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公共博物館時代的登場: 第十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研討會專題演講報導
作者:林婷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時代更迭,世界發展迅速,和社會關係緊密的博物館面臨的課題愈加多元,也因應社會動態不斷審視及調整自己的定位,思考博物館的各種可能性。2022年10月27日及28日,第十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展開,以「公共博物館學」為核心,探討公共性、新性與方法論的想像及實踐。本次大會邀請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的菅豐 (SUGA Yutaka)教授,與法國巴黎新索邦大學文化經濟學系François Mairesse教授,共同討論博物館與大眾協作的論述權力衝突案例,並分析各種博物館公共性和社會牽動的不同面向,開啟與公共博物館學的精采對話。 我們如何看待困難歷史?來自臺灣、日本與英國的觀點(第九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研討會專題演講) 「新的野的學問」的公眾協作趨勢 第一場專題演講「新的『野』的學問:野的學者與學院研究者協作的可能性與課題」,由菅豐拉開序幕。社會公共性在二十世紀受到關注,發展多元化的社會交流及邀請公眾協作逐漸成為社會共識。政策、文化、學術等領域不再只掌握於專業人士手中,而是開放與公眾共同決策與探討,菅豐將這股新的學術力量稱作「新的野的學問」。 破冰的歸途:格陵蘭島的實驗性視覺返還計畫 菅豐於專題演講後,與主持人王嵩山教授及現場觀眾線上交流。(第十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 提供) 博物館與公眾的協作關係衝突 公眾作為「野的學者」與專業學者權力平等的協作知識產出,不僅是公共歷史學的核心概念,對於愈加講求公共性的博物館而言,也是蒐集、紀錄當代歷史時的重要協作理念。然而在實際館務運作中,博物館固守詮釋權力的情況卻依然存在。菅豐以東日本大震災原子力災害傳承館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and Nuclear Disaster Memorial Museum) 推出的「說故事人」活動為例,指出館方雖然邀請核災受害者以當事人的身分,向其他觀眾描述自身的歷史記憶,卻由於館方本身為政府單位經營,強制規定受災者不得談及特定事件或批評政府作為,甚至必須接受館方對於口述稿及媒體採訪的審查。館方並未落實「新的野的學問」中「共有權限」 (shared authority) 的概念,忽視受災者在論述歷史事實時擁有和館方相同的權力地位,而非依附於專家之下,闡述自由受到箝制。菅豐認為館方限制受災者論述內容一事,只是將受災者當作館方的人體展版,導致受災者遭受二次傷害。而本次事件也顯現出公共博物館學可能會遭遇的困境,即為不同背景的人在協作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立場衝突與爭執。 東日本大震災原子力災害傳承館,於2022年3月10日與人民共同舉行的311震災悼念活動;但其實公共博物館學的實踐仍有待檢視。(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and Nuclear Disaster Memorial Museum) 「協作」在注重公共性的當代社會和博物館中是至關重要的概念,菅豐強調專業人士必須對於協作過程保持警覺,避免偽裝性的協作再度發生,期許專家雲集的博物館、掌握資金的政府與擁有闡述權力的公眾,尊重彼此的專業與權力,共同創造理想的協作時代。 在隔離中創造自由,重尋自我—國立漢生病資料館「生活的設計」特展 從私人到開放:博物館公共性的轉變 博物館從私人擁有的珍奇櫃 (cabinet of curiosities) 時期到變成對外開放給大眾的公共場所,跨越了數百年的時間。如今公眾不再被拒絕在華麗的大門外,各種階層的民眾都能平等地自由參觀博物館。博物館在漫長的歲月中和公眾的關係如何產生變化?又在社會迎向公共開放的趨勢之下,如何轉變自身在社會中擔任的角色?第二場專題演講由François Mairesse,以「博物館多樣性與演進:博物館公共性的議題與挑戰」為題,從歷史的動態探討博物館公共性的轉變及挑戰。 François Mairesse專題演講後,與主持人黃貞燕教授、與談人張婉真教授與現場觀眾線上交流。(第十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 提供) 正視讓人不安的歷史: 倫敦衛爾康博物館關閉「藥師(the Medicine Man)」常設展 在歷史的推動下,博物館逐步開放,亦延伸出不少議題。就觀眾層面,博物館面對的觀眾從貴族階層逐漸開放給所有族群,博物館教育功能因而導向不同的年齡和社會階層,成為公共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政治層面上,極權政府如納粹黨將公共性連結政治認同,透過博物館展覽或活動向大眾宣傳政治理念,讓博物館成為傳播政治思想的工具。至於市場層面而言,近代因經營管理的經費需求或政府機構預算的刪減,博物館開始仰賴門票等源自觀眾的收入,用以維持正常運作,促使博物館逐漸走向市場導向,引起秉持博物館對公眾的開放性與支持博物館運轉的經費需求,兩種不同立場的人士對於門票金額一事的討論。博物館隨著時代不同,迎接公共性的同時,也需面對各種挑戰。 博物館對於公共性的反思 接續,Mairesse引述Nina Simon在《參與式博物館》(The Participatory Museum) 提及全民都應主導博物館管理的概念,指出在整體社會氛圍影響下,許多新型態的博物館誕生,社會導向的博物館逐漸進入眾人目光。對於公共性、參與性和多元性的看重也影響博物館新定義的確立,如何描述包容各種古典、市場、社會傾向等不同型態的博物館成為博物館新定義的重點之一。 2022年出爐的博物館新定義:「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服務、非營利的常設性機構,對人類有形和無形遺產從事研究、收藏、保存、闡釋與展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具易近性與包容性,促進多樣性和永續性。博物館以倫理、專業和社群參與的方式運作和交流,為教育、娛樂、反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各種體驗。」(林玟伶譯,2022)(Credit: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 ICOM) 博物館公共性的概念複雜且多元,Mairesse從觀眾、政治法律及市場三個面向理解博物館與公共性的關係,強調博物館和公共性的關係會隨著社會變動而有所變化,並展現於多種面向之中,因此如何面對自身的社會角色仍是博物館的重要課題。 公共的世代,開放的博物館 公共博物館學在社會演變及大眾觀念思想的改變下日漸受到重視,博物館開始思考如何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反思現今社會中碰到的多元議題,開啟和公眾的溝通合作,展開不同以往的做法及行動。菅豐與Mairesse兩位學者分別透過實務案例的分享及歷史資料的探析,針對實踐及研究方面提出關於博物館公共性的觀察與見解,為本次研討會吹起號角,提供博物館工作者不同面向的多元視野。 執行編輯:葉家妤
2023/01/2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