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儀錶板
電子報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如何面對國家的傷痕記憶?荷蘭奴隸展&第三帝國設計展之啟示
作者:王幸慈(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碩士/藝文工作者) 如果博物館想談論一段帶有傷痕的故事,特別是沉重且難以面對的黑暗歷史,該用什麼樣的敘事角度,邀請對展覽主題抱持質疑或排斥的觀眾,進入博物館參觀? 過去,未曾遠離 近幾年,荷蘭社會再度反思種族歧視和殖民歷史等議題〔註〕,而背負著荷蘭文化及價值展現的博物館,其公開發言和展覽,即是對當代荷蘭省思和重新定義歷史最好的觀察。自2019年開始,陸續有博物館對於是否該繼續使用「黃金年代(Golden Age)」一詞莫衷一是,其中參與討論的包含阿姆斯特丹博物館(Amsterdam Museum)、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海牙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等。起因為荷蘭在十七至十八世紀遠洋貿易時,將大量非洲人口販賣到美洲和歐洲。若正視荷蘭殖民地與奴隸後代之處境,沿用此詞是否妥當?然而,若博物館決定不再使用此詞,是否需要更多的學術論證說服大眾?過去荷蘭人對於此段歷史多避而不談,甚或以時空背景迥異,不應用當代思潮檢討四百年前的歷史作為結論。而當荷蘭國立博物館在2021年以「奴隸(Slavernij)」為年度特展名稱,又再度喚起大眾對此議題的回應及討論。 「奴隸」展入口一景,館方委託荷屬庫拉索藝術家David Bade和Tirzo Martha製作回應展覽的作品〈現在看著我(Look at Me Now)〉,為與觀眾互動的裝置。(王幸慈 攝影) 這樣勇於面對歷史的展覽並非獨見,在2019年底,荷蘭丹博斯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 Den Bosch)推出一檔話題性極高的展覽「第三帝國的設計(Design van het Derde Rijk)」。一般而言,談到展覽如何呈現二戰時期納粹生成的起因、法西斯主義迫害猶太人的殘暴史實,光是展示集中營的相關物件或檔案,其沉重感就足以讓觀眾不忍卒睹。但在納粹佔領荷蘭期間,卻也有支持納粹思想的荷蘭族群存在,甚至荷蘭國鐵亦曾運送荷蘭猶太人至波蘭集中營。為何荷蘭國家社會主義運動原為法西斯主義的政黨,在二戰時期卻發展成支持納粹主義的黨派?納粹如何透過思想改造控制大眾?這檔展覽可說是揭露荷蘭人不光彩的過往,同時更挑戰荷蘭人是否願意以理性分析的角度,重新省視納粹在產品及視覺設計上的發展,對當時社會造成何種影響? 希特勒塑造元首形象之宣傳海報。(來源:Design Museum Den Bosch) 本文欲以這兩檔展覽的策展敘事作為對照,討論在面對歷史難題時,展覽可以如何呈現並達到教育推廣和與觀眾對話的目的。 他們是人,有名有姓 「奴隸」展的形成,揭示了荷蘭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殖民與販奴歷史。荷蘭在亞洲最廣為人知的殖民地為印尼,但事實上,荷蘭透過西印度公司擴張的殖民版圖更廣,除了南非、巴西之外,尚有位於加勒比海的島嶼。而奴隸販賣及運送,一部分是綁架非洲居民賣至歐洲、美洲大陸及島嶼;另一部分則是將加勒比海殖民地的居民,就地變為荷蘭富商的奴隸,日夜為主人製糖。在展覽入口懸掛了五口鐘,其功能為提醒奴隸每日的作息,分別來自十八世紀囊括在荷蘭殖民版圖的巴達維亞、開普敦、蘇利南、庫拉索與圭亞那。當觀眾經過鐘的下方,暗示著人們將透過文物進入奴隸的真實處境。 進入展間,可見展牆上使用大量的鏡子,其用途不在於擴大空間的視覺效果,而是意圖讓觀眾在觀看展品時,不斷看到自己的身影。展覽子題以十個曾經真實存在的人物或族群命名,分別為João(西非人,最後被運至巴西)、Wally(蘇利南奴隸,終生在甘蔗園製糖)、Oopjen(荷蘭人,奴隸主之妻)、Paulus(非洲童奴,最後定居荷蘭)、Van Bengalen(來自孟加拉灣,散居於巴達維亞、荷蘭、南非)、Surapati(印尼人,印尼當代社會視之為反荷屬東印度的民族英雄)、Sapali(來自非洲的女性族群,後至蘇利南)、Tula(荷屬庫拉索人,受法國大革命思潮影響,向荷蘭請求自由人權)、Dirk(原為反對奴隸制的荷蘭人,晚年卻在巴西購買奴隸照顧其生活起居)、Lohkay(荷屬聖馬丁的女性,為反抗殖民母國的象徵)。他們各自的經歷與掙扎,則是透過博物館的典藏及檔案,輔以相關後代所錄製的語音導覽,拼湊出他們的生命故事。 展場使用大量的鏡子,圖為Oopjen展間,圖右Oopjen與第一任丈夫的肖像畫,是林布蘭的作品。(來源:Rijksmuseum) 這十段故事大致上呈現了三種視角:一是奴隸、二是荷蘭奴隸主、三是爭取自由的人物與族群。