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專文

新的族群認知嘗試: 史前館新常設展「南島廳」
新的族群認知嘗試: 史前館新常設展「南島廳」
作者:謝景岳(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臺灣與南島族群關係的重探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以下簡稱史前館) 是一座奠基於卑南遺址-當時臺灣考古史上發掘範圍最大的遺址-所成立的博物館,自2002年成立後,該館持續透過臺灣史前史、考古科學、臺灣南島民族與臺灣自然史等常設展廳主題,探索與推廣影響臺灣社會定位自我與他者關係甚深的重要考古智識紋理。 其中,臺灣南島民族此一主題所身處的歷史、社會與文化脈絡,由於在過去廿年間因循原住民族文化與權利的復振力道既快且深,【註1】且臺灣在人類遷徙交流的研究上逐漸被視為南島語族的重要節點,使史前館於2022年閉館更新前,循著起源、儀式、親屬關係或是物質文化等展示架構,輔以原住民族各族為展示單位的首代常設展再現策略,逐漸無法回應當代臺灣與世界南島文化的發展現況和關係,因此藉著2018年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機會,史前館除全面性更新包含展示在內的軟硬體設施功能與服務方向,【註2】更重新梳理了「南島族群」此一意涵對當代臺灣的意義。 史前館策展團隊從原先名為臺灣南島民族展示廳、現更名為「南島廳」中率先掙脫的,便是南島文化的單一地域性、族群性觀點,且以「KITA我們」、「理解」、「邊界」、「交換」、「溝通」以及「認同」等六項主題建構新的常設展示內容,從中顯現出「彰顯世界南島族群與社群主體性」、「跨文化比較與連結」以及「論壇式敘事」等展示原則。這不僅是史前館策展團隊嘗試與觀眾對話的基礎,也可視為臺灣在經歷不同類型殖民主義影響後,【註3】由國家級博物館就臺灣與世界南島族群所呈現出的解殖觀點。 「南島廳」以「Kita我們」揭開序幕,以約三分鐘的動畫-「世界開始的地方」向觀眾介紹南島族群多樣的創世神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博物之島新訊】史前館重新開幕!新常設展為友善平權與社會議題努力   南島族群與世界在此交會 以該展覽入口為例,透過南島語系國家為中心的世界地圖,以及馬來語中一種包含聽者在內的我們 -KITA- 此一名詞,宣示該展覽是當代世界南島族群認知自身與他者文化的互動場域。在嘗試確立展示主體的敘述中,該展覽談到: 藉由傳說與故事,交織這片廣袤海域上豐富的行旅記憶,以及人群交會產生的多重歷史,呈現居住在此的「kita 我們」是誰,也闡明「神話不比歷史虛構、科學不比故事權威」的主張。南島世界獨特的島嶼經驗與海洋思維,不只是在地的地方知識,更蘊含啟發世界的思想和智慧。(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23a) 這段敘述清楚顯示,該展覽不僅希望突顯世界南島族群的主體意識及其理解世界的方式,更有意圖擴大觀眾心中認識論的層次。 南島廳入口,以南島語系國家為中心的世界地圖揭示展覽的世界史觀。(葉家妤 攝影) 【博物之島新訊】泛.南.島藝術祭:海洋與島嶼交織而成的南方樣貌   而經歷該展覽主體意識與認識方法上的定位後,以「理解」為主題的展示內容,亦開啟了觀眾藉由當代此一維度,認識不同南島族群理解和對應世界的方法及其異同。例如在談及社群公共事務時,該展覽選擇將臺灣鄒族男子會所 (kuba)以及紐西蘭毛利人會所 (wharenui) 兩項內容並排陳設,呈現雙方如何在自身社會組織中,型塑與發展社會階級和規範場域,進而奠基雙方社會對秩序與社群關係的理解和追求。 「理解」單元介紹南島族群的基本文化,以及他者如何看待與影響原本屬於南島族群的傳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圖為「聚落與公共事務」子題裡,臺灣鄒族男子會所數位展示與紐西蘭毛利人會所模型並陳之展區。