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從人的視角,讓展覽會說話: 張瀛之的策展之道
作者:陳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走在科博館陽光走道上,兩旁展示著數種台灣原生巨木,下方點綴著翠綠的仿真苔蘚,營造出宛如置身森林的氛圍。此處為「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的展區,策展人張瀛之笑言,為了還原巨木的自然樣態,團隊在開展前夕仍徹夜黏貼苔蘚。當她望向展場中的高大原木,眼神閃爍著光芒。 張瀛之先後在臺史博與科博館任職,有豐富的策展經驗。本次專訪,將了解她如何在海量資料中找到與大眾溝通的切入點,並與多方協作,完成每一檔展覽。 神木下的苔蘚是策展團隊於展覽前趕工佈置完成的。(攝影:張瀛之) 從自然保育的初衷出發 張瀛之與博物館的相遇,始於對自然保育的關懷。從新聞系畢業後,她投入媒體工作,逐漸對自然保育產生興趣。進修準備、就讀語言學校之際,意外發現博物館可以搭起專業者與大眾之間的溝通橋梁,實踐推廣保育議題的初衷。因此選擇進入美國堪薩斯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就讀,在生物學、自然史與博物館學理論與實務的跨域探索中,逐步加深與博物館的連結。 張瀛之於「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內留影。(攝影:陳安) 面向觀眾:博物館中的雙向溝通 張瀛之認為:「博物館始終與人有所關聯」。歸國後,她從臺史博導覽員做起,期望更接近觀眾。2010年臺史博仍處於籌備階段,工作人員必須身兼數職。她先負責戲劇導覽與導覽志工培訓,爾後又擔任新聞聯絡人與社群小編,最終轉向展覽策展。這段經歷使她有機會體驗博物館與觀眾間的多元溝通模式,相較於時間短且服務對象特定的教育活動,她更想透過展覽創造的對話空間,實踐博物館的溝通理念。 實現夢想的行動者 「策展人不只是做夢的夢想家,更是實現夢想的行動者。」張瀛之認為,策展人不僅要提出想法,更要透過人、事、物交織的複雜網絡,轉化時空等抽象概念,製作成具體的展示。 在展覽籌備初期,策展人就需要消化大量的研究資料,從中提取「有趣」的內容。「如果連自己或是身邊的人都無法對這些內容產生興趣時,這個展覽大概就不會有觀眾想要看。」張瀛之表示,每當她接到展示主題時,會先大量閱讀資料,從中發掘出趣味,並與研究員確認內容的適切性,才能將海量資料收攏為具敘事性且觀眾得以理解的展示架構。 挑選與分類展品也是策展人的基本功。首先,張瀛之會先彙整與檢視館內外可以掌握的展示資源,若缺少相關展品,就需微調展示架構、分區,或再向外找尋、製作替代展品。2013年,張瀛之策劃臺史博「水火交.天人會:臺灣王爺信仰特展」時,由於館內相關典藏不多,策展團隊決定向地方廟宇商借展品。然而與王爺信仰相關的物件對廟宇來說有其神聖性,起初部分廟方並未答應借展。經過多次拜訪,並慎重地說明保險、文物展示保存維護等細節,有的宮廟甚至去了七、八次,才用誠意打動他們,同意借展。 「水火交.天人會:臺灣王爺信仰特展」中的廟宇借展物件。(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從「人」的視角說故事 策展人該如何編排展覽敘事,以達大眾溝通之效?張瀛之指出,要回到「人」的經驗來連結觀眾情感。在2018年臺史博「神界‧人間:臺史博館藏神像特展」中,策展團隊側重呈現不同神像如何跟隨移民腳步來到臺灣、如何折射出當時的生活經驗:「神像的形式、種類,會和那個年代的那群人怎麼生活、擁有什麼資源有關。透過這些物件的展示,我們希望帶觀眾看到的,是不同時代跟個人生命處境下,臺灣人怎麼活著。」 早年移民較難搬運大尊神像渡海來臺,便隨身攜帶小型神像以求平安。