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專文

在勞動之島,為勞工的汗水發聲!專訪高雄市勞工博物館李映萱課長
在勞動之島,為勞工的汗水發聲!專訪高雄市勞工博物館李映萱課長
記者:郭冠廷(文化部博物之島專欄執行編輯)、陳佳汝(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吸一口港都的風,手持榔頭的巨大勞工公仔反射豔陽、閃閃發光,高雄市勞工博物館(下簡稱勞博館)在愛河畔陪伴勞動者迎接每一個揮汗奮鬥的日子。 勞博館位於愛河畔,李映萱課長以豪爽嗓音介紹館外的勞工馬賽克藝術作品。(郭冠廷 攝影)   「浮球其實是港口外籍移工的『存錢筒』,也是緊急救助金的來源,因為這是他們最容易取得的物品!切個開口就可以用,很特別吧!」 頂著一頭俐落短髮,勞博館李映萱課長熱情介紹「Jalan- Jalan 移路相伴:高屏地區移動人權特展」(以下簡稱移路相伴特展,展期2021.12.26-2023.2.28),以豪爽嗓音對展覽內容侃侃而談。政大法律系畢業的她,從論文就展現對勞動議題的興趣,順利考上公務員後於勞政部門任職,過去曾辦理藍領外籍移工審查業務,因而瞭解許多亟需改善的問題。對此,處女座的認真態度讓她希望在公務體制內「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南調高雄後,因緣際會於2016年進入勞博館工作。 「Jalan- Jalan 移路相伴:高屏地區移動人權特展」,展期特別延長到今年2月28日。(郭冠廷 攝影)   從駁二到愛河畔:勞博館的當前挑戰 隸屬高雄市勞工局的勞博館,2010年5月於駁二藝術特區成立,作為臺灣唯一、亞洲第二間勞動主題的當代博物館,呼應駁二原為高雄港倉庫的勞動場景[註1],期間館方推出「天下唯工」常設展、「工業與工匠的對話 高雄吉他音樂產業展」和「跨國候鳥在台灣 勞動力特展」等特展,吸引觀眾絡繹不絕。 然而伴隨政策,勞博館於2015年7月遷至中正四路重新開幕。但缺少了駁二特區的遊客人潮與勞動場景,加上館內7位核心成員均為勞工專業公務人員、無文化行政相關背景,沒有「研究人員」或「典藏人員」,讓館方亟需思考如何重新吸引觀眾,並深根博物館專業。   一群努力的人,克服博物館專業不足! 「博物館如果不能生產知識,就只是冷飯熱炒」李映萱堅定的說,研究與典藏作為館舍發聲基礎,將此視為發展目標、卻缺乏專業和經費的勞博館,又如何建立研究系統、推動體質轉變?而作為政府機構,又如何站在勞工立場、揭露勞動現實,為其發聲?會不會有「不能太批判」的隱形限制?李映萱認為公家機關雖然無法過於激進,但勞博館典藏、展示的勞工運動和勞動現場之聲,代表了勞工的歷史、日常與困境,對勞動者都無可取代且彌足珍貴。為支持勞工權益、加強博物館專業並堅實展覽內容,她分享館舍目前的兩大策略。 其一,是向上申請經費支援,帶來改變機會。2015年《博物館法》立法後,勞博館開始申請文化部提升計畫經費,以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于瑞珍前研究員主動協助,逐步設立典藏要點並每年例行性召開典藏審議會議,讓典藏制度走上軌道。目前共典藏六千多件高雄為主之勞動物件與文獻,包含:口述訪談紀錄、工會組織會旗、勞動主題刊物和照片等,並積極朝「當代蒐藏」邁進,除了跟國內工會聯手,也努力發展在臺移工的典藏路線,未來更期待從典藏出發、深入研究,並轉換為展示與教育內容。 勞博館目前典藏六千多件高雄為主之勞動物件與文獻,目前也持續招募實習生,期待建置完備的典藏資訊平台。(郭冠廷 攝影)   納入多元發聲管道,跟外部合作吧! 另外一個重要策略,則是與專家學者及NGO勞工團體等外部資源合作,將展覽研究內容委託第三方共同進行。步入當前特展「移路相伴」,藍白塑膠布、露天浴室浪板、漁網吊床、一把吉他、甚至鐵板上的斑駁污漬,瞬間闖入眼簾。本展與高屏地區10個服務移民/工的NGO組織合作,藉由加入NGO組織的實務經驗並一起策展,呈現移民/工第一線生活場景與勞動狀態,讓觀眾能設身處地反思移民/工面臨的各種人權議題。 