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儀錶板
電子報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聽見《鏡子》?當代工藝展如何於雲端空間實踐展示多樣性
作者:趙欣怡(國立中興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新興的數位展示,是否能落實文化平權? 自2020年起,因受全球COVID-19疫情影響,各博物館與美術館之實體展覽仰賴數位化程度與線上展示需求逐漸提升。文化部於2021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起動線上展覽資源〔註1〕,並推廣中央研究院「開放博物館」平臺〔註2〕,提供所屬11個單位相關線上展覽資源〔註3〕,正式開啟國內臺灣博物館展覽數位展示的轉捩點。 綜觀上述博物館線上展覽內容,以原實體展覽空間經360度環景掃描拍攝建置數位化場景、展示素材架設於數位策展平台、實體展覽宣傳原始網頁資訊,或將相關行銷推廣活動紀錄上傳於影音播放平台,成為目前線上展覽主流方式。如今,多元數位展示管道及數位展覽資源如雨後春筍陸續出現,博物館雖於線上展覽仍保有實體展覽策展手法及架構,但仰賴大量觀展互動及專人導覽等現場服務就顯得較難以取代。 在博物館文化平權理念推動下,多元感官詮釋內容與展示型態成為各館所致力發展的友善服務。但無論是手語影片、口述影像(audio description)導覽、觸摸展品、立體地圖或自主導覽系統等資源,經常是在實體展覽內容完成後衍生的額外資源,難以在策展初期即成為規畫項目。因此,在數位化浪潮衝擊之下,身心障礙觀眾之線上文化參與更顯得受限,為視障者提供語音資訊或口述影像服務,為聽障者提供手語翻譯及聽打字幕,便成為後疫情時代的線上展覽文化平權服務之基本條件。 《鏡子》線上工藝展,療癒你的心 《鏡子》療癒工藝線上展是由台灣藝文空間連線策劃,文化部與國立工藝研究中心所支持之線上工藝展覽。展覽形式完全屏除實體模式,而以架設展覽專網方式做為疫情時代之展示與行銷方法〔註4〕。策展單位以大量當代工藝作品的影像、影片為主要展示內容,有別過往網路資訊以宣傳為目的,僅提供代表性圖像作為線上資訊之作法。 展覽入口強化視覺效果的色塊動態頁面(《鏡子》療癒工藝線上展、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協會 提供) 展覽作品包含8位藝術家的工藝作品,包含:探究自我過程的金工藝術家王筱璦、以天鼓傳遞正向波的藝術家潘子村、以土紀錄自己生活樣貌的陶藝創作者黃虹毓、著迷於燈光變化的陶藝創作者陳向榮、以黑膠唱片紀錄一週生活的纖維藝術家康雅筑、從金工轉向藝術計畫創作的林秀蘋、在重覆規律中找到平衡的鑲嵌玻璃藝術家張博傑,以及試圖修補自己與父親和阿公關係的漆藝家賴信佑。用以回應策展人提出以物件「自我療癒」的概念,從創作過程中,如同「鏡子」映照出個人生命觀點。 展覽互動方式引導頁面。(《鏡子》療癒工藝線上展、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協會 提供) 在線上展專網設計上,入口頁面則是強化視覺效果的色塊動態,以內嵌展覽介紹影片,讓觀眾以影音瞭解展覽概念。網站架構上,策展單位選擇以簡化的操作形式,將策展資訊、藝術家、延伸活動,三大項內容設定在頁面左上角。進入每位藝術家的作品頁面,都以動態影像或互動設計導入藝術家作品理念,運用色彩、線條、形狀、律動、對稱、速度、漸層、時間性等元素連結作品意象,以視覺特色引發觀眾興趣,進而深入理解藝術家作品內容與想法,藉以增加觀眾在線上觀展經驗中的好奇心與想像力。 內嵌作品介紹影片。(《鏡子》療癒工藝線上展、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協會 提供) 藝術家黃虹毓作品互動頁面。