「神界‧人間:臺史博館藏神像特展」設計放大鏡供觀眾觀察小型神像細節。(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而在策劃臺史博「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時,張瀛之則著重展現社會運動參與者的經驗與感受。她認為,當博物館面對當代爭議議題時,應納入不同群體的行動與經歷,使觀眾理解議題的多元觀點。展覽中拍攝了多支影片,透過鮮明而立體的「人」,分享自己參與運動的原因、想法,以及看到、聽到與感受到的經驗。此時影片中的人不再只是高喊訴求的運動者,而是和你我一樣有血有肉的尋常人,也讓抱持不同想法的觀眾理解他們的遭遇與困境。 2019年臺史博推出「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設置了「彩虹電話」供觀眾聆聽同志面臨的困境。(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9年,張瀛之來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組。面對自然生態的展覽主題時,她結合了自身對自然保育的關懷,致力於找到自然與人類經驗相連的視角。她參與策劃的首個展覽「自然變調—失序的生態系特展」,透過一系列沉浸式互動展示,如海龜吞食塑膠製品、北極熊因冰層消融失去棲地等,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會生態危機,同時體認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繫,認知到自然失序不僅威脅生物生存,氣候異常引發的糧食危機和資源短缺等也會回過頭影響人類日常生活。而在策劃「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時,張瀛之則聚焦在人與環境的關聯,引導觀眾思考木的經濟、應用與生態的多樣價值。 「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以「材多識廣」、「成材不成材」、「天生我材必有用」、「森羅萬象」四個單元構成,帶領觀眾認識木的生長與演化,生活中多樣的應用與保育等議題。(攝影:陳安) 練習合作!成為原民館間的「陪伴者」 科博館自2021年受文化部委託辦理「原住民族文化館協力輔導發展計畫」,張瀛之擔任該計畫的輔導委員。她運用自己豐富的策展經驗,給予原民館行政及工作專業上的諮詢協助,並將自己定位為「陪伴者」:「我覺得各族群的故事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說,但我會試著帶入所知的多樣博物館方法,擴大他們的想像。」在籌劃館舍聯合特展時,雖然擔任總籌,她也無意主導展覽內容,而是透過引導各原民館員思考、討論展示架構,並且協助彙整完善各單元細部內容與資源,與個原民館員共同成長。「這不僅是策展,更是一種練習合作的過程。」 中區原民館合作策劃的「我們群祭啦:中區原住民族文化館聯合特展」,以歲時祭儀為展示主題。(攝影:張瀛之) 空間的敘事之道 在一檔檔展覽中,張瀛之運用不同展示元素敘事,努力連結人的生活經驗,持續與大眾溝通。策展時,她習慣先將展覽內容分層、分類與排序。第一層是主展版,確保匆忙或沒耐性的觀眾也能掌握完整故事脈絡;第二層以後則循序漸進地深入補充資訊,與主軸緊密呼應,但也透過層次分級,避免觀眾在等量且龐雜的資訊中迷失方向。 展覽之中,空間也是敘事的載體,即便做過多檔展覽,張瀛之仍舊著迷於不同空間元素能夠塑造的多變敘事魅力。物件的遠近與關聯、展示位置的高低、燈光及展板、視覺元素的搭配,展場中多樣材質的應用,都能創造變化,豐富敘事語彙的層次,增進觀眾參觀感受。 