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從人的視角,讓展覽會說話: 張瀛之的策展之道
作者:陳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走在科博館陽光走道上,兩旁展示著數種台灣原生巨木,下方點綴著翠綠的仿真苔蘚,營造出宛如置身森林的氛圍。此處為「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的展區,策展人張瀛之笑言,為了還原巨木的自然樣態,團隊在開展前夕仍徹夜黏貼苔蘚。當她望向展場中的高大原木,眼神閃爍著光芒。 張瀛之先後在臺史博與科博館任職,有豐富的策展經驗。本次專訪,將了解她如何在海量資料中找到與大眾溝通的切入點,並與多方協作,完成每一檔展覽。 神木下的苔蘚是策展團隊於展覽前趕工佈置完成的。(攝影:張瀛之) 從自然保育的初衷出發 張瀛之與博物館的相遇,始於對自然保育的關懷。從新聞系畢業後,她投入媒體工作,逐漸對自然保育產生興趣。進修準備、就讀語言學校之際,意外發現博物館可以搭起專業者與大眾之間的溝通橋梁,實踐推廣保育議題的初衷。因此選擇進入美國堪薩斯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就讀,在生物學、自然史與博物館學理論與實務的跨域探索中,逐步加深與博物館的連結。 張瀛之於「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內留影。(攝影:陳安) 面向觀眾:博物館中的雙向溝通 張瀛之認為:「博物館始終與人有所關聯」。歸國後,她從臺史博導覽員做起,期望更接近觀眾。2010年臺史博仍處於籌備階段,工作人員必須身兼數職。她先負責戲劇導覽與導覽志工培訓,爾後又擔任新聞聯絡人與社群小編,最終轉向展覽策展。這段經歷使她有機會體驗博物館與觀眾間的多元溝通模式,相較於時間短且服務對象特定的教育活動,她更想透過展覽創造的對話空間,實踐博物館的溝通理念。 實現夢想的行動者 「策展人不只是做夢的夢想家,更是實現夢想的行動者。」張瀛之認為,策展人不僅要提出想法,更要透過人、事、物交織的複雜網絡,轉化時空等抽象概念,製作成具體的展示。 在展覽籌備初期,策展人就需要消化大量的研究資料,從中提取「有趣」的內容。「如果連自己或是身邊的人都無法對這些內容產生興趣時,這個展覽大概就不會有觀眾想要看。」張瀛之表示,每當她接到展示主題時,會先大量閱讀資料,從中發掘出趣味,並與研究員確認內容的適切性,才能將海量資料收攏為具敘事性且觀眾得以理解的展示架構。 挑選與分類展品也是策展人的基本功。首先,張瀛之會先彙整與檢視館內外可以掌握的展示資源,若缺少相關展品,就需微調展示架構、分區,或再向外找尋、製作替代展品。2013年,張瀛之策劃臺史博「水火交.天人會:臺灣王爺信仰特展」時,由於館內相關典藏不多,策展團隊決定向地方廟宇商借展品。然而與王爺信仰相關的物件對廟宇來說有其神聖性,起初部分廟方並未答應借展。經過多次拜訪,並慎重地說明保險、文物展示保存維護等細節,有的宮廟甚至去了七、八次,才用誠意打動他們,同意借展。 「水火交.天人會:臺灣王爺信仰特展」中的廟宇借展物件。(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從「人」的視角說故事 策展人該如何編排展覽敘事,以達大眾溝通之效?張瀛之指出,要回到「人」的經驗來連結觀眾情感。在2018年臺史博「神界‧人間:臺史博館藏神像特展」中,策展團隊側重呈現不同神像如何跟隨移民腳步來到臺灣、如何折射出當時的生活經驗:「神像的形式、種類,會和那個年代的那群人怎麼生活、擁有什麼資源有關。透過這些物件的展示,我們希望帶觀眾看到的,是不同時代跟個人生命處境下,臺灣人怎麼活著。」 早年移民較難搬運大尊神像渡海來臺,便隨身攜帶小型神像以求平安。「神界‧人間:臺史博館藏神像特展」設計放大鏡供觀眾觀察小型神像細節。(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而在策劃臺史博「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時,張瀛之則著重展現社會運動參與者的經驗與感受。她認為,當博物館面對當代爭議議題時,應納入不同群體的行動與經歷,使觀眾理解議題的多元觀點。展覽中拍攝了多支影片,透過鮮明而立體的「人」,分享自己參與運動的原因、想法,以及看到、聽到與感受到的經驗。此時影片中的人不再只是高喊訴求的運動者,而是和你我一樣有血有肉的尋常人,也讓抱持不同想法的觀眾理解他們的遭遇與困境。 2019年臺史博推出「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設置了「彩虹電話」供觀眾聆聽同志面臨的困境。(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9年,張瀛之來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組。面對自然生態的展覽主題時,她結合了自身對自然保育的關懷,致力於找到自然與人類經驗相連的視角。她參與策劃的首個展覽「自然變調—失序的生態系特展」,透過一系列沉浸式互動展示,如海龜吞食塑膠製品、北極熊因冰層消融失去棲地等,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會生態危機,同時體認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繫,認知到自然失序不僅威脅生物生存,氣候異常引發的糧食危機和資源短缺等也會回過頭影響人類日常生活。