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專文

青年協力策展,與土地連結:開箱臺南市立博物館(下)
青年協力策展,與土地連結:開箱臺南市立博物館(下)
作者:謝仕淵(臺南市文化局局長) 臺南這片土地上,有著臺灣最早發展的城市,具有超過400年的歷史特殊地位及文化深度。2023年12月重新開幕的臺南市立博物館(以下簡稱「南博」)不僅透過常設展呈現「我們的歷史」,也舉辦特展開啟新議題的討論,呈現臺南文化與常民生活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經過多方諮詢,南博逐步設定出特展的議題:以「生活誌」系列展覽探索臺南生活的多元面向,關注以人為核心的豐富生活經驗;以「觀世界」系列展覽關注臺南與世界及異文化相遇的課題;以「地方史」系列展覽探討地方社會的互動與運作機制。最後,「未來式」系列展覽則關注各種當代議題,包括文化保存與文化創意行動等,呈現對未來的期待與想像。 自造臺南歷史:開箱臺南市立博物館(上) 生活誌系列特展「𥴊仔‧雜貨‧店」入口意象(圖片來源: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臺南市立博物館)   開幕特展「𥴊仔・雜貨・店」 重新開幕的南博,舉辦生活誌系列特展「𥴊仔・雜貨・店」(展期:2023.12.22 ~2024.06.02)。展覽以雜貨店為主軸,透過「老雜進化論」、「商品中的臺南」、「自己的CEO」、「地方記憶的買賣」等議題,從日常生活切入,嘗試翻轉雜貨店的印象,不再將其視為不合時宜的陳舊產業,而是認識人群與地方的入口。 展覽探究雜貨店這種販售品項既雜且多的自營零售店,如何滿足不同人群的購物需求,成為在地資訊的重要傳遞節點。而每間雜貨店都有其獨特之處,可以從商品中窺見全球化對於地方經濟的影響,了解在地產品如何靈活地以雜貨店作為銷售網絡。另一方面,雜貨店中有不少女性經營者,她們不但是獨當一面的老闆,更同時相夫教子、身兼母職。以雜貨店作為切面,可以觀察這些女性如何在兩種身分間轉換游移。 展覽呈現女性經營者的工作經驗與身份轉換(圖片來源: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臺南市立博物館)   雜貨店作為至今尚存於臺南各地的基層商業機制,以此作為特展主題,可以發展出對於臺南社會多元性的整體觀察,更重要的是,也得以邀請各地的市民朋友共同參與實作。博物館在轉型之初,便決定採取協作方式,自2020年起邀請志工與學生參與雜貨店調查,幾年來,共有超過十個學校的學生參與了這項計畫,探詢臺南37個行政區的雜貨店。透過實作策展課程,將公眾協作成果納入特展,成為與市民共構的展覽。對於臺南的新生代而言,調查成為重新認識附近雜貨店的契機,使他們反思臺南這塊土地與自己的關係。在年輕學子的記錄與觀察之下,也讓臺南的文化魅力,被賦予一些當代的新視野。 「𥴊仔‧雜貨‧店」特展一隅(圖片來源: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臺南市立博物館)   協力機制的構建與開展 協力與自造是「南博」博物館方法的核心。在休館期間,南博發展出「南博特調員」與「客座策展人」等兩種方法,讓協力精神化為持續運作的機制。首先,南博透過「南博特調員」的行動,從2021年開始與志工、高中生、大學生合作,經由課程引導參與者探索議題,以小而美的微型展示箱為載體,共同完成策展行動。過去三年來,南博曾經以館藏文物、雜貨店、教育史乃至於原住民等議題進行策展,並在高中與大學、博物館節、社造成果展等不同的平台中展出。前述開幕特展也正是南博特調員共同努力的成果。 「開箱臺南」南博特調員以微型展示箱為載體分享調查成果(圖片來源:臺南市立博物館)   如果說,「歷史建構」是一段協商、對話並共尋未來的歷程,南博特調員就是重要的協力機制,藉此建構多元文化,引導公眾協作、開放詮釋,推動歷史公共化,同時也讓參與者建立起跟社會與土地之間更緊密的連結。 玉井工商學生化身南博特調員,從不同角度認識淺山家鄉(圖片來源:臺南市立博物館)   其次,臺南人文薈萃,許多學者及民間專家針對不同的文化領域做出豐厚的研究。南博透過「客座策展人」的機制,邀集臺南各領域的專家參與,將研究內容以易於理解的方式,轉譯並分享給社會大眾。