「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中展出許多厚重的木材,為了平衡視覺感受,她特別挑選柔韌、輕質而能呈現纖維的材質印製展板,搭配造型多樣奇特而吸睛的木材切片。此外,入口過道「愛之森」展區更以懸掛的林相圖、動態投影搭配吸睛巨木,打造出走入森林的氛圍。張瀛之認為:「先讓觀眾感受身處森林間的美好,即便不多闡述知識內容,他們也會願意再多花一點時間看展、認識我們想傳遞的內容。相信在展覽中對於樹木與環境的美好體驗,能讓他們在回歸生活後會更懂得愛惜樹木,在心中種下保育環境的種子。」 策展團隊透過懸掛的林相圖、曲徑動線與森林動態投影,引導觀眾感受走入森林的身體感與知識傳遞。(攝影:張瀛之) (執行編輯:黃淥)
2025/01/09
展版文字中的情緒流動: 「展版大解密!」講座紀實
作者:林婷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展品、展示場域、動線與燈光等要素構築一檔完整的展覽,其中展版文字如何引導觀眾理解展覽論述,進而影響觀眾的情緒與體驗?文化部博物之島於2024年8月24日辦理「文化部博物之島寫作人才培育系列講座」,以「展版大解密!展覽文字如何影響觀眾情緒與學習經驗」為主題,由陳佳利教授擔任主持人,邀請廖敏秀副教授、林玟伶助理教授、Eilidh Johnstone助理教授以及博物館研究者黃淥,一同討論展版文字如何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譯文又如何影響不同語言使用者的觀展體驗。 困難歷史展覽中的共感經驗 近年博物館溝通模式轉向,開始強調情感在展覽中的作用力,利用展示技巧激發觀眾產生情感經驗的情感策展(Affective curatorship)逐漸興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林玟伶助理教授,以國家人權博物館「天曉之前—思念文物特展」為例,探討觀眾面對困難歷史展覽的情緒反應。此展覽跳脫以大歷史時間軸敘事的傳統策展方式,轉而營造親情、友情等主題的情境場景,並展示多位政治受難者遺留的生活物件、詩歌或樂曲。藉由物件、文字與策展技術的協作,呈現各種既濃烈又深沉的生命故事。 「天曉之前—思念文物特展」自2023年10月20日至2024年9月1日期間,於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園區展出。(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根據林玟伶對觀眾的訪談研究,具有真實性與情感渲染力的文物、證詞、詩作、歌詞及書信能觸發觀眾悲傷、感動等多種情緒,從而創造不同程度的共感經驗。但林玟伶也提醒,展示需要搭配展版文字補充相關脈絡,才能加深觀眾的印象,建立緊密的情感連結,也能避免觀眾在強烈的情感聳動( sensationalism )作用下,無法產生進一步的批判反思或行動意識。 在物件與文字的雙向共鳴中相遇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的黃淥,則介紹日本漢生病資料館面臨漢生病院民逐漸凋零的情況下,在展覽中如何結合物件及展版文字,創造出彷彿與院民「相遇」般深刻的觀展體驗。 在「生活的設計:漢生病療養所中的自助具、義肢、補裝具與使用者們(生活のデザイン ハンセン病療養所における自助具、義肢、補装具とその使い手たち)」特展中,策展人將院民親手製作的義肢等器具以貼近原使用情境的方式陳列,讓觀眾感受院民的日常生活經驗。同時,透過將器具與院民的訪談口述、詩詞創作並置的展示手法,讓物件及文字相互對話,形成雙向詮釋的共鳴關係。黃淥認為,這種展示手法並非以理性知識傳遞意義,而是通過詩意與情感來引發感受,在物件及文字共創的虛實交錯中,讓觀眾擁有多重的想像空間。