跨文化的比較與連結,是本次史前館南島常設展廳的核心方式之一。(謝景岳 攝影)   又如談論南島族群所面對環境議題時,該展覽談述東南亞國家的油棕、棕櫚油以及霾害議題、吐瓦魯該國面對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所帶來的生存危機,以及臺灣達悟族核廢料儲存場所展現的土地與環境議題,將看似是跨區域的獨立事件,轉化成不同族群卻遭遇共通權利議題的反思。這一再現模式,不僅是該展覽表現跨文化比較與連結的主要方法,亦是提醒觀眾開拓既有經驗場域進行全貌性檢視反省的媒介。 圖為說明東南亞國家,因國際棕梠油業興盛,使雨林面積不斷縮小的議題;此區也討論著其他東南亞國家各種環境議題。(郭冠廷 攝影)   跨越邊界、文化的適應及波動 接續的「邊界」與「交換」二項主題,亦明確利用必須經由反身性思考的議題,嘗試引導觀眾認識相關議題。在這二項主題中,該展覽將族群中的信仰體系、身體觀、族群分類系統、商品交換機制、有形與無形文化在南島族群中傳衍等議題,放置在制約與促動的效應中觀察,並藉由持續存在與被迫承擔的跨邊界和跨文化互動-例如殖民主義和全球化貿易-體現南島族群內外不同的權力論述,使得展示內容裡微觀性典藏文物或巨觀性歷史事件描述,提供的並非只是知識,而是促動討論、成為論壇所需要的敘事基礎。 南島族群於歷史上的移動路徑,透過與其他族群交換各種觀念、生活方式、社會關係、經濟活動等,形塑多元族群樣貌。圖為展場裡,仿東南亞移工與移民在臺購買生活必需品的東南亞雜貨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例如談及邊界此一概念在南島族群場域中所顯現的變動性時,該展覽運用排灣族土坂部落的例證,闡述著排灣族土坂部落的pulingau(巫師)及族人,在2020年COVID-19疫情期間,藉由舉行pakingecen(阻擋)儀式守護部落,以此展現該部落「面對當代社會的公共衛生問題,透過傳統的觀念及儀式實踐,呈現積極主動的在地回應方式(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23b)」,至此,邊界此一概念中所蘊含的族群主體性與能動性,不僅跨越了傳統與當代的邊界,也促使連接傳承過去與對接未來的界線,具備了相輔相成而非涇渭分明的特徵。 排灣族土坂部落設立界線,以此阻擋外界的惡靈與災害。(郭冠廷 攝影)   如何在當代社會,找尋自我認同? 至於「溝通」與「認同」二項主題,則在說明儀式、祭儀等傳統文化實踐中的溝通與認同意涵後,充分運用南島族群中音樂、文學、影像、藝術等創作及其背後的身分認同、文化展演和本真性(authenticity)關係、國家視角與需求下南島族群所面對的文化遭遇和侵擾,以及不同南島族群面對主流國際社會權力與權利拉扯後的再定位。相比其他主題,這二項主題所運用的例證和媒體涵蓋甚廣,既象徵南島族群溝通形式與當代發展上的蓬勃,也暗喻著南島族群面對溝通與認同議題時,雖無法自外於複雜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因素干擾,卻有意願與需要持續追問自我認同的出處以及凝聚南島族群的方法。而該展覽持續拋出的鮮明觀點、情緒姿態以及討論議題,均宣示該展覽並非是沒有立場的空間。 於「溝通」單元陳列多位原住民族選手於棒球經典賽事使用過的球衣與球具,於國際比賽發光發熱,但為國爭光的背後,可能也背負著需承擔落敗的責任及大大小小的傷。(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認同」此一主題所展現的內涵與意圖,使此空間充滿值得反思與深究的豐富議題。(謝景岳 攝影) 【博物之島專文】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如何訴說部落的故事? 