而在策劃「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時,張瀛之則聚焦在人與環境的關聯,引導觀眾思考木的經濟、應用與生態的多樣價值。 「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以「材多識廣」、「成材不成材」、「天生我材必有用」、「森羅萬象」四個單元構成,帶領觀眾認識木的生長與演化,生活中多樣的應用與保育等議題。(攝影:陳安) 練習合作!成為原民館間的「陪伴者」 科博館自2021年受文化部委託辦理「原住民族文化館協力輔導發展計畫」,張瀛之擔任該計畫的輔導委員。她運用自己豐富的策展經驗,給予原民館行政及工作專業上的諮詢協助,並將自己定位為「陪伴者」:「我覺得各族群的故事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說,但我會試著帶入所知的多樣博物館方法,擴大他們的想像。」在籌劃館舍聯合特展時,雖然擔任總籌,她也無意主導展覽內容,而是透過引導各原民館員思考、討論展示架構,並且協助彙整完善各單元細部內容與資源,與個原民館員共同成長。「這不僅是策展,更是一種練習合作的過程。」 中區原民館合作策劃的「我們群祭啦:中區原住民族文化館聯合特展」,以歲時祭儀為展示主題。(攝影:張瀛之) 空間的敘事之道 在一檔檔展覽中,張瀛之運用不同展示元素敘事,努力連結人的生活經驗,持續與大眾溝通。策展時,她習慣先將展覽內容分層、分類與排序。第一層是主展版,確保匆忙或沒耐性的觀眾也能掌握完整故事脈絡;第二層以後則循序漸進地深入補充資訊,與主軸緊密呼應,但也透過層次分級,避免觀眾在等量且龐雜的資訊中迷失方向。 展覽之中,空間也是敘事的載體,即便做過多檔展覽,張瀛之仍舊著迷於不同空間元素能夠塑造的多變敘事魅力。物件的遠近與關聯、展示位置的高低、燈光及展板、視覺元素的搭配,展場中多樣材質的應用,都能創造變化,豐富敘事語彙的層次,增進觀眾參觀感受。 「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中展出許多厚重的木材,為了平衡視覺感受,她特別挑選柔韌、輕質而能呈現纖維的材質印製展板,搭配造型多樣奇特而吸睛的木材切片。此外,入口過道「愛之森」展區更以懸掛的林相圖、動態投影搭配吸睛巨木,打造出走入森林的氛圍。張瀛之認為:「先讓觀眾感受身處森林間的美好,即便不多闡述知識內容,他們也會願意再多花一點時間看展、認識我們想傳遞的內容。相信在展覽中對於樹木與環境的美好體驗,能讓他們在回歸生活後會更懂得愛惜樹木,在心中種下保育環境的種子。」 策展團隊透過懸掛的林相圖、曲徑動線與森林動態投影,引導觀眾感受走入森林的身體感與知識傳遞。(攝影:張瀛之) (執行編輯:黃淥)
2025/01/09
展版文字中的情緒流動: 「展版大解密!」講座紀實
作者:林婷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展品、展示場域、動線與燈光等要素構築一檔完整的展覽,其中展版文字如何引導觀眾理解展覽論述,進而影響觀眾的情緒與體驗?文化部博物之島於2024年8月24日辦理「文化部博物之島寫作人才培育系列講座」,以「展版大解密!展覽文字如何影響觀眾情緒與學習經驗」為主題,由陳佳利教授擔任主持人,邀請廖敏秀副教授、林玟伶助理教授、Eilidh Johnstone助理教授以及博物館研究者黃淥,一同討論展版文字如何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譯文又如何影響不同語言使用者的觀展體驗。 困難歷史展覽中的共感經驗 近年博物館溝通模式轉向,開始強調情感在展覽中的作用力,利用展示技巧激發觀眾產生情感經驗的情感策展(Affective curatorship)逐漸興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林玟伶助理教授,以國家人權博物館「天曉之前—思念文物特展」為例,探討觀眾面對困難歷史展覽的情緒反應。此展覽跳脫以大歷史時間軸敘事的傳統策展方式,轉而營造親情、友情等主題的情境場景,並展示多位政治受難者遺留的生活物件、詩歌或樂曲。藉由物件、文字與策展技術的協作,呈現各種既濃烈又深沉的生命故事。 「天曉之前—思念文物特展」自2023年10月20日至2024年9月1日期間,於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園區展出。(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根據林玟伶對觀眾的訪談研究,具有真實性與情感渲染力的文物、證詞、詩作、歌詞及書信能觸發觀眾悲傷、感動等多種情緒,從而創造不同程度的共感經驗。但林玟伶也提醒,展示需要搭配展版文字補充相關脈絡,才能加深觀眾的印象,建立緊密的情感連結,也能避免觀眾在強烈的情感聳動( sensationalism )作用下,無法產生進一步的批判反思或行動意識。 在物件與文字的雙向共鳴中相遇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的黃淥,則介紹日本漢生病資料館面臨漢生病院民逐漸凋零的情況下,在展覽中如何結合物件及展版文字,創造出彷彿與院民「相遇」般深刻的觀展體驗。 在「生活的設計:漢生病療養所中的自助具、義肢、補裝具與使用者們(生活のデザイン ハンセン病療養所における自助具、義肢、補装具とその使い手たち)」特展中,策展人將院民親手製作的義肢等器具以貼近原使用情境的方式陳列,讓觀眾感受院民的日常生活經驗。同時,透過將器具與院民的訪談口述、詩詞創作並置的展示手法,讓物件及文字相互對話,形成雙向詮釋的共鳴關係。