(《鏡子》療癒工藝線上展、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協會 提供) 藝術家康雅筑作品互動頁面。(《鏡子》療癒工藝線上展、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協會 提供) 多元感官展示的雲端體驗 展覽另一大特點是在策展階段初期,策展人洪秉綺規畫線上資訊多元感官詮釋需求,除了視覺主導的影像內容,亦以「聲音」作為主要接收作品資訊來源,架設作品口述影像語音,成為藝術家作品介紹少量文字以外,最主要作品導覽資訊,提供視障者及所有觀眾聆聽。 口述影像製作程序在展覽2022年4月16日開展前約一個半月啟動,經由策展人提出導覽文字初稿,再由專業人員編寫成口述影像文稿,經視障者聆聽測試,提出對於作品的理解,採納視障者實測建議後,再由專業人員及策展單位進行最後編修定稿,方能作為錄製音檔內容。語音錄製內容除了將口述影像文稿轉成語音,更加入多元音效,或是利用工藝器物敲打聲響,以及藝術家自述語音片段,完成約3分半至近5分鐘的9則口述影像語音。 然而,上述經由繁瑣製作過程完成的口述影像語音資訊,在操作體驗上卻僅能從展覽專網右上角找到「閉上眼聽展覽」字樣,點選後連到外部SoundOn「播客」(Podcast)網站,方能逐一讀取語音,對於視障者來說,此需重新在另外頁面操作的方式,確實使其較為不便。但是值得鼓勵的是,有別於博物館於展場內提供的口述影像文字,由視障者運用語音朗讀方式取讀內容的作法,或以二維碼(QRCode)掃碼讀取語音內容〔註5〕,又或實體展場中運用微定位系統藍芽裝置進行自主導覽形式〔註6〕,策展單位考量現今大眾播客使用率高,且能夠於不同平台操作(例如:可用手機或平版應用程式以單純播放聲音為主的媒體系統),如此能夠進一步擴大展覽行銷宣傳及使用方式,且僅需一機在手、不限場域就能夠使用的特性,應可作為疫情時代提供視障者觀展資訊之新興模式〔註7〕。 閉上眼廳展覽SoundOn網頁入口。(《鏡子》療癒工藝線上展、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協會 提供) 鏡子展口述影像語音於手機應用程式操作頁面。(《鏡子》療癒工藝線上展、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協會 提供) 如何使「共融策展」更上一層樓? 惟面對共融社會之藝術文化發展趨勢,本文討論的《鏡子》線上展覽網站應更符合無障礙網頁設計原則,例如考量避免彈出式視窗、增加開啟新視窗之引導方式、色彩級明暗對比、提供縮放字級大小之功能等,以符合不同視力損傷程度使用者之需求。其次,如能在線上展網站之藝術家介紹分頁資訊中,個別導入口述影像語音內容,更能讓觀眾理解口述影像作為通用設計之融合目的。相同地,如能在口述影像語音Podcast平台上提供藝術家提供之作品影片、照片及圖說資訊,以破除視障者不需視覺訊息之刻板觀念,以雙向資訊連結促進文化近用之實踐理念。同時,雖然本展覽在製作口述影像過程中邀請視障者進行實測,但仍期待應收集更多視障者使用者經驗,針對展覽使用者操作介面、展示內容編排設計、口述影像內容理解進行成效評估,分析口述影像撰稿原則與方法,作為未來博物館數位導向之共融展覽企劃基礎設計原則與策略。 《鏡子》線上展將工藝作品的文字、圖像、聲音及影片等資訊進行網頁展示,並以視障觀眾需求為出發,強調聽覺訊息傳達作品理念,達到線上展覽多元感官互動效果。進而打破以往工藝展覽形式,作為取消實體的策展實驗案例,除了成為強化數位策展的線上互動設計示範,展覽規畫前期導入視障者口述影像語音之「共融策展」(inclusive curating)思維,以及邀請視障者參與內容製作經驗,更是值得作為後疫情時代或未來數位展覽之文化平權實踐參照。 註釋: 註釋1:文化部「518國際博物館日 文化部推線上展覽 防疫在家也能逛博物館」 註釋2:開放博物館 註釋3:博物館線上展覽 註釋4:《鏡子》療癒工藝線上展 註釋5: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7至2019年的「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常設展,融入文化近用設計,於展示台設計口述影像文字、聽取口述影像語音QRCode掃描設置,與各種立體化標示,使觀眾能夠選擇不同吸收展覽資訊的方式。