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專文

發現不一樣的香港—香港漁農村落的社群藝術展覽
發現不一樣的香港—香港漁農村落的社群藝術展覽
作者/攝影: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香港作為移民城市,歷來吸引大陸鄰近地區的移民,族群的文化亦隨之落地生根,形塑本土的身分認同。然而隨著漁農業式微,長者們惋惜曾賴以維生的傳統技藝面臨失傳危機,亦慨歎鄉村人口外移,使鄰里之情不如往昔。慈善組織明愛社區發展服務和社群藝術機構全人藝動珍視長者的生命故事與鄉郊文史的價值,藝術總策劃梁以瑚博士深入四個地區推展社區營造,鼓勵街坊自發組織團體,由下而上推動村落的永續發展。歷年的成果集結成「樂山.樂水.樂土.樂根源 生活文化展」,分別於2019年7月及2020年1月展出,2020年的展覽由「文化傳承」與「融會貫通」兩個主題組成,可於線上實景觀展。 參展的五個鄉村聚落散佈於香港島、新界東北及離島,包括沿海的長洲西灣和西貢,以及位處內陸的薄扶林、粉嶺龍躍頭及元朗錦田四個地區,原居民諸如圍頭、客家、鶴佬、水上及潮汕等社群的傳統工藝、生活模式與飲食習慣各具特色。展覽透過模擬場景、藝術裝置、工藝作品、文物、文字與影音等表現村民豐富的生活智慧,展品大多由村民提供或與藝術家共同製作,配合在地人的現場導覽,讓觀者走進他們的真實生活。 退休漁民自製婚嫁漁船陣模型,男、女家船隊排列的位置交錯相對,牆上懸掛以魚網製作的魚型藝術裝置。(陳瑋彤 攝影)   村民與藝術家合作,賦予傳統工藝新生 為期數天的展覽曇花一現,卻承載著團隊經年累月的耕耘。藝術家透過社工的網絡深入各村落,從村民身上認識幾近被遺忘的傳統;村民則在藝術家的引導下,成為藝術創作的主體,以別開生面的方式賦予傳統工藝新生。長洲西灣的漁民製作萬用魚網環保袋,以販賣所得支持「長洲西灣文化村」的發展。西貢萬宜和官門兩座漁村因1970年代興建水庫被淹沒,計畫重新連結昔日居民、收集散佚的歷史,並邀請漁農村落耆老舉辦工藝和食品工作坊,拍製中英字幕之口述歷史影片,打破本土文化推廣的語言隔閡。其中,長洲西灣漁民示範漁具製作與使用、海產加工保存與船上生活等。早期魚網以麻加工糅成細繩,需經反複漂白、曬乾、薯莨(天然植物)染色,後期改用塑膠尺網,製作和保存更簡便。   村民開辦活動,傳承文化內涵 每座村落的歷史軌跡迥異,透過不同形式傳承文化內涵,各村落的籌委會彼此交流文史推廣經驗、共嚐傳統美食。薄扶林是三百年歷史客家村落,鶴佬人離鄉背井落地於薄扶林的牧場,從事割草工作,早年居民為袪除瘟疫,以養牛房的禾草和後山的竹子紮作火龍,在中秋舞火龍舉行儀式,世代沿襲成為重要的節慶活動。自2013年村民發起「留住薄扶林村運動」,希望政府在未來的規劃中原址保留城中村,並保育周邊的古蹟,為此竹紮師傅吳江乾與徒弟們創作了屋型龍牌,推廣永續社區的理念。此外,「薄扶林村社區檔案館」也舉辦導賞團,由村民講述自己家園的故事。 薄扶林村竹紮師傅製作之龍牌裝飾。(陳瑋彤 攝影)   粉嶺龍躍頭則自南宋建村,形成圍村稻米經濟文化,計畫拍製《拾圍安歌》紀錄片,紀錄圍村阿婆所經歷的哭嫁婚禮習俗。另外,圍村長者流傳不少方言歌謠,製作了兩張〈傳統圍頭.客家歌謠與昔日鄉村生活誌〉光碟和線上音檔,附有中文歌詞翻譯及註解。客家歌爽勁靈活,反映擇地遷徙的堅靭生命力;圍頭歌則委婉含蓄,善於詠物抒情,以農作物、花鳥、自然景物、節令等入歌。 客家婦女間曾流行花帶編織,繡在涼帽或圍裙上作裝飾,姊妹們以互贈花帶表達情誼,不同圖案的花帶更反映配戴者的婚姻狀況。龍躍頭開辦花帶編織工作坊,其後資深學員也充當導師,讓跨世代的學員以創意演譯傳統技藝,製作現代紋飾花帶、手袋肩帶和手繩等。藝術家則將客家服飾結合時尚元素,邀請觀眾試穿留影。 花帶編織工作坊學員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下,自創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花帶。(陳瑋彤 攝影)   風味飲食體現節慶民俗與漁農產業面貌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民間智慧的體現,也是村民聯絡感情的所繫。鶴佬婦女工作後會以茶葉、炒米、芝麻和花生等製作咸茶(擂茶的一種),一同吃茶、閒聊休息。特色食品往住取材自當地盛產的作物,與傳統民間信仰習俗有關,例如:潮汕人茶粿的紋飾和色彩寓意吉祥。今人生活節奏急促、物質條件較豐裕,傾向購買節日糕點,鄉村居民則享受代代相傳的自家製作,例如:龍躍頭長者就地取材,用荔枝樹枝提煉天然灰水浸泡糯米,做成灰水糉。昔日每逢盂蘭節,圍村婦女則會製作手粉作為小食及祭祀供品,這種白色方塊狀的甜點以糯米粉、粘米粉和花生餡蒸製而成。   除了配合節日慶典,飲食風貌與村民行業也息息相關,例如:從事畜牧的薄扶林村民農曆正月十一設菜茶流水席,供鄉里歡聚聯誼。隨著牧場關閉,菜茶流水席近乎絕跡,本計畫邀請多位菜茶師父傳授烹調技術,重現當年熱鬧的場面。從潮洲人講究精緻的小杯功夫茶和鶴佬人大碗飽腹的菜茶,反映兩者生活形態的不同,前者的閒適與後者的儉樸各具風味。社會普遍視為窮人食材的鹹魚和蝦乾,其實製作工序需配合氣候,蘊含「水上人」順應天時的生活智慧。 策展人以精緻的陳設襯托鹹鮮魚的色香味美。(陳瑋彤 攝影)   「樂山.樂水.樂土.樂根源生活文化展」主題取自《論語》「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一語,計畫發掘、記錄與展現村民依山傍水經年累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可貴的是過程中彰顯街坊友愛相助的精神,讓都市人有機會體驗鄉郊特有的人情味。
202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