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大象後腳的反擊!泰國勞動故事的探索之旅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題記者) 座落於曼谷市中心馬卡桑(Makkasan)地鐵站附近的泰國勞工博物館,成立於1993年10月,是亞洲第一家以勞工為主題,並由工會所成立的博物館;在勞動力占比高達六成以上的泰國,有其深遠的意義。博物館建築以鐵路警察局、鐵路工會辦公室改建,展覽內容涵蓋泰國自18世紀以來三百多年的勞動歷史,並以勞動力型態的演進,完整地勾勒泰國近代社會的變動。 展覽以歷史敘事為主軸,強調造成勞工困境背後的社會背景和政治問題,並扣合近代史發展,探討泰國勞工在國際政治因素的影響下如何被犧牲;在批判的敘事角度下,同時以鮮豔色彩及動態雕塑,呈現勞工抵抗壓迫的生命力,讓觀眾反思自由經濟所產生的問題,也能感受到勞工為生存而戰的精神。 展示指出泰國傳統文化長期以「大象後腳」的譬喻貶抑女性地位,強調她們需要承擔重負支持丈夫(前腳),卻難以掌握主導地位的從屬角色,恰如勞工與資方的關係。本文將分析勞博館中的展示策略,來一窺「大象後腳」,如何對資方做出批判性的反擊。 再現戰機陰影下的鐵道悲歌 紅牆黑瓦的平房外,一座雕塑格外醒目,一男一女以雙手奮力推動坦克的巨輪前進,意味著歷史的推進是建立在無數勞工的血汗上,動態的勞工巨輪是博物館的精神標誌,象徵著勞動力的尊嚴。 走進博物館的大廳,即可見頭戴工地帽的鐵製機器人,手捧著一只捐獻箱迎接訪客。出身工運領袖的創辦人Sakdina指出:「勞工博物館是由泰國聯合工會建立,初期受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為了讓大眾了解泰國勞工歷史,本館不收門票,僅以捐獻維持運作。」機器人背後的拱形時光隧道,展示歷年來對勞工運動有所貢獻的重要人物事蹟。整個展場為狹長型線性空間,以時光隧道將展覽分為左右兩個區塊,共七個展廳。往左是歷史脈絡的建構,聚焦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並以泰國勞動力的轉變為論述主軸。右側展區則是自由經濟對勞工的影響與工殤事件主題展。 拱形時光隧道展示勞工運動領袖及勞運史。(陳佳汝 攝影) 左區有五個小展廳,說明泰國勞動力發展主要的三個轉折時期,包含古代奴隸制度解放,到二戰後的經濟衝擊等影響。泰國自素可泰時期(1257至1436年),社會結構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兩個階級,平民和農民必須為統治階級無償勞動。 而近代第一次勞動制度的轉變始於1855年,拉瑪四世(1804至1868年)在西方殖民勢力不斷擴張的壓力下,意識到對外開放之必要,於是引進中國苦力,也是泰國有償勞動力時代的開始。早期中國苦力多從事人力車伕、剃頭師傅和修築鐵路等工作。展覽透過地圖展示他們的遷徙路線,並以黃包車和剃頭座等謀生工具呈現他們的生活樣貌。 更特別的是,也展出與苦力生活印象有所差異的精緻中國家具,如細雕梳妝檯、青花瓷枕和刺繡織品。透過這樣的展示策略,不僅表達了對勞動者原文化的尊重,也致敬他們對泰國發展的貢獻,進一步重新肯定這群勞動者在歷史中被忽視的文化價值和尊嚴。 中國苦力的謀生工具黃包車和剃頭座。(陳佳汝 攝影) 展示中國苦力生活中的精工藝術品。(陳佳汝 攝影) 展覽點出第二個轉變點是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國王,1853至1910年)於1905年廢除奴隸制度,此時勞動人口全面解放,是泰國進入民主化的一大關鍵。展櫃上方展示朱拉隆功國王雕像,下方以模型呈現上萬勞工參與運河修築工程,以並陳的方式呈現朱拉隆功國王帶領工人,共同改變社會結構及其對泰國的影響。 朱拉隆功國王執政時期,泰國正式進入民主化,推動公共工程的改革,因此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陳佳汝 攝影) 左側第五展區聚焦二戰軍事武力對勞工的影響,也是第三個轉折點。展區裡一台軍用戰機破壁而出,以戲劇性的展示手法,讓人深刻感受軍事強權的入侵感。而下方的模型,再現二戰期間苦力和戰俘為日軍運送戰略物資、修築泰緬鐵路的場景。