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專文

從人的視角,讓展覽會說話: 張瀛之的策展之道
從人的視角,讓展覽會說話: 張瀛之的策展之道
作者:陳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走在科博館陽光走道上,兩旁展示著數種台灣原生巨木,下方點綴著翠綠的仿真苔蘚,營造出宛如置身森林的氛圍。此處為「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的展區,策展人張瀛之笑言,為了還原巨木的自然樣態,團隊在開展前夕仍徹夜黏貼苔蘚。當她望向展場中的高大原木,眼神閃爍著光芒。 張瀛之先後在臺史博與科博館任職,有豐富的策展經驗。本次專訪,將了解她如何在海量資料中找到與大眾溝通的切入點,並與多方協作,完成每一檔展覽。   神木下的苔蘚是策展團隊於展覽前趕工佈置完成的。(攝影:張瀛之)   從自然保育的初衷出發 張瀛之與博物館的相遇,始於對自然保育的關懷。從新聞系畢業後,她投入媒體工作,逐漸對自然保育產生興趣。進修準備、就讀語言學校之際,意外發現博物館可以搭起專業者與大眾之間的溝通橋梁,實踐推廣保育議題的初衷。因此選擇進入美國堪薩斯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就讀,在生物學、自然史與博物館學理論與實務的跨域探索中,逐步加深與博物館的連結。   張瀛之於「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內留影。(攝影:陳安)   面向觀眾:博物館中的雙向溝通 張瀛之認為:「博物館始終與人有所關聯」。歸國後,她從臺史博導覽員做起,期望更接近觀眾。2010年臺史博仍處於籌備階段,工作人員必須身兼數職。她先負責戲劇導覽與導覽志工培訓,爾後又擔任新聞聯絡人與社群小編,最終轉向展覽策展。這段經歷使她有機會體驗博物館與觀眾間的多元溝通模式,相較於時間短且服務對象特定的教育活動,她更想透過展覽創造的對話空間,實踐博物館的溝通理念。   實現夢想的行動者 「策展人不只是做夢的夢想家,更是實現夢想的行動者。」張瀛之認為,策展人不僅要提出想法,更要透過人、事、物交織的複雜網絡,轉化時空等抽象概念,製作成具體的展示。 在展覽籌備初期,策展人就需要消化大量的研究資料,從中提取「有趣」的內容。「如果連自己或是身邊的人都無法對這些內容產生興趣時,這個展覽大概就不會有觀眾想要看。」張瀛之表示,每當她接到展示主題時,會先大量閱讀資料,從中發掘出趣味,並與研究員確認內容的適切性,才能將海量資料收攏為具敘事性且觀眾得以理解的展示架構。 挑選與分類展品也是策展人的基本功。首先,張瀛之會先彙整與檢視館內外可以掌握的展示資源,若缺少相關展品,就需微調展示架構、分區,或再向外找尋、製作替代展品。2013年,張瀛之策劃臺史博「水火交.天人會:臺灣王爺信仰特展」時,由於館內相關典藏不多,策展團隊決定向地方廟宇商借展品。然而與王爺信仰相關的物件對廟宇來說有其神聖性,起初部分廟方並未答應借展。經過多次拜訪,並慎重地說明保險、文物展示保存維護等細節,有的宮廟甚至去了七、八次,才用誠意打動他們,同意借展。   「水火交.天人會:臺灣王爺信仰特展」中的廟宇借展物件。(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從「人」的視角說故事 策展人該如何編排展覽敘事,以達大眾溝通之效?張瀛之指出,要回到「人」的經驗來連結觀眾情感。在2018年臺史博「神界‧人間:臺史博館藏神像特展」中,策展團隊側重呈現不同神像如何跟隨移民腳步來到臺灣、如何折射出當時的生活經驗:「神像的形式、種類,會和那個年代的那群人怎麼生活、擁有什麼資源有關。透過這些物件的展示,我們希望帶觀眾看到的,是不同時代跟個人生命處境下,臺灣人怎麼活著。」   早年移民較難搬運大尊神像渡海來臺,便隨身攜帶小型神像以求平安。「神界‧人間:臺史博館藏神像特展」設計放大鏡供觀眾觀察小型神像細節。(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而在策劃臺史博「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時,張瀛之則著重展現社會運動參與者的經驗與感受。她認為,當博物館面對當代爭議議題時,應納入不同群體的行動與經歷,使觀眾理解議題的多元觀點。展覽中拍攝了多支影片,透過鮮明而立體的「人」,分享自己參與運動的原因、想法,以及看到、聽到與感受到的經驗。此時影片中的人不再只是高喊訴求的運動者,而是和你我一樣有血有肉的尋常人,也讓抱持不同想法的觀眾理解他們的遭遇與困境。   2019年臺史博推出「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設置了「彩虹電話」供觀眾聆聽同志面臨的困境。