2022年,南博首次邀請文史研究者張耘書擔任客座策展人,以工藝為題,推出「臺南藝宿私藏櫃」微型展示,並於六間在地民宿展出,呈現臺南常民生活軌跡。 「藝宿私藏櫃」民宿老闆化身策展人分享臺南在地知識(圖片來源:臺南市立博物館)   在策展的過程中,專家透過展示腳本的撰寫,向大眾提供專業的知識觀點;而博物館則藉由展覽,形構出多元立場。換言之,「客座策展人」建立起「一起發聲」的管道,讓館外的歷史研究社群共同參與策展行動,而博物館因此成為一個開放的平臺,豐富對臺南歷史的認識。 南博的願景 2024年正值「臺南400」之際,對文化古都臺南而言,其文化願景不僅是守舊與復古,而是在豐厚的歷史與文化基礎上開展社會對話,進而形塑城市的文化特色,強化市民的認同感,共同探究城市的未來。因此,重新開館的「南博」,應思索如何依靠博物館實踐來追求城市願景,這必須依靠博物館技術產生實質的作用,涉及典藏研究與展示教育等博物館技術的開展,也是博物館前後台如何搭配運作的基本功。 再者,南博重視協作、對話等參與性價值,與當代博物館定位為社會溝通平台的理念相互呼應。南博強調每個人都是文化古都保存歷史與文化的一份子,而不同社群是過去歷史活動與當代歷史建構的主體。應讓過去與當代彼此呼應,並且強調人在其中的能動性,進而在博物館技術成熟的條件下,共同推動城市文化願景的實現,讓「南博」成為一座具有社會行動與議題論述等能力的博物館。 (執行編輯:黃淥)
2024/04/15
自造臺南歷史:開箱臺南市立博物館(上)
自造臺南歷史:開箱臺南市立博物館(上)
作者:謝仕淵(臺南市文化局局長) 歷經兩年多的整修,鄭成功文物館於2023年12月22日以「臺南市立博物館」(以下簡稱南博)之名重新開館,定位為「南博」系統的本館,與臺南左鎮化石園區、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等館舍組成博物館系統,共同演繹臺南文化的多元面貌。 南博系統具有多重的時間尺度:臺南左鎮化石園區展示了自然史長時間的演化,如何影響臺南沿山區域的風土與人文條件;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則見證了臺南在現代化的脈絡下,如何與世界共時,演變成為現代都市。而南博系統對於「現代」的想像並非單一或線性,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具體地展現出現代治理與傳統社會的碰撞。   臺南市立博物館館群,左上為臺南市立博物館,右上為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左下為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右下為臺南左鎮化石園區(圖片來源:臺南市立博物館)   南博系統是一個持續擴展的博物館系統,體現了對於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其經營管理則彰顯博物館技術如何整合資源並提升效益。在行政規劃上,南博為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所屬的二級機關,其他縣市類似等級的博物館經常由文化局處博物館科兼辦,且由科長擔任館長。但是南博具有獨立預算,配置專任館長,行政更加自由獨立,體現臺南市政府對於博物館事業的重視。 「南博」的前世與今生 南博的構建與轉型,深受過去文史調查與典藏發展脈絡的影響。自日治時期開始,臺南便由官方與民間共同調查史蹟、搜羅史料,並舉辦展覽。而南博的成立最早可追溯至1932年日本政府成立的「臺南市史料館」,1936年興建新館並更名為「臺南州臺南市歷史館」。戰後以「臺南市立歷史館」為名重新開幕,1960年代起,受到張揚民族大義的價值影響而改名為「民族文物館」,2003年改名為「鄭成功文物館」。但其實先不論強調鄭成功的歷史評價可能涉及的歷史正義問題,光就收藏而言,這座博物館過去雖名為鄭成功文物館,但館內與鄭成功有關的文物實在寥寥可數,名實之間並不相符,因此更名為「臺南市立博物館」。   南博展出的文物,是許多文史工作者百年來累積的成果。