這種展示方式避免呈現出特定的、單一的院民形象,而是建構出複數而異質的主體,充分展現出人性的複雜與可能性。 展覽將院民的義肢、拐杖、詩作、說明文字並置,創造多重想像空間。(黃淥 提供) 轉譯的挑戰:展版文字翻譯與觀展體驗 展版文字是觀眾理解展覽論述的重要媒介,如何利用精簡易懂的文字傳達意涵至關重要。然而,展覽不單面對本國觀眾,也會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觀眾,因此展版文字的外語翻譯對觀展體驗的影響成為博物館不可忽視的議題。Heriot-Watt University語言與跨文化研究廖敏秀副教授表示,翻譯是為了讓觀眾理解展覽意義,但用源自不同文化脈絡的語言指稱同一件事物,本身就是件不易之事;又須注意用字遣詞是否會造成文化或社會意涵上的誤解,導致展覽調性改變,更讓翻譯工作更具挑戰性。不過展版文字若能與展品、展示空間巧妙搭配,或能補足因社會環境與個人背景差異而導致的理解落差。 大英博物館館員在X上提及於展覽中使用過多亞洲音譯姓名容易讓觀眾感到困惑。此說法引起亞洲人反感,認為館員不尊重亞洲文化。(廖敏秀 提供) 廖敏秀強調,博物館是多模態空間(multimodel space),展版原文文字與翻譯文字並非脫離展示環境單獨閱讀,而會和展場中其他符號資源共同生成完整的意義。如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園區將反轉的展版文字置於標題文字後,觀眾須透過後方的鏡子才能看見正序的文字內容。藉此特殊的展示方式吸引觀眾注意,並透過「反轉」、「隱藏」行為本身的含意,引導觀眾看見、反思隱於字詞下的真實歷史。 觀眾須透過鏡子的反射,才能看清寫於「軍事法庭」後的文字描述。(廖敏秀 提供) 跨文化的難題:翻譯如何造成觀眾的情緒感受落差? Heriot-Watt University語言與跨文化研究的Eilidh Johnstone助理教授曾到臺灣進行研究,她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案例,分析臺灣觀眾與外國觀眾分別觀看中文、英文展版後,產生的不同情緒感受。研究發現,展覽中一段描寫鶯歌早期陶瓷工匠生活情境的詩作,帶給兩者明顯的情緒落差:臺灣觀眾大多因生動的描述而感動,外國觀眾則沒有明顯的情緒起伏。Johnstone認為,平鋪直敘且直白的英文譯文,無法傳達中文詩作原有的詩意及意境;不同文化背景也導致臺灣觀眾對父子在窯場工作的場景感到懷舊,外國觀眾則對童工一事產生疑惑。 展版文字的翻譯難以完全重現原句語言描述及文化脈絡下的意境,使閱讀不同語言展版文字的觀眾出現情緒落差。(Johnston 提供) Johnstone也說明,觀眾的好奇心是影響展版文字情緒傳達力的重要關鍵。物件向來比文字更吸引觀眾目光,唯有觀眾對展示內容感興趣而停下腳步時,展版文字才有機會牽動觀眾情緒。而展版文字若能提供新奇的知識,或是引導觀眾重新觀察物件細節,也能提升觀眾的注意力及資訊吸收度,創造更吸引人的展覽。因此,要為展版文字與物件建立連結,才能進一步發揮展版文字的力量。 講座最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所的陳佳利教授也回應觀眾提問,補充撰寫展版文字的重要原則:為了提升觀看的舒適度,展版文字應大小適中、字體與色彩明確清晰,並避免光線反光影響可讀性。此外,展版文字內容應簡潔易懂,盡量將重要資訊至於前方並減少抽象字眼,也需避免過度評論而影響觀眾自行建構意義。 展版文字肩負詮釋、轉譯、溝通的重要任務,也時刻撥動觀眾情緒,是展覽不可或缺的一環。博物館從業者若能將展版文字與策展技巧巧妙結合,相信能更助於傳達展覽核心論述,創造更加精采的展覽內容。 (執行編輯:黃淥)
2024/11/02
美術館如何結合社區共同打造新美學— 葉佳蓉以鳳甲美術館所開展的北投系列在地採集計畫