(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9年,張瀛之來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組。面對自然生態的展覽主題時,她結合了自身對自然保育的關懷,致力於找到自然與人類經驗相連的視角。她參與策劃的首個展覽「自然變調—失序的生態系特展」,透過一系列沉浸式互動展示,如海龜吞食塑膠製品、北極熊因冰層消融失去棲地等,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會生態危機,同時體認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繫,認知到自然失序不僅威脅生物生存,氣候異常引發的糧食危機和資源短缺等也會回過頭影響人類日常生活。而在策劃「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時,張瀛之則聚焦在人與環境的關聯,引導觀眾思考木的經濟、應用與生態的多樣價值。   「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以「材多識廣」、「成材不成材」、「天生我材必有用」、「森羅萬象」四個單元構成,帶領觀眾認識木的生長與演化,生活中多樣的應用與保育等議題。(攝影:陳安)   練習合作!成為原民館間的「陪伴者」 科博館自2021年受文化部委託辦理「原住民族文化館協力輔導發展計畫」,張瀛之擔任該計畫的輔導委員。她運用自己豐富的策展經驗,給予原民館行政及工作專業上的諮詢協助,並將自己定位為「陪伴者」:「我覺得各族群的故事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說,但我會試著帶入所知的多樣博物館方法,擴大他們的想像。」在籌劃館舍聯合特展時,雖然擔任總籌,她也無意主導展覽內容,而是透過引導各原民館員思考、討論展示架構,並且協助彙整完善各單元細部內容與資源,與個原民館員共同成長。「這不僅是策展,更是一種練習合作的過程。」   中區原民館合作策劃的「我們群祭啦:中區原住民族文化館聯合特展」,以歲時祭儀為展示主題。(攝影:張瀛之)   空間的敘事之道 在一檔檔展覽中,張瀛之運用不同展示元素敘事,努力連結人的生活經驗,持續與大眾溝通。策展時,她習慣先將展覽內容分層、分類與排序。第一層是主展版,確保匆忙或沒耐性的觀眾也能掌握完整故事脈絡;第二層以後則循序漸進地深入補充資訊,與主軸緊密呼應,但也透過層次分級,避免觀眾在等量且龐雜的資訊中迷失方向。 展覽之中,空間也是敘事的載體,即便做過多檔展覽,張瀛之仍舊著迷於不同空間元素能夠塑造的多變敘事魅力。物件的遠近與關聯、展示位置的高低、燈光及展板、視覺元素的搭配,展場中多樣材質的應用,都能創造變化,豐富敘事語彙的層次,增進觀眾參觀感受。 「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中展出許多厚重的木材,為了平衡視覺感受,她特別挑選柔韌、輕質而能呈現纖維的材質印製展板,搭配造型多樣奇特而吸睛的木材切片。此外,入口過道「愛之森」展區更以懸掛的林相圖、動態投影搭配吸睛巨木,打造出走入森林的氛圍。張瀛之認為:「先讓觀眾感受身處森林間的美好,即便不多闡述知識內容,他們也會願意再多花一點時間看展、認識我們想傳遞的內容。相信在展覽中對於樹木與環境的美好體驗,能讓他們在回歸生活後會更懂得愛惜樹木,在心中種下保育環境的種子。」   策展團隊透過懸掛的林相圖、曲徑動線與森林動態投影,引導觀眾感受走入森林的身體感與知識傳遞。(攝影:張瀛之)   (執行編輯:黃淥)
2025/01/09
精神障礙展演與主體發聲  《主體‧組體:I am who I am》共同策展之實踐
精神障礙展演與主體發聲 《主體‧組體:I am who I am》共同策展之實踐
文/攝影:陳亭亘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台北市私立活泉之家組長) 作為社會教育重要機構的博物館,展覽內容有加強主流文化與意識型態之效,影響並形塑社會的觀點。然而,關於占世界總人口百分之一的精神障礙者,臺灣的博物館幾乎不曾關注這群處在社會邊緣、飽受污名與歧視的群體;而是由各個社福團體,如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持續努力透過策展,企圖與社會大眾溝通與對話 (陳佳利,2015)。社福團體如何和精神障礙者透過共同策展,來展演精神疾病議題?其敘事主體與內涵為何?以下將以2018年10月19日到22日於活泉之家展示的《主體‧組體》成果展,分析策畫展演精神障礙所面臨的課題與內涵。   策展主題:《主體‧組體》來自於兩個矛盾 自2012年起,伊甸活泉之家的工作人員便與會員一起討論、共同策展,希望藉由展演改變社會大眾對於精神障礙者的歧視與偏見。2018年,決定以《主體‧組體:I am who I am》為主題。我們認為每一個人都同時活在「別人的看法」跟「自己的看法」裡,期待透過這個展覽呈現精神障礙者的主體經驗,也將精神障礙者的描述權還給當事人。 