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與孩子攜手以「藝術」共創「未來」:藝創未來-2021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國際論壇
作者:王譯慧(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周育弘(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近來,嚴峻的疫情使得許多藝文活動停擺,美術館也遭受極大衝擊,少了觀眾的「拜訪」,美術館的未來將如何重塑?而美術館作為一個藝術教育機構,又如何在疫情時代的重重挑戰下,持續提供兒童參與藝術的機會,並與孩子們攜手共創嶄新的未來?桃園市立美術館於2021年4月17、18日,舉辦「藝創未來-2021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國際論壇」,議程由李靜芳教授規劃,邀請新加坡、日本、韓國、美國及臺灣學者齊聚一堂,針對兒童藝術教育的哲學與實踐,以實體及線上雙重方式進行交流與對談,共同思考如何為兒童創造友善的藝術學習資源與環境,並培養兒童面對當代社會的問題解決能力。 兒童想要從藝術中獲得什麼? 首先,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教育部門副主任葉淑芳,以館內的吉寶美術教育中心(Keppel Centre for Art Education)為例,分享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兒童及青少年觀眾所設計的教育架構,作為分齡教育活動目標及方法的指引。該館邀請藝術家成為教育夥伴,運用高接觸媒材(high-touch material)為家庭觀眾創作沉浸式藝術裝置,並採取開放式問題導向的討論學習法,保持兒童的參與度。因應疫情,該館自2020年7月開始提供「線上導覽」服務,由導覽員與學生在線上進行討論,並在「GalleryKids!」網站上提供有趣多樣的線上學習資源及學習單,包括藝術家的介紹影片、線上展覽,以及讓孩子認識藝術技法的互動遊戲,方便老師及家長因應需求彈性使用。葉淑芳認為,美術館應成為一個讓兒童感到自在,可以勇敢表達多元聲音的平台,藉由不斷探問「兒童想要從藝術中獲得什麼?」進而為兒童創造多元的學習體驗。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吉寶美術教育中心,以沉浸式藝術裝置創造充滿互動性的教育空間。(陳佳利 攝影) 如何提供孩子多樣而開放的思考? 如何結合美術館教育讓學生重新認識與喜愛當代日趨式微的書法呢?大會邀請日本筆之鄉工房(Fudenosato Kobo)學藝普及課長松村卓志,分享在毛筆之都熊野町為推廣及振興毛筆文化,與當地中小學合作設計的藝術鑑賞教育課程。在鑑賞教育課程中,學生透過描繪各種書法字體,來認識與比較不同字體的獨特之處,並且透過參觀展覽進行作品鑑賞及深度討論,例如:日本美術史中深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及活躍於江戶時代的作家故事等。過程中,學生們分享彼此的感受與見解,進而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差異。除此之外,課程也加入了技法的實際操作,讓學生自己創造字體,大幅提高了學生對於書法的投入程度,從而發現書法的趣味與藝術價值。松村卓志指出,這也是藝術教育想帶給孩子們的—多樣而開放的思考。 