這些渺小的鐵路工人模型,在軍國主義的戰機下顯得苟延殘喘。透過這種對比手法,諷刺勞工在軍事強權下的艱困處境,同時以戰機隱喻資本主義發展下被犧牲的勞工生命,為後續的展區主題進行鋪陳。 二戰期間日軍動用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的戰俘,以及來自爪哇、越南和大量中國苦力建造泰緬鐵路。由於壓縮工期,使得工人面臨著過勞、疾病和死亡的威脅,據估計死亡人數高達25萬人。(陳佳汝 攝影) 大象後腳的覺醒:女性勞工的抗爭 右側兩個展區展示冷戰及新自由主義經濟對泰國勞工的影響。冷戰時期,泰國軍政府為了創造有利資本家的投資環境,全面打壓勞工權益,是勞工的黑暗時期。第六展廳分別展出女工、童工和非正式勞工三個議題,以及工殤事件。整體展示強調事件之間的前因後果以及社會脈絡,有著引以為鑑的作用。 展示標語強調女性在勞動史中的重要性:「勞動者是世界的建設者,這個世界一半是透過婦女的努力而建造的!」儘管女性勞動力是泰國發展的關鍵,並以廉價勞力為國家創造巨大的價值,然而傳統社會的性別觀念卻將女性貶抑為附庸,以「大象後腳」形容其從屬角色,認為丈夫是指引方向的「大象前腳」,將女性束縛在家庭中。在這樣的背景下,1992年女工工會成立「女工整合小組」開始推動90天帶薪產假的法規,標誌著女性爭取提升勞動權益的行動,也是大象後腳為自己邁出的一大步。 歡樂電影院歌頌革命戰果 此外,展覽也揭露資本企業導致的悲劇與工人的反抗。其一是卡達爾(Kader)玩具工廠大火,造成188名工人喪生。另一個是知名的Hara牛仔褲為了擴張企業,不斷降低勞工薪資,最終引發工人罷工。他們不僅佔據工廠,還自行出售股票募資,購入原料持續生產,成立「工人團結工廠」。展牆展示當年「工人團結工廠」生產的牛仔褲,並以紅色霓虹燈管裝飾,象徵著工人團結的榮耀。 1993年卡達爾玩具工廠因未使用防火材質,在安全門通道堆滿雜物,致使火災發生時,工人不得已跳樓逃生,造成死亡悲劇。(陳佳汝 攝影) 中泰企業Hara牛仔褲於1975年10月在choking Saechua的領導下決定罷工並佔據工廠,自行生產,以反抗薪資剝削。參與者多數為中國裔女工,在暴力鎮壓後,面臨法律的追訴。(陳佳汝 攝影) 「十月電影院」則以歡樂方式呈現1973年的10月革命,學生和民眾示威反對自1958年以來所實行的軍事獨裁,相關報導貼滿牆面,並以電視播放革命影片;電影院外牆以三色國旗作為裝飾,上方是彩色霓虹燈,以絢麗手法歌頌人民的反擊。 「十月電影院」呈現1973年的10月14日持續到1976 年的革命,學生和民眾示威反對自1958年以來,沙立・丹那拉(Sarit Thannarat)所實行的軍事獨裁。(陳佳汝 攝影) 此區也展示泰國獨特的職業:職業拳擊手,以及卡車司機旁負責觀察後方來車的「卡車男孩」。隨著倒車雷達的發明,卡車男孩已不復存在。而展牆上一座頂著天花板的人像雕塑,象徵勞工是撐起國家、社會的鼎天之力,這樣的雕塑手法雖然非常傳統,但使用單色泥塑對比鮮豔的展示,更強化了視覺的張力。 大卡車展示過去特殊的勞工職業:卡車男孩,坐在司機座旁協助注意後方來車、倒車等,他們也是未來的司機。(陳佳汝 攝影) 展出優秀的拳擊手事蹟,可掃描QR code進一步了解相關內容。(陳佳汝 攝影) 抵抗壓迫、呼喚變革的勞動樂章 令人亮眼的第七廳展示了工人創作的勞動歌曲,這或許是亞洲唯一以工人歌曲為常設展的勞博館。展區以勞動者的藝術創作,呈現他們反抗壓迫的精神力量。除了展示傳統樂器、相片、樂譜外,也紀念了為此犧牲的創作者。如空間中以傳奇的「生命之歌」樂團Kharavan的鼓組為精神宣示,周圍以代表熱血的紅色展櫃陳列重要的創作者,包含1975年工人團體所成立的表演藝術團體,以及1993年由女工成立的女子樂團,皆記錄了勞動歌曲所發揮的作用。 「生命之歌」樂團發展成為工人為自由、正義而奮鬥的聲音,並在1950年代廣為流行。(陳佳汝 攝影) 博物館目前未受泰國政府的補助,其員工皆是退休的工廠勞工。由於經費短缺,難以進行人員培訓、推廣活動或是舉辦特展,也無法提供英語導覽及相關諮詢服務。但其獨特的批判性視角與完整的脈絡,讓參觀者可以深入了解泰國何以為今日的泰國,及勞工們如何向資本社會做出強悍的反擊。
2024/11/2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