專訪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柯玉卿(ubange·Aruladenge)   觀眾是否能夠接受這此一重新認知何謂展覽的常設展,同時在多項議題背景脈絡被簡化的前提下理解該展覽中的議題,尚有待觀察,但這似乎是個必要的開始,我們或需意識到,一座有能力且願意在議題上表態的博物館,是一可以擁有的選項。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2002年至今,在臺灣官方承認的10個原住民族外,亦新增了6個原住民族。原住民族專屬相關法令則自2002年起至今共新增55部中央法規,且於2016年宣布設置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作為原住民族各族與政府間進行全面性權利議題對話的平臺。 註釋2:2020年史前館暫停營運,就博物館空間動線、史前史和南島常設展廳、兒童服務區、室外休憩空間進行全面性更新,直至2023年5月重新開幕。 註釋3:臺灣南島族群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距今5000年前。16世紀中葉開始,陸續因漢人移居、荷蘭與日本殖民以及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移來臺而受到侵擾。
2023/07/19
身處孤獨的人最渴望什麼?英國庫爾克莊園「人類」特展啟示
身處孤獨的人最渴望什麼?英國庫爾克莊園「人類」特展啟示
作者:莊婷雅(英國萊斯特大學藝術博物館與美術館學碩士) 什麼是孤獨?身處孤獨的人最渴望什麼?2020年在新冠肺炎肆虐之下,歐美各國大規模實施緊急封城措施,其中學校暫停課堂教學、多數家戶不得相互拜訪,就在人們最需要藝術的時刻,博物館與美術館也和多數非民生必需商家相同,自2020年3月以來陸續暫別大眾數個月之久。封城使城市街道格外寧靜,縱使人們得以利用網路通訊科技與他人互動、支撐病毒來襲前的「正常」生活節奏,寂寞與孤立所造成的心理壓力仍成為封城中各年齡層探討的焦點議題之一。而早在全球性傳染病毒帶來前所未有轉變之前,孤獨與焦慮感已潛移默化充斥於當今快速變遷的高壓社會之中,近年來博物館與美術館透過展示設計、文物與藝術作品直觀表現,積極研究和展現人性脆弱的一面,並透過藝術媒介試著導引觀眾找到屬於自己的情緒出口。英國庫爾克莊園(Calke Abbey)長期關注孤獨帶給人類的身心壓力,藉由歷史文化物件重新詮釋古老莊園的故事,展現世代以來莊園內的哈波(Harpur)家族如何擁抱孤獨與孤立,並將小小的善行之舉轉化為相互關愛的強大療癒力。 位於英國中部德比郡(Derbyshire)的庫爾克莊園,2019年為了紀念哈波家族第七任男爵亨利哈波(Sir Henry Harpur)逝世兩百周年(1763-1819),特別舉辦展覽「人類(Humankind)」,莊園的管理維護組織英國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與萊斯特大學博物館與美術館研究中心(University of Leicester, Research Centre for Museums and Galleries)透過學術策展研究,不僅仔細地介紹莊園家族歷史故事,更帶入人性的多元視角,串起不同世代家族成員在莊園內外的情感連結。 庫爾克莊園建築外觀(莊婷雅 攝影)   不同於一般光彩亮麗的莊園文物展示,庫爾克莊園強調呈現哈波家族的生活原貌,無論是建築本體或是內部空間,皆保留1985年英國國民信託接管之前主人翁的生活足跡。在特展入口處的牆上擺放寫著各種小語的互動小卡,鼓勵觀眾為生活做出小小的善舉,希望藉由展覽帶起善的循環、啟發關心身邊人事物的意識。此設計的靈感來自「孤立男爵」的傳說,以及莊園內人物的生命故事。 