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AI時代的普羅米修斯之火:2023博物館開放授權與AI應用國際論壇紀實
作者:高于鈞(國立故宮博物院數位資訊室助理研究員) 傳說中,希臘神祇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將火種帶給人類,讓人們在黑暗中獲得光明,促進了文明與科技的發展,科技巨頭微軟便將其AI語言模型命名為「普羅米修斯」。然而,火焰有時也會危及人類的安全,博物館使用AI技術進行數位創新時,也必須正視相應的風險。 2022年底Chat GPT問世之後,全球都籠罩在人工智慧的熱潮當中。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23年11月24日舉辦「博物館開放授權與AI應用國際論壇」,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包括美國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首席資訊長Douglas Hegley、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台灣微軟首席技術長花凱龍、國立中正大學資工系副教授江振國、外貿協會資深顧問李牮斯等人,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討論AI如何刺激文化藝術產業發展,而博物館又該如何因應這股潮流。 「博物館開放授權與AI應用國際論壇」主視覺(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以AI提高博物館近用性 為何博物館要將有限的資源投入日新月異、變化多端的AI領域中?大都會博物館首席資訊長Douglas Hegley從疫情以來的數位互動經驗中指出,具有故事性的藏品、讓觀眾參與其中的體驗,以及引發情感共鳴的內容,不僅能提高觀眾的參與度,更能造成態度與價值觀的轉變,進而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而AI具有增強博物館參觀體驗的潛力,例如:整合AR和AI的導覽眼鏡,可根據遊客的背景與需求,提供不同的內容,無論是走馬看花的「岸邊玩水型」觀眾,或是期待深度知識內容的「潛水客」觀眾,都能獲得滿足的體驗。 整合AR和AI的導覽眼鏡,將有望提供觀眾精準的導覽內容。(Douglas Hegley 提供) Hegley認為,提高博物館近用性與使用率,是推動數位化的核心目的之一。由於AI具備相對成熟的自然語言翻譯能力,未來可以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以母語更輕鬆地獲取資訊、與典藏互動。此外,博物館可以利用AI的圖像分析能力,快速且準確地產出描述線上圖片的替代文字,再藉由其他軟體轉化為語音,使視覺障礙或是網速較慢的觀眾能輕鬆使用博物館資源。 生成式AI: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魔術師 生成式AI(AI Generated Content )能生成全新的原創內容。2023年3月歌手陳珊妮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合作開發「AI陳珊妮」,以AI技術模擬與陳珊妮相同的音色與唱腔,並且發佈新曲。生成式AI既能扮演當代創作者的分身,也使用人類文明結晶為養分,利用其「數位再生」能力為博物館帶來新的可能性。 外貿協會顧問李牮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隔閡」來形容博物館與AI共創的文化科技內容。他以2020年故宮博物院與台大實驗室合作的「富春印象」為例,該展件以故宮所藏的〈富春山居圖〉 為基底,使用AI科技中的機器學習功能(Adaptive Instance Normalization,簡稱AdaIN),學習莫內、塞尚及梵谷之筆觸與風格,再由人工智慧以歐洲巨匠之畫風重新「繪製」〈富春山居圖〉,期待透過數位科技讓東西方的藝術風格跨時空相互交融,藉此培養美感教育中「風格」賞析的能力。李顧問認為,「富春印象」使文人山水與印象派畫風等兩種大相徑庭的繪畫風格產生聯繫,開創出新的價值。 中正大學資工系副教授江振國老師與團隊共同製作的「機器手臂仿寫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江振國 提供) 中正大學資工系副教授江振國老師則以2018年製作的「機器手臂仿寫王羲之」為例,說明AI技術如何使用有限的文物資源進行「數位再生」。由於王羲之的行草變化繁複,加上傳世的文字數量有限,不足以讓AI完全掌握其字型特色。因此,製作團隊先讓AI從有大量範本的「瘦金體」開始學習,再以此模型學習王羲之字體的結構。經過反覆訓練,AI最終可以王羲之的筆法生成不存於世的書法文字。儘管與原作仍有細微差異,但在結合6軸機械手臂的展演中,幾乎可說是請到王羲之現場揮毫了。 預防「火災」:打造負責任、可信任的人工智慧 AI技術雖能為博物館提供豐富的可能性,但也具有許多風險。Hegley提醒,AI的高效能運算耗費大量電力,可能會造成環境負擔,同時其功能也可能取代部分的博物館工作人員,造成裁員的隱憂。另一方面,Hegley以大都會博物館的館藏為例,指出其數據庫可能存在「歐美為主」、「白人男性優先」的資料偏差(Data Bias),如缺乏相對應的資料處理或脈絡說明,容易造成其輸出結果延續過往習以為常的歐美/白人男性為主體的論述,而缺乏多樣化觀點。 人工智慧帶來了眼見不一定為憑的世界,卻也可能造成虛假消息的擴散。台灣微軟首席技術長花凱龍指出,該公司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AI服務提供平台,已初步提出解決方法,可以將AI平台生成內容的參考來源提供給用戶,也設置高標準的內容審核機制,以阻擋暴力、色情、兒童等敏感內容。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創辦人杜奕瑾則強調,人工智慧必須以人為本、負責任且可信任,並保障人權與隱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開發者應清楚標明開發人員及訓練方法,如使用可解釋的(explainable) 演算法,確保驗證過程可被追蹤(traceable)。應用模型時可被驗證(verifiable),倘若出現問題也可被審核(auditable)。為了保護知識版權,杜奕瑾建議可以建立浮水印概念,在保障原本知識產權的前提下,允許運用畫風或二次創作。 走向下個時代的博物館 AI技術雖然可創造更個人化、即時性的服務,帶給我們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體驗,生成出感動人心的參與式內容,並產生影響力。然而,AI背後的數據偏差、潛在的環境議題與無限生成的內容,無一不危及著博物館本身的使命與價值。而如何針對AI生成的數位內容建立規範或倫理共識,皆是亟需博物館與相關的文化、藝術、科技領域共同思索的議題。 執行編輯:黃淥
2024/03/2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