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專文

再現搖擺年代下的女權意識:瑪莉官時尚革命展
再現搖擺年代下的女權意識:瑪莉官時尚革命展
作者:陳佳汝(博物之島特約記者)、葉庭君(義大利Istituto Marangoni策展管理碩士、藝文工作者)、葉家妤(博物之島專任助理) 「時尚是世界的一部分,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它們(衣服)反映了時代。」——美國紐約流行設計學院(FIT)博物館館長/時尚歷史學家Valerie Steele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世界巡迴展繼第三站紐西蘭奧克蘭美術館展出後,亞洲首站即在臺灣。臺北市立美術館曾於2005年首度引進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簡稱V&A)「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的時尚生涯」回顧大展;今年5月再次受V&A邀請,以1960年代英國知名時尚設計師瑪莉官(Mary Quant)的創作歷程為軸線,展出其職業生涯發展與1955年至1975年間的代表作品、檔案原件與影像等,完整呈現瑪莉官如何創造並定義往後數個世代的時尚風格。 特展模擬瑪莉官在倫敦的第一家服飾店,作為展場入口。(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讓我們一起搖擺於1960年代 整體展覽定調在時尚革命展,不難看出意圖藉由設計展呈現時代變動的翻轉意義,回溯60年代的女性,如何在一場時尚的變革下,一步步走出新時代的女性精神。 由美術館地下樓往展場入口的方向走去,映入眼簾的是以瑪莉官(Mary Quant) 於1955年與朋友合夥,在倫敦國王路街角開業的第一家實驗性質的精品服飾店「芭札爾Bazaar」為原型復刻。進入展場前,館方也放置具設計感的速寫本供觀眾領取,並提問「你喜歡它的原因?」「你認為瑪莉官設計的這套服飾,可能反應了當時社會中的什麼想法或趨勢?」鼓勵觀眾觀察與速寫展品;而導覽手冊則刻意以當年服飾店的提袋做造型,這是北美館特地為了本次巡迴展專屬的設計,各種巧思都企圖引導觀眾思考瑪莉官的設計內涵。 取自瑪莉官服飾店的提袋樣式,設計成北美館導覽手冊。(葉庭君 攝影) 展覽提供觀眾邊參觀、邊紀錄的速寫本。(葉家妤 攝影)   在展場設計上,則以傳統人形模特兒陳列服裝,然而無論是在膚色、髮型與動作上,皆帶入了瑪莉官設計的精神,如筆者認為模特兒包含了黑色、灰色、白色等不同膚色,彰顯瑪莉官企圖翻轉白人主流美學的觀點;或者以地上打滾之姿、邁開大步伐現身的模特兒,也顯示她不願女性服裝屈服於社會規範的態度。此外,搭配色彩鮮豔背景的服飾櫥窗裡,一個人型模特兒牽著一只龍蝦散步,以遛蝦取代了遛狗,及Z字型、不規則形式的參觀動線,皆提升活潑的時代氛圍與敘事。 展件以肢體不受拘束的模特兒演繹,讓人保有自由的精神。(葉家妤 攝影)   展場規劃依照時間序列,分為六大區,從瑪莉官的草創時期,到如何走向國際品牌,以及70年後的重大轉變。瑪莉官活躍的1960年代西方,正是一個急於解放的年代,經歷戰後十餘年的重整,人們需要新的能量以一掃戰後陰霾。新浪潮電影、搖滾樂、摩德族的崛起,整齊服貼的馬桶蓋髮型和休閒西裝,接續搖擺年代以來的輕鬆氛圍,加上服飾革命,烘托60年代成為一個歡樂的大派對,而這場派對的關鍵主持人就是迷你裙之母——瑪莉官,偕同流行音樂天王披頭四,一起寫下西方流行文化的黃金年代。 迷你裙展件。(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雌雄同體?大膽挑戰性別界線 另外,瑪莉官於1963年在倫敦希爾頓發表的「City Girl」系列,穿上短裙的女孩就是青春無敵,短髮與短裙代表了年輕人追尋自由的反叛。瑪莉官讓女孩們徹底擺脫了高級訂製服的約束,讓行動上變得自由而解放。這是她的重要革命,她以時尚解放了女性。