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儀錶板
電子報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你的日常、我的苦勞: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
作者/攝影:高郁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你是否曾注意過,生活中有許多使生活便利、舒適的身影,為我們擔負著3D(Dangerous, Difficult, Dirty)工作?你又是否曾經試著瞭解,超過70萬來自菲律賓、印尼、越南等國的勞動夥伴,在文化迥異的臺灣社會中,遇到哪些困難與基本人權危機? 國家人權博物館的《Ayo! Ayo! 明天應該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以下簡稱人權館、移動人權展),從臺灣人的「生活日常」切入,引導觀眾隨著展覽,轉換視角至移工的「勞動日常」,配合移工工作場景復原,呈現其於勞動中遭到剝削的處境。再透過展現非政府組織「救援與服務日常」,希望帶領觀眾思考,如何建構趨於平等與共融的社會? 從街頭到博物館,非政府組織主導的倡議展覽 在人權館仁愛樓一間一間相連、彷彿工廠生產線的展間中,移動人權展由15個長期為移工移民爭取權益的非政府組織合作策展,旨在呈現移工於客工制度[註1]下,長期遭受排除與漠視的邊緣地位,並以臺灣民眾、政策、移工、非政府組織等四個視角進行詮釋,試圖以展覽發聲,關注移工身而為「人」的需求、倡議人權課題。 本展起源於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IHRM-AP)啟動的「2020移動人權共學培力講堂」,活動以移工議題為核心,邀請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臺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越在嘉文化棧等組織,希望透過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在博物館中帶入困難的社會議題。 在策展過程中,非政府組織一改多擔任博物館顧問的傳統角色,轉而主導展示的議題與物件,博物館團隊則提供展示手法建議。這樣反轉的合作模式,使非政府組織可發揮深耕議題之專業,藉由豐富的個案經驗,帶來博物館無法觸及的知識領域,成為代替移工發聲的途徑。 經歷了3次策展工作會議,與4次策展工作坊,策展團隊害喜影音以關鍵字聯想、展櫃設計等活動,逐漸聚焦對展覽的想像,並發想展示中的物件、手法與論述(高郁媗 攝影) 日常的索引、凝視與現身 以「日常」為主軸,展覽依序經由「臺灣人的生活日常」、「移工的危險日常」與「NGO的工作日常」,帶來三種不同切入視角,讓觀眾從自身的生活場域開始,一步步進入移工「日常」,最後深入移工議題核心。 首先,展間以街訪影片、促銷型錄,以及琳瑯滿目的日常生活用品模型與標籤,標示我們所拿的手機、所吃的漁產、所穿的衣物等,內涵移工勞動的成果,同時也標示了相關產業移工引進的年份,為觀眾建立背景知識。用這種輕鬆、貼進日常的展示方式,使觀眾得以拉近與移工的關係,進而用嶄新目光瞭解移工的無所不在,及其對臺灣社會發展的貢獻與重要性。 翻開形似全聯的型錄,每件商品旁的紅色數字,是其為臺灣帶來的產值,包含「眼鏡製造業404億新臺幣」、「皮靴內銷近百萬雙」等,這些多半仰賴移工的勞力生產(高郁媗 攝影) 展場內的模型掛著標籤,標示如「臺灣冷凍食品製造業於1992/9/26核准引進移工」,乃至於每天搭乘的捷運系統,都有著移工的付出(高郁媗 攝影) 展場也透過場景復原,讓觀眾感受移工在漏洞百出的政策制度下,所陷入的危險日常。他們除了替代臺灣本地勞工維持人們衣食無缺的生活,也承擔著幕後生產線上的勞動風險。 走入營造業、漁業、照護業移工所處的場景,觀眾能身歷其境感受移工工作時所面對的各種危險。例如,「汪洋中的漁工」中,策展團隊讓觀眾走入狹窄的走道,透過低矮的窗景低頭窺視漁船內部,除了塞滿漁獲,也擺放漁工有限的生活用品,牆面播放著搖晃的海面與打罵聲,顯示臺灣高額漁業產值的背後,累積著漁工遭受的不平等待遇。 走道上,則展出南方澳大橋倒塌事件中,住在船上的受難移工Jag,他裝家當的原始木盒,上面沾著油污與海水浸泡的斑斑痕跡,具體顯示漁工的艱辛生活,並搭配相關研究或新聞報告,增加展覽內容的真實性與可信度。 展場中還原移工工作場域,呈現廠商提供給製造與營建業移工的安全裝備,仍十分不足,許多危險的用品或藥劑也缺乏翻譯(高郁媗 攝影) 展覽中也讓七位移工現身說法,指出其所經歷的種種違反人權遭遇。例如,在疫情肆虐之時,被迫簽下禁足令而過著宛如犯人的生活。這些遭遇的結構性因素,呈現出政策的缺失,展覽也將複雜的政策制度轉譯為圖表,並以架構圖和互動式翻翻版,讓首次接觸相關法令與議題的觀眾,也能快速瞭解政策的矛盾與疏漏之處。 在「證言:移工應有的權益與需求」展區,信奉伊斯蘭教的印尼籍移工指出,曾因遵照《古蘭經》之規定不吃豬肉,而遭到解雇遣返,或簽下「我願意吃豬肉」同意書(高郁媗 攝影) 「移工背後的制度困境」展區,呈現許多移工被迫從事許可外工作,或遭受不法對待,卻因為不得自由轉換雇主等規定,使移工缺乏與雇主談判的條件,因此選擇失聯(高郁媗 攝影) 最後,展覽別出心裁的以紫色地毯佈置了溫馨小房間,列舉許多非政府組織救援與陪伴移工的日常,搭配移工創作的藝術作品、各種培力課程照片等,讓觀眾發掘非政府組織如何以實際行動彌補政策的漏洞,與移工一起面對種種社會問題。 在「即刻救援:共同守護移工人權」展區,展示著移工在非政府組織設置的庇護機構時,在社工陪伴下,轉化勞動現場所遇到的創傷,進行之藝術創作(高郁媗 攝影) 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 移動人權展以日常視角的轉換,逐步引導觀眾從同理、情意認知的培養,慢慢走進移工議題當中。然而,展覽雖然呈現非政府組織倡議訴求,並以多元的展示手法及活潑敘事,拉近觀眾與議題的距離,但在行動層面上,除了讓觀眾對幾個議題提出支持與否的投票之外,如何讓觀眾與移工社群產生對話?如何激發觀眾實際加入非政府組織舉辦的倡議、救援或文化活動?均是以行動主義為目的之展覽所面臨的挑戰。 走出展間,新、舊人權的議題在景美人權園區相遇。時至今日,我們仍不斷面臨不同的人權課題,期待經由博物館、非政府組織與觀眾的攜手前進,一起努力讓明天更好。 [註1]客工制度:在臺灣,透過此種方式引進之藍領外籍勞工,將面臨來臺工作的時間限制、職業與產業限制、配額人數限制、來源國限制,且不得自由轉換雇主等限制,使其僅能短期居留,而無法成為本國國民。
2022/02/2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