作者:陳佳汝(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踏進位於北投的鳳甲美術館,猶如進入一個深藏在都會裡的靜謐洞穴,灰黑色調的長廊,一股沉靜而高雅的氣氛,顯現當代前衛藝術的場域性格。長廊裡走來一位素雅清秀的年輕女子,是2021年剛上任的館長葉佳蓉,從2016年起加入鳳甲美術館團隊起,便著力於第二任館長蘇珀琪任內推廣的社區參與,從「北投藝群人」到策劃一系列的「在地採集計畫」,成功將美術館資源和在地居民的需求結合,達到美術館就是厝邊好鄰居的共融生態,是葉佳蓉與美術館團隊共創的亮眼成績。 以當代藝術展示聞名的鳳甲美術館,固然在視覺藝術圈已經累積名聲,許多在地北投人卻不知道這間美術館的存在;為了開發不同觀眾,前館長蘇珀琪邀請周邊學校提案發展而來的「北投藝群人」計畫,獲得良好迴響,但實行三年下來,也浮現一些問題。一是當展出社區作品時,降低了當代藝術觀眾來館意願,且缺乏展覽主題的作品呈現,其整體感也有待加強;二是隨著學校老師的調派離開,計畫即可能被迫中斷。為了面對這些難題,葉佳蓉開始策劃具有主題性的系列「北投在地採集計畫」,從2017年起的北投在地影像、風味、姿勢、聲音和時尚等採集,連結多元感官、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和當地文化與地景,展開一系列趣味十足藝術家與參與民眾的共學成果。 鳳甲美術館現任館長葉佳蓉。(鳳甲美術館 提供) 葉佳蓉的美術館理念:社區合作重在溝通而非教育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出身的葉佳蓉,將策展所學的專業運用在社區合作計畫上,和北投社區產生親密的對話,對她而言和社區的合作,並非是藝術教育,而是溝通。「我所嚮往的是藝術成為全民生活中的一部分,美術館可以和民眾沒有距離,而非高尚的特定場所。」她淡淡地說。 無邊無際的展覽空間:從美術館到北投街道 首檔2017年「翻轉地景:北投在地影像採集計畫I」,館方與大屯國小攝影社合作,此社團由熱愛生態攝影的曾聰賢老師所發起,激發了同學觀察生態和攝影的興趣,在計畫中,學生的作品被放大輸出在北投森永牛奶糖工廠牆面,和當時的華碩奇岩大樓外牆展出。而攝影師林軒朗和阮璽探索北投的作品,則在芽米屋蔬食館和拾米屋等餐廳呈現。作品出其不意地在大樓、商家展示,不僅豐富了北投的街景風貌,也加深了在地店家的情感連結。 大屯國小攝影社的生態攝影作品,輸出展陳於北投森永牛奶糖工廠牆面。(鳳甲美術館 提供) 北投拾米屋餐廳裡,也有採集計畫的作品。(鳳甲美術館 提供) 除生態攝影外,2018年的「隱藏的時間:北投在地影像採集計畫II」發展敘事攝影的練習。一位復興高中美術班的同學以北投市場為題材,拍攝同一個攤位開市和收攤後的畫面,熱鬧與空寂感的巨大反差有著強烈敘事性。另一位捕捉豬肉攤老闆揮汗瞬間的同學,在展出時邀請照片裡的主角來觀展,讓這位老闆有了第一次走入美術館的經驗。 影像採集計畫,以館方多年累積的錄像藝術實力與社區交流,啟發了學生的視覺美學潛力,而展覽場地走出美術館,除成功和在地企業培養了合作關係,美術館影響力也延伸到居民日常生活中。 動態展演和靜態展示:傳遞北投生命力 接續,2019年「藝遊味境:北投在地風味採集計畫」以對食物氣味、味覺的想像與回憶,勾勒北投風貌。以食物主題創作知名的藝術家程仁珮,在石牌國小樂齡班舉行系列的擺盤課程,其中一位奶奶回憶起小時候的辦桌,並找來各色魚丸串起她的兒時辦桌回憶,程仁珮將其拍攝下來,成為頗具當代感的攝影作品。在美感之餘,這也是一項關於回憶的擺盤練習。 程仁珮與石牌國小樂齡班共創的作品。(鳳甲美術館 提供) 2020年「北投在地姿勢採集計畫」裡,歸納成「勞動的身體」,「社交的身體」與「表演的身體」三大主題呈現。