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儀錶板
電子報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百年隱身友誼,前緣再續—國立國父紀念館與南方熊楠紀念館所
作者:黃宗偉(國立國父紀念館助理研究員) 2018年11月6日,和歌山縣政府及議會一行人,由日臺親善議員聯盟會長尾崎要二帶隊,捐贈5封孫中山寫給南方熊楠的書信複製本予國立國父紀念館,代表兩國交流的進一步互動,不僅是以另種形式延續昔時「海外知音」的百年友誼,亦為國父紀念館在未來研究孫中山,增加一個思考點。兩國分別於2016及2017年間,慶祝孫中山及南方熊楠的150歲冥誕,重新講述起百年前他們海外相識的故事。這是屬於亞洲人的共同記憶,也是共同的文化資產。 誰是南方熊楠? 南方熊楠(1867–1941)出生於日本和歌山縣,是知名的博物學家、生物學家。中澤新一稱他為「知識巨人」,是一位突破日本人潛力極限的奇人,不僅知識廣博,並精通多國語言。19歲時,因未通過東京大學預科學校的考試,離開日本,開始長達14年的海外研究,到美國求學、赴古巴採集、研究動植物、發現新物種,並在英國發表論文。隨後在大英博物館大量閱讀多方書籍,進行編纂東方圖書目錄的工作,在那結識了孫中山。直到1898年遭遇歧視而生之爭端,南方失去工作,從此返回日本。 南方熊楠 (翻攝/ 黃宗偉) 回到日本後,南方熊楠專心在家鄉和歌山縣的山林中搜集標本-尤其是地衣類和黏菌類,此外亦研究佛法、驗證西方科學,後半輩子潛心投入研究。為了保存研究環境,他投入社會運動,甚至遭到逮捕。他的研究使得同樣對黏菌有興趣熱忱的昭和天皇於1929年巡遊時,邀請他到軍艦上講學。 孫中山與南方熊楠 孫中山1896年在倫敦蒙難,脫險後,翌年的3月16日,在大英博物館,透過東洋圖書部主任道格拉斯(Robert Kennaway Douglas),認識了當時在館內工作的南方熊楠。從此兩人相知相惜,常流連於大英博物館、海德公園、倫敦市街、車站或宿舍等,雖然相識相處只有短暫的3個月,兩人卻成為終生難忘的摯友。 孫中山離開倫敦後繼續他的革命事業,南方熊楠也因故從英國回到家鄉日本和歌山縣。1901年,孫中山避居日本橫濱,通過書信,孫中山拜訪和歌山縣,再次,也是最後一次,見到南方熊楠。在兩人這最後一次見面的兩天裡,除了談不完的話之外,孫中山亦與南方熊楠及其家人合影,留下了歷史見證性的照片。 孫中山寄予南方熊楠的書信 (1901.2.6) 孫中山寄予南方熊楠的書信 (1901.2.10) 1901年孫中山訪和歌山縣,2月15日與南方熊楠一家人合影留下紀念照。後排左起南方熊楠、溫炳臣,前排左起南方常楠、抱著常楠長子常太郎的孫文、楠次郎。(翻攝/ 黃宗偉) 再續百年前緣 國父紀念館建於1973年,南方熊楠紀念館建於1965年,過去未有交流記錄。直到2017年,適逢南方熊楠150歲冥誕,日本和歌山縣政府官員與議員一行人,透過中山學術基金會牽線,到國父紀念館參訪,彼此展開聯繫。此前國父紀念館對於南方熊楠的介紹,僅保存於部分著作中,在孫中山生平事蹟展中,並無著墨。透過這次交流,和歌山縣政府提供了1901年孫中山到和歌山訪問南方熊楠的部分資料,包含書信、合影紀念照、孫中山贈予南方熊楠的《原君原臣》原著照片等。歷經2017年多次交流訪問,在國父紀念館「史蹟東室」展出的「孫中山生平事蹟」中,在孫中山倫敦蒙難的部分,始加入與南方熊楠相識及交往的歷史。2018年和歌山縣政府更進一步決定,提供完整的書信複製件,贈予國父紀念館,同年11月邀請國父紀念館館長梁永斐,赴和歌山縣進行參訪交流。透過彼此互訪,彷彿踏上孫中山革命的旅途,重新建立起跨國、跨世紀的情誼。 孫中山贈予南方熊楠的《原君原臣》,攝影/ 黃宗偉。 國立國父紀念館─國父史蹟東室─南方熊楠展區,攝影/ 黃宗偉。 南方熊楠記念館一偶 (2018.11.30),攝影/陳婉芝。 亞太性的孫中山相關組織 2018年的赴日參訪交流,亦包含與南方熊楠紀念館、南方熊楠顯彰館,共同前往兵庫縣神戶孫文記念館,參加第30回「孫中山、宋慶齡紀念地聯席會」。