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儀錶板
電子報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水底考古學的進展與難題:斯德哥爾摩VASA古戰艦博物館
作者:劉德祥(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夏日,漫遊於北歐五國之一,瑞典的首都-斯德哥爾摩,簡直就是一種享受。除了氣溫宜人,太陽到了晚上九點多依然不肯下山,人們依然寫意享受著各種戶外活動。事實上,斯德哥爾摩市雖然僅約兩百多萬人口,卻有著70多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正如其他都會型城市般,這些博物館的類型十分多樣,包括了我們熟悉的歷史、文化、自然史、音樂、科技、設計、人類學等。 其中,VASA古戰艦博物館(VASA Museet)設立於1990年,是座展出一艘在十七世紀沉沒,經打撈、修復後的古戰艦博物館,在分類上應屬考古類型博物館。筆者選擇介紹這座博物館的原因是,這艘古戰艦從規劃設計、建造到首航,其故事充滿了戲劇性;其次,VASA博物館在公開展出後十年,在眾多事先未知的保存知識中,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崩塌危機,因此對博物館界在保存科學實踐上,特別是水底考古學領域,有重大的啟發性和參考價值。 17世紀的瑞典,在政治上受到天主教和德國皇室的威脅,不難理解當時的國王Gustavus II Adolphus欲建造一艘超級軍艦的殷切,以展現瑞典皇家海軍的實力。1628年,VASA艦終於建造完成,並於8月10日進行下水禮與首航,卻在成千上萬的圍觀者面前,航行不到一海里時便傾斜和沉沒。國王下令調查船長與造船廠,最終無任何人因這事故而坐牢。隨後雖然曾有幾次的打撈作業,但成果皆不顯著。 拯救VASA:喚醒沈睡三個世紀的戰艦 1956年,潛水人員透過檔案文件研究,得知VASA戰艦的沈沒位置。經過詳細的打撈規劃,1961 年4月24日,在海底沈寂了333年的VASA艦,終於在斯德哥爾摩港重見天日。世界各國主要媒體爭相報導,瑞典電視臺更是史無前例的進行即時現場轉播。瑞典的電視機幾乎被搶購一空,似乎大家都在等待 VASA艦再次浮出水面的一剎那。不過,等待的人同時也擔心這艘木製軍艦,經過三百多年浸泡在海底,會不會有解體的可能?由於長期處在海底缺氧的髒水中,有助於延緩船隻的腐蝕,且協助打撈的瑞典皇家海軍船塢離就在沈船地點附近,一切技術支援十分便利,使最終浮上水面的VASA艦相當完整。 打撈成功後,遇到的首要挑戰為如何讓船身乾燥,且不會使船身的木材裂開,這是過去大家沒有的經驗。後來,暫存單位採用了當時最新的聚乙二醇(PEG, Polyethylenglycol)木材保存技術,以PEG取代木材中的水份,並強化已接近中空的木材細胞壁,藉此鞏固木材結構與應力。VASA艦可能是博物館保存史上最大的物件,為了確保船隻的完整性,保存工作需每天向船身噴灑 PEG液數小時,並持續17年才告一段落。另外,緩慢的乾燥歷程也花了9年之久。至於艦上的小型文物,則直接浸泡在 PEG液中處理。 經過二十多年的修復工作後,瑞典政府決定在原海軍船塢附近建立一座博物館,以展出修復後的VASA古戰艦。博物館的建築外觀設計納入古戰艦的元素,具強烈的標識性,並於1990年6月15日對外開放。VASA戰艦的傳奇故事相當吸引人,博物館也很快成為斯德哥爾摩市一重要的旅遊景點,每年吸引八十多萬人參觀。 VASA古戰艦博物館鈙述一艘軍艦坎苛的故事,相當有戲劇性,吸引相當多人前來參觀。(劉德祥 提供) 足足有七層樓高的VASA古戰艦是博物館內的重點文物,其餘還有許多被拆解下的戰艦裝飾木雕。這些帶著文藝復興晚期和巴洛克藝術風格的木雕,是由幾位移民瑞典的德國和荷蘭大師級工藝師共同完成。由於當時的國王,致力於帶領人民對抗強敵而被喻為「北方的獅子」,所以船頭和大炮上不乏怒吼獅子的雕像;其他木雕造型還包括了天使、惡魔、戰士、樂師、帝王和神像等。博物館為了保存戰艦,館內環境條件控制在60%相對濕度和溫度20攝氏度,照明也只有50流明,雖然進入博物館後會令人感到十分昏暗,但也體現館方保護文物的用心。 體積龐大的VASA戰艦,從旁邊觀眾身高比較可見一斑。(劉德祥 提供) VASA戰艦上安裝了許多人物木雕品,角色十分多元。這些重建木雕作品呈現當年的風釆,十分引人注目。(劉德祥 提供) 為讓觀眾一睹戰艦原來色彩華麗的風貌,VASA戰艦旁展出一艘等比例的縮小模型;另外,博物館各樓層也有情境式展示,利用模型與原尺寸人形呈現船上的生活樣態。