他們的名字出現在展出的荷蘭文獻資料中,例如被迫改成歐洲名字的João和Paulus、Wally不堪蘇利南糖廠繁重的工作,起身反抗後遭判死刑的審判紀錄;被冠上Van Bengalen姓氏的Francina,在南非獲得自由身的正式文件等。有的則是以黝黑膚色、戴著象徵奴隸的金項圈,成為荷蘭繪畫和雕塑中展示主人財富的物件。同樣的,荷蘭商人仰賴奴隸的生活剪影及對奴隸的看法,亦是透過當時的畫作、出版品等文件,攤開在觀眾眼前。例如出自林布蘭之手的Oopjen肖像畫,以往與〈夜巡〉同在典藏常設展的榮耀廳裡展示,如今在此呈現的意義截然不同。而在展覽的末了,觀眾來到一間沒有展示文物的房間,牆上只有左右相反的文字與大片鏡子。觀眾得透過鏡子,方能閱讀牆上的文字:自由。 Francina獲得自由並可在南非合法擁有財產的正式文件。(王幸慈 攝影) Lohkay展間一景。牆上為1883年阿姆斯特丹殖民地展覽中,蘇利南婦女作為展示品的影像。她們雖已脫離奴隸身分,卻被物化為荷蘭展示帝國力量的物件。(王幸慈 攝影) 從設計角度看帝國神話的塑成 「第三帝國的設計」展與荷蘭丹博斯猶太紀念館合作,展覽首先播放關於納粹的數位檔案及影片,同時在年表上羅列納粹分別在政治及設計領域的發展,讓觀眾有概括性的認識。納粹主義始於1930年代,由希特勒與其黨羽推崇帶有高度理想與宗教色彩的意識形態:雅利安人種至上、重視德國民間文化、重建因一戰備受打擊的德國。當觀眾進入納粹建構出的歷史、思想與社會制度,搭配當時先進的工業設計、視覺設計、音樂與建築,便可逐步體會納粹如何擅用這些工具,灌輸政治理念給大眾。 「第三帝國的設計」展覽入口,福斯金龜車的設計與生產源自希特勒的需求,在二戰時期廣泛用於軍事。(來源:Design Museum Den Bosch) 展場為開放式空間,無特定的參觀動線,觀眾可自由在各區域之間穿梭對照不同展品。第一主題「以納粹文化為設計(Design as Nazi Culture)」展示當時如何使用瞳色表及髮色卡分辨是否具有雅利安血統,以及普羅大眾使用的家具與電器,在設計上如何具備「勞工之美」。從展覽中大量1930年代的檔案與影像紀錄,可見大批民眾響應希特勒重建德國的願景。 第二主題為希特勒為了形塑帝國所做的「第三帝國的設計」,揭示納粹如何鞏固在德國崇高且不可質疑的地位。要建立一個封閉的集體意識系統,首先必須有位全知全能的領導,故希特勒化身為「元首(Führer)」,融合既有的共產與天主教元素,挪用古典(如哥德體字型)和現代主義作為視覺呈現,邀請攝影師及電影導演參與政治宣傳拍攝,描繪納粹引導大眾走向美好的藍圖。在納粹發行的宣傳冊中,大至集會儀式、小至穿著用色,每個人的種族、角色、身分都得遵守其腳本和規矩。此外,納粹也建構利於自己的歷史,更發展出專屬菁英階級(如黨衛軍)的圖像和崇拜儀式。值得一提的是,若就分析的角度觀看當時的收音機、汽車造型、軍隊服飾,不僅實用且堪稱美觀,而建築草圖和對科技的想像,更與現今科幻電影裡的場景相去不遠。 主展場包含納粹時期的工業設計產品、雅利安人雕塑、宣傳海報與攝影。(來源:Design Museum Den Bosch) 納粹的建築模型、大型家具與帝鷹旗幟。(來源:Design Museum Den Bosch) 最後的主題「以破壞為設計(Design through Destruction)」,則談論納粹的破壞策略,是透過發動戰爭和種族滅絕來創造「更好的德國」。納粹以德國為中心,軍事侵略並摧毀他國建設後,就地建立了德國化的地景,包含用德語重新命名城市等。而集中營、閃電戰、高速公路、德國油桶的出現,也都是為了將歐洲各國「德國化」而生的產物。 正視傷口才能癒合 荷蘭作為一個在中美洲仍有領土的王國,前有「黃金年代」的議題,後有「奴隸」的討論,促使大眾為祖先曾為奴隸、現已在荷蘭落地生根的有色族群發聲。荷蘭國立博物館更首次於常設展中挑選70件典藏品,掛上「包含奴隸內容」的說明牌,並持續進行此議題的研究。 在「第三帝國的設計」中,博物館避免讓展覽流於戲劇化,特別舉辦工作坊引導學生討論設計的功能性。策展團隊表示,展示設計刻意選擇冷色調性與平視的陳設方式,即使對於納粹的成因和機制進行細緻的介紹,觀眾似乎仍有空間反思納粹的治理意圖和衍生效應,進而產生警世的意涵,並不會因此成為「新納粹」。 如何觀看這兩檔展覽?在荷蘭已引起廣泛的討論,雖尚未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歷史難題不會止於展覽,而是帶出更深刻長遠的反思。 註釋: 當今荷蘭社會由多種族組成,對於種族相關的移民、教育與補助等政策無不謹慎以對,以下列舉近十年間熱門的種族與殖民相關議題: 聖尼可拉斯節「黑彼得」:形象為黑人助手的角色,有影涉黑奴之嫌,現改由臉上塗黑炭的白人飾演。 是否沿用「黃金年代」一詞,詳如內文。 阿姆斯特丹市長Femke Halsema於2021年7月1日的演講中,首度為該市在十七世紀參與奴隸貿易之歷史公開道歉。 近兩年荷蘭社會正在討論,是否將象徵荷屬殖民地奴隸制終結的7月1日Keti Koti節(蘇利南語,意為毀壞鎖鍊)正式列為國家節日。
2021/09/2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