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學力?從博物館展覽文本思考台灣文學
作者/攝影:劉庭妤(自由作者) 「什麼是台灣文學?」從陳少廷《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一路到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等,多名研究者努力摸索探究下,仍被反覆爭論/迴避的大哉問,於2020年底國立臺灣文學館常設展更新後,呈現出新的討論面向和詮釋。讀者不妨展開博物館學的光譜,從策展團隊的展覽腳本書寫,以及展覽物件的選擇,一同檢視台灣文學與博物館學交會時所誕生的展覽,如何有別於紙本媒介、學術場域,或者似乎朝著後臉書時代前進的臉書虛擬網媒,探索台灣第一座國家級文學博物館推出之〈文學力——書寫LÁN台灣〉常設展,如何思考台灣文學? 具說書人氣味的敘事腔:展覽腳本納入「大眾」日常想像 相較起舊展,此次的新展覽對於作品文本、情境展示的成分比例明顯下降,觀者可以發現,展覽腳本的文字跳入台灣文學的傳統史學論述框架內,力求為觀者辯證出一條清晰的歷史軸線。然而,有趣的是,不同於力求客觀、公正的傳統歷史書寫,展覽腳本在博物館服務大眾的公共空間基礎上,納入了「大眾」這群想像中的讀者,因而出現了平易近人、具說書人氣味的敘事腔:「注意,你已被文學包圍」、「你的一天,會看到多少文字?」、「不,我不懂文學。那太困難啦!」。 〈文學力——書寫LAN台灣〉常設展入口,展板文字平易近人、具說書人氣味的敘事腔,也能留意到展覽中視覺及企劃所營造出的展示氛圍。(劉庭妤 攝影) 從「文字」本身紀錄性質的社會功用,再到敘述者所謂「遊戲」的文學形式和技巧,最後是「行動」,這是一個新的嘗試,去除博物館敘事權威,訴說的姿態彷彿一雙親人的友誼之手。與腳本敘事相對應的展示為四方環繞的影像,廣告、招牌、音樂、社運標語⋯⋯相互拼貼指涉,充滿影像詩的趣味,再次呼應「被文學包圍」的主題,並以此為破口,領觀者步入台灣文學的世界。 將生活周遭隨處可見的廣告、招牌、音樂串流、社運標語⋯⋯拼貼成四方環繞的影像,呼應「被文學包圍」的主題,頗具影像詩的趣味。(劉庭妤 攝影) Hooper-Greenhill(1995)曾指出,資訊(information)為知識的基礎,資訊指出「物件」的紀錄性質及其社會位置,它為其展開意義,代表某個社會關係的結果。就常設展的展覽開頭來說,影像裝置中反覆出現的資訊不斷刷新觀者眼球,影像內容指出了文學的社會位置——有文字存在的地方,就有文學的發生,每個人與文學的社會關係,皆比刻板印象中深奧難解的文學,還要來得親近,它很有趣,是一場好玩的遊戲,歡迎進來裡頭一起玩耍。 面向大眾的訴說:以作家收藏品取代深奧的文學作品 延續著如此步步為大眾考量的策展邏輯,觀者可特別留意展場中一個特殊的細節(無論策展團隊是否有意識如此執行),展覽在詮釋重要作者時,有別於選擇其代表性的文本作品,展場反而選擇了更能呈現作者性格的文物,比如林海音的大象偶、尹雪曼的打字機、劉慕沙的婚裙、劉吶鷗的麻將牌⋯⋯。比起說明作者對於時代的政治影響力,或是其作品在寫作形式、內涵上的創新和高度,展覽選擇了如同名人故居類型的展示物件,似乎更在意能否呈現作者的人性。 Ian Hodder曾在1987年提出「物件」的三種意涵:第一、物件在人際網絡中代表的意義;第二、物件本身所處的位置傳達出的意義;第三、物件本身所傳達出的社會訊息。以展場中林海音的收藏品大象為例,林海音為1950年代聯合副刊的編輯,在反共文學為顯學的年代,因其為人豪爽、左右逢源,深具慧眼又有厚實的語言、文學基礎,培養出稍後於1960、1970年代大放異彩的本土作家群。因她從小喜歡「象」,許多文友因此贈送不同造型、材質的象給她。 林海音收藏的千隻象偶,來自友人的贈送,可見林海音在當時的人際影響力、社交權及社會位置。(劉庭妤 攝影) 如我們單看象的收藏,不過以為只是個人的愛好收藏,然而,當「象」這項物件被置於當時的時代情景,觀者能明白物件在當時文壇中,禮物交換背後更深層的意義內涵,彰顯了林海音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以及林先生家中客廳擁有「半個文壇」之稱的作家網絡群,正與Ian Hodder提出的第一項物件特質相同。其次,當我們透過「象」所在的位置,也就是展覽的觀看脈絡思考其物件性質時,它成為展覽敘述的附庸,林海音片段的個人史支線,被安插進空間的主要敘事之中,過去的物件成為見證者;它是過去的幽靈,也是現在的紀念物,過去與現今的時空重疊,所象徵的意義也更加豐富。最後,讓我們思考物件本身所傳達的社會訊息,象偶本身富有風雅情趣,且人們的生活中,或多或少見過類似的「裝飾品」,裝飾品本身具有的日常想像,和貼近觀者生活經驗的外緣表徵,讓一位文學作者,不再隱身於貌似高高在上的文學殿堂,而能召喚出觀者記憶,變得可親又可愛。 三毛旅居撒哈拉時期的汽車車牌,三毛稱這輛汽車為「白馬」,她十分愛惜白馬,捨不得遺棄車牌。三毛為當時旅行、流浪文學的代表作家。(劉庭妤 攝影) 除了林海音的象偶之外,展場中還有其他充滿趣味的作家展品,三毛旅居撒哈拉時期的汽車車牌、鍾理和寫作的寫字檯、艾雯親自縫製的黑灰白花旗袍⋯⋯每一項物件,都代表一段人生,代表不同的文學景觀,可能是瀟灑不羈的旅行/流浪文學,也可能是「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刻苦寫作的鄉土文學,或者是充滿外省籍女性特質的女性書寫。打開文學幕簾,一窺寫作者的真實人生,這似乎也可以回到作者、作品之間無窮無盡的辯證命題,展覽的空間文本希望揭露作者的人生到什麼樣的程度?觀者要透過作品,或者展覽資料及物件所塑造出來的形象認識作者?作者與作品之間有何理不清的關係?與文學之間的關係又為何?也許能從展覽延伸出更多思考及討論。 展區的最後,設計了「文學二選一」體驗區,透過提問,讓觀者理解不同文類的區別:「你喜歡真實的,還是虛構的文字?」、「你喜歡事實,還是觀點的文字?」、「你喜歡有韻律感,還是流動感的文字?」⋯⋯扣合至展覽開頭所提出的討論,回歸「文字」本身,文字質地的感受性,以及符號背後埋藏的內在規律、形式及內容,即為文學本身,像是做心理測驗,隨著自身的喜好前進,遊走展場的迷宮遊戲,線路的盡頭終會有解答。 「文學二選一」體驗區,透過心理測驗般的小遊戲,讓觀者理解不同文類的區別,找到自己喜好的文學類型。(田偲妤攝影)
2021/09/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