pare Art Gallery)展出。 德拉帕爾畫廊展場(提供:Deep South Museum and Archives Initiative) 我們也舉辦了工作坊,讓觀眾有機會與展示物件的提供者交流,聆聽他們的故事和觀點。這不僅使我們獲得了寶貴的回饋,也加深了民眾對「和平博物館」的理解。工作坊結束後,受害者家屬提供了更多的故事和物件,並且促成了我們與其他受害者家庭的聯繫。 策展團隊將展覽帶回深南地區,讓當地的年輕世代認識這段歷史。(提供:Deep South Museum and Archives Initiative) 和平博物館究竟可以做些什麼?在「德拜2004」展覽中,它成為受害者和倖存者發聲的平台,並且鼓勵觀眾批評政府對人權的侵犯,反思泰國社會中根深蒂固的有罪不罰文化。最重要的是,它讓國家暴力體現在亡者與那些繼續活著的人的經歷、記憶和故事之中。這種做法不僅保存了歷史真相,同時促進了對話和反思,使和平博物館成為解決和理解衝突的重要工具。 (執行編輯:黃淥) 備註: 備註1:Deep South Museum and Archives Initiative Email : museumdeepsouth@gmail.com
2024/07/02
在島上栽種自由的花:賴和文教基金會的音樂展演與文化實踐
在島上栽種自由的花:賴和文教基金會的音樂展演與文化實踐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題記者) 每年五月彰化吹起一陣暖暖的文學香氣,下午時分踏足藝術館附近,可以聽見悅耳的民謠,唱著各地方的歌謠,背後都是說不盡的故事。 從2010年開始,一個屬於彰化的特色文學風景,悄悄生根萌芽了。以傳承台灣意識為使命的賴和文教基金會,舉辦了第一屆的賴和文學音樂節,邀請屬於地方性特色的獨立樂團,以音樂的方式來演繹賴和的文學精神,結合文學地景導覽、文化講座、文學旅行和文化市集等形成一個地方性的音樂盛會,合作對象不僅是音樂人,也包括文化組織和特色店家,以地方性的博物館帶動起鄉鎮動員,打造彰化成為一個文學城市的文化行動。 彰化是賴和的故鄉。臺北醫學校畢業後,他在彰化設立賴和醫院,時常為貧困民眾義診,被尊稱為「和仔先」。行醫之餘,賴和也推動臺灣新文學運動,並以寫實手法紀錄人民的處境,批判殖民統治之下的不公與剝削。今年適逢賴和130歲冥誕生日,第15屆的賴和音樂節將邀請國內知名的文學音樂創作者朱約信、林生祥、羅思容和吳志寧等音樂人一同為賴和慶生,而睽違十九年的鬥鬧熱走唱隊樂團也再度為賴和獻上最佳的祝賀禮,繼《河》專輯後,將發行最新的賴和文學音樂專輯《自由花》。   賴和紀念館典藏賴和的遺物、手稿及相關文獻資料。(攝影:黃淥)   深耕人才匯集成《河》 一切是從基金會長期培育青年開始。任職將近25年的執行秘書張綵芳表示:「高中是一個人的人格或內在的精神建構很重要的階段。2000年以前能在課本上讀到台灣文史的東西很有限,我們希望能夠發展出一個營隊,不只是有台灣文學史,還有從台灣發展來的歷史觀。」一開始,基金會舉辦中小學的教師營隊,希望藉由教師的教學,讓台灣意識的種子可以發芽;1996年開始舉辦高中營,爾後大專生台灣文學營隊,未料這精神卻萌芽成一棵大樹。 「2000年前台灣文學還沒有被正名,當時做了一陣子的正名運動,在沒有google的年代,有關台灣文化意識的資源取得不像現在如此容易。我們舉辦第一屆的高中營隊開始,就超過一百多人參加,當時這樣主題的營隊很少,家長紛紛把小孩送過來,由於人數超收,甚至有立委來為民眾陳情讓孩子參加營隊。」綵芳笑著說起當年的盛況。 2002年賴和基金會大專營邀請朱約信擔任授課老師,分享《鵝媽媽出嫁》文學音樂專輯經驗。(© 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高中生營隊,相當注重小組的討論,這讓學員培養了任務感和認同感,許多人第二年回來做隊輔,形成一種延續。孩子們進大學後甚至成立了台語文社團,繼續發揚營隊所建立的台灣歷史觀點。然而隨著賴和文學獎的停辦,營隊也跟著結束。在2005年最後一屆賴和文學獎的頒獎典禮上,一群過去在高中營認識的青年在典禮上,自發性地以賴和的作品作曲為賴和獻唱,開啟了製作音樂專輯的契機。 當時他們正值要出國深造,離開前希望為賴和作一些事,因此籌畫錄製一張專輯。