世界各地紀念孫中山的機構很多,大部分集中在亞太地區,自1989年之後,由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所屬的宋慶齡陵園管理處、南京中山陵園管理局,共同發起並籌備孫中山與宋慶齡紀念地聯誼會事宜,是為「孫中山、宋慶齡紀念地聯席會」(簡稱聯席會)。首屆會議於1989年5月由南京中山陵園管理局舉辦。每一年聯席會由不同的城市輪流主辦,2018年是第30回聯席會,也是首次於日本舉辦。孫中山曾進出日本15次,前後在日本停留有9年之久,在日本舉辦有指標性的意義。南方熊楠紀念館、南方熊楠顯彰館也是聯席會會員,在全球眾多孫中山紀念機構中,南方熊楠相關紀念館所是比較特別的案例。 該屆共有56個機構單位、80人參加聯席會,發表11篇相關論文,由於過去聯席會都是各個成員機構自發性地聯繫合作,並不是具有實質功能的組織,因此神戶孫文紀念館蔣海波主任研究員提出〈孫中山、宋慶齡紀念地聯席會章程〉,期望由大會成員共同討論並提供意見,成為未來聯席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大會中相關論文發表類別與主題十分多元,除了有孫中山相關歷史文獻探討之外,其中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發表〈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王智敏發表〈超級鏈接與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的思考〉,以及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蕭潤君館長發表〈孫中山、宋慶齡紀念地聯席會回顧與前瞻〉,皆提到紀念孫中山相關館所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包含:博物館組織的現代化、博物館所在地與社區的發展、博物館社會教育的角色,以及未來應加強館所之間的交流,並與社會議題結合。 孫中山紀念館跨境結盟的思考 從前述聯席會各個館所的發展現況看來,國際間博物館發展,不論是公立或私人博物館,長期存在資源缺乏、人力、公共支持等問題,如何以有限的資源,突破自身的限制,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是當今博物館及相關非營利機構共同的議題。相互結盟、加強國際合作是目前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倡議的方向,ICOM現在共有30個專業委員會、118個國家委員會,主要透過這些委員會彼此交換最新資訊、進行國際性的館際交流。博物館在亞太地區快速發展,尤其是中國,各專業委員會也朝向地區性深入發展,以符合區域性多樣文化議題,以及博物館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國際間博物館整合及結盟十分熱絡,相關ICOM專業委員會也在亞太地區-包括在臺灣,召開過多場盛會。然而,仍有些博物館或類博物館組織,建構時間較久遠,須面臨如何呈現當代性特質,並與時代議題結合等挑戰。比方像聯席會中的多數館所,建立的時間已超過20、30年,國父紀念館的館齡亦有46年,面臨到社會環境需求的改變,參觀人口年齡偏高且持續高移,館所定位、與社會的互動關係等,皆應有所因應調整。 2017年以來國父紀念館與南方熊楠紀念館之間的交流,不僅讓兩位重要歷史人物的情誼再度引起注目,也正好是兩個館所轉型的契機。如何藉跨國連結,從史料中找尋歷史人物及事件的當代性,不僅是博物館的重要議題,也是延續這隱身百年友誼的最佳方式。 參考文獻: 南方熊楠顯彰館官網 Nippon.com (20181.3) 中澤新一,南方熊楠:突破日本人潛力極限之人 林國章主編 (2014)。《全球孫中山紀念機構》。國父紀念館出版。 黃宇和 (2007) 。 《孫逸仙在倫敦,1896–1897》。聯經出版。 公益財團法人孫中山記念會.孫文紀念館 (2018)。《第30回孫中山、宋慶齡紀念地聯席會議會議手冊》。 首圖來源
2019/06/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