(圖片來源: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臺南市立博物館) 在近百年的文史調查傳統中,南博積累了豐厚的在地文物,見證自清代府城時期到近代臺南的發展歷程。同時,過去一世紀的博物館收藏過程,相當依賴民間文史工作者共同協力。包括石暘睢、莊松林、盧嘉興、連景初、黃天橫等在地文史社群,自日治時期便持續在臺南地區進行史料發掘與調查,搶救了因為戰爭、都市擴張等因素影響的文化資產。這些類項完整的歷史文物,反映臺南府城的多元性格,讓我們看見政治中心的格局,以及社會運作與人群關係的時態,更重要的是,這些珍貴的文化結晶,正是諸多臺南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青年協力策展,與土地連結:開箱臺南市立博物館(下) 開幕常設展「自造臺南:我們的歷史」 重新開幕的南博常設展以「自造臺南:我們的歷史」為名,透過貫時性的展示敘事,讓觀眾認識臺南的歷史脈絡。展覽分為「臺南DNA」、「機遇之海」、「東都明京」、「府城格局」、「豐饒之城」、「川流人群」、「守府聚新」、「南方摩登」、「共築南都」等單元,詮釋臺南的歷史。   「臺南DNA」與「機遇之海」展區呈現台南與「水」之間緊密的關聯(圖片來源: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臺南市立博物館) 常設展強調在歷史長河之中,臺南地區的人群互動過程:原住民首先在此定居,接著有多元的人群匯聚於此,共同形塑了這片土地與城市的文化與性格。「東都明京」單元展出珍貴的鄭成功相關文物,說明鄭氏王朝在臺南的發展,凸顯國族認同與歷史記憶中多變的鄭成功形貌。「府城格局」、「豐饒之城」、「守府聚新」等單元則從政治、商業與文化等面向,描繪清代府城的定位,說明十九世紀中期之後,外交與經濟等因素對臺南的影響。   「府城格局」展區中展示大、小北門門額,呈現府城格局(圖片來源: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臺南市立博物館) 常設展也企圖呼應臺南在縣市合併之後的全新格局,不僅僅著眼於府城地區,也呈現大臺南地區多元的城鄉環境跟風土,如何形塑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文化。「川流人群」單元透過呈現流域與王爺信仰的關係,說明有別於府城的社會空間發展。並且指出早期臺南的子民們伴水而生,清代地方社會時常因爭奪水資源而引發爭端,官府也藉著分配水資源及興築防水工程,展現統治權威以及施政績效。 「南方摩登」、「共築南都」等單元,則從日治時期的臺灣近代化為背景,指出成為殖民地的臺灣,在引入近代國家制度之後,逐步改變臺南的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而府城城牆的拆除、西式建築的植入、新式教育、現代商業行為與生活娛樂、農業生產模式的變化,都反映了帝國治理殖民地的想像與奪取資源的企圖,卻也讓臺南逐漸和近代世界同步。   常設展強調不同世代的臺南人有意識的進行文史保存,為不同時代的歷史留下證據(圖片來源: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臺南市立博物館)   常設展中的物件與製造歷史的人 常設展以「自造臺南:我們的歷史」為名,強調如石暘睢、陳春木不同世代的臺南人有意識的進行文史保存,為不同時代的歷史留下證據,使得臺南市因此成為臺南。近百年的收藏積累許多重要文物,南博常設展中有不少具有文資法下古物資格者,包括「鄭成功畫像」那須豐慶摹本、鄭成功草書、玉板(傳寧靖王『玉笏』)、萬壽宮下馬碑、臺灣府城門額、臺灣知府蔣允焄鴻指園碑碣、清代林朝英書法木刻、清代吏治箴言匾以及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人像頭部殘件。這些珍貴的文物提供了追索從當代回溯日治、清領等階段,臺南歷史變遷的重要線索。 常設展經由強調保存歷史者的能動性,使得「我們的歷史」不是僅是口號,而把守護歷史當成日常實踐。南博帶我們看到以人為中心而構成的臺南,及其文化的特殊性,說出一套讓在地人認同、讓外來者認識的故事,成為大家認識臺南的開始。   (執行編輯:黃淥)
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