台北醫學院畢業的呂長遇,以賴和的詩詞〈相思〉譜成曲,獲得大家的青睞,中山醫學院的吳易叡寫了企劃,和呂美親、陳南宏等高中營隊同學一起著手製作〈河〉的專輯,以賴和的作品為詞寫了十首曲子,在同樣是高中營隊出身,929樂團主唱吳志寧的「切格瓦拉」錄音室錄製完成,整個行動由青年自發完成。為了籌措錄製經費,他們以賴和的白話文小說〈鬥鬧熱〉為團名,展開十幾場的全台巡迴演出,不少年長的觀眾聽得潸然淚下,一買就是十張二十張,他們因此募到專輯製作費。 2016年賴和音樂節以賴和的小說《歸家》為主題,進行音樂展演(© 賴和文教基金會)   在2009年,賴和基金會與彰化市公所共同宣布將五月廿八日賴和生日訂為「賴和日」,這是台灣地方自治史上第一次,以一個城市人物做為節慶的象徵精神;2010年開始每年五月舉辦賴和音樂節,每一年用賴和的作品來做一個主題的延伸,邀請在地以及台灣意識關懷的樂團來演出,並且邀請閱讀賴和的作品,如林生祥以〈面會菜〉和賴和的牢獄經驗及作品〈獄中日記〉對話。農村武裝青年和吳志寧等以土地關懷為主的樂團都是座上賓。曾經獲得世界獨立音樂冠軍的拷秋勤樂團,快節奏的饒舌加上官逼民反的歌詞,每每讓現場氣氛很嗨,有高中生聽了很感動特別寫信感謝基金會。   整個城市都是賴和紀念館 賴和精神的延續,也展現在基金會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紀念館不是靜止的展覽館,而是進行式的賴和博物館。解嚴後出生的執行長白佳琳,大學時期來到紀念館實習,而參與了吳晟老師的中科護水運動,實際走到街頭,內心很是震撼。 「從書本上讀到,和到現場看到他們實際維護的價值都有結合在一起,那個現場當下就有被打通的感覺。不覺得文學只是文學,不會和社會有任何互動,在現場發現賴和寫的東西,在現在的社會還是持續在發生。」   賴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白佳琳(攝影:黃淥)   音樂會之外,如何以文學來直探賴和的核心思想,且保持對外界的接觸,2007年企劃「跟著賴和去散步」,從閱讀賴和文本開始,整理出賴和文學地景,製作賴和文學地圖,開始帶文學走讀,民眾可以一邊遊覽這個城市,一邊認識賴和的作品。即便是在地民眾都會發覺,自己重新認識了這個城市。 「我們想讓大家知道彰化不是只有肉圓和大佛。紀念館很小,可是只要你走出去,這整個城市都可以是賴和紀念館。」綵芳笑說著願景。   「跟著賴和去散步」活動帶民眾走訪賴和喜愛的八卦山,並一同至賴和墓前獻花。(© 賴和文教基金會)   尋訪文協前輩的足跡 日治時期,彰化是臺灣文化協會舉辦活動的重要據點,賴和等文協成員曾在此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10月17日是臺灣文化協會創辦紀念日,10月的台灣文化日所規劃的文學走讀,以文化協會在彰化為主題。「很多人不知道文協對彰化的重要性,不知道以前曾經澎湃的年輕人在這裡做過什麼。」 2020台灣文化日彰化文協行動營,帶領參與者尋訪1920年代文化先賢的活動場域(© 賴和文教基金會)   2015年紀念館開始做口述訪談,梳理日治時期彰化文協前輩的軌跡,再統整賴和作品中的地景,繪製成文學地圖於紀念館展示,透過地圖可以知道這個城市的文人足跡。今年的文學旅行規劃四條路線,以培訓長達九個月的志工做導覽員,帶領民眾認識賴和筆下的彰化市。音樂會的周圍,邀請臺灣各地文學館舍、特色店家等,共同擺設形成鬥鬧熱文化市集。 賴和文學地圖(© 賴和文教基金會)   讓賴和走出課本,持續和當代對話 基金會透過跨界的形式,從展示、音樂、小旅行、節慶、桌遊、漫畫,再到電視劇甚至是物品開發,讓賴和八字鬍的嚴肅形象,走入生活日常,甚至成為一種潮流經典。成功的人才培力,讓基金會的人力跟著年輕化,來自年輕世代的執行長白佳琳,讓音樂會的內容更加多元,商品開發和市集設計更為活潑,歷史裡的賴和與青年於是拉近了距離。 賴和基金會與紀念館三十年來耕耘臺灣文學教育,在教育尚未本土化的年代,舉辦各式臺灣文學營隊,與民間共同推動成立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進入教科書,賴和紀念館持續扮演地方行動文化館、結合地方社區組織共同發揚台灣意識。眾多賴和的孩子們在今年音樂會回家慶祝賴和130歲生日,如今多位已經是各大學台文所的教授,臺灣文學館的研究組組長,說明賴和所從事的新文學運動,在紀念館的努力下已經深耕茁壯。而散播各地賴和的孩子們,也為傳承賴和的精神,為「自由的花、平等的樹」持續播下種子。   (執行編輯 : 黃淥)