黃淥認為,這種展示手法並非以理性知識傳遞意義,而是通過詩意與情感來引發感受,在物件及文字共創的虛實交錯中,讓觀眾擁有多重的想像空間。這種展示方式避免呈現出特定的、單一的院民形象,而是建構出複數而異質的主體,充分展現出人性的複雜與可能性。 展覽將院民的義肢、拐杖、詩作、說明文字並置,創造多重想像空間。(黃淥 提供) 轉譯的挑戰:展版文字翻譯與觀展體驗 展版文字是觀眾理解展覽論述的重要媒介,如何利用精簡易懂的文字傳達意涵至關重要。然而,展覽不單面對本國觀眾,也會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觀眾,因此展版文字的外語翻譯對觀展體驗的影響成為博物館不可忽視的議題。Heriot-Watt University語言與跨文化研究廖敏秀副教授表示,翻譯是為了讓觀眾理解展覽意義,但用源自不同文化脈絡的語言指稱同一件事物,本身就是件不易之事;又須注意用字遣詞是否會造成文化或社會意涵上的誤解,導致展覽調性改變,更讓翻譯工作更具挑戰性。不過展版文字若能與展品、展示空間巧妙搭配,或能補足因社會環境與個人背景差異而導致的理解落差。 大英博物館館員在X上提及於展覽中使用過多亞洲音譯姓名容易讓觀眾感到困惑。此說法引起亞洲人反感,認為館員不尊重亞洲文化。(廖敏秀 提供) 廖敏秀強調,博物館是多模態空間(multimodel space),展版原文文字與翻譯文字並非脫離展示環境單獨閱讀,而會和展場中其他符號資源共同生成完整的意義。如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園區將反轉的展版文字置於標題文字後,觀眾須透過後方的鏡子才能看見正序的文字內容。藉此特殊的展示方式吸引觀眾注意,並透過「反轉」、「隱藏」行為本身的含意,引導觀眾看見、反思隱於字詞下的真實歷史。 觀眾須透過鏡子的反射,才能看清寫於「軍事法庭」後的文字描述。(廖敏秀 提供) 跨文化的難題:翻譯如何造成觀眾的情緒感受落差? Heriot-Watt University語言與跨文化研究的Eilidh Johnstone助理教授曾到臺灣進行研究,她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案例,分析臺灣觀眾與外國觀眾分別觀看中文、英文展版後,產生的不同情緒感受。研究發現,展覽中一段描寫鶯歌早期陶瓷工匠生活情境的詩作,帶給兩者明顯的情緒落差:臺灣觀眾大多因生動的描述而感動,外國觀眾則沒有明顯的情緒起伏。Johnstone認為,平鋪直敘且直白的英文譯文,無法傳達中文詩作原有的詩意及意境;不同文化背景也導致臺灣觀眾對父子在窯場工作的場景感到懷舊,外國觀眾則對童工一事產生疑惑。 展版文字的翻譯難以完全重現原句語言描述及文化脈絡下的意境,使閱讀不同語言展版文字的觀眾出現情緒落差。(Johnston 提供) Johnstone也說明,觀眾的好奇心是影響展版文字情緒傳達力的重要關鍵。物件向來比文字更吸引觀眾目光,唯有觀眾對展示內容感興趣而停下腳步時,展版文字才有機會牽動觀眾情緒。而展版文字若能提供新奇的知識,或是引導觀眾重新觀察物件細節,也能提升觀眾的注意力及資訊吸收度,創造更吸引人的展覽。因此,要為展版文字與物件建立連結,才能進一步發揮展版文字的力量。 講座最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所的陳佳利教授也回應觀眾提問,補充撰寫展版文字的重要原則:為了提升觀看的舒適度,展版文字應大小適中、字體與色彩明確清晰,並避免光線反光影響可讀性。此外,展版文字內容應簡潔易懂,盡量將重要資訊至於前方並減少抽象字眼,也需避免過度評論而影響觀眾自行建構意義。 展版文字肩負詮釋、轉譯、溝通的重要任務,也時刻撥動觀眾情緒,是展覽不可或缺的一環。博物館從業者若能將展版文字與策展技巧巧妙結合,相信能更助於傳達展覽核心論述,創造更加精采的展覽內容。 (執行編輯:黃淥)
2024/11/02
美術館如何結合社區共同打造新美學— 葉佳蓉以鳳甲美術館所開展的北投系列在地採集計畫
作者:陳佳汝(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踏進位於北投的鳳甲美術館,猶如進入一個深藏在都會裡的靜謐洞穴,灰黑色調的長廊,一股沉靜而高雅的氣氛,顯現當代前衛藝術的場域性格。長廊裡走來一位素雅清秀的年輕女子,是2021年剛上任的館長葉佳蓉,從2016年起加入鳳甲美術館團隊起,便著力於第二任館長蘇珀琪任內推廣的社區參與,從「北投藝群人」到策劃一系列的「在地採集計畫」,成功將美術館資源和在地居民的需求結合,達到美術館就是厝邊好鄰居的共融生態,是葉佳蓉與美術館團隊共創的亮眼成績。 以當代藝術展示聞名的鳳甲美術館,固然在視覺藝術圈已經累積名聲,許多在地北投人卻不知道這間美術館的存在;為了開發不同觀眾,前館長蘇珀琪邀請周邊學校提案發展而來的「北投藝群人」計畫,獲得良好迴響,但實行三年下來,也浮現一些問題。一是當展出社區作品時,降低了當代藝術觀眾來館意願,且缺乏展覽主題的作品呈現,其整體感也有待加強;二是隨著學校老師的調派離開,計畫即可能被迫中斷。為了面對這些難題,葉佳蓉開始策劃具有主題性的系列「北投在地採集計畫」,從2017年起的北投在地影像、風味、姿勢、聲音和時尚等採集,連結多元感官、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和當地文化與地景,展開一系列趣味十足藝術家與參與民眾的共學成果。 鳳甲美術館現任館長葉佳蓉。(鳳甲美術館 提供) 葉佳蓉的美術館理念:社區合作重在溝通而非教育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出身的葉佳蓉,將策展所學的專業運用在社區合作計畫上,和北投社區產生親密的對話,對她而言和社區的合作,並非是藝術教育,而是溝通。