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專文

千里之行,始於「筆」下: ICOM博物館大會攻略!參與經驗和報導技巧講座紀實
千里之行,始於「筆」下: ICOM博物館大會攻略!參與經驗和報導技巧講座紀實
作者:鄭珮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第26屆大會於2022年8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這是疫情趨緩後舉辦的大型國際博物館盛會,主辦單位為擴大參與,特別採實體與線上同步進行,臺灣也有超過60位博物館專業人士親自前往參與大會。為鼓勵台灣博物館研究者及工作者長期積極的參與,促進國際交流認識各國的博物館發展,同時也分享台灣的研究心得及實務經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經營的「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特規劃了系列的報導,並於2022年11月13日推出「ICOM博物館大會攻略!參與經驗和報導技巧」線上講座。 本場次主持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陳佳利教授,並邀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賴瑛瑛教授、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張瑜倩副教授擔任講者;此外,更邀集在2022 ICOM布拉格大會參與策劃臺灣主題館的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秘書長黃星達,與前進大會論文發表同時為博物之島常駐作者的謝佳均和高郁媗擔任分享人,分享參與ICOM大會之心得,以及學術研討會的報導寫作技巧。   博物館作為方法:立足台灣,放眼世界 2006年首次參與ICOM博物館管理委員會(INTERCOM)於臺灣舉辦的年會後,賴瑛瑛長年參與ICOM及各專業委員會在世界各地舉辦的研討會。曾任ICOM博物館管理委員會(INTERCOM)理事,現任國際博物館協會典藏委員會(COMCOL)理事與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諮詢委員。賴瑛瑛除有參與在維也納、上海、里約、米蘭等地舉辦三年一次的ICOM大會經驗外,也累積了於不同專業委員會研討會論文發表的心得。 講座中,賴瑛瑛介紹了ICOM組織的設置宗旨、運作規模及多元的專業推廣。成為ICOM會員不僅能和組織內142個國家及地區近五萬名博物館專業人士交流,還能參與一年超過250場的線上會議與工作坊;而三年一度的大會期間,除了各個專門委員會舉辦的研討會外,主辦國家特別安排的博物館之夜及文化參訪,深刻體驗當地的博物館場域及音樂、表演特色活動,對個人專業能力的提升與國際視野的拓展助益良多。此外,賴瑛瑛也特別分享了參與大會的投稿小技巧。由於ICOM是由32個專門委員會組成,各委員會在徵稿時都會根據該年度大會的主題訂定和委員會類型相關的題目,因此在投稿摘要時可以盡量多投幾個委員會,或是將自身研究針對不同委員會的徵稿題目進行方向上的修訂,以增加錄取機率;若是論文未能錄取,以具體案例分享為主的海報徵集也是另一種極佳的發表方式。 最後,賴瑛瑛提出「開放的心胸」是參與國際組織非常重要的態度,除了專業領域的交流外,對自身文化擁有充分的知識與理解,是為交流討論的基礎;又,抱持著對他國文化的好奇與開放心胸,更可開啟未來合作與對話契機。 ICOM大會製作影片,介紹ICOM會員權利:How to unlock your career and support museums 賴瑛瑛 講者:「文化能力的提升」講座PPT   跨國合作,與世界接軌:國際委員會參與經驗談 張瑜倩則根據作為國際博物館協會行銷與公關委員會(MPR)前秘書長的經驗,分享在委員會中由學生會員、一般會員、理事到秘書長職務的心路歷程,同時也介紹ICOM組織的運作,以及如何透過國際委員會和各地博物館產生連結。張瑜倩最初參與ICOM是在學生時期,以學生身份加入組織除可享有以較便宜的年費參觀各博物館的福利外,也讓有志於博物館領域的學生得以更便捷地接觸重要的國際議題;而一般會員則擁有投票權及更多的意見發表管道,可以更廣泛且深入的接觸委員會事務。 張瑜倩分享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的組織架構,其中附屬組織適合各館所加入、國際委員會歡迎個人專業參與,是目前臺灣較能發揮的兩大方向。(張瑜倩 提供) 【2022ICOM系列報導】對話的下一步,付諸行動:2022 ICOM布拉格大會MPR移地會議記要   至於要如何通過ICOM組織和國際博物館社群產生實質連結?張瑜倩也提供了兩個能夠與全球博物館人交流的管道:年會、大會。