編舞家林素蓮帶領石牌樂齡班的媽媽們,以退休前的職業為題目創作舞蹈動作;陶藝家彭春榮則讓孩子們以捏陶的方式,呈現對北投的攤商、公園泡腳等勞動身體的觀察;藝術家汪紹綱指導復興高中戲劇班,以重複性的身體語言來呈現自身處境;同時,展覽也呈現文史達人楊燁描繪的北投溫泉浴場、機車快遞等插畫。這些工作坊的成果,最後以錄像、實體展件與在美術館的現場演出一同呈現。 動靜交錯融合的演出展示,讓美術館的展場空間變得活潑,而學員和藝術家的作品共同展出,讓原來喜愛當代藝術的觀眾再度回來美術館,且在學員作品和藝術家之間形成的對話裡,也加深了在地連結性。 復興高中戲劇班在姿勢採集計畫展場裡演出,與後方的陶作形成動靜和諧的展演。(鳳甲美術館 提供) 在展場裡聆聽不同聲景?策展能力的考驗 2021年「聲響談:在地音景採集計畫」中,一間舖設榻榻米的展示空間裡,左右兩邊各放置一組喇叭,其為藝術家澎葉生錄下各種北投的環境聲音,包括防空洞、復興崗捷運維修場和水田等聲音。另個展間則有「一公聲藝術」團隊規劃的工作坊,讓民眾放置自己的餐具在傾斜餐桌上,隨著木球滑下來碰撞發出聲響,有著出奇的效果;而藝術家鄭琬蒨、許雁婷則分別帶領長者與大屯國小師生,訪談居民關於學校與北投的歷史。這些不同區塊的互動與聲音裝置,葉佳蓉表示其展示需注意不造成彼此影響干擾,在細微之處顯露長期以來累積的策展經驗。 本檔採集計畫善用聲音創作,因此在展期間,館方也邀請視障團體用聆聽感受北投。(鳳甲美術館 提供) 一布一腳印:再現個體與集體記憶的採集計畫 今年(2022)「纖知纖覺:在地時尚採集計畫」,延續藝術家作品,和藝術家帶領民眾創作的兩條軸線進行,並以具時尚代表與北投泡湯文化的服裝與布,展現地方的詮釋與記憶。藝術家曾嬿圩帶領長輩以不再穿的衣服結合生命的故事,以纏繞的方式做成布偶;藝術家洪芊珩的作品,則是以北投溫泉旅館欲拋棄的舊毛巾作為創作媒材,使其成為藝術品,巧妙以在地消費特色的素材,轉化成為當代藝術。以舊衣服、舊毛巾來串連地方的記憶外,也呼籲了對有限資源的珍惜;此外,再一次,採集計畫拉入在地企業,邀請在地溫泉業者嘉賓閣、泉都、水都、北投老爺酒店,和於日治時期開業的瀧乃湯溫泉浴場參與舊毛巾捐贈,讓企業和商家共同認識到布對於北投的意義。 洪芊珩利用北投溫泉旅店提供的舊毛巾,重新編織出不同紋路的織品。(鳳甲美術館 提供) 零距離的鳳甲美術館,下一站往何處前進? 採集計畫的成功,其中的關鍵在於,葉佳蓉館長對於地方合作延展出廣闊的想像,並運用展覽專業手法,具有整體性地同時呈現專業藝術家與一般民眾的創作,而展覽空間的選擇,從北投街道、商家到美術館裡,無邊無際。 「如今曾經參與過採集計畫的中學生們進入了大學,回來時會和我分享在北美館、當代館看到的展覽,我發現對孩子們而言,欣賞當代藝術已經是日常,這些美學的養成已經很內化了。」和這些孩子一起進行採集計畫而成長的葉佳蓉,是孩子們眼中的大朋友,而非有距離的館長;這些從小就在美術館展出作品的孩子們,對美術館是一點也不陌生,走進鳳甲就像走進自家客廳般,毫無拘束和葉佳蓉聊著博物館的所見所聞。透過採集計畫的深耕,利用藝術工作坊提升民眾的美學素養,及美術館和社區無距離對話的目標,葉佳蓉顯然已經成功達到。 從策展人轉而成為館長,未來將要著力於更多館際之間的合作,並加強文化平權的落實。對於獨資經營的美術館如何永續經營,並且擴大外部的連結,凡此種種,都是她未來要繼續挑戰的艱鉅任務。 能夠一覽無遺關渡平原的鳳甲美術館,未來的藝術策展、文化平權、永續經營的實踐令人期待。(鳳甲美術館 提供)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來這實踐你的點子!東京都美術館以藝術溝通員擴大公眾參與 【博物之島專文】揭開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人文密碼—李韻儀談多族群共生文化力與策展詮釋
2022/09/2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