2024/05/15
在展示中彼此照見:暹羅博物館的展示策略
在展示中彼此照見:暹羅博物館的展示策略
作者:黃雯瑜(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 泰國暹羅博物館(Museum Siam)成立於2008年,是一座互動式探索博物館,隸屬於「國立探索博物館機構(National Discovery Museum Institute)」。該機構由泰國總理直轄,藉由串聯泰國境內各博物館網絡,讓博物館發揮影響力,並且倡導以科技與創新的展示設計,重新看待泰國的社區、信仰、生活方式及在地智慧,讓民眾享受學習的樂趣。暹羅博物館為該機構的首席博物館,是負責達成這項任務的領航單位。 暹羅博物館並未典藏泰國歷史文物,而致力於打造自我學習的場域。該館認為,策劃反映社會並促進民眾參與的展覽,是二十一世紀博物館的使命,並持續以跨學科的策展方法連結過去和現在。常設展「解碼泰(Decoding Thainess)」分為十四個主題,涵蓋歷史物件、宗教信仰、建築形式、飲食、服飾與消費文化等面向,邀請觀眾討論何為「泰國性(Thai-ness)」,將博物館打造成討論社會議題的平台。展覽沒有固定動線,參觀者可自由選擇探索方式,透過豐富素材與開放性提問,解構「泰國性」的刻板印象,提醒觀眾國族認同與文化界線的變動與多元性,並且歸納出自己詮釋的「泰國性」。 暹羅博物館平均每年推出一檔特展,過去的展覽傾向以策展人為中心,引導觀眾「Play(玩)」和「學習(Learn)」,近年逐漸轉向以「物件」為展覽中心,立基於議題(issue),為不同的敘事開闢空間。展示結合社會議題並且支持多元聲音,闡明泰國的複雜性,也嘗試從一般人的生活經驗來評價物件。 2018年,暹羅博物館舉辦了具指標性的特展「照見性別(Gender illumination)」。策展人Chonchanok Phonsing說明,泰國社會基於性別刻板印象或宗教因素,對於性別缺乏理解而導致許多偏見,因此館方以展覽作為媒介,希望減少社會偏見。展覽名稱「Gender illumination」即說明展示理念:性別並非固定的「本質」,而涉及「意識」的問題,且性別是多元的,不僅限於男性、女性的二元分類,藉此激勵人們跳脫性別、外表、角色的規範或框架。   展覽入口意象靈感源自於十七世紀義大利雕塑家Gian Lorenzo Bernini的創作《睡夢中的赫爾馬夫羅迪特斯(Sleeping Hermaphroditus)》,意味著具有雙性、雌雄同體的人。(暹羅博物館提供)   暹羅博物館認為,博物館是屬於每一個個體的場域,應讓每個人的聲音都受到重視。「照見性別」改變以往由策展人掌握展覽敘事的方式,而以「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方式向社會大眾收集物件,主展場的一百多件展品都是從群眾外包收集而來。這些衣物、鞋子、假髮、飾品敘述了LGBT的自我認同,以及來自家庭、同儕及宗教的反應、對性別轉變的渴望,向觀眾傳達深刻而豐富多樣的故事。   館方展出向LGBT社群收集來的物件。(暹羅博物館提供)   「群眾外包」的策展方式曾引起博物館界的質疑:誰想來博物館看普通人的物件?然而,開展後證實,來自普通人的物品引發眾多觀眾的好奇,正是這些日常物件背後的故事為參觀者帶來了對話與共鳴。許多父母在觀展過程中告訴孩子,他們可以成為任何他們想成為的人,而父母會樂意支持他們。 館方也與LGBT研究人員合作,展示性別相關的新聞與議題,泰國近年持續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展場也講述泰國LGBT權益運動倡議者的故事。此外,展場內「性別薑餅人」讓參觀者了解性別由大腦、身體、心靈、器官組成,可以改變且無須遵循特定社會模式的規範。觀者可以透過描繪性別薑餅人(註釋1)來理解自己的性別,並選擇是否將成果張貼在展場中,與其他觀眾分享。   