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儀錶板
電子報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參與社會議題如何變得有趣?-專訪人權教育實驗家錢曉珊
記者:陳佳汝(博物之島特約記者)、葉家妤(博物之島專任助理) 國家人權博物館(以下簡稱人權館)近年拓展白色恐怖歷史之外的人權議題,並發展多元化教育推廣活動。而如何將人權概念往校園扎根,甚至讓兒童有初步人權概念呢?這項深具挑戰性的工作,由展示教育組秘書錢曉珊帶領人權館團隊,一齊在博物館教育路上,開發更多可能性。 專訪當日,幹練且充滿朝氣的錢曉珊,與同組別連之莉館員,哐啷提著兩款教育箱,向採訪團隊分享近年人權教育成果。已在館內服務四年的錢曉珊,談起教育推廣歷程,興致盎然;不過,最初吸引她一腳踏入博物館領域的,是器物類展示業務。 國家人權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秘書—錢曉珊。(陳佳汝 攝影) 從展覽業務走到教育推廣,不設限的博物館路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畢業的錢曉珊,跟隨人類學者胡家瑜老師修習博物館學後考取公職,任職鶯歌陶瓷博物館,著墨心之所向的器物展示業務;然而,調任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後,業務轉變而走向博物館教育,並從人與人的互動裡,獲得新的成就感,同時體認到「博物館可以為學校做蠻多的事情」。 2018年,她加入人權館,受到前館長陳俊宏希望將人權教育向下扎根的願景感動,於是思索如何將生硬的當代人權課題,以輕鬆面貌帶進校園與更貼近親子團體,並獲得現任館長洪世芳的支持,持續創造更多跨域、跨館的連結。 位於基隆高中展示之「臺灣監獄島:白色恐怖時期不義遺址」人權故事行動展。(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前進校園!人權教育種子自由生長 自2019年發起之「人權故事行動展」,是錢曉珊將人權教育帶入校園的第一步。「這是我們目前跟校園進行人權教育推廣很重要的連結,他的產出就是前面我們自己研究的展覽」,為了延續每檔辛苦產出的展覽效益,她將結束後的展覽,設計拆裝容易的行動展,由學校向館方申請借入至校園內展示。而為了打破單向傳統參觀展覽模式,她與計畫團隊在行動展之外,推出更高階「人權素養課程」,輔佐學校教師,為不同地區、年齡層的學生,量身提供相關學習人權知識的資源。 例如2021年,錢曉珊與人權館團隊們共同協助新北市立三民高中師生,在校內策劃在地白恐故事展覽。今年5月,高雄市立陽明國中借展「噤聲的日常」時,其師生也延伸展覽內容,與香港邊城青年組織合作,規劃「台港。禁/靜書展」,形成兩地不同時空下的禁書展對話。「只有老師知道學生需要什麼,人權館提供教學指引、相關資源,不限縮,學校就會自己發展創意的想法」,她深知以最低限度的方式與學校合作,才能創造博物館意想不到的火花。 新北市立三民高級中學師生,於校內策劃之「牢,既往事:蘆洲白色故事」展。(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台港。禁/靜書展」(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教具箱五感體驗,同理受難者心境 然而,如何更進一步地讓學生體驗失去人權的被剝奪感呢?繼「人權故事行動展」,2021年啟動的「人權素養教具箱」是更細部的互動體驗。