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專文

當美術館變身「城市客廳」:  語音導覽作為博物館的公眾參與途徑
當美術館變身「城市客廳」: 語音導覽作為博物館的公眾參與途徑
作者:黃佳玉(阿姆斯特丹大學政治傳播研究所碩士) 這幾年,嘉義市立美術館(下稱嘉美館)進行了一個有意思的嘗試──透過語音導覽,讓市民成為展覽的「詮釋者」。觀眾可以在展場與網站上,連結「寶藏導覽員」計畫,聽見來自市民們的語音導覽: 「大家好,我叫徐信揚,是設備工程師,居住在嘉義市。嘉義有便捷且不壅擠的交通、許多大樹綠蔭的公園⋯⋯我最喜歡的作品是阮英俊的《生存之樹─越南移民花園 No.7》,因為它讓我想到異鄉,再聯想到食物⋯⋯」 「在這次的展覽『天天上演』當中,看到了與我過往體驗截然不同的作品,極具互動性與表演性。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位於一樓,韓國藝術家金範,名為《繪畫〈黃色尖叫〉》的錄像作品。進入展場前先是聽到尖叫聲,透過聲音會在腦海裡想像畫面⋯⋯顯得有些幽默風趣,也不禁讓我笑了出來。這件作品讓我回想起高中時,每週五晚上去畫室學畫的感覺⋯⋯」 2024年嘉美館「天天上演」特展邀請國內外藝術家,透過影像、聲音與裝置,創造沉浸式感知體驗,引導觀眾重新審視日常事物,並透過互動連結自身生命經驗。同時,也邀請市民觀眾透過語音導覽的形式,參與這個幽默、多元而開放的展覽,一同將美術館轉化為「城市客廳」   2024年「天天上演」特展,由國內外藝術家參與,以當代藝術作品呈現日常事物,並連結自身經驗。圖為阮英俊的作品《生存之樹 越南移民花園 No.7》。(圖片來源:嘉義市立美術館) 觀眾可以在app或網站上收聽寶藏導覽員的導覽音檔,並閱覽文字版本及導覽員們的攝影作品。(圖片來源:嘉義市立美術館官網)   走向多元:嘉義市立美術館的語音導覽新嘗試 提到語音導覽,一般人腦中浮現的,多半是專業配音員根據美術館或策展人的專業論述,以優雅的語調詳細介紹藝術家生平、作品特色、媒材與技法,協助觀眾快速了解其藝術史定位與意義。這幾年美術館與博物館更是積極邀請偶像名人錄製導覽,或設計廣播劇的形式增加娛樂性。 然而,嘉美館於2023年起推出「市民版」語音導覽,邀請 20位嘉義市民,以個人的角度出發,談論自己的背景、喜愛的作品,以及作品觸發的事物或回憶。聆聽導覽時,就像是傾聽好友、鄰居分享感想:有人在越南藝術家作品所描繪的家園懷舊意象,想到年輕時離鄉背井的感傷;也有人在藝術家以石頭堆疊出的作品中感到不適與阻礙,想起了看著父親在工地工作的時光。 「天天上演」特展|寶藏導覽員語音導覽   「寶藏導覽員」鼓勵參與者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分享對作品的感觸(圖片來源:嘉義市立美術館官網)   導覽內容貼近個人經驗,但絕對不是隨便、不經思索地表達意見。在「寶藏導覽員」計畫中,負責帶領討論的藝術家張允菡指出,嘉美館持續致力於讓不同的族群能有更多方式靠近、認識美術館,而「寶藏導覽員」就是重要的嘗試之一:由美術館打造一個友善自在的空間,讓市民觀眾打開自身的感性、仔細地貼近作品,並透過語音的形式,與其他觀展者分享。 美術館作為「城市客廳」:拉近藝術與在地的距離 嘉義市範圍不大,嘉美館與居民之間的距離也格外親近。這種「親近感」不只體現在地理位置,更因為嘉美館將自身定位為「城市客廳」,積極拉近與市民的距離。2021年,嘉美館以樂齡與新住民族群為目標,舉辦一系列認識美術館的活動,以藝術視角觀察建物與空間中的小細節。嘉美館進一步思考:如何讓每個走進這個空間的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與藝術對話?於是「寶藏導覽員」就此誕生。   嘉美館希望讓一位觀眾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與藝術對話(圖片來源:嘉義市立美術館官網)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藝術理解方式。嘉美館希望透過語音導覽,讓市民觀眾成為說故事的人,彷彿坐在好友家的客廳,看見一件有趣的作品,在輕鬆的對談中,分享自己的感受與聯想。從2023年的「我們在此相遇」特展,到2024年的「天天上演」特展,在兩次特展的嘗試,讓「語音導覽作為公眾參與途徑」的想像具體成形。 