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儀錶板
電子報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一張綠毯下的博物館-舊金山加州科學院 (二)
作者:周文豪(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 專案研究員) 綠飛毯博物館的蛻變基因 當一枚蛹從背部裂開,一隻紫斑蝶從裂縫緩緩爬出,展開翅膀,令人驚豔又狐疑的是:為什麼那蝶從內到外全然異於數週前的毛毛蟲?答案很簡單:因為紫斑蝶有內建基因群主導這一切的蛻變(Metamorphosis)。 2011年9月17日,我到舊金山加州科學院(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簡稱CAS)拜訪一群老友,全新的樣貌令我深信這博物館也有蛻變基因,在2005-2008年間基因發揮作用,將該館徹底蛻變為「全世界最綠的博物館」或「一張綠毯下的博物館」,值得大家此生走一回。 曾擔任學術副館長、退而不休的友人也在館接待,閒聊中的一句話我仍然印象深刻:「現在館方支持蒐藏研究的力度已不如往昔,聘用學術館員的經費日漸減少,大部分經費用到教育與運營去了。」易言之,這所自然史博物館的價值觀也跟著轉變,只會擁抱標本不放、寫論文發表,已非首要人才。並非學術價值不重要,而是站出來面對群眾成為更重要的考量。CAS矢志要成為研究重鎮,也要在新世紀成為有啟發和想像力的教育場域,其新願景可窺一二〔註1〕。 在二十世紀,CAS曾經是美國四大自然史博物館之一,當時這些館的共同特色就是各蒐藏研究學門在展場都有相對應的展廳,展秀琳瑯滿目的標本陳列、生態櫥窗或造景。1980年代中葉,CAS已從傳統自然史博物館的形式中逐漸脫離出來,展示設計逐步踏上詮釋路線,首推走入式生態造景提供沈浸式的參觀體驗。當時,我曾經在此看到自然史博物館的未來,沒想到再回CAS時,它的呈現竟然完全超乎想像。 「九宮格」的理想空間配置 CAS那張綠色屋頂下覆蓋三個館舍:Kimball自然史博物館(Kimball Natural History Museum)、Morrison球幕星象館(Morrison Planetarium)〔註2〕和Steinhart水族館(Steinhart Aquarium),其空間配置在「三進九宮格」式的區劃裏,展現理想博物館建築的幾項特性:(1)空間組織力求簡明易辨;(2)避免博物館疲勞症狀;(3)展示空間力求彈性;(4)充份的展示、利用額外的空間;(5)裡外雅俗共賞〔註3〕。 加州科學院的展示配置圖。「三進九宮格」的空間組織極簡而易辨。(翻攝自 ray_explores, flickr, CC BY 2.0) 第一進配置已將舊有「加州野地生態(造景)廳」拆除,全面改以服務觀眾的咖啡廳、紀念品商店為主,是療癒疲勞症候的地方。在此空間,也設有「非洲生態(造景)廳」,其有保留歷史遺跡之意,而廳內加上活體企鵝展示,用以關心氣候變遷議題。非洲廳上方則添加一層樓,設置「自然學友之家」、科學教室與志工室,和類似劇場教室的「Forum Theater」,開展願景級的科學教育活動。 從入口大廳直行,進入第二進的中宮格,即本館的中庭(Piazza),這是個多功能的空間。以中庭為中心,拉出一個十字型核心展示空間,全區部分自然採光與空氣自由流通,也是CAS作為「全世界最綠的博物館」的核心區域〔註4〕。 加州科學院的採光和自然通風示意圖。這是CAS作為「全世界最綠的博物館」的核心設計,由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與Stantec Architecture共同設計。(©RPBW) 由中庭往右可走入透明、結合自然光與人造光的「熱帶雨林」半球形溫室;往左可依場次進入密閉、綠色工法建造而成的Morrison球幕星象館。這兩個半球像鎮館神山一般提供最真實的沈浸式體驗,而兩個半球外側各設一個常設主題展,分別是與加州地區息息相關的「演化」和「地震」議題。同樣位於第二進的Steinhart水族館是元老級設施〔註5〕,幾近完全地下化。地面層兩球之間的生態池實與地下層水族館的大型海水槽池相通。