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儀錶板
電子報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文協精神巡禮!走進博物館與百年前歷史相遇
作者/攝影:田偲妤 回顧10月,對今日的臺灣社會來說,充滿國慶的節日氣氛,如果將時光倒回百年前的臺灣,對生活在日本殖民政體下的文協世代來說,10月必定有著不同的時代意義。1921年10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於臺北靜修女子學校創立,成為首個由臺灣人自發成立的結社團體,從創立、分化到1931年被總督府查滅,短短十年光景,如今被史學家視為臺灣現代啟蒙的開端,政府更藉由「文協百年」活動界定其對近代社會運動、臺灣美術史、文學史、音樂史的深遠影響。本文將針對2021年9月以來三間公立博物館的文協百年特展,分析展覽如何詮釋文協在臺灣歷史中的獨特意義。 翱翔飛行—樂為世界人的新時代開端 1920年,臺灣首位飛行員謝文達展開「鄉土訪問飛行」,各界有力人士捐款購置新飛機「臺北號」。1923年,謝文達駕駛臺北號在東京散發臺灣議會設置請願傳單,投身政治運動。(田偲妤 攝影) 不同於多數的文協特展,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樂為世界人—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不以美國威爾遜總統的「民族自決」開頭,而是以1920年臺灣首位飛行員謝文達的「鄉土訪問飛行」開啟序幕。展場上方懸掛一台手工製作的飛機模型,一旁播放空中俯瞰影像,以及謝文達的文章〈飛機的和平使命及其文化所帶來的影響〉。臺灣人能擁有飛行技能代表能與世界接壤,離與西方並駕齊驅的夢想更近一步。謝文達的創舉可說是激發臺灣人本土意識的關鍵,隔年臺灣文化協會在這股熱潮的助燃下於焉誕生。 1927年,萬華商人蘇璧輝家族捐建於龍山寺前廣場的時鐘塔,上頭「時間厲行」四字呼應文協「獎勵恪守時間」之實行綱領,見證西方時間倫理已在臺灣社會扎根。(田偲妤 攝影) 走過展示文協大事紀的長廊後,映入眼簾的是佈置成園遊會的大展廳,展廳中央有一形似鐘塔的模型,其本尊是設置在萬華龍山寺的時鐘塔,上頭雕刻「時間厲行」四個大字,一旁角落展示臺史博典藏的謝招治女士畫作〈廟口的早晨〉。這幅畫記錄招治阿嬤回憶中1940年代的日常景象:清晨4、5點起床幫父親在龍山寺旁賣油條,6點一到,寺門上的收音機會播放做早操的音樂。畫中的時鐘塔不高大、造型簡單,卻代表著西方時間觀念已在臺灣社會扎根。展覽不只展示文協歷史,還透過常民的眼光關注日本引進的新觀念,如何讓臺灣從傳統農業社會走向現代工商社會,而文協世代就是在新舊文化的衝擊下,試圖尋找自我存在價值、謀求改變不公待遇的契機。 謝招治畫作〈廟口的早晨〉(左)、龍山寺三川殿前廣場明信片(右上)、陳澄波油畫〈龍山寺〉皆記錄下時鐘塔的身影。(田偲妤 攝影) 遇見文協世代,情書中的「你」究竟是誰? 國立臺灣文學館《百年情書—文協百年特展》以六位人物代表各領域的啟蒙精神。展覽開頭應用深偽技術重現人物影像、傳達展覽核心精神。(田偲妤 攝影) 以文協代表人物表現大時代「啟蒙」精神,是多檔展覽皆用到的展示策略,其中,國立臺灣文學館《百年情書—文協百年特展》更以賴和、盧丙丁、陳澄波、李獻璋、林氏好、楊逵作為代表,策展團隊參考他們的小說、評論、畫作、歌曲創作等文本,譜寫出一篇篇以「你」為傾訴對象的情書。觀眾可在展覽入口拿到設計成信封的DM,並在展場內收集6封不同主題的情書。拿起設計成蟲膠唱片、來自流行歌手林氏好的情書: 親愛的你 相約在公會堂,或是在厝內放78轉,為你唱出〈織女〉、〈一個紅蛋〉、〈春怨〉,當你感到低潮時,這是我能為你做的事。