日本筆之鄉工房松村卓志課長(螢幕左)及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葉淑芳主任(螢幕右)以線上方式,正與臺灣講者(左起依序為吳紹群、王麗雁、江學瀅、吳岱融)及在場參與者,就不同年齡層兒童特質、如何鼓勵兒童探索藝術,及館校合作等議題進行討論交流。(桃園市立美術館 提供) 兒童如何在美術館玩? 第二天則由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Korea)的兒童博物館副學藝研究師沈孝真,以一項有趣的提問展開了演講:「兒童如何在美術館玩?」這個問題來自於她在展廳觀察到的現象—孩子將藝術家的作品視為「玩具」。她進一步提出美術館不同於遊樂場、公園,而是一處集結思考、體驗的知性遊戲場域。為了讓孩子更認識美術館,該館於2016年規劃「五種欣賞美術館的有趣方式」展覽,以貼近兒童的主題呈現美術館五大功能:一、典藏-聆聽藝術的故事;二、調查研究-接觸藝術的故事;三、展示-解決展覽中隱藏的謎語;四、保存-找到長期欣賞藝術的方式;五、教育-以自己的方式享受美術館。此展覽運用多元媒介讓兒童體驗並了解美術館的各項功能,鼓勵兒童思考自身的博物館禮儀,例如:透過顯微鏡讓孩子觀察口沫,以及用手觸摸展品的行為,對作品將造成何種影響,藉此培養兒童珍惜作品的態度。另外,該館對於「以兒童為視角」的意見相當重視,志工也透過日誌記錄孩子的想法,作為展覽的總結性評量,搭建起美術館與孩子之間友善的橋樑。 「五種欣賞美術館的有趣方式」展覽中,以「典藏」為主題的展區擺放各項物件,讓兒童自行挑選,描述蒐藏的原因,並上傳螢幕與其他觀眾分享。(沈孝真 提供) 一位孩子參觀「五種欣賞美術館的有趣方式」展覽後,用回饋單表示,對以顯微鏡觀察作品變化的展示裝置,感到印象深刻。(沈孝真 提供) 如何關照具特殊學習需求的兒童? 然而,「兒童都是身心健康的兒童嗎?美術館要如何持續性地關照具有特殊學習需求的兒童?」陳佳利主持Kimberly Crowell演講時提出上述問題,而美國水晶橋藝術博物館(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則提供了很好的示範。該館透過兩種做法來服務並融入特殊與一般觀眾的需求。首先,針對視障觀眾製作可觸摸式畫作(touchable paintings)。可觸摸式畫作參考原畫作構圖,運用不同材質呈現接近藝術創作中所描繪的對象與物件的原始質感。例如:以砂紙般粗糙的紙張來呈現山景,以羽毛再現紅鶴輕柔的感覺。其次,該館也整合多重感官媒材,強調親子及一般觀眾與特殊需求兒童共享的融入式教育活動。例如,針對家中有身心障礙兒童的家庭規劃「藝享」(Artshare)及「多重感官週六」專案。前者讓自閉症兒童家庭在較少訪客的週四及週五晚間,自由探索及創作藝術;後者則以館內四大常設展作品為核心,帶領觀眾來到作品前的「觸摸桌」體驗各項媒材,並鼓勵大家連結過往經驗,分享自身的故事。這些專案不僅深受視障兒童及自閉症兒童家庭的喜愛,也受到一般家庭觀眾的支持,他們認為此活動使孩子慢下來,透過「視覺之外」的多元感官,來欣賞與享受藝術作品。 美國水晶橋博物館教育人員正引導觀眾使用觸摸桌的互動裝置(Daniel Moody 提供) 參考藝術家Jerry Uelsmann的黑白影像作品〈紅鶴拜訪優勝美地〉(Flamingos Visit Yosemite)複製而成的可觸摸式畫作。運用羽毛再現圖像中的紅鶴,噴塗人造蕨並剪成不同區塊做成背景中的小樹林,並運用具有砂礫質感的彩繪砂紙來表現山稜。(Kimberly Crowell 提供) 國內學者與第一線工作者多元議題探討 除了國際講者的分享,臺灣學者們也為研討會注入不少活力並引發更活躍的討論。王麗雁彙整國內外兒童藝術教育相關論述,提出分析理解兒童繪畫表現的方式;江學瀅則是探討兒童藝術創作中的「退化現象」其背後成因及意義,以及家長與老師如何因應兒童個別差異去回應退化現象。而吳紹群與吳岱融則是分享近年來臺灣館校合作的案例,如何運用館所特色並結合科技與藝術等多元媒介,強化館校夥伴關係。