參觀者描繪「性別薑餅人」並分享於展場牆面。(暹羅博物館提供)   展覽最後一區設置了投票箱,邀請觀眾表達對性別議題的意見。問題包含:應該有無性別廁所嗎?同性伴侶應該合法結婚嗎?你介意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嗎?父母可以是同性嗎?你會不會投票給同性戀政治人物?有趣的是,投票結果顯示支持度最低的是無性別廁所,館方認為這可能是基於安全考量,也提醒了無性別廁所應該更妥善地設計。   展覽的教育推廣活動安排參觀寺廟壁畫,讓觀眾了解性別多樣性自古已經存在我們的社會中。(暹羅博物館提供)   此次展覽獲得許多性別及人權團體組織的支援,「群眾外包」的創舉則讓普通人因性別偏見而面臨的壓力和不適被看見,引發同情、友誼和支持。社群媒體上,展覽照片被分享超過20萬次,展覽結束後這些回饋和支持仍持續發酵。對於一個國家博物館而言,辦理涉及敏感話題的展覽存在巨大風險和挑戰,館方必須需在不同的社會立場之中找尋平衡。但此次展覽的回饋證實,博物館不僅可以參與社會議題,更能成為推進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 繼「照見性別」展之後,暹羅博物館繼續推出與當代社會議題對話的特展,例如2021年的特展「彩券─隨機幸運故事(The Lottery-Random Lucky Story)」講述彩券起源及運作機制,也探討泰國社會的生活方式、信仰,以及彩券背後的神靈迷信等。暹羅博物館的建築前身為1922年創建的商業部,2022年是建築落成一百週年,該館則舉辦特展「舊建築新面貌(New Take on Old Building)」對自身歷史進行回顧。除了介紹建築構造,也回顧百年來不同時期的功能角色,也邀請群眾創造現在的故事及未來的記憶。 2023年的展覽「快時尚(Fast Fashion)」則反思快速消費時尚產品與保護環境之間的衝突,讓觀眾思考在「我們」和「地球」之間要如何權衡,也不忘提醒每個人都肩負著共同决定未来命運的責任。暹羅博物館透過展覽,示範了當代博物館的核心價值及功能:「探索過去、了解現在、感知文化資產所創造的未來」。   「快時尚」展場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註釋1:性別薑餅人(Ginger Bread Person)是一個讓大眾學習性別和性取向的工具。當中的性別概念包括: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生理性別及性傾向等四個構成組件,分別散佈於薑餅人的大腦、心、性器官和外形打扮,清晰展現出性別流動性和多元面向。
2024/04/24
青年協力策展,與土地連結:開箱臺南市立博物館(下)
青年協力策展,與土地連結:開箱臺南市立博物館(下)
作者:謝仕淵(臺南市文化局局長) 臺南這片土地上,有著臺灣最早發展的城市,具有超過400年的歷史特殊地位及文化深度。2023年12月重新開幕的臺南市立博物館(以下簡稱「南博」)不僅透過常設展呈現「我們的歷史」,也舉辦特展開啟新議題的討論,呈現臺南文化與常民生活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經過多方諮詢,南博逐步設定出特展的議題:以「生活誌」系列展覽探索臺南生活的多元面向,關注以人為核心的豐富生活經驗;以「觀世界」系列展覽關注臺南與世界及異文化相遇的課題;以「地方史」系列展覽探討地方社會的互動與運作機制。最後,「未來式」系列展覽則關注各種當代議題,包括文化保存與文化創意行動等,呈現對未來的期待與想像。 自造臺南歷史:開箱臺南市立博物館(上) 生活誌系列特展「𥴊仔‧雜貨‧店」入口意象(圖片來源: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臺南市立博物館)   開幕特展「𥴊仔・雜貨・店」 重新開幕的南博,舉辦生活誌系列特展「𥴊仔・雜貨・店」(展期:2023.12.22 ~2024.06.02)。展覽以雜貨店為主軸,透過「老雜進化論」、「商品中的臺南」、「自己的CEO」、「地方記憶的買賣」等議題,從日常生活切入,嘗試翻轉雜貨店的印象,不再將其視為不合時宜的陳舊產業,而是認識人群與地方的入口。 