三階段工作坊:多重角色的藝術對話 在2023與2024年的2次「寶藏導覽員」計畫中,嘉美館分別邀請 20 位市民參與「寶藏導覽員」計劃,以三階段的工作坊讓參與者透過「欣賞者」、「評論者」、「創作者」等不同角色的切換,由遠而近地感受藝術。 首先,在藝術家的帶領下,參與者運用感性與創意,挑選自己最有感觸的作品,談論自己有何感受?又聯想到什麼相關的事物或記憶?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藝術家陪伴參與者一起梳理作品與自身感受、日常經驗之間的關係,讓兩者能夠在感性上、核心概念上有所連結,進而讓參與者自在且深入地抒發想法。   參與者分享自己對於作品的聯想(圖片來源:嘉義市立美術館官網)   接著,進入語音導覽的核心練習:好好敘說一個故事。在開放參與者以個人視角詮釋作品的同時,也關注導覽是否可以讓更多人產生共鳴、與作品連結。藝術家在工作坊中鼓勵參與者調整語氣、賦予聲音情緒,也會調整導覽文本,讓故事的細節與內容更加清晰易懂。最後,在第三階段的實作工作坊完成錄音,由美術館上架語音導覽。   工作坊主持人張允菡(圖左)協助參與者錄音。(圖片來源:嘉義市立美術館官網)   這些由市民觀眾親自錄製的語音導覽極富魅力,充滿人情味,許多片段讓人會心一笑。分享給聽者的,不是艱深的藝術史理論,而是呈現藝術創作如何勾動了人們對日常的想像。更重要的是,這些源自日常經驗的藝術詮釋,也豐富了看待藝術的可能性,讓美術館成為可以容納更多生命經驗與視角的公共空間,彷彿在表述:即使不是策展人、藝術家或藝術評論員,每個人對於藝術的感受都值得被聽見。 從協助市民觀眾建立自身與作品的連結,再到透過語音導覽促進觀眾之間彼此分享,「寶藏導覽員」計畫增加了大眾與藝術連結的可能性,讓「語音導覽」成為具有公共意義的參與途徑。由此,美術館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殿堂、或必須嚴肅以對的教室,而產生了新的可能性:讓人們輕鬆自在看見有趣事物的「城市客廳」。 (執行編輯:黃淥)
2025/05/22
想當導覽員嗎?上場前先做這些準備!一起成為展覽與觀眾的人體橋梁
想當導覽員嗎?上場前先做這些準備!一起成為展覽與觀眾的人體橋梁
作者:王怡心(北師美術館 展覽暨教育推廣) 一名稱職的導覽員,就像一位讓人著迷的花衣魔笛手,帶領觀眾輕鬆地進入一個新奇又迷人的世界,一個他們的感官過去從未穿透的地方。導覽員需要具備三種基本的態度:知識、熱忱以及親和力。 —Alison Grinder & E. Sue Macoy《如何培養優秀的導覽員》   感謝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鄭慧倫小姐邀請,向新進志工分享導覽解說員與觀眾互動時應具備的技巧,促使我進一步將北師美術館的導覽員培訓經驗盡量系統化整理,並佐以相關文獻。本文將分為三節循序漸進淺談導覽員上場前需做的準備,希望能給予想挑戰導覽任務的新手導覽員一些幫助。   不分館所的導覽原則 「導覽員」一職最早起源於1907年的波士頓美術館,當時的館長吉爾曼(Benjamin Ives Gilman)在展場擔任「老師兼講解員」來協助教育大眾。不久之後,歐洲大部分博物館也相繼在二十世紀初出現義工解說員。博物館鼓勵導覽員使用展場的文物來教學,而非照本宣科講述。從過去到現在,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皆十分仰賴義工導覽員作為展覽與觀眾之間的橋梁。 而要具備什麼特質才適合成為導覽員呢?首先,導覽員本身要熱愛學習且樂於與他人分享資訊,否則大部分導覽員皆為無給薪的志工,唯有熱愛學習及分享資訊,才會願意付出許多時間、精力並樂此不疲。Alison Grinder和E. Sue Macoy(2006)合著的專書《如何培養優秀的導覽員》提出4點導覽員共通技法: 1. 正確資訊:不論導覽如何精彩,傳遞正確資訊是最基本的注意事項。大部分觀眾可能只會來參觀一次,離開展場也不會再考證資料,導覽員所傳遞的資訊格外重要。 2. 多元資訊:能因應觀眾的年齡、知識、準備程度等,提供不同學習程度的資訊。 3. 充足知識:導覽員準備的知識絕對大於一場導覽所需要的量,才能在導覽中從容運用並回應觀眾的臨時問答。 4. 臨場準備:能將物件互相及重新組合,才能應對各種背景的觀眾和臨場狀況。 上場前每位導覽員皆做了許多準備及研究。(王怡心 攝影)   如果對於如何下手組織導覽內容沒有頭緒,可以參考《如何培養優秀的導覽員》中「導覽的規劃」一節,一場導覽工作應分成三個部分:導覽目標、導覽內容、導覽結尾。