因此瑪莉官說:「可可.香奈爾討厭我,我想我知道理由。」 她也將短裙的風格延伸到連身洋裝的改良,如展示禮服的區域,及膝的短洋裝既保留了女性的優雅性感,也不妨礙行動;讓當時的女性可以穿著同一套洋裝,白天上班,晚上就直接參加派對,無須回去換衣服,行動上的便利帶來了真正的解放。 展區裡,男性西裝條紋的女性套裝顯得特別性格,這是她著名的另一項時尚革命——打破傳統性別框架。她將屬於男性服飾的花色和布料加入洋裝設計,並且使用非女性化特質的模特兒,其中最具話題性的是名模崔姬,以其瘦小男孩般的身材,穿上具男裝風格的背心並打上領帶,是體現瑪莉官塑造雌雄同體新美學的最佳代表。而瑪莉官自己本人陽剛俐落的包柏頭和個性褲裝,也親身實踐模糊性別界線的趣味性。 瑪莉官翻轉性別的服裝設計。(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黑人新美學,為膚色平權發聲 她在性別上的革命不只於此。展場中一件名為「英格蘭銀行」的作品,引人費猜疑。展覽承辦人簡正怡助理研究員說明:「瑪莉官將一般用來製作男性正裝的帥氣斜紋布,運用於有著放大領片和袖口的漂亮洋裝。這件洋裝與同系列的其他洋裝款式一樣,以歷史悠久的英國金融機構命名。而「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做為女性洋裝的名稱似乎特別地諷刺,原因是當時大部份女性若沒有男性親屬的書面同意,其實無法開辦自己的銀行帳號。」 諷刺地以「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命名的服裝作品。(葉家妤 攝影)   她將時尚視為傳達新態度與想法的管道,其革命的終極點都在於人權的實踐。她以工業化生產打造便宜成衣,就是希望人人都能享有時尚的權利,因為時尚不分階級。此外,她也是開先河啟用非裔有色人種為模特兒的設計師之一,黑亮的膚色,搭配鮮豔色彩的配件和彩色厚絲襪,成為一種獨特的黑人美學,扭轉了一向以白人美學為主流的價值。瑪莉官啟用非典型模特兒所創造的非典型美學,再一次的,以時尚作出堅實的一記革命,為膚色平權作出了美麗的宣言。 瑪莉官邀請非裔模特兒Kellie Wilson,演繹色彩明亮的襯衫與短褲。(© Duffy Archive)   偌大展場裡,以PVC材質做成的鮮豔雨衣和與長筒雨靴格外顯眼,讓女性在多雨的英國也能夠保有行動的便利,並且兼顧美麗,新式材質的運用,不但前衛搞怪,也解決了生活上的不便,持續影響今日的時尚界。展區紀錄片裡,瑪莉官說道:「服裝的重點就是要讓你會被注意,讓你看起來性感,讓你感覺良好。」影片裡,短髮俏麗女孩穿著短褲短裙蹦跳嬉鬧前進,不時舔著棒棒糖的模特兒走秀,都是瑪莉官打破傳統伸展台的一種方式,她的自由與奔放,結合當時的音樂和舞蹈,塑造了輕鬆而解放的60青春;而展場如能播放當時60年代的西方搖滾樂,將更能體現創作與時代精神。 展場裡呈現的「短吻鱷魚牌」雨衣。(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大家的瑪莉官:民眾參與的展覽 展覽尾端,一張張舊照片影像交替呈現於一面長型的數位影像牆,展出V&A策劃發起的「WeWantQuant」活動,公開徵集穿著瑪莉官衣服的個人故事、回憶和照片。活動獲得民眾熱烈嚮應及參與,且除了照片之外,部分民眾甚至主動向展覽出借服飾配件,使眾多女性珍藏數十年的記憶,化為展品與影像呈現於展場裡。透過公開徵集的活動,V&A博物館集體重現了眾人的流行文化。 從未標榜女性主義的瑪莉官,在作品裡卻真正落實了女權的實踐,讓女性不論是外觀、行動和精神上,都得以掙脫傳統加之於女性的綑綁;而展覽也呼應這樣的精神,讓所有參與的女性都能在展覽中呈現她們的美麗與自信,以一種全新且生機勃勃的語言,展現大家的瑪莉官。 「WeWantQuant」活動數位影像牆。(葉家妤 攝影)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衣櫃裡裝的不只是時尚,也是身體、生活和歷史的樣貌
2022/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