不要看不起這些歌曲,音樂的力量能撫慰人心,讓我們一起為臺灣歌謠的地位,飆高音。 展覽以林氏好—文協中少數女性的故事作引線,搭配文學館的照片、文獻與音樂典藏,讓觀眾在視聽體驗下吸收臺灣音樂史的重要篇章。 觀眾可閱讀林氏好的故事、聆聽1930年代的各式曲盤,了解臺灣音樂史的重要篇章。(田偲妤 攝影) 此外,這裡有個有趣的問題:情書中的「你」究竟是誰?蘇碩斌館長以「啟蒙」作為回應的核心:「啟蒙,可以解讀為知識分子追求臺灣大眾、許諾共度幸福一生,是不是像極了『情書』?」展覽尾聲有一部影片名為「午後的懸崖」,講述一位追求者(我)與「你」的愛情故事,歷經1920年代的初遇邂逅、1950年代的音信渺茫、1970年代的論戰紛爭,直到今日「你」的身影才逐漸明晰。原來情書中的「你」不只是臺灣大眾,對於「文學」的追求成為啟蒙的根。 從興趣探索現代社會,文協與常民的價值觀拉扯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趣吧!與百年前的趣味相遇》特展,探究百年前的休閒娛樂發展史。圖為曾在臺灣盛行一時的賽馬活動。(田偲妤 攝影)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趣吧!與百年前的趣味相遇》特展則以「興趣」作為主題,探究百年前的休閒娛樂發展史。策展靈感來自臺灣新民報社於1933至1943年出版的《臺灣人士鑑》,書內廣納臺灣重要人士生平,其中記載的「興趣」在當時算是很「摩登」(modern)的概念。文協也常透過放電影、音樂會、文化劇向民眾傳遞新知,休閒娛樂也因此被賦予啟迪民智的任務。 展覽以空間規劃與遊戲設計帶領觀眾探索休閒娛樂議題。例如當時對興趣的認定有好壞之分,展場有一處內凹的隱蔽空間閃著紅光,往內窺探,藝旦手上的二胡與琵琶、打到一半的麻將牌局若隱若現,原來這些是處於灰色地帶的興趣。展場另一頭,一張書桌旁擺滿報紙,上頭刊載對歌仔戲的評論,《臺灣民報》認為歌仔戲內容粗俗,應以文協推廣的文化劇取代;《臺灣日日新報》則認為可利用歌仔戲打消民眾參與文化運動的念頭。觀眾可翻閱不同立場的報導,試著推敲產生這些想法的原因。 日治時期對興趣的認定有好壞之分,展場有一處內凹的隱蔽空間,小小的開口閃著紅光,往內窺探,打到一半的麻將牌局若隱若現。(田偲妤 攝影) 此外,展覽還設計了「興趣球」遊戲,讓觀眾體會休閒娛樂裡的階級現象。6種興趣球從大到小、重到輕分別為打高爾夫、聽音樂、划船、游泳、布袋戲、公園散步,開銷愈大重量就愈重。一旁有四種承載力不同的台座,標示了醫生、教師、茶工、蔗農四種職業,所得愈高承載力就愈高。觀眾可將興趣球放在不同職業的台座上,如果開銷超過職業的負擔能力,球就會滑落。另一展區以插畫立板、物件與日記介紹林獻堂、吳新榮、張麗俊、楊千鶴四位臺灣知識份子的興趣,他們樂於享受出國旅行、高爾夫、彈鋼琴等在當時所費不貲的娛樂,由此想見文協成員與一般民眾之間存在的階級鴻溝,如何與生長環境不同的民眾溝通?對於常民文化的批判是否缺乏同理心?文協的思想作法是否有值得反思之處?許是該展藉由興趣主題提出的委婉批判。 展覽特別設計的「興趣球」遊戲,可讓觀眾體會休閒娛樂裡的階級現象。(田偲妤 攝影) 文協精神今在何方?期許更多元詮釋與批判史觀 本次多館響應的文協百年紀念活動在節慶渲染下熱鬧開幕,多件臺灣史上重要典藏皆傾巢而出,走一趟博物館就能一次吸收重要歷史知識。然而,歷史最耐人尋味之處在於,百年前、百年後,同樣的事件卻可能有全然不同的解讀,關鍵在於誰有權解讀歷史?選擇以什麼樣的觀點呈現?社會大眾是否有反思歷史的契機?在博物館普遍被視為文化公共領域的當代,如能加入更多元詮釋與批判史觀,將是追求思想進步之文協精神所樂見。
2021/11/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