除此之外,第一線博物館兒童藝術教育實務工作者也受邀分享自身的理念與經驗。劉家倫分享故宮因應數位時代,如何以科技介入改造兒童展廳的思維與作法;郭姿瑩以北美館「第11號衛星—牠它星球」展覽為例,述說如何以跨領域的策展思維,在藝術性展覽中傳遞對自然環境的關懷;而黃素雲與蔡惠羽,則是爬梳國美館自2013年以來進行的多元文化體驗活動,如何呼應社會多元文化議題。 在疫情嚴峻的關鍵時刻,這場國際論壇呈現國內外學者對兒童藝術教育的洞見,以積極主動的專業態度,運用科技導入、數位轉型等方式來提供友善的美術館環境及資源,讓孩子們一同享受藝術,共創更好的未來。 桃園市文化局副局長王麗娟(左6)蒞臨大會,與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劉俊蘭(左5)、論壇策劃人李靜芳教授(左4)及臺灣專題講者與主持人合影。左起依序為黃姍姍、吳紹群、王麗雁、李靜芳、劉俊蘭、王麗娟、江學瀅、吳岱融、辛治寧、郭姿瑩、劉婉珍。(桃園市立美術館 提供)
2021/08/18
擁抱多元觀眾的博物館資源箱,「Boom!」看史博館如何施展寶盒魔法
作者:王譯慧(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陳佳汝(前破週報記者、臺大人類學系) 「Boom!」寶盒裡冒出了一陣白煙,瞬間幻化成史博館的典藏寶物。2018年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開始休館,在教育推廣組辛治寧組長的帶領下,組員王惇蕙和黃倩佩研發分別專屬於孩童和長者學習的教具箱。A4大小的可攜式寶盒,以及其可針對不同族群與主題彈性變化的特性,是最大的亮點。 古靈精怪的王惇蕙,自臺大人類學系畢業後到倫敦大學念文化資產研究所,是孩子們的「惇惇隊長」,也是「Creative Boom! 一起迸創意!」系列活動中「紅色寶盒」及「三彩寶盒」的創意發想人,立志帶給兒童及家庭觀眾有別於以往的博物館體驗。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所畢業的黃倩佩曾經是史博館的資深導覽員,負責研發適合長者的創齡活動方案,以「創齡寶盒」與長輩們牽起深厚的情感,並嘗試跨域合作,試圖讓更多長輩找回心中的家。 發現自己的紅色記憶—紅色寶盒 2018年誕生的紅色寶盒,以「顏色」作為寶盒的發想,源自於惇蕙閱讀約瑟夫・亞伯斯的《色彩互動學》一書,書中提及「發現」跟「發明」是色彩互動學很重要的元素。於是列出寶盒方程式:「發現+發明=創意」,並挑選自己認為很有力量的「紅色」作為寶盒主題,精選數件史博館具有紅色元素的藏品製成圖卡,再根據每一次活動主題,挑選不同藏品與觀眾進行分享及互動,例如請大家觀察編織作品《虎頭紋童帽》的表情或感覺,並跟觀眾們分享這些藏品背後的傳說故事。 紅色寶盒圖卡,史博館館藏編織作品《虎頭紋童帽》(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授權) 「知識很重要,但人怎麼運用知識更重要。」透過寶盒設計,惇蕙希望知識的掌控權可以回到參與者身上,並增加親子間的互動,彼此分享特殊的生命經驗。在紅色寶盒活動中,家庭觀眾可以隨意坐在野餐墊上,吃著零食、輕鬆愜意地參與活動。一開始,透過提問讓大家想想日常生活的紅色,代表了什麼意義?並且鼓勵大家「發現」自己的紅色記憶,例如一位爸爸說紅色讓他想到味全龍,另一位媽媽則是想到清倉大拍賣。除此之外,惇蕙邀請大人小孩們「發明」一項紅色法寶,且將這項法寶當作禮物送給對方。例如,一位爸爸發明的紅色法寶是一張「無限」信用卡,希望讓媽媽盡情刷卡!一位媽媽則與孩子分享「灶」的紅色記憶,引發不同世代之間的對話。 