在構思導覽目標時,可以先思考哪些是觀眾應該知道的知識,不需貪心地要求觀眾在聽完導覽之後對展覽的認識和導覽員相同,目標可設在讓觀眾理解展覽的核心精神或認識明星展品,導覽內容便可以此目標發展。在導覽尾聲也無須像教師一般測試觀眾的吸收狀況,但可以摘要展覽重點,將觀眾注意力再次導回設定的導覽目標。 1. 導覽目標(開場)➜展覽名稱、核心概念、展覽架構(分為幾個主題或區域) 2. 導覽內容➜依照展覽主題、選件內容(注意:從核心延伸) (1)將新知識和觀眾已知的舊知識連結以取代背誦 (2)仔細描述畫面也能幫助觀眾賞析作品 (3)用畫面說故事/和觀眾互動 3. 導覽結尾➜簡單重點整理、提供相關資訊、展期提醒   從文本到導覽內容 導覽員上場前很重要的功課之一,便是將各式各樣的文獻、展覽作品資料轉化為自己的導覽稿,即便是會統一提供導覽稿的美術館,許多館所的導覽員還會自行組織讀書會,蒐集相關或延伸資料、共同準備導覽內容。北師美術館是由館方安排讀書會的架構及準備教材,透過共讀和相互討論的方式進行。在讀書會的討論問題設定上,會以不論導覽員資歷深淺皆會覺得有趣、有討論空間的切入點,若問題設定太艱澀或有固定標準答案,容易讓參加者產生挫折感。 舉展覽「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讀書會為例,導覽員/志工先共讀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地方色彩」相關文獻,接著討論:你認為日本支持臺展的政治考量是什麼?為什麼日本政府希望塑造臺灣特色?這類有討論空間又可以激發導覽員思考的問題,討論範圍設定小至挑選最能回應問題的藝術家作品,大至研究書寫和展覽之間的關係為何?讀書會不僅有助於導覽員了解展覽,也無形中為下一階段的組織導覽稿鋪路。 北師美術館導覽員讀書會現場,分組座位安排方便中途隨時討論。(陳俐臻 攝影)   組織導覽稿的第一步可以先從導覽時間評估起,在閻鈺臻(2015)〈雖然我不認識你但是我謝謝你—談博物館導覽工作〉一文中,有討論到一場導覽要多久的時間?作者閻鈺臻和導覽員共同觀察及實驗的結果認為:約40分鐘至1小時較為恰當。我也同意這樣的區段是一般較能接受的導覽時間,不過還是會依據場館大小、展覽性質、導覽員風格不同,約莫落在20-50分鐘之間,以符合觀眾預計停留在美術館的時間、體力,以及注意力能夠負荷的極限。不過北師美術館除了配合團體導覽停留的時間外,一般定時導覽並沒有強迫導覽員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會尊重導覽員的決定及觀眾的意願。 上場前的囉嗦提醒 1. 培養說故事的個人魅力、特色 2. 熟悉內容、增加流暢度及自信(相信自己是最了解展覽的人) 3. 調整呼吸,以防邊講邊喘(特別是防疫期間還要加上口罩練習) 4. 隨著群眾調整內容、語速、互動 5. 和麥克風、子母機培養默契 6. 聲音適時抑揚頓挫、加強重點 7. 動線移動流暢、不走回頭路,適時運用展場建築空間 8. 臨場反應(能應對觀眾發問、設想觀眾刻意刁難的解套方式) 導覽的同時也需要管理觀眾的秩序,如請勿越線或觸碰展品。(陳俐臻 攝影)   導覽員無法被語音導覽取代的原因? 通常在培訓的尾聲,我都會向導覽員提出兩個問題:怎麼定位導覽員的角色?導覽員無法被語音導覽取代的原因?對我來說導覽員是連結展覽、作品、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人體橋梁,儘管語音導覽內容能確保絕對正確又清楚,有些設計在離開展場也能繼續聆聽,卻無法像導覽員視現場觀眾的不同隨時調整導覽長度及內容、有彈性地回答觀眾問題、補充額外知識,除了知識的傳遞,導覽員也關照觀眾觀看展覽的過程及回應,這些都是目前語音導覽無法取代的。 導覽員也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能從準備導覽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樂趣,觀眾的回饋也能迫使自己思考更多,一場優秀的導覽不僅僅是口條順暢或內容有趣,更關乎對展覽的理解清晰程度,站在教育推廣的角度,導覽員與觀眾的雙向互動、成長是珍貴的。本文是整理我在北師美術館培訓導覽員期間的經驗,以及向許多優秀導覽員學習到的技巧,由衷希望對想挑戰導覽工作的新手導覽員有所幫助。
2021/09/22
:::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