FOSPI東港印尼海員同鄉聯誼會設有漁工休息區,由志願者提供個人物品佈置而成,從傳統衣物、吉他、黑白盤棋到香菸,觀眾能脫鞋進入,體驗他們工作之餘的放鬆片刻。(郭冠廷 攝影)   這場合作,立基於2020年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s- Asia Pacific, FIHRM-AP)「移動人權共學培力講堂活動」。李映萱認為培力過程有助於建立NGO組織和博物館的溝通基礎:一方面讓NGO組織瞭解博物館的立場與限制(例如標案、採購法等行政程序);一方面也讓博物館更貼近NGO組織的訴求和需要,所以「即使我們立場不一樣,但可以(或有機會)互相理解」。李映萱也一再強調「中介者」的重要性,籌備特展時,館方特別邀請透過培力講堂認識的1095文史工作室成員官安妮、藝文工作者吳庭寬作為合作夥伴,由他們擔任NGO組織與博物館的互動橋樑及「轉譯者」,在一來一往中建構信任感,可謂本次合作策展的關鍵。 你的日常、我的苦勞: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   談到展覽內容,「我個人最喜歡的策展手法,是代表漁工休息時光的吉他區,從他的歌詞到哼唱 [註2],都讓人覺得非常真實」李映萱表示,展覽設計精心保留了移民/工的生活情況,直接跟漁工借用手編塑膠籃和臉盆、原封不動呈現的「露天淋浴間」,是最赤裸的展示——當漁工連淡水與最基礎的衛生設施都如此缺乏,日常處境能好到哪去?而楠梓加工出口區菲律賓籍女性移工的上下床鋪,則映射她們在臺的緊迫生活,無數衣物與布簾之後,觀眾只能一窺其僅存的方寸自由。 你喜歡在露天洗澡嗎?透明淋浴間代表外籍船員匱乏的基本衛生設施。(郭冠廷 攝影) 楠梓加工出口區移工的床鋪,是她們緊迫生活中唯一的自由天地。(郭冠廷 攝影) 外籍看護有明確的下班時間嗎?他們如何與家人聯絡和參加禮拜?李映萱課長說明移民/工會利用線上會議室(如Zoom)進行禮拜,是生活中重要的宗教參與管道。(郭冠廷 攝影)   未來,如何敲下一個榔頭? 李映萱笑稱「這幾年我們都一直追趕、補充博物館專業知識與技能」,對目前研究內容不足的勞博館而言,與NGO組織合作能有血有肉的呈現移民/工在臺現況、困境和小歷史,並瞭解其真正需要且關注的地方;另一方面,也藉此讓NGO組織與移民/工認識並推廣勞博館,「他們很好奇個人物品會如何呈現在『博物館的展場中』,『我的臉盆正在博物館展覽餒!』」。李映萱說移民/工參觀人數因為特展,已有上升趨勢,也持續收到合作意願,更有老師帶學生參觀、瞭解新南向議題,顯示勞博館作為發聲平台的多贏局面。 近年由戲劇組志工演出的勞動劇場,是勞博館熱門的教育推廣項目。以1973年高中六號工殤事件編排的《揮灑青春 女孩站起來》,代表高雄無數女工前輩的故事。(勞工博物館 授權) 80幾歲的志工以戲劇導覽「船傳 造船工業發展與高雄勞動者的互動關係」常設展,詮釋港都造船師傅的手工技藝,十分活潑生動。(勞工博物館 授權)   提及未來規劃,除了持續發展目前十分「火熱」、由高齡志工組成的勞動劇場,也預計在今年推出「影響臺灣的勞動事件」特展,並持續努力進行東南亞母語志工導覽和多語空間指引,期待以勞博館為樞紐,促進勞動權益的提升和發酵。李映萱表示目前勞博館同仁在長官支持下,均有各自進修專業,「我們自認為擔任守門人的工作,學習讓勞工博物館長長久久、不要枯萎」眼中熠熠生輝,她笑著說。 註釋: 註釋1:駁二藝術特區位於高雄港,自日治時期開始作為儲放魚粉與砂糖的倉庫群,2001年成立駁二藝術發展協會,在政府機關和民間團體努力下推動藝文發展至今,是勞動場域成功轉換的案例之一。 註釋2:哼唱語音包含2首自譜曲,其中一首〈Keluhan(抱怨)〉歌詞翻譯為「傷心我已習慣 工作疲憊也是日常 對我生氣我接受 羞辱我也沒差…我想要逃避 因為我已無力 不過為了家人 我得努力下去」。
202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