「人類(Humankind)」展覽入口卡片牆(莊婷雅 攝影) 小卡內容:捐一條毛毯給當地的流浪狗收容中心(莊婷雅 攝影)   「孤立男爵」的傳說 亨利哈波又被世人稱為「孤立男爵」(The Isolated Baronet),兩百年前一位素未謀面的日記作者寫下亨利哈波長久以來與社會疏離一事,甚至片面描述他飽受心理疾病之苦,「孤立男爵」稱號不僅主觀概括了主人翁的人生,也被編織在整個家族歷史之中。兩百年後的今日,研究團隊在大量家族檔案裡,發現許多亨利哈波鮮少被提及的故事,他身受啟蒙運動影響,系統性在莊園內建立大規模圖書館。身為德比郡騎士軍團的軍官,他讓軍隊在庫爾克莊園內受訓,並委託奧地利知名作曲家海頓,為軍隊創作流傳後世的進行曲「The Derbyshire Marches, Hob. VIII: 1 and Hob. VIII:2」。許多對於家族和地方作出的貢獻,顛覆莊園內外長久以來的傳說故事,如此多面向解構、探討文物與人物的連結,讓冰冷的莊園多了溫度,帶領觀眾進入不同的生命主體。 庫爾克莊園圖書館一角(莊婷雅 攝影)   女管家哈麗特的秘密 觀眾走進廚房空間時,眼前隨意擺設的廚具,不禁讓人想起一般家庭的生活寫照,在這個安靜的廚房裡,每個角落卻非常忙碌似的,急著訴說百年來發生的故事。故事主角是女管家哈麗特(Harriet Phillips),她周旋於庫爾克莊園與異地私生子之間,為了保護彼此不在社會上背負惡名,她無法和旁人談論自己的家庭,更難以親自照顧孩子,一直到1891年88歲時,才終於和兒子共度餘年。庫爾克莊園陪伴哈麗特多數寂寞的時光,也教導這位女管家識字書寫能力,才得以和親人書信往來,排解相思之苦。 庫爾克莊園廚房一景(莊婷雅攝影)   傾聽者的陪伴 歷經了十個世代,庫爾克莊園迎來最後的主人翁艾爾嫚(Airmyne Jenney, 1919-1999),她在這諾大的莊園內療養因意外所受的重傷,且在手足的陪伴下重拾語言能力。縱使孤獨疏離於社會,語言治療路上有著家人的支持,艾爾嫚擁有滿足的生活,她在治療日記中特別提到哥哥「傾聽者亨利(Henry the Listener)」,表現手足之間無私的關愛與陪伴。在展覽中,觀眾能循著艾爾嫚的手寫紀錄,在樓梯迴廊間聽著主人翁喜愛的歌曲「順其自然吧(Que Sera Sera/Whatever will be will be)」,找尋這棟房子帶給人們的溫暖與勇氣。 走一趟庫爾克莊園,最深切的感受並非壯觀的建築外觀,或哈波家族的百年收藏品,而是空間內散發出的日常生活氛圍,雖然一切足跡凍結在幾十年前,其獨特之處在於「連結過去與當代生活」,展間內的文物並非只有展示功能,而是透過故事串聯,將生動的畫面帶到觀眾眼前,觀眾彷彿是哈波家的客人,而非單純參觀此建築物。「人類」展覽以孤獨、孤立與善行的角度切入,擴大莊園故事的敘事角度,更開啟人們相互關心家人與社區的對話。從展覽延伸到現實生活,疫情導致的封城雖然帶來孤立寂寞,卻也同時湧入親朋好友的關心愛護,與社會相互支持的善舉產生共鳴。 參考資料: Stories of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at Calke Abbey Henry Harpur, Derbyshire County Council Humankind at Calke Abbey Janes, Robert R., Museums without Borders: Selected Writings of Robert R. Janes(London: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5). Purcell, Mark and Thwaite, Nicola, The Libraries at Calke Abbey(Swindon: National Trust, 2013). RCMG,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20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