年會是由各個國際委員會每年於不同國家舉辦,規模較小且與會者關懷的議題相近,可以就發表的論文進行深入互動並較易結交相關領域的各國同好;而三年一度舉辦的大會則能讓與會者較為快速且全面地獲取國際博物館最新發展趨勢與議題,此外各委員會也會在大會期間舉辦自己的研討、戶外參訪活動,可以藉此進行交流、增長專業知識並循序漸進地拓展社群人脈。 張瑜倩 講者:「如何透過國際委員會與全球博物館產生連結」講座PPT   組織參與,行銷在地:博物館學會與會分享 除了個人參與外,如何以組織的力量進行國際交流呢?黃星達則分享學會歷年參與大會的經驗。作為臺灣與國際各博物館合作、交流平台的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多年來扮演著組織在地研究能量、推廣臺灣特色的樞紐,不僅在行前提供參與者關於大會與主辦國的各項與會資訊、會後統整經驗出版成冊,以組織身份代表臺灣參與大會至今也有著不少變化,其中以臺灣館展位設計為例,2013年巴西大會的展位背板以建築、觀光景點(如101大樓、故宮博物院)為行銷重點,一路到今年度布拉格大會以自然人文的山海意象推廣臺灣多元文化與自然風貌,將在地的特色推廣至全世界。 2022布拉格大會臺灣館的主視覺以多重在地元素宣傳臺灣特色,如臺灣藍雀、櫻花鉤吻鮭、原民圖騰、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康熙輿圖》、國立歷史博物館的《玉山杜鵑》等。(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提供) 【2022ICOM系列報導】2022 ICOM布拉格大會現場報導!臺灣博物館專業展現豐沛原生之力 黃星達 分享人:「領一張通往國際的幸福入場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參與ICOM布拉格大會分享」講座PPT   精彩活動如何取捨?研討會報導心法大公開 除了參與大會的秘訣與心得外,本次講座也邀請到在博物之島累積多篇研討會報導的常駐作者謝佳均和高郁媗,他們同為布拉格大會的論文發表者,並為本專欄各書寫一篇2022 ICOM大會系列報導,在講座中則一同分享撰寫研討會報導的佈局要領,且將寫作的過程分為「參與」、「補充」、「撰寫」、「校稿」四個步驟。 【2022ICOM系列報導】烽火之下,文化遺產何去何從?烏克蘭遺產保護與未來行動 【2022ICOM系列報導】Let’s take action!當博物館與公民一齊行動   首先,由於博物館學相關的研討會往往內容多元廣泛、活動豐富,因此在「參與」階段建議寫作者可先根據自己有興趣、與時事相關或國內較少見的內容去選擇報導的主題,再根據主題決定要參與的活動。接續,在講座開始前先對議題與講者背景進行初步了解,搭配參與過程中對於重要概念、案例的關鍵字筆記,幫助寫作者在整理資料時迅速地掌握重點;活動結束後則可透過影像的錄製、文宣品的搜集與取得講者聯絡方式等進行寫作資料的搜集。由於研討會發表具有時間限制,許多報告無法呈現案例完整的脈絡,因此建議寫作者可以根據關鍵字筆記進行「補充」資料的查詢與書寫,幫助讀者更深入認識欲報導的案例。 高郁媗分享除了常見的幾個線上圖庫外,寫作者也可善用博物館提供的免費授權圖庫,如柏林圍牆紀念館、史塔西檔案局等都有自己的開放圖庫可供使用。圖為柏林圍牆紀念館開放圖庫搜尋頁面。(Credit: Stiftung Berliner Mauer)   前置作業都完成後,該如何進入「撰寫」呢?高郁媗認為研討會報導有幾個重點:選定報導方向、決定文章架構、篩選報導案例並平衡內容比重,在大致建構好文章雛形後,若仍有無法割捨的案例也可留至圖說進行分享。此外,關於圖片的使用,謝佳均建議相較於研討會當下拍攝的投影片畫面,選用案例的實際照片效果更好,而若沒有可使用的素材,也可善用公開授權的線上圖庫〔註1〕,為文章增色。至於結尾的書寫,除了要扣回主題做出價值面的統整外,也可以放上問答環節的討論,講者與觀眾的交流,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創意激盪。最後提醒寫作者在「校稿」時,也別忘了附上參考資料與便利讀者延伸閱讀的文章。 謝佳均、高郁媗 分享人:「『博』你眼球:博物館研討會報導の小學問」講座PPT   「博物館有網絡,沒有邊界。(Museum have no borders, they have a network.)」通過專業組織的經驗共構,我們得以看到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經驗與現況,提升個人文化能力,並再次反思博物館的社會功能與使命。準備好來一場跨國的專業交流了嗎?提起筆寫下你的在地實務經驗,讓我們2025年杜拜大會見!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線上免費圖庫推薦:Unsplash、Pexels、Openverse
202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