「我所嚮往的是藝術成為全民生活中的一部分,美術館可以和民眾沒有距離,而非高尚的特定場所。」她淡淡地說。 無邊無際的展覽空間:從美術館到北投街道 首檔2017年「翻轉地景:北投在地影像採集計畫I」,館方與大屯國小攝影社合作,此社團由熱愛生態攝影的曾聰賢老師所發起,激發了同學觀察生態和攝影的興趣,在計畫中,學生的作品被放大輸出在北投森永牛奶糖工廠牆面,和當時的華碩奇岩大樓外牆展出。而攝影師林軒朗和阮璽探索北投的作品,則在芽米屋蔬食館和拾米屋等餐廳呈現。作品出其不意地在大樓、商家展示,不僅豐富了北投的街景風貌,也加深了在地店家的情感連結。 大屯國小攝影社的生態攝影作品,輸出展陳於北投森永牛奶糖工廠牆面。(鳳甲美術館 提供) 北投拾米屋餐廳裡,也有採集計畫的作品。(鳳甲美術館 提供) 除生態攝影外,2018年的「隱藏的時間:北投在地影像採集計畫II」發展敘事攝影的練習。一位復興高中美術班的同學以北投市場為題材,拍攝同一個攤位開市和收攤後的畫面,熱鬧與空寂感的巨大反差有著強烈敘事性。另一位捕捉豬肉攤老闆揮汗瞬間的同學,在展出時邀請照片裡的主角來觀展,讓這位老闆有了第一次走入美術館的經驗。 影像採集計畫,以館方多年累積的錄像藝術實力與社區交流,啟發了學生的視覺美學潛力,而展覽場地走出美術館,除成功和在地企業培養了合作關係,美術館影響力也延伸到居民日常生活中。 動態展演和靜態展示:傳遞北投生命力 接續,2019年「藝遊味境:北投在地風味採集計畫」以對食物氣味、味覺的想像與回憶,勾勒北投風貌。以食物主題創作知名的藝術家程仁珮,在石牌國小樂齡班舉行系列的擺盤課程,其中一位奶奶回憶起小時候的辦桌,並找來各色魚丸串起她的兒時辦桌回憶,程仁珮將其拍攝下來,成為頗具當代感的攝影作品。在美感之餘,這也是一項關於回憶的擺盤練習。 程仁珮與石牌國小樂齡班共創的作品。(鳳甲美術館 提供) 2020年「北投在地姿勢採集計畫」裡,歸納成「勞動的身體」,「社交的身體」與「表演的身體」三大主題呈現。編舞家林素蓮帶領石牌樂齡班的媽媽們,以退休前的職業為題目創作舞蹈動作;陶藝家彭春榮則讓孩子們以捏陶的方式,呈現對北投的攤商、公園泡腳等勞動身體的觀察;藝術家汪紹綱指導復興高中戲劇班,以重複性的身體語言來呈現自身處境;同時,展覽也呈現文史達人楊燁描繪的北投溫泉浴場、機車快遞等插畫。這些工作坊的成果,最後以錄像、實體展件與在美術館的現場演出一同呈現。 動靜交錯融合的演出展示,讓美術館的展場空間變得活潑,而學員和藝術家的作品共同展出,讓原來喜愛當代藝術的觀眾再度回來美術館,且在學員作品和藝術家之間形成的對話裡,也加深了在地連結性。 復興高中戲劇班在姿勢採集計畫展場裡演出,與後方的陶作形成動靜和諧的展演。(鳳甲美術館 提供) 在展場裡聆聽不同聲景?策展能力的考驗 2021年「聲響談:在地音景採集計畫」中,一間舖設榻榻米的展示空間裡,左右兩邊各放置一組喇叭,其為藝術家澎葉生錄下各種北投的環境聲音,包括防空洞、復興崗捷運維修場和水田等聲音。另個展間則有「一公聲藝術」團隊規劃的工作坊,讓民眾放置自己的餐具在傾斜餐桌上,隨著木球滑下來碰撞發出聲響,有著出奇的效果;而藝術家鄭琬蒨、許雁婷則分別帶領長者與大屯國小師生,訪談居民關於學校與北投的歷史。這些不同區塊的互動與聲音裝置,葉佳蓉表示其展示需注意不造成彼此影響干擾,在細微之處顯露長期以來累積的策展經驗。 本檔採集計畫善用聲音創作,因此在展期間,館方也邀請視障團體用聆聽感受北投。(鳳甲美術館 提供) 一布一腳印:再現個體與集體記憶的採集計畫 今年(2022)「纖知纖覺:在地時尚採集計畫」,延續藝術家作品,和藝術家帶領民眾創作的兩條軸線進行,並以具時尚代表與北投泡湯文化的服裝與布,展現地方的詮釋與記憶。藝術家曾嬿圩帶領長輩以不再穿的衣服結合生命的故事,以纏繞的方式做成布偶;藝術家洪芊珩的作品,則是以北投溫泉旅館欲拋棄的舊毛巾作為創作媒材,使其成為藝術品,巧妙以在地消費特色的素材,轉化成為當代藝術。以舊衣服、舊毛巾來串連地方的記憶外,也呼籲了對有限資源的珍惜;此外,再一次,採集計畫拉入在地企業,邀請在地溫泉業者嘉賓閣、泉都、水都、北投老爺酒店,和於日治時期開業的瀧乃湯溫泉浴場參與舊毛巾捐贈,讓企業和商家共同認識到布對於北投的意義。 洪芊珩利用北投溫泉旅店提供的舊毛巾,重新編織出不同紋路的織品。(鳳甲美術館 提供) 零距離的鳳甲美術館,下一站往何處前進? 採集計畫的成功,其中的關鍵在於,葉佳蓉館長對於地方合作延展出廣闊的想像,並運用展覽專業手法,具有整體性地同時呈現專業藝術家與一般民眾的創作,而展覽空間的選擇,從北投街道、商家到美術館裡,無邊無際。 「如今曾經參與過採集計畫的中學生們進入了大學,回來時會和我分享在北美館、當代館看到的展覽,我發現對孩子們而言,欣賞當代藝術已經是日常,這些美學的養成已經很內化了。」和這些孩子一起進行採集計畫而成長的葉佳蓉,是孩子們眼中的大朋友,而非有距離的館長;這些從小就在美術館展出作品的孩子們,對美術館是一點也不陌生,走進鳳甲就像走進自家客廳般,毫無拘束和葉佳蓉聊著博物館的所見所聞。透過採集計畫的深耕,利用藝術工作坊提升民眾的美學素養,及美術館和社區無距離對話的目標,葉佳蓉顯然已經成功達到。 從策展人轉而成為館長,未來將要著力於更多館際之間的合作,並加強文化平權的落實。對於獨資經營的美術館如何永續經營,並且擴大外部的連結,凡此種種,都是她未來要繼續挑戰的艱鉅任務。 能夠一覽無遺關渡平原的鳳甲美術館,未來的藝術策展、文化平權、永續經營的實踐令人期待。(鳳甲美術館 提供)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來這實踐你的點子!東京都美術館以藝術溝通員擴大公眾參與 【博物之島專文】揭開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人文密碼—李韻儀談多族群共生文化力與策展詮釋
