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專文

抗疫後,博物館的四大議題!2023年AAM《趨勢觀察:後疫情世界的建設》
抗疫後,博物館的四大議題!2023年AAM《趨勢觀察:後疫情世界的建設》
文|藍敏菁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兼任編審) *本文依據2023年AAM《趨勢觀察》報告摘譯報導 美國博物館聯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 簡稱AAM)博物館未來中心(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Museums)公布的2023年《趨勢觀察:後疫情世界的建設》(Trends Watch: Building the Post-pandemic World)報告,針對美國社會現況,探討當今博物館必須面對的四個關鍵議題,希望博物館能把握機會,緩和大流行病帶來的損失,同時能創造更美好、更公平的社會,以及為疫情後的未來做好準備。 2023年AAM趨勢觀察報告封面。此為華盛頓DC的第11街橋公園,該公園將於 2025 年開放。(Photo by AAM)   有鑑於近二、三十年來,人們已經從不同的角度書寫博物館,遺憾的是,缺乏多樣性、排他性的做法和不平等現象仍然存在於當今社會,所以AAM提出多樣性、公平性、可及性和包容性(Diversity, Equity, Accessibility and Inclusion, 簡稱DEAI)【註1】,作為博物館營運以及規劃各專案首要考