(參考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國美館30周年〉文化近用模式啟動 藝起響應友善平權」) 註釋6: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至2020年「國美4.0建築事件簿」展覽中的語音導覽設置。(參考資料來源:大媒體新聞網「超越視覺的建築展:「國美4.0建築事件簿」 友善視障朋友 增加無障礙科技體驗設施」) 註釋7:Sound On 應用程式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新訊】不只是聆聽!打造互動式的博物館線上教育活動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靈魂急轉彎?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疫情下的線上兒童教育
2022/07/25
如果文化近用,成為你我的日常—吳麗娟談國美館文化平權的跨界實踐
作者:王譯德(自由工作者)、王譯慧(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陳佳汝(前破周報記者、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跨界:從了解並欣賞多元的生命個體開始 斑斕色彩,在我們眼球中流動、散發光采;響亮音符,在我們耳畔跳躍、手舞足蹈,這是耳聰目明的我們,享受並徜徉於藝術的日常生活;然而,若我們身為視障者或聽障者,該如何欣賞藝術呢?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推動文化平權,始於2013年擔綱文化部「視障服務示範館」,教育推廣組吳麗娟助理研究員開始思考:需要大量使用視覺感官的博物館/美術館,對於視障朋友而言,是能夠伸手觸及的「日常」嗎?她並進一步思考:國美館如何使每一個完整而獨立的生命個體,皆有自在享受文化的權利? 吳麗娟的生活圈沒有視障朋友,但她願意從零開始,嘗試了解並學習尊重與欣賞多元的生命個體,不僅閱讀相關論文、聯繫專業委員來協助志工培訓,更在與視障者的相處過程中積極傾聽不同需求。即便壁壘分明的體制,以及難以一時改善的硬體設備,如銅牆鐵壁般擋在眼前,吳麗娟仍抱持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開始了八年未知而充滿挑戰的跨界實踐。 當藝術由不可見變為可見—《非視覺探索計畫》 如果身處黑暗的世界,沒有光、沒有色彩、沒有「視覺衝擊」,藝術家所傳達的濃情囈語,是否就「不可見」了呢?吳麗娟從推廣教育活動著手,於2013年開始推動《非視覺探索計畫》,結合「口述影像」與「3D展品觸摸輔具」,透過「聽覺」與「觸覺」,嘗試讓藝術由「不可見」變為「可見」。 國美館視障服務貫徹以志工一對一的形式,引導視障觀眾參與口述影像觸摸導覽。(國美館 提供) 吳麗娟表示,學習口述影像並不容易,她問自己:「如果我是視障者,導覽人員說什麼,我心中才會有畫面?」在多次經驗的累積之下,她發現,較為白話的語言搭配觸摸輔具,使視障者更容易理解與接觸藝術,且更「有感」。談及視障者對於「3D展品觸摸輔具」的反應,她道出令人心疼的感觸:「對弱勢族群來說,有做他們就很開心,但是國美館希望除了有,還要往更好的路前進,所以要運用更多的媒材。」抱持這樣的決心,2017年國美館爭取到文化近用經費,使得製作觸摸輔具的材質,從「發泡紙」進階到工業等級、一體成形的3D列印;這讓視障者得以更全面地體驗與欣賞構圖較為複雜的藝術作品。 從豐富的肢體語言「聽見」聲音—手語導覽服務 有一天,深受臺史博退休館長呂理政演講感動的國美館副館長對吳麗娟說:「我們不能只做視障。」