2022/09/28
尋找切入點,剖析展覽的靈魂:「展覽評論的雙面刃?解析評論策略與內涵」講座紀實
作者:黃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我們觀看展覽時,常常為展示的精彩而叫絕,或為其寓意而動容。在此同時,我們是否能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以「展覽評論」為羅盤,探訪博物館中深藏的意識形態,或解讀展示設計蘊涵的詩意呢?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經營之「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策劃「網路書寫博物館—文化部博物之島寫作人才培育系列講座」。本次(第四場)講座「展覽評論的雙面刃?解析評論策略與內涵」於2022年5月22日線上舉行,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賴瑛瑛教授主持,邀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黃旭副研究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陳佳利教授,以及四位具有投稿博物之島經驗的作者: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新竹六燃博物館計畫專案經理何平、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生王幸慈、博物之島專欄執行編輯郭冠廷和葉家妤擔任分享人,分享展覽評論的實務經驗與書寫策略。 批判與倡議:博物館行動主義視角下的展覽評論 第一位登場的講者,黃旭經常策劃社會議題性展覽,他認為博物館以展示為媒介向大眾的對話,與觀眾之間形成「講者」與「聽者」的關係。然而,博物館內的話語也未必客觀中立,其中隱含的意識形態,可能加深刻板印象、形成不平等關係。揭露這種「意識形態」的神話,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傳統,在展示評論中的一種重要批判視角。 作為一種特殊文類的展示評論,黃旭認為,除了透過批判,讓讀者看到展示將意識形態「自然化」的效果,展示評論應該同時也可以是一種「倡議」。黃旭從自身所策劃的、科博館三檔有關臺灣空氣污染議題的系列展覽為例,包括2014年「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2017年「島嶼浮塵:PM2.5視界」以及2019「網住好空氣:民主公共物聯網」。黃旭認為,關於這三檔展覽評論的寫作,可以歸納為一種從博物館展示行動主義(exhibition activism)出發的「倡議性」工作。在這些著作裡,黃旭紀錄與分析了博物館展示如何與社區、公民團體、專家學者、藝術家,甚至公部門與政治人物等「行動者」連結,透過互動形成展示網絡,並經由再現行動將問題公共化,循序推動現狀的改變,邁向展示與行動的訴求。 空氣污染系列展覽串聯了許多行動者,將問題公共化,藉此與社會對話。 (黃旭 提供) 黃旭認為其所寫作的「展示行動主義」,內容包括下列特點:一、展示網絡的形塑:召喚社會議題行動者;二、以議題為核心的敘事:空間組織的角色;三、藝術介入的代理人:根植社會議題的藝術;四、觀眾參與:民眾反思的促成者;五、社會運動參與者;六、展示網絡及其限制。黃旭在演講中分別以案例來介紹這些特點。最末,他認為「展示行動主義」表現了結構化的各種主體位置中,博物館工作者所具有的相對自主性及能動性,藉由「展示行動主義」可以突破結構帶來的限制,讓博物館成為民主社會和公共領域重要一環。 詩學與政治學:兩種評論展覽的視角 陳佳利教授則分享自己在提筆撰寫評論之前,會先問問自己是否喜歡這個展覽、帶給自己什麼樣的感動?是否造成知識上的衝擊?並說明兩項撰寫展覽評論時,經常思考的角度:詩學與政治學。「展示詩學」是指策展人透過文物、展品、敘事與各種展示元素,建構展覽的主題與敘事。而陳佳利也以自己撰寫的專文「展示搖滾再現批判:V&A博物館的PINK FLOYD回顧展」為例,其透過符號學解析展覽如何建構與傳達意義,分析展覽創造意義的方法,討論該展示如何融合視覺、空間場景與音樂等元素,呈現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樂團的藝術性和搖滾精神。 陳佳利說明展場的視覺、空間場景與音樂等元素,如何引領著觀眾進入展覽意象。(陳佳利 提供) 另一方面,展示的政治學則希望探索展覽如何、為何受到不同價值觀所支配,並且反思策展的意識形態與社會政治脈絡,其評析角度包含三項核心問題:誰決定了展示主題?是否隱含權力運作?如何影響我們的價值觀?這些問題與「區別」相關,區分主流與邊緣文化,決定什麼東西值得被展覽、什麼則不登大雅之堂。「解構殖民:畢卡索與當代非裔藝術家之相遇」文章,即從展示政治學角度,解析展覽如何翻轉主流與邊緣。如陳佳利教授於文中分析策展人如何平等並列非洲雕刻與畢卡索的作品,彰顯美術館將非洲雕刻視為藝術品,而非人類學或民族文物的展示方式,以此揭露了展覽挑戰藝術界歐洲中心主義觀點的企圖。 2018年加拿大蒙特婁美術館的《從非洲到美洲:面對畢卡索,過去與現在》中並排陳列的畢卡索作品與非洲雕刻。(陳佳利 提供) 最後,陳佳利也分享該如何培養展覽評論能力,她認為應多看展覽與評論,掌握與比較世界趨勢與潮流,發展個人的書寫風格與創意,也可以跨領域與其他作者合作,讓書寫內涵更加豐富;此外,評論不可忽略的是,所有的評析都需有所根據。 