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儀錶板
電子報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泛.南.島藝術祭:海洋與島嶼交織而成的南方樣貌
作者/攝影:莊婷雅(英國萊斯特大學藝術博物館與美術館學碩士) 今年夏天,高雄市立美術館以南台灣作為宏觀視野的立足點,開啟一場屬於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生命故事對話。2021年7月17日至11月14日於高美館開展的《泛.南.島藝術祭》,匯集高美館團隊多年來耕耘的南方文化與南島當代藝術典藏研究、策展檔案與國際交流成果,發展出以「海洋」為主題,蘊含「流動」與「游離」的策展思維脈絡。藝術祭集結台灣、澳洲、紐西蘭、韓國、日本、巴基斯坦與法國共23組藝術家與團隊,以62件作品、3個子題為觀眾帶來一場海洋與島嶼文化譜出的當代藝術對話。 《泛.南.島藝術祭》今年以海洋為主題,蘊含「流動」與「游離」的策展思維脈絡。(莊婷雅 攝影) 從已知到未知—海洋開啟的生命之旅 第一個子題「從已知到未知」著眼於人們如何從已知的土地面向未知的境地,也體現海洋及島嶼長久以來的互動樣貌,探討文化之間如何透過交流、累積與衝突,界定出屬於不同族群的世界觀。藝術祭由日本藝術家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拍攝的〈海景〉系列三聯幅開啟序幕,藝術家展現擅長的觀念攝影(conceptual photography),觀眾踏入展間後,映入眼簾的是朦朧的大海影像,看似平凡的水與空氣孕育出多元的島嶼族群,同時帶給人心安定的力量。台灣藝術家張致中則首次發表新作〈海不平面〉,帶入當代氣候變遷等社會環境議題,觀眾可以操作投影裝置,決定每一片投影布幕上的影像,穿梭在文字與影像疊加的布幕之間,看見靜謐海景中潛藏的危機。 張致中,〈海不平面〉,2021,多媒體投影裝置。(莊婷雅 攝影) 而當我們以原住民族視野來探討生命的起源,則更能往回追溯千百年來,海洋如何在歷史洪流之中發揮起承轉合功能,是文化相遇與碰撞的重要媒介。島嶼上的人們總是流傳著獨特的生命故事,擁有與海洋交織的世界觀,而生命起源探討的並非只是萬物的起點,而是將生命過程揉捻至自我或對整體族群的探索。〈Emadi-4〉為台灣原住民藝術家雷恩(Kulele Ruladen)將生命歷程的流動性視覺化的作品,作品結合父親的琉璃珠工藝,以紅色為主色調,在黑暗畫布上勾勒出流動的生命色彩,如同琉璃珠釉燒過程中色彩的流動。層層包圍的意象傳達生命就是相互結合、不斷累加、進而產生新想法的過程。 雷恩,2013,〈Emadi-4〉局部,帆布、壓克力顏料。(莊婷雅 攝影) 暗黑島嶼—尋找修復異文化衝突的解方 第二展區談起島嶼上的殖民記憶—異文化衝突之下的深遠影響,作品除了反思歷史,亦探討暗黑島嶼可能的修復解方。澳洲藝術家強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透過作品〈無題(達拉馬林)〉回顧部族傳統,展間牆面上的8幅樹木拓印畫代表土地上見證被殖民與殖民者衝突的大自然,與模仿守衛祖靈達拉馬林的聲景一起,圍繞著象徵部落傳統的棍棒與盾牌。觀眾能遊走於展間,感受大自然在文化衝突之中,如何靜默地為島嶼提供根基養分,成為修復創傷的重要元素。 簡.金.凱森(Jane Jin Kaisen)將兩韓戰爭與族群破裂藉由〈離別社區〉錄像創作詮釋,島嶼上的人們被社會現實逼迫遷移時,能帶走什麼、又留下什麼?作品特別設置前、中、後3個電視螢幕,分別探討土地、海洋與族群議題,觀眾可選擇一次看一部影像,或者從遠處盡覽所有影像,體會土地與海洋如何作為承載族群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潛移默化中讓離散的族群再次相聚。 簡.金.凱森(Jane Jin Kaisen),2019,〈離別社區〉,錄像裝置。(莊婷雅 攝影) 生生流轉—致大地生命的禮讚 南方的文化變遷脈絡歷經洋流推動、殖民文化推磨,以及全球化浪潮興起,被雕琢得更具包容性,島嶼之間的連結也更為緊密。「生生流轉」作為藝術祭的最終子題,以開闊大氣之姿,讓觀眾感受人與土地的互動。台灣原住民藝術家宜德思.盧信(Idas Losin)以〈跳島創作計畫〉產出的22件作品展現鮮明的太平洋意象,創作足跡從復活節島、夏威夷、關島、紐西蘭、大溪地到台灣與蘭嶼,實現探索自我認同、族群記憶與根源的生命經驗。另一面高牆上,紐西蘭毛利藝術家娜辛娜.霍海亞(Ngahina Hohia)的大型裝置〈響徹天堂〉則傳達故鄉歷史與族群文化,高達5公尺的同心圓由160根毛利傳統樂器「潑伊(Poi)」排列而成,一張張歷史照片投影於圓心,伴隨鼓聲、儀式性咒語與潑伊上的光線設計,撼動人心! 娜辛娜.霍海亞(Ngahina Hohia),〈響徹天堂〉,2009,多媒體投影裝置。(莊婷雅 攝影) 走出戶外,高美館園區的內惟埤沿岸也是本次藝術祭的展覽場域,台灣藝術家劉哲安與建築師盧建銘攜同高美館、社區民眾長期投入園區生態的復育工作。因地制宜種植原生樹種,以抑制外來種銀合歡的生長;在排水不良的土地種植莎草科植物,用以學習花蓮阿美族的草蓆編織技藝,另於內惟埤周邊環境構築以莎草為建材的有機地景。盧建銘認為藝術創作不應脫離生活:「我們需要營造全新的森林文化,採集權和工作權並行在這裡⋯⋯我們不只蒐集植物種源,願意且有能力與森林相處的人,也要同時培養。」人與土地在此相互扶持,展現對大地生命的禮讚。 劉哲安,2021,〈Tuturu ki Pusul(西拉雅語「三角」)〉,以高美館湖畔復育的莎草科植物搭建的三角結構休憩空間。(莊婷雅 攝影) 《泛.南.島藝術祭》提出全球南方中的「去邊界」、「多元性」及「海洋文化」議題,訴說著海洋、土地及人類之間的交流與衝突。文化的過去遺留與現代承接,需歷經世代間對話的磨合,而藝術在此成為開啟對話的關鍵媒介與重要推手。
2021/10/2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