這使她開始思考整體的文化近用;慢慢打開藍圖,服務其他對象。因此,2014年起,國美館開始定期辦理視障以外的身心障礙族群專案活動,包括聽障人士、獨居及失智長者等。 吳麗娟表示,有一次兩位高中啟聰學生到國美館服務台諮詢,服務台人員不會手語,跟他們「筆談」,事後她查看筆談紙條,解讀很久才能了解其中意涵。這次經驗使她相當震驚並思考著:充滿大量文字語言的導覽活動,造成聽障者難以吸收與理解,該如何將藝術傳達到他們心中呢?因此國美館進一步著手改造《攜手・譯藝非凡》手語導覽服務,除了手語解說,更進一步推出加入同樣需要運用肢體動作的「戲劇」元素。最初的嘗試是在2018年與臺南大學戲劇與應用創作學系陳晞如老師合作,為〈淡水風景〉編一個故事,結合手語跟默劇,於北、中、南的啟聰學校巡迴表演,得到熱烈迴響;但她進一步希望將此活動常態化,因此與陳晞如老師持續合作,將戲劇元素簡化發展成的互動式導覽,加入現行的手語導覽專案,如此一來不需專業演員,志工也容易學習上手。 以〈淡水風景〉說故事:融合默劇與手語的互動式導覽,鼓勵聽聾共賞,並引導孩童勇於以肢體語言表達情感。(國美館 提供) 融入戲劇互動元素的手語導覽服務,讓導覽更具有溝通的力量及效果,其中變化萬千的臉孔及張力無窮的肢體語言,與聽障生產生許多互動及對話,使得聽障學童們仿佛找到了和畫作交流的秘徑,而深受他們的喜愛。 縱然記憶流逝,情感永存—美術館場域對失智長者的重要意義 記憶在失智長者的腦中碎裂成片,像一幅永遠無法完成的拼圖;但情感卻仍舊存在於長者心中。辦理失智老人共學活動時,有一位中重度失智長者因不擅言辭,每次參與活動都相當安靜;然而,當他因病無法來上課,卻主動詢問機構的藝術治療師:「你什麼時候要再帶我去美術館?」這使吳麗娟深受感動,並認同「博物館的整體氛圍、情境跟他在自己熟悉的場域絕對是很不一樣的。」雖然日照中心也辦活動、也有藝術治療師,但是長輩們喜歡美術館乾淨、安靜、充滿美感且令人安心的環境。 除了關照失智長者的參觀需求,國美館對於陪伴長者的「照顧者」,無疑也提供了許多幫助與情感支持,如《老當藝壯-失智家庭工作坊》中,現場志工的協助紓解了照顧者的照護壓力;且藝術治療師引導不同家庭間彼此交流,如:「剛剛他所分享的,你也有相同經驗嗎?」藉此勾起失智長者的回憶,照顧者也透過這樣的社交互動,感受到自己並不是孤單的,並且跳脫日常的生活情境,在美術館中享受藝術。 在《老當藝壯-失智家庭工作坊》的藝術對談單元之中,失智長輩可以暢所欲言,且會被仔細聆聽。(國美館 提供) 讓文化近用走入「日常」生活 外界普遍認為國美館於文化近用上的貢獻與成果值得讚許,吳麗娟則謙虛表示,希望未來能邁向「常態性」近用,將友善平權理念落實在不同空間及時間,且不侷限特定展間,或是週四的文化近用專案活動日,而是實踐於每個開館日常,這其中,志工扮演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培訓志工時卻遇到許多困難,比如:志工教學方法較為傳統,因此她邀請與視障者有相處經驗的美術老師來培訓志工;另外,她認為志工的角色是陪伴者,強調國美館並不是在做「愛心」,而是落實「平權」理念,也就是應該去了解身心障礙者的需求,並尊重他們現在的能力與狀態。然而,有些志工認為視障者「很需要幫忙」,而難以實踐「陪伴者」的定位。即便如此,她持續與志工溝通,更透過《分齡分眾的近用專才培力計畫2.0》培訓志工具備相關知能,了解如何與不同障礙類別的觀眾進行互動,期待達成特殊需求的觀眾能自由安排參訪行程,國美館也隨時準備好,實踐平日所學。 吳麗娟從零開始挑戰文化平權的跨界實踐,積極推動讓文化近用走入人們的日常。(陳佳汝 攝影) 展望未來,欲使文化近用理念走入人們「日常」生活的願景,想必仍會面臨許多挑戰與挫折。她笑說:「可能需要下一個八年吧!」也許在不遠的未來,我們會看到,平凡的日子裡,每一個希望獲得藝術慰藉的心靈,都能在國美館感受到藝術帶來的感動與力量。
2021/07/2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