「紅色寶盒」的設計相當靈活,能夠因應地域及主題而調整內容,如針對性別議題所設計的活動,加入《阿美族男用外出肩帶》藏品圖卡,用來與孩子討論顏色與性別的關聯,並且分享一些女性典範的人生故事,如台灣女畫家陳進、中東女權運動教育家馬拉拉等。而與燦爛時光書店的合作,則連結緬甸的守護神,呈現東南亞文化的特色多元文化活動,並鼓勵家庭觀眾勇於面對恐懼。 紅色寶盒與燦爛時光書店陳怡君老師合作(陳佳汝 攝影) 家庭觀眾分享自己設計的守護神。(陳佳汝 攝影) 從了解過去到思考未來—三彩寶盒 2019年誕生的「三彩寶盒」則為致敬考古學而研發,取名「三彩」寶盒不僅源自史博館鎮寶文物「唐三彩」,更有鼓勵觀眾培養舉一反三能力的意涵,並以唐代、史博館及觀眾「三點構成面」為概念,共築「當下」、「記憶」與「時代觀點」。活動將教室營造為考古學家的工作室,以中高年級孩子為對象,請陶藝老師手作複製館藏品,如唐朝女俑、銅鏡,鼓勵孩子觀察文物的特色,從中想像及推敲文物的用途,並進行古今文物的比較,思考處於「現在」的我們,如何回看過去?如何想像未來?活動也邀請孩子們以自身關心的議題,動手做出自己的專屬寶盒,對未來表達當下的自我與記憶。 小小考古學家正細心觀察、絞盡腦汁思考,當時的人怎麼使用這項文物呢?(國立歷史博物館 提供/授權) 惇蕙自創的寶盒,傳達出好奇心及環保愛地球等想法。(陳佳汝 攝影) 打開「創齡寶盒」—勾起年長者家的回憶 史博館自2015年以來,便不遺餘力地推動各項高齡觀眾服務,然而閉館整修後,負責志工及高齡觀眾業務的倩佩開始與館內夥伴討論:少了博物館場域,如何持續服務年長者?是不是能開發一項容易親近使用,作為與年長者溝通的媒介?2019年5月史博館邀請高齡照護專業人士及友館一同參與交流,成立「博物館創齡服務—跨域復能資源網絡」臉書社群平台,推動創齡照護者使用博物館資源,並辦理「史博典藏遊藝卡藝術治療工作坊」,希望藉由藝術來陪伴長者,並於同年9月誕生了長者專屬創意學習資源「創齡寶盒」! 寶盒以「家」為核心概念,外觀設計成鑰匙孔圖像,象徵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鑰匙,能夠開啟屬於自己的家。「喀嚓!」轉開寶盒的瞬間,頓時讓人時光穿梭,回到過去。倩佩從館藏裡挑選52張畫作印製成圖卡,分別以「空間」、「物件」、「關係」三種主題為揀選依據,並且貼心為長輩準備放大鏡,希望寶盒能開啟每位年長者對家不同的經驗與記憶,例如,一幅呈現三合院空間的圖卡使他們想起了老家,而一幅展現老奶奶餵孫子吃飯的畫作,表現出親密的祖孫關係,也勾起含飴弄孫的往日時光。 創齡寶盒外觀以鑰匙孔為設計元素,從典藏品中選出52件藏品作為圖卡,涵蓋國畫、西畫、器物、攝影等多元題材的藝術作品。(陳佳汝 攝影) 「讓長輩自己講,聆聽很重要。」倩佩表示,在創齡寶盒活動中,藏品圖卡扮演開啟話匣子的重要角色,促使年長者延伸出不同的詮釋跟情感連結。例如圖卡中又甜又酸的「鳳梨」,使一位參與者想起家庭的甜蜜及離家的鄉愁;長輩們也愛好有著「鬥蟋蟀」、「玩陀螺」這些連結早期童年記憶的圖像。 史博館創齡寶盒圖卡,其中又甜又酸的「鳳梨」圖卡,使參與者想起家庭的甜蜜及離家的鄉愁。(陳佳汝 攝影) 在多次活動經驗累積之下,倩佩體認到,如何與長輩相處也是需要學習的;過度的關心,對他們而言很有可能造成壓力。因此,在每一場活動前,她會盡量了解每一位年長者的特質及需求,作為執行活動時的參考。 「在嘗試錯誤中一次次邊做邊修正」,辛治寧組長指出,寶盒系列活動的重要意義,並非一次性的活動成果,而是不斷累積及深化博物館教育經驗。抱持此初心,史博館邀請更多夥伴加入創意學習及創齡行列,未來也希望史博館重新開館之後,寶盒系列活動能成為館內的常態性服務,連結館外種子教師,將教育理念無遠弗屆地分享。 延伸資訊: 博物館創齡服務—跨域復能資源網絡臉書社群平台 國立歷史博物館官網
2021/06/3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