策展時面臨了以下兩個矛盾,首先,當我們提到醫師、教師、身障者等身分的時候,我們通常不難聯想到某個認識的人,及某種生活方式,但,提到精神障礙者時,我們通常很難聯想到某個認識的精障者,也因此對「精障者」以及「精障者的生活方式」通常都是一團模糊的。 當我們想理解「精障者」時,常會經驗到第二個矛盾,也就是「精障者幾乎沒有聲音」。不論是精神障礙者的疾病、經驗、生活型態、平常的樣子等,這些資訊多半來自於「精神科醫師」、「精神醫學社群」、「精神疾病照顧者家屬」、「媒體」、「名嘴」,但很少有人仔細聽聽精神障礙者的聲音。他們到底如何描述自己的疾病、描述疾病如何干擾生活、描述自己的生活,講自己的話,在與自己最相關的議題上,他們卻時常被認為是無能的,也不被認為能詳細描述自己的狀態。透過展覽,我們希望改變上述現象。   畫話人生 展覽主題之一《畫話人生》,期待透過藝術作品呈現「精神障礙夥伴的生活經驗」。在一般社會裡容易被視為「較差」的精神障礙者,我們相信在「藝術」的場域裡,這樣纖細敏感以及受苦掙扎的經驗,卻可能是一種加分。歷史上有許多藝術家都被認為罹患精神疾病,然而透過他們豐富多樣的藝術作品,卻時常引導觀者靠近自己內心未曾逼近的幽微之處,讓人們能直面、或突破某些未曾深思的問題,跟未曾碰觸的自己。因此,展覽試圖探索「精神障礙」是否可能作為「社會資產」的一部分,引導思考現代社會如何對待纖細敏感與受苦的人,以及這個社會是否能創造新的可能性,容納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可能擁有的纖細敏感? 畫話人生展區 本次展覽作品之一 「外面下著雷雨,身體很不舒服躺在家中,在這麼絕望的環境跟狀態,只能打開音樂讓外面陽光的小草因為音樂進到家裡來。過去10年的時光我常常這樣躺在家中,我多麼希望可以不再過這樣的生活。」   本次展覽作品之二 「我只能傾聽別人心事,沒辦法給太多意見,如果關心方式錯了,很怕給對方壓力。」   精神障礙之聲 精神障礙之聲則彙整了精障夥伴們常討論的重要問題,以及對這些問題的想法。例如:會員渴望獨立,但家人卻不放心;或是,會員們期待擁有一段感情,但通常不被機構或是家人允許,長期下來,會員們也常認為會生出有疾病的孩子,而限制自己戀愛及成家的可能;抑或是,要如何在職場上「正常地」工作,不增加大家的負擔或是恐懼,能妥善掩藏、控制自己的症狀等。希望透過這些珍貴而特殊的第一手資料,跟觀眾一起靠近會員的世界。 精神障礙之聲展區   映,紀錄片專區 本展區呈現精障夥伴自編、自導自演及剪接的影片,以及珍貴的側拍花絮。透過紀錄片及側拍,期待在靜態的展覽中,也能呈現活泉之家日常對話的實際互動樣貌,並以此與觀眾一起思考「心理社會障礙者」(精神障礙者)的「障礙」。這個障礙是否真如我們以為的那麼巨大,他們與我們是否真的那麼不同?面對「障礙」時,是否有我們能一起做的事?或許那就是讓彼此在這個世界上更能一起好好生活的方式。 紀錄片展區   真人圖書館 真人圖書館這個展區,希望透過讓參觀者坐下來與會員夥伴們聊天,能挑戰人們心中存在、卻隱而不顯的偏見或歧視,透過直接的互動,觀眾多半有機會重新認識精障者跟自己原先的想像不同,可能是有能力的、可能是不那麼危險的、可能是親切可愛的,期待透過這樣的接觸扭轉刻板印象。 雖然會員多樂意親自分享自己的故事,為了避免參觀者絡繹不絕造成會員們過度疲勞,現場亦準備有一些預錄的片段存放在雲端,提供耳機或是MP3 (音訊檔) 播放器,觀眾可以藉由掃描 QR Code (快速感應圖碼) 連線,聽到會員們親口描述的故事。整體而言,這個展區通常也是參觀者會停留最多時間的展區,正如「真人圖書館」的概念想表達的,一個人的生命經驗就如同一本書,接觸到之後,其實往往讓人忍不住一直看下去。 共同策展之目的在呈現精神障礙領域一直較少出現的當事者聲音,並點滴漸進地促進社會對話,以期消融大眾對這塊領域因不了解而生的誤解與歧視,一同思索如何更能好好對待與我們不同、纖細敏感的人,創造一個更友善,多元共存的社會。 真人圖書館展區 參考文獻 陳佳利,2015。邊緣與再現:博物館與文化參與權。臺北: 臺大出版中心。  更多資訊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台北市私立活泉之家 官網、瘋靡popularcrazy (Facebook)、照顧者關懷專欄 (部落格) 政大之聲實習廣播電台 (2018.10.23) 活泉之家成果展 窺探精神障礙者的內心世界 民視新聞 (2018.1.16), 【民視異言堂】瘋印的異世界 (YouTube影片) 真福之家 (2017.10.17) 怪怪的,真的沒關係嗎? (YouTube) 活泉之家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2016.12.27) 請聽 傾聽,我們的瘋窩性組織言--剝皮寮展覽 (YouTube)
2019/04/07
:::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