展覽探究雜貨店這種販售品項既雜且多的自營零售店,如何滿足不同人群的購物需求,成為在地資訊的重要傳遞節點。而每間雜貨店都有其獨特之處,可以從商品中窺見全球化對於地方經濟的影響,了解在地產品如何靈活地以雜貨店作為銷售網絡。另一方面,雜貨店中有不少女性經營者,她們不但是獨當一面的老闆,更同時相夫教子、身兼母職。以雜貨店作為切面,可以觀察這些女性如何在兩種身分間轉換游移。 展覽呈現女性經營者的工作經驗與身份轉換(圖片來源: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臺南市立博物館)   雜貨店作為至今尚存於臺南各地的基層商業機制,以此作為特展主題,可以發展出對於臺南社會多元性的整體觀察,更重要的是,也得以邀請各地的市民朋友共同參與實作。博物館在轉型之初,便決定採取協作方式,自2020年起邀請志工與學生參與雜貨店調查,幾年來,共有超過十個學校的學生參與了這項計畫,探詢臺南37個行政區的雜貨店。透過實作策展課程,將公眾協作成果納入特展,成為與市民共構的展覽。對於臺南的新生代而言,調查成為重新認識附近雜貨店的契機,使他們反思臺南這塊土地與自己的關係。在年輕學子的記錄與觀察之下,也讓臺南的文化魅力,被賦予一些當代的新視野。 「𥴊仔‧雜貨‧店」特展一隅(圖片來源: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臺南市立博物館)   協力機制的構建與開展 協力與自造是「南博」博物館方法的核心。在休館期間,南博發展出「南博特調員」與「客座策展人」等兩種方法,讓協力精神化為持續運作的機制。首先,南博透過「南博特調員」的行動,從2021年開始與志工、高中生、大學生合作,經由課程引導參與者探索議題,以小而美的微型展示箱為載體,共同完成策展行動。過去三年來,南博曾經以館藏文物、雜貨店、教育史乃至於原住民等議題進行策展,並在高中與大學、博物館節、社造成果展等不同的平台中展出。前述開幕特展也正是南博特調員共同努力的成果。 「開箱臺南」南博特調員以微型展示箱為載體分享調查成果(圖片來源:臺南市立博物館)   如果說,「歷史建構」是一段協商、對話並共尋未來的歷程,南博特調員就是重要的協力機制,藉此建構多元文化,引導公眾協作、開放詮釋,推動歷史公共化,同時也讓參與者建立起跟社會與土地之間更緊密的連結。 玉井工商學生化身南博特調員,從不同角度認識淺山家鄉(圖片來源:臺南市立博物館)   其次,臺南人文薈萃,許多學者及民間專家針對不同的文化領域做出豐厚的研究。南博透過「客座策展人」的機制,邀集臺南各領域的專家參與,將研究內容以易於理解的方式,轉譯並分享給社會大眾。2022年,南博首次邀請文史研究者張耘書擔任客座策展人,以工藝為題,推出「臺南藝宿私藏櫃」微型展示,並於六間在地民宿展出,呈現臺南常民生活軌跡。 「藝宿私藏櫃」民宿老闆化身策展人分享臺南在地知識(圖片來源:臺南市立博物館)   在策展的過程中,專家透過展示腳本的撰寫,向大眾提供專業的知識觀點;而博物館則藉由展覽,形構出多元立場。換言之,「客座策展人」建立起「一起發聲」的管道,讓館外的歷史研究社群共同參與策展行動,而博物館因此成為一個開放的平臺,豐富對臺南歷史的認識。 南博的願景 2024年正值「臺南400」之際,對文化古都臺南而言,其文化願景不僅是守舊與復古,而是在豐厚的歷史與文化基礎上開展社會對話,進而形塑城市的文化特色,強化市民的認同感,共同探究城市的未來。因此,重新開館的「南博」,應思索如何依靠博物館實踐來追求城市願景,這必須依靠博物館技術產生實質的作用,涉及典藏研究與展示教育等博物館技術的開展,也是博物館前後台如何搭配運作的基本功。 再者,南博重視協作、對話等參與性價值,與當代博物館定位為社會溝通平台的理念相互呼應。南博強調每個人都是文化古都保存歷史與文化的一份子,而不同社群是過去歷史活動與當代歷史建構的主體。應讓過去與當代彼此呼應,並且強調人在其中的能動性,進而在博物館技術成熟的條件下,共同推動城市文化願景的實現,讓「南博」成為一座具有社會行動與議題論述等能力的博物館。 (執行編輯:黃淥)
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