給初心者的寫作指南 而對於新的寫手,本講座提供了哪些指南與技巧呢?首先,博物之島專欄的執行編輯,郭冠廷和葉家妤以自身的經驗,針對初心者分享展覽評論書寫技巧。她們將展評寫作過程分成「取材」、「比較」、「執筆」、「校稿」四個步驟。在「取材」階段,主要建議作者廣泛蒐集展覽資訊,並透過拆解展覽元素,掌握展覽理念;觀展後則可以參考學術性文章、其他展評,或訪談館員,進一步獲取書寫展評的資訊,並產生自己的觀點;其次,便要搜尋媒體對同一個展覽的報導,進行「比報」,理解多數媒體立場之後,找到自己文章合適的切入視角。 當準備好寫作材料,就要開始「執筆」了。郭冠廷給予三個提醒,首先,展覽評論並非學術寫作,可以將最有趣的內容放在開頭,以吸引讀者注目。而展評應讓沒有看過展覽的人也能看得懂,因此應適當於文中描寫展覽輪廓,並且提供基本資訊。第三,文章中如以實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將使評論更為具體。作為執行編輯的經驗,郭冠廷也認為美觀的圖片與簡潔且有創意的標題,是吸引讀者閱讀的最佳利器。 曾書寫「穿越時空、彼此遙望的二戰下女性:《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展示設計評析」專文的作者,何平則建議,書寫展覽評論,若要分析具身體感的展覽則要多去展場參觀。在書寫本篇文章時,作者從空間設計評析的角度切入,分析空間如何成為載體,讓觀眾進入二戰的台籍慰安婦與荷蘭少女安妮的內心世界,體驗少女建立自我認同與性別意識的過程,進而思考戰爭議題。她認為,這個展覽以呈現安妮、和她一同生活的密室成員與幫助者的感受、人格特質與經歷為最主要的核心關懷,給予這些人物立體的人性與溫度;然而,在評析裡,何平也提出觀眾較難從展覽提供的、斷裂的歷史資訊中勾勒出完整的歷史脈絡。 何平說明「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展示如何呈現戰爭中的女性之聲。(十禾設計 提供) 王幸慈則分享,書寫展覽評論之前應該探問三個問題,包含:什麼原因促使你寫這篇文章?預設的讀者是誰?該用什麼視角書寫?並以文章「如何面對國家的傷痕記憶?荷蘭奴隸展&第三帝國設計展之啟示」為例,本展有別於其他展示創傷的展覽,跳脫了沈重的歷史,讓觀眾不至於被痛苦的情緒所淹沒,令人印象深刻,因此以此為主題撰寫展覽評論。 書寫文章時,她則預設讀者稍微瞭解展覽內容背景,及有閱讀展覽評論的經驗,並且以主題性視角寫作,關注作品與作品、作品與空間之間的關聯性。例如文中介紹《第三帝國的設計》展,其文章說明,該展首先透過納粹的數位檔案、影片,以及在年代表上顯示他們在政治與設計領域的發展,而觀眾有這些背景知識後,搭配實物便可逐步理解納粹如何擅用設計技術,向大眾灌輸政治理念。最後,王幸慈也強調,平時應涉獵多重領域的知識,且理解文章的使命與定位為何,再向合適的平台投稿,並選擇對的受眾露出。 王幸慈於講座分享如何分析荷蘭博物館「奴隸(Slavernij)」展覽。(王幸慈 提供) 深掘展示意涵的展覽評論 「展覽評論」是一個特殊的文類,既要介紹分析、也可以批判或倡議。這場講座建議所有參加者多看展、多閱讀、多書寫,嘗試以詩學、政治學的角度切入書寫評論,幫助讀者更精準地理解展覽的核心內涵及弦外之音,建構與展示之間延伸的對話。 簡報教材: 主題演講1_黃旭_從展覽策劃到評論—以南風攝影展為例 主題演講2_陳佳利_展示的詩學與政治學:展覽評論的技巧與案例 分享人1_郭冠廷、葉家妤_展評怎麼寫?初心者的挑戰技巧 分享人2_何平_安妮展:從空間設計到角色內心 分享人3_王幸慈_寫在展覽評論之前:從洞察到下筆的經驗分享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如何創造出好的展覽?一窺策展秘辛!「展覽製作眉角大公開!」講座紀實 【博物之島專文】給寫作初心者的指南:博物館寫作好手的無私分享!「線上書寫—博物館寫作的零度」講座紀實
2022/07/12
如何創造出好的展覽?一窺策展秘辛!「展覽製作眉角大公開!」講座紀實
作者:陳蘊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博物館中的展覽可謂五花八門,而當中所傳遞的訊息與知識又是何其豐富奧妙!博物館書寫者要如何分析其中的敘事觀點與展示手法,甚至進一步了解策展人的規劃理念與實踐細節呢?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經營之「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策劃「網路書寫博物館—文化部博物之島寫作人才培育系列講座」。延續本工作坊的目的,本次(第三場)講座旨在了解展覽如何製作以及展文書寫分析。因此,2022年3月26日於線上舉行「展覽製作眉角大公開!策展理念與展覽敘事規劃」,由陳佳利教授主持,邀請林怡萱、盧梅芬擔任主題演講嘉賓,以及趙欣怡、城菁汝擔任綜合座談分享人,一同分享豐富的策展思維與展覽規劃經驗。 科學都很嚴肅又無聊?科學展覽和你想得不一樣!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跨域策展組的林怡萱組長,以「如何策劃科學展覽?」為題進行分享。首先,科學策展最重要的是在經常變動的科學觀點中確認其正確性;展覽就像一本立體繪本,策劃科學展覽也需要藝術家的眼光,結合多元有趣的展示設計,使觀眾更輕易接觸複雜的科學知識。 科教館「聽水的故事」特展就是一個相當好的案例,以推廣科學教育為核心,設計建構式的展示手法,例如:將科學史結合動手做(hands on)來講述基本科學原理;使用案例故事,引導觀眾思考複雜的環境議題等。在展場設計中置入教育空間,除了可由教育人員於現場示範科學原理外,展板書寫時也要使用平易近人的文字、圖像吸引觀眾目光。 