教具箱奠基於「請你跟我走一趟:不義遺址 空間歷史推廣企劃示範展」發展而來,邀請年輕世代藝術家,以創作構思如何讓不義遺址更廣為人知。錢曉珊與連之莉在教具箱製作前端作業裡,思考哪些展覽作品,合適成為教具箱原型,接續不斷與藝術家、學校共備教師與設計廠商溝通及開發,經過三年時間改良與試教,終於打造出六款教具箱,成為校園人權教育推廣的生力軍。 現場為採訪團隊展示教具箱的連之莉館員。(葉家妤 攝影) 「行動展是傳統看展覽的概念,教具箱則是老師帶學生面對面直接操作,加強聲音和身體的五感體驗。」錢曉珊解釋。 在教育性質上,教具箱希望透過五感體驗,引起學生同理政治受難者的情感。例如,「行過黑暗之路」教具箱,啟發新北市青山國中表演藝術科老師,讓學生進行情境雕塑的定格演出,並透過與牢房空間等比例地墊,體會多人關在狹小監獄裡的感受。而在疫情期間,連之莉表示能夠遠端操作、錄製廣播劇,經由聽覺建構不義遺址環境的「尋人啟事」教具箱,也獲得許多教師青睞,可以不受空間限制,讓學生能夠利用聲音表演共創作品。 「行過黑暗之路」是款讓學生用身體感受,受難者審判、壓入牢房情境的教具箱,附有遮蔽雙眼的眼罩、能夠感受到輕微痛苦的腳底按摩墊,及繪製每間牢房空間的地墊。(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尋人啟事」教具箱含軍法審判地圖故事箱、廣播劇劇本等,供使用者讀劇。(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藝術,將人權概念滲透民眾生活 談起博物館教育推廣的挑戰,錢曉珊說明面對各種觀眾,皆需竭力發想具有互動與對話性質的活動,而不僅是傳授式主題講座。 「相較於硬梆梆的法律條文等,藝術文化的表現手法比較能夠喚起人們同理心,進入歷史情境中。」 為了讓人權議題更親民,每年在兒童權利公約日(11月20日)至世界人權日(12月10日)期間,錢曉珊負責舉辦「人權藝術生活節」,藉由音樂、戲劇、視覺藝術與市集,誘發原本較少關注人權議題的年輕觀眾走入園區,甚至參與互動演出。而第三屆「記憶導航:2022年人權藝術生活節」也即將於2022年11月19日登場! 2020人權藝術生活節,在曾是刑場的臺灣大學水源校區上演漫遊者劇場《誓言書》創作。(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博物館有源源不絕的活力,很多企劃、很多可以對話的人,如學校老師、社區、來參加的觀眾。這些溝通與計畫就會很鮮活。」作為人權教育實驗家,錢曉珊挖掘不同對象的學習方式,並逐漸突破人權同溫層之外的觀眾心房,吸引更多民眾與人權館並肩探索困難歷史真相,及理解各式各樣社會議題;經由人權館與她的努力實踐下,人權概念也將在未來,潛移默化地植入校園與民眾的日常生活裡。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美術館如何結合社區共同打造新美學— 葉佳蓉以鳳甲美術館所開展的北投系列在地採集計畫 【博物之島專文】如何探索紀念館?從文獻研究到黑暗觀光一次就上手
2022/10/26
美術館如何結合社區共同打造新美學— 葉佳蓉以鳳甲美術館所開展的北投系列在地採集計畫