水族館有透明拱形道,穿越熱帶雨林底部淡水生態池,可仰觀群魚悠游。地下層的大槽池仍可獲得由屋頂瀉下的自然光,可節省大量能源,再次體現綠建築的精神。 天文館和入館走道邊的海洋生態水域(左)。該海洋生態水域實為地下室水族館大槽池的水面(右)。(周文豪提供) 熱帶雨林淡水魚槽池(左)和水族館的透明隧道(右)。(周文豪提供) 第三進的中宮格是後門廳,其左右建築體為蒐藏研究與民眾互動的區塊,互動設施有兒童探索廳、青年實驗室,重點計畫實驗室等,作為外界理解CAS蒐藏研究的窗口,且透過玻璃窗即能夠看到蒐藏庫設備及內部工作狀況。 後棟建築的重點計畫實驗室(上)和蒐藏庫(下)。透過玻璃窗可以看到CAS蒐藏庫設備及內部工作狀況。(周文豪提供) 綜言之,本館建築基本上是地下一層地上二層,但因巧妙連貫,內部很難明確分層,而是一個屋頂下的整體,以九宮格的配置緊相呼應,也展露綠建築的個性。 邁向世界級的教育場域 我在CAS的短暫停留,一時看不完其豐富的精彩內容,但帶走幾許深切的感觸: 以主題展示取代傳統的標本陳列。 不復見往昔以大量標本鋪陳的陳列式展示,且常設展主題只有「演化」和「地震」兩項,皆為貼近加州人生活的議題,吸引眾多在地訪客。多元的手法與媒材有效強化概念的展現與剖析,或許亦是展示受歡迎的根由。 無所不在的參與與沈浸 所謂的「極具吸引力的(most engaging)、教育性的(educational)、 鼓舞人心的 (inspiring ways imaginable)」,幾乎存在博物館每個角落,例如地下水族館設有淺海生物觸摸區,工作同仁在場引導並說明正確接觸海洋生物的方法;色彩繽紛的熱帶珊瑚礁水族館,有巧妙的設計讓人有不入水而有被魚群包圍的感覺。熱帶雨林展區的動線設計,則可由低走到樹頂層,每一層設定不同的體驗與展示主題,且由工作人員定時攜出鸚鵡與民眾互動,或當蝴蝶停在人體身上時,觸發人的親生命(biophilia)本性;自然學友之家亦備有各類標本供拿握與比對。林林總總的教育活動讓館內充滿教育氣息。 到處有行動演示 不復見往昔以大量標本鋪陳的陳列式展示之後,代之而起的是解說志工推著裝載標本的小推車,或者小心地攜帶活生生的動物,走到人群中從事演示與解說。如中庭一般作為休息或交誼空間,去訪當天卻有教育人員和志工在人群聚集時,展演了一場蛇類秀,鼓動觀眾一起體驗巨蟒的觸感。見志工忙碌地與民眾互動,就像小型的展示主題隨著推車到處遊走,行動式地述說演化的動人故事。 無所不在的參與與演示。水族觸摸區聚集的人潮(左上)、解說志工與標本解說車(左下)、活體解說與互動學習(右上),及參與式學習展示(右下)。(周文豪提供) 服務也是教育 所有博物館的紀念品店、餐廳、咖啡廳越開越大,且已延伸為教育性設施,CAS更不惜拆除製作成本高昂的生態造景廳來成就服務空間。每週四晚上,CAS搖身一變成為舊金山膾炙人口的文化景點,吸引成人度過一個有科學、音樂、雞尾酒的夜晚而少涉足夜店。當白天人群散去,非洲廳、中庭、後門廳、水族館槽池前,都可租賃出去成為婚禮、宴會的場所,視之為民眾的博物館記憶,也是增加收入與存活的重要手段。 註釋: 註釋1: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Our History. 註釋2:此為全世界第七個天文館。 註釋3:漢寶德,1995。對博物館建築的幾點建議。收錄《博物館談片》39-42頁。國立自然科博館發行。台中。 註釋4:Arch Daily: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 Stantec Architecture。Available at: https://bit.ly/3x5dLnK 註釋5:San Francisco Steinhart Aquarium.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新訊】10個實踐永續性的好點子!觀眾在意的永續價值,博物館該怎麼做? 【博物之島新訊】充滿情感的博物館—荷蘭自然生物多樣性中心榮獲歐洲博物館年度大獎
2022/06/1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