動手做(hands on)是科學展覽中時常使用的手法之一。科教館中深受大小朋友喜愛的「敲敲打打工作坊Tinkering Workshop」常設展,期望觀眾不只是單方面接收,而是成為一個主動角色。透過6個挑戰任務:塗鴉機、風管與飛行器、快樂城市、彈珠機、光影遊戲、連鎖反應,將展品設計的權力賦權給觀眾,使其在動手做的過程中觀察科學,並在錯誤中了解原理,從玩耍中得到學習科學的成就感。 Tinkering workshop 裡動手製造屬於自己的彈珠機 (葉家妤 提供) 科學展覽也時常回應社會議題,如科教館「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展覽,即從科技創新的角度討論性別議題。利用劇場式的展示手法講述不同時期的女性在科學領域中扮演何種角色,並設計互動遊戲邀請觀眾一同解決問題,從中展現性別並不是阻礙創意發展的原因。展覽也與學校師生合作,共同參與工作坊製作,使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得以串連,創造出幼兒到老年皆可擁有的學習資本。 「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展覽中,拋開社會性別的規範,以互動裝置讓小朋友選擇遊戲設計裡喜歡的顏色、圖型與造型 (郭冠廷 提供) 共享記憶與共通人性——原住民文化與音樂之策展理念 傳統原住民文化展示的歷史非常悠久,要如何提出新問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的盧梅芬研究員首先針對傳統原住民文化展示提出反省,表示此類展示議題大多強調重建「母體文化」或「在地文化」,且時常運用特定組合與元素來呈現族群的文化特色或成就。這樣的敘事方式不僅強化社會對原住民族群的刻板印象,更限制了展示的創意發展。若要有所突破,建議敘事手法可以邁向歷史化,從不同族群或個人的歷史變遷等更細膩的面向切入。 族群(他者)展示敘事的課題、限制與可能性(盧梅芬 提供) 盧梅芬接續以「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特展為例進行分享。展覽先從觀眾熟悉的音樂及插畫吸引目光,打破觀眾對展覽的預期想法,再逐步討論展示主題背後的理論與哲學,便可以減少觀眾接收訊息時所產生的距離感。在強調文化相遇時,展覽可藉由歌曲本身的感染力,展示原住民記憶與觸動回憶,以達到觀眾的情感感知。盧梅芬表示,一個好展覽除了擁有深刻的理論基礎與核心關懷外,更要創造共通人性與共享記憶。 展覽利用插畫與音樂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盧梅芬 提供) 此外,盧梅芬也認為,博物館策展人就像是兩棲動物,同時需具備理論腦與文學腦,才能將嚴肅與難度的展示論點與理論,消化整理成展示敘事。其具體建議是:多看一些企劃與文案的書,策展時有意識地設定文案風格,精簡敘述字數時不忘回扣展覽核心主題。 圖5:展覽將歌曲以藥罐的形式呈現,暗喻音樂如藥一般緩解聆聽者的鄉愁與苦悶。(盧梅芬 提供) 當代展示的創新實踐與數位轉型 如何運用一檔展覽建構美術館的歷史?「國美4.0建築事件簿」結合國立臺灣美術館之建築史、空間史、展覽史三個歷史型態,發展建築策展之創新實踐,更期望發展出觀眾史,讓觀眾共同參與過去、現在、未來的美術館想像。時任館內策展人(In-House Curator)趙欣怡強調運用共融概念的策展思維,呈現融合、自主、多元的包容性展示,建立視障觀眾能盡情參與的展覽空間。趙欣怡表示,策展人的特質包含:跨域思考的概念,能靈活整合組織的思維,時常思考觀眾所需並給予充分回應。 「國美4.0建築事件簿」展場一隅。(圖片來源:https://reurl.cc/DdRkyQ) 面對疫情,博物館展示亦積極發展數位轉型,「開放博物館」便是其中之一。國家圖書館知識服務組城菁汝編輯講述開放博物館的歷程脈絡,強調其核心理念為:開放典藏、開放展示、開放應用。不僅各博物館的藏品能在此平台相互流通,更進一步提供授權與應用,不管是機關或個人都能運用藏品進行策展創作。此外,開放博物館亦放置許多線上展覽,從中可以分析不同館舍的展覽敘事,展覽中的藏品則有非常清晰的大圖,方便觀看細節。即使疫情嚴峻、生活忙碌,只要一機在手,便能運用開放博物館遨遊展覽世界中,創造不同以往的參觀體驗。 開放博物館配合2021年臺灣518國際博物館日所開發之遊戲「挖寶挑戰」。(開放博物館 提供) 深入展覽意涵,深化書寫內容 不論是何種類型的展覽,就如盧梅芬所比喻,策展就像英國導演Christopher Nolan的電影,是將愛、戰爭等看似老套又永恆的議題,運用敘事展現其獨特之處,其過程可說是相當複雜與困難。而在觀看展覽時,博物館書寫者若能進一步地思考策展團隊所呈現的敘事觀點與展示手法,結合自身對展覽的觀察與評論,將更有力地提出全面性的評析論據,進而深化書寫層次。 *線上學習資源:(本文提供之影片與簡報係經著作權人同意,以著作權人姓名標示、非營利教育目的、禁止改作之創用CC 3.0台灣及其後版本授權條款開放公眾參考,敬請遵守上述條款規定,勿侵害他人著作權或其他權利。) 「展覽製作眉角大公開!策展理念與展覽敘事規劃」講座影片 簡報教材: 主題演講2_盧梅芬「原住民文化與音樂之策展理念」 分享人1_趙欣怡「從0到1:建築策展之包容觀點與創新實踐」 分享人2_城菁汝「數位科技與開放博物館議題觀察」 延伸閱讀: 給寫作初心者的指南:博物館寫作好手的無私分享!「線上書寫—博物館寫作的零度」講座紀實 光線太暗、玻璃反光!怎麼在博物館拍出好照片?「光之書寫—鏡頭下的博物世界」講座紀實
2022/05/18
博物館如何與部落合作辦展?林頌恩談與部落共事的義氣之道!