作者:陳佳汝(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踏進位於北投的鳳甲美術館,猶如進入一個深藏在都會裡的靜謐洞穴,灰黑色調的長廊,一股沉靜而高雅的氣氛,顯現當代前衛藝術的場域性格。長廊裡走來一位素雅清秀的年輕女子,是2021年剛上任的館長葉佳蓉,從2016年起加入鳳甲美術館團隊起,便著力於第二任館長蘇珀琪任內推廣的社區參與,從「北投藝群人」到策劃一系列的「在地採集計畫」,成功將美術館資源和在地居民的需求結合,達到美術館就是厝邊好鄰居的共融生態,是葉佳蓉與美術館團隊共創的亮眼成績。 以當代藝術展示聞名的鳳甲美術館,固然在視覺藝術圈已經累積名聲,許多在地北投人卻不知道這間美術館的存在;為了開發不同觀眾,前館長蘇珀琪邀請周邊學校提案發展而來的「北投藝群人」計畫,獲得良好迴響,但實行三年下來,也浮現一些問題。一是當展出社區作品時,降低了當代藝術觀眾來館意願,且缺乏展覽主題的作品呈現,其整體感也有待加強;二是隨著學校老師的調派離開,計畫即可能被迫中斷。為了面對這些難題,葉佳蓉開始策劃具有主題性的系列「北投在地採集計畫」,從2017年起的北投在地影像、風味、姿勢、聲音和時尚等採集,連結多元感官、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和當地文化與地景,展開一系列趣味十足藝術家與參與民眾的共學成果。 鳳甲美術館現任館長葉佳蓉。(鳳甲美術館 提供) 葉佳蓉的美術館理念:社區合作重在溝通而非教育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出身的葉佳蓉,將策展所學的專業運用在社區合作計畫上,和北投社區產生親密的對話,對她而言和社區的合作,並非是藝術教育,而是溝通。「我所嚮往的是藝術成為全民生活中的一部分,美術館可以和民眾沒有距離,而非高尚的特定場所。」她淡淡地說。 無邊無際的展覽空間:從美術館到北投街道 首檔2017年「翻轉地景:北投在地影像採集計畫I」,館方與大屯國小攝影社合作,此社團由熱愛生態攝影的曾聰賢老師所發起,激發了同學觀察生態和攝影的興趣,在計畫中,學生的作品被放大輸出在北投森永牛奶糖工廠牆面,和當時的華碩奇岩大樓外牆展出。而攝影師林軒朗和阮璽探索北投的作品,則在芽米屋蔬食館和拾米屋等餐廳呈現。作品出其不意地在大樓、商家展示,不僅豐富了北投的街景風貌,也加深了在地店家的情感連結。 大屯國小攝影社的生態攝影作品,輸出展陳於北投森永牛奶糖工廠牆面。(鳳甲美術館 提供) 北投拾米屋餐廳裡,也有採集計畫的作品。(鳳甲美術館 提供) 除生態攝影外,2018年的「隱藏的時間:北投在地影像採集計畫II」發展敘事攝影的練習。一位復興高中美術班的同學以北投市場為題材,拍攝同一個攤位開市和收攤後的畫面,熱鬧與空寂感的巨大反差有著強烈敘事性。另一位捕捉豬肉攤老闆揮汗瞬間的同學,在展出時邀請照片裡的主角來觀展,讓這位老闆有了第一次走入美術館的經驗。 影像採集計畫,以館方多年累積的錄像藝術實力與社區交流,啟發了學生的視覺美學潛力,而展覽場地走出美術館,除成功和在地企業培養了合作關係,美術館影響力也延伸到居民日常生活中。 動態展演和靜態展示:傳遞北投生命力 接續,2019年「藝遊味境:北投在地風味採集計畫」以對食物氣味、味覺的想像與回憶,勾勒北投風貌。以食物主題創作知名的藝術家程仁珮,在石牌國小樂齡班舉行系列的擺盤課程,其中一位奶奶回憶起小時候的辦桌,並找來各色魚丸串起她的兒時辦桌回憶,程仁珮將其拍攝下來,成為頗具當代感的攝影作品。在美感之餘,這也是一項關於回憶的擺盤練習。 程仁珮與石牌國小樂齡班共創的作品。(鳳甲美術館 提供) 2020年「北投在地姿勢採集計畫」裡,歸納成「勞動的身體」,「社交的身體」與「表演的身體」三大主題呈現。編舞家林素蓮帶領石牌樂齡班的媽媽們,以退休前的職業為題目創作舞蹈動作;陶藝家彭春榮則讓孩子們以捏陶的方式,呈現對北投的攤商、公園泡腳等勞動身體的觀察;藝術家汪紹綱指導復興高中戲劇班,以重複性的身體語言來呈現自身處境;同時,展覽也呈現文史達人楊燁描繪的北投溫泉浴場、機車快遞等插畫。