此外,這艘雄偉的超級軍艦沈沒的原因一直讓大家好奇,所以館內設有多台互動式展示,以物理學原理說明VASA沈沒的原因,知識性十分豐富。VASA戰艦從發現、打撈到修復與固化過程相當有可看性,且博物館多方面利用比例模型說明,從鋼索如何放置到一步一步將VASA打撈浮出水面。當然,展示少不了當年潛水夫穿過的下潛裝備,也相當吸引人。 展場中的VASA戰艦比例模型,模型復原了沉沒前VASA戰艦繽紛的顏色和多樣的裝飾雕刻,十分華麗。模型也清楚看到艦身側面大炮的位置和金箔獅頭掀蓋,由此足以想像建造VASA戰艦工藝上所花的心思。(劉德祥 提供) VASA戰艦博物館也以比例模型說明從海底打撈作業的過程,模型製作十分精緻相當吸引人,對想多了解打撈過程的人來說,非常有參考性。(劉德祥 提供) VASA危機再現:一顆不定時化學炸彈! 可是開館後十年的2000年夏天,保存人員發現 VASA 艦部分木質樑柱表面上,出現了白色的粉狀物。在研究人員深入了解後,發現木材內部,存在事先未知的化學反應下產生硫酸。面對體積龐大的 VASA 艦,採用哪一種檢測方法及後續有效的解決方案,對保存人員而言的確是一大挑戰。甚至美國《科學》(Science)期刋更以「瑞典絶望地尋求協助拯救著名的戰艦」為題報導這事件,足見其嚴重及緊迫性。 後來瑞典和美國的科學家利用最新的分析方法,從船身表面和內鑽10公分的取樣進行分析。綜合各項分析結果,顯示這艘擁有1萬4000平方公尺表面積的VASA艦,每一片木材中均含有不同氧化程度的硫。研究人員估算,以VASA 1,210公噸的排水量來看,如果木材中所有的硫全部被氧化的話,至少會產生5公噸的硫酸。硫酸將會侵蝕木材中的纖維,這種情形就像是從船的內部往外「溶解」。讓人憂心的是,沒有人能確定到底需要多久,VASA艦的情況將會惡化到無法修復的地步。這時的VASA艦已有多處木材的pH值低於2.0,到了2002年7月,受影響的部位已增加到九百多個。難怪 《自然》(Nature)期刊在報導這項研究發現時,更以「不定時化學定時炸彈」來形容VASA的狀況。但問題是,那麼多的硫酸是從哪來的? VASA戰艦在公開展示後十年的2001年,船身木材多處出現白色粉末,經分析後確認為硫的化合物,並估算整艘軍艦含有超過5公噸的硫酸,隨時有瓦解的可能性,被當時學術界喻為「不定時化學定時炸彈」。(劉德祥 提供) 危機暫時解除:阻止酸化反應 從保存的角度來看,這是不可怠慢的問題,因為除了硫酸會加快木材的分解外,新形成的硫結晶會膨漲,並會在木材裡向四周擠壓而對木材產生撕裂的傷害。為立即控制情形的惡化,博物館採用的短期策略包括更新環境控制設備,以維持較低的室溫,緩和木材中的化學反應;其次,博物館也噴灑碳酸鹽或碳酸氫鹽等化學劑以中和硫酸。不過這種處理後的改善只是短暫的,船體表面的酸醶值在幾個月又開始下降。後續研究顯示,促進這硫酸化反應是船身生鏽鐵釘所釋放鐵離子所導致,博物館發現阻止鐵離子持續釋出是唯一一勞永逸的做法。於是博物館計劃以惰性材質如鈦或碳纖維釘子,更換VASA戰艦上900多根的鐵釘。至於已存在木材中的游離鐵離子,保存人員也採用化學穩定物將鐵離子固定形成複雜的化學結構,以阻止酸化反應。至於硫,這一切危機的源頭,又是如何大量存在船身的木材中呢?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硫最有可能是在海底缺氧的環境下,厭氧菌在還原海水中的硫酸鹽時產生硫化氫,並滲透在木材裡,接著硫化氫逐漸在木材裡轉換成硫,這些隱藏在木材深層的硫後來在展示期間,和空氣中的水形成了硫酸,這一切都是保存人員事先沒有預測到的。 *** VASA 戰艦保存過程紀錄 *** VASA戰艦的啟示:留在海底還是博物館裡? 首先,對VASA戰艦而言,成功的打撈、修復和展出當然呈現了現代科技的進步,但付出的代價,包含時間和金錢都相當大,並非一般國家政府所能負擔。可是假設當年不打撈VASA戰艦,今日斯德哥爾摩港囗水質變好,其木材有可能就逐漸被分解,一個人類重要歷史文物從此消失。易言之,保存與否?實為兩難。事實上,VASA戰艦的保存與展出已成為水下考古研究的經典案例,對後來進行類似計劃的執行有絕大的參考價值,中國近年來進行的「南海一號」南宋海上絲路沉船便是一例。不過,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當發現了沉船,等必要的考古研究結束後,船身就讓它留在水底吧!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新訊】新加坡政府結合民間基金會 重金購藏古沈船文物展現文化強國雄心 【博物之島新訊】見證修復的力量!貝魯特大爆炸受損之古玻璃器皿將由大英博物館修復
2022/09/0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