作者:陳佳汝(前破週報記者、台大人類學系) 以「江湖之道」比喻館與部落之間義氣合作的重要性,這是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林頌恩長年和部落合作的心得,以義氣相挺取得部落的信任,沒有抱持學術菁英的心態,而是以江湖之心走入部落,是成功合作的關鍵。 原住民族委員會自2007年啟動「地方原住民族文物(化)館活化計畫」以來,為長期不見起色的原民館注入了新的生命,其中「大館帶小館」以國家博物館挾帶資源與經驗,結合地方部落的智慧,舉辦特色化主題展覽,不但讓外界多了深入認識原民文化的機會,在部落間也形成保存文化傳承的使命感。成功的展覽有如一場社造運動,凝聚了部落的共識,其中的合作智慧相當重要。林頌恩十多年來參與多項主題展合作策畫,包括:來義館「用手去找・新纖事」部落巡迴展、海端館「Taupas・日本軍─南洋軍伕回憶錄」,而壽豐館更相隔十年兩度以七腳川為題,策畫出兩種樣貌的展覽「遺忘中重組─悲壯的七腳川ciaksuwan之戰」、「歸途Taluma’─七腳川戰役110周年特展」,過程中全憑她及參與夥伴相互間的江湖之道,解決了許多棘手問題。 參與七腳川110周年展覽的策展人曾以文,講解部落男子的羽冠重製過程。(陳佳汝 攝影) 理解彼此的限制和可能性 「江湖上有不同門派,門派之間合作要講義氣,這和博物館與部落及原民館合作很相似,有時候要各自練功,合作時則要講義氣。」林頌恩認為「大館帶小館」一說有「帶領」的意味,會讓雙方的主體性不均等,應採取相互學習的心態比較洽當:「這接近一起練習走一段路的過程,一起做就有革命情感。」 小館往往面臨資源不足及人力缺乏等問題,導致要完成一個完整的展覽困難重重。她談及早年原民館只有一名駐館員,從策展、田調到解說通通一人包辦,「因此要理解彼此的限制和可能是什麼很重要,多替對方考量他現實性的侷限,我們會在合作中看到彼此的欠缺和助力,這就是我所謂的義氣。」 讓部落成為最大的後盾 如何將單薄的人力做最大發揮,這時和部落連結很重要,讓部落成為最大的後盾,不論是精神或實質上。「除了駐館員,要如何讓部落其他人參與,認同這個價值很重要。」林頌恩指出以文化傳承光榮感號召族人投入,一起完成部落的展覽,比起大館挹注資源更有意義。例如來義館前任駐館員陳文山長時間致力於訪談耆老,深獲白鷺部落的認同,於2009年結合五年一次的盛大祭典maljeveq所辦的展覽,是全體部落投入傳統祭典,並一起完成的展覽。部落的團結帶動青少年投入部落事務的熱忱,是無形的收穫:「下一次的五年祭,青少年不再是青少年了,而是傳承的棟樑,要把白鷺文化延續下去。」這是當時青少年的心聲。 七腳川策展團隊的李玟慧,則是在2008年訪談過程中意外發現自己就是七腳川後裔,她不斷追溯七腳川後裔的族譜調查,為族人建立起強大的系譜。2018年相隔十年後,壽豐館以「歸途」為主題,從悲壯的戰役,走向現今部落文化與當代的連結共生。李玟慧和後來策畫110周年特展的駐館員曾以文,以充滿自信的亮麗色彩,一起解說與部落結合的展覽,看七腳川後裔如何從追溯歷史去認識自己的出身,找到回家的路。 致力於建立七腳川系譜的李玟慧,講解部落青年每年追隨祖先流離足跡的循跡行動。(陳佳汝 攝影) 混沌中自會長出一片天地 以展覽作為一個契機,駐館員開始了返回部落的田野調查,因此和部落建立起更深層的網絡。然而,面對耆老模糊的口述、破碎的記憶,增加了爬梳文稿的困難度。林頌恩會在討論過程中採取起承轉合的簡單概念鋪陳故事線,然後與駐館員面對迷霧掙扎。她認為學會在混亂中逐漸找到安定也是一種能力。 「無需害怕混亂,混亂是正常地,這也和我個人的風格很像。許多事物都是從混亂開始,然後混沌中自會長出一片天地。」以一種安然自得的方式從謎團中一一釐清線索,和駐館員並肩作戰一起解決問題,開幕後將自己退居幕後,是林頌恩一貫的做法。 田野資料的紀錄難免眾說紛紜,面對資料的不確定性時,林頌恩會比對先前學者紀錄的口述歷史與文獻,再小心整合取捨。關於展示的倫理,她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我辦展覽和出版品都一樣,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跟認定,多方梳理之後,對的事情可以不講出來,但是錯的事情一定不能講出來。」她表示不需要為了展覽,讓人際關係變得緊張或受傷,如何謀求部落內部最大公約數的認可比較重要。 第一手感動是走下去的動力 林頌恩認為支撐駐館員走入部落做田野調查有兩個關鍵動力:其一,在現場得到的第一手感動;其二,面對部落要接續下去的歷史。「田調現場得到的第一手感動是很大的安慰。能夠得到老人家的關注和期待,對他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以來義館前任駐館員陳文山為例,因為長時間的紀錄而獲得族人認同,老人家會直接告訴他,明天有重要的儀式要做,你留時間來拍,這就是很大的肯定。從第一手田野獲得的感動會支撐駐館員繼續艱難的步伐,接續建構族人的歷史。 利用部落各種空間形成微型展覽 這些年合作方式逐漸傾向和部落的工坊、小型餐廳或對外重要據點合作,林頌恩指出展覽如果沒有後續的延伸效益,就會變成垃圾,甚為可惜!就部落已有的空間再加以強化,讓在博物館展過的元素與物件以新的方式回到部落,成為長期的常設展,也能發揮環保再利用的效益。 以崁頂部落為例,原本只是快閃的「崁頂百年展」,後來由族人提供老屋,讓百年展結合新的特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在部落成為一個微型常設展。這裡有如迷你的遊客服務中心,遊客可以先從這裡了解地方的歷史文化,有了一個輪廓,再延伸他們的探索之旅。 崁頂部落3062老屋「我的名字從何而來?」策展人胡郁如(陳佳汝 攝影) 結語:如何和當代產生關聯才是重要! 面對現今博物館生態的多元化,林頌恩認為博物館是個一直在創造的地方,「很多人認為博物館是收藏死掉物件的地方,然而博物館並非過去式,物件收進去,如何和當代產生關聯才是重要!」她指出現在百貨公司的博物館化,以及博物館遊樂場化,在在說明了博物館正面對變動的折衝。「它有許多現實上被決定的考量,又必須在現實中保有對理想的堅持,其實是一個動態的狀態。」「博物館的種種,或許也可以拍成一部電視劇喔,應該會比白色巨塔更為精彩!」她帶著笑容認真說道,笑容裡是難以掩蓋的個人魅力。
2021/03/3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