這些工作坊的成果,最後以錄像、實體展件與在美術館的現場演出一同呈現。 動靜交錯融合的演出展示,讓美術館的展場空間變得活潑,而學員和藝術家的作品共同展出,讓原來喜愛當代藝術的觀眾再度回來美術館,且在學員作品和藝術家之間形成的對話裡,也加深了在地連結性。 復興高中戲劇班在姿勢採集計畫展場裡演出,與後方的陶作形成動靜和諧的展演。(鳳甲美術館 提供) 在展場裡聆聽不同聲景?策展能力的考驗 2021年「聲響談:在地音景採集計畫」中,一間舖設榻榻米的展示空間裡,左右兩邊各放置一組喇叭,其為藝術家澎葉生錄下各種北投的環境聲音,包括防空洞、復興崗捷運維修場和水田等聲音。另個展間則有「一公聲藝術」團隊規劃的工作坊,讓民眾放置自己的餐具在傾斜餐桌上,隨著木球滑下來碰撞發出聲響,有著出奇的效果;而藝術家鄭琬蒨、許雁婷則分別帶領長者與大屯國小師生,訪談居民關於學校與北投的歷史。這些不同區塊的互動與聲音裝置,葉佳蓉表示其展示需注意不造成彼此影響干擾,在細微之處顯露長期以來累積的策展經驗。 本檔採集計畫善用聲音創作,因此在展期間,館方也邀請視障團體用聆聽感受北投。(鳳甲美術館 提供) 一布一腳印:再現個體與集體記憶的採集計畫 今年(2022)「纖知纖覺:在地時尚採集計畫」,延續藝術家作品,和藝術家帶領民眾創作的兩條軸線進行,並以具時尚代表與北投泡湯文化的服裝與布,展現地方的詮釋與記憶。藝術家曾嬿圩帶領長輩以不再穿的衣服結合生命的故事,以纏繞的方式做成布偶;藝術家洪芊珩的作品,則是以北投溫泉旅館欲拋棄的舊毛巾作為創作媒材,使其成為藝術品,巧妙以在地消費特色的素材,轉化成為當代藝術。以舊衣服、舊毛巾來串連地方的記憶外,也呼籲了對有限資源的珍惜;此外,再一次,採集計畫拉入在地企業,邀請在地溫泉業者嘉賓閣、泉都、水都、北投老爺酒店,和於日治時期開業的瀧乃湯溫泉浴場參與舊毛巾捐贈,讓企業和商家共同認識到布對於北投的意義。 洪芊珩利用北投溫泉旅店提供的舊毛巾,重新編織出不同紋路的織品。(鳳甲美術館 提供) 零距離的鳳甲美術館,下一站往何處前進? 採集計畫的成功,其中的關鍵在於,葉佳蓉館長對於地方合作延展出廣闊的想像,並運用展覽專業手法,具有整體性地同時呈現專業藝術家與一般民眾的創作,而展覽空間的選擇,從北投街道、商家到美術館裡,無邊無際。 「如今曾經參與過採集計畫的中學生們進入了大學,回來時會和我分享在北美館、當代館看到的展覽,我發現對孩子們而言,欣賞當代藝術已經是日常,這些美學的養成已經很內化了。」和這些孩子一起進行採集計畫而成長的葉佳蓉,是孩子們眼中的大朋友,而非有距離的館長;這些從小就在美術館展出作品的孩子們,對美術館是一點也不陌生,走進鳳甲就像走進自家客廳般,毫無拘束和葉佳蓉聊著博物館的所見所聞。透過採集計畫的深耕,利用藝術工作坊提升民眾的美學素養,及美術館和社區無距離對話的目標,葉佳蓉顯然已經成功達到。 從策展人轉而成為館長,未來將要著力於更多館際之間的合作,並加強文化平權的落實。對於獨資經營的美術館如何永續經營,並且擴大外部的連結,凡此種種,都是她未來要繼續挑戰的艱鉅任務。 能夠一覽無遺關渡平原的鳳甲美術館,未來的藝術策展、文化平權、永續經營的實踐令人期待。(鳳甲美術館 提供)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來這實踐你的點子!東京都美術館以藝術溝通員擴大公眾參與 【博物之島專文】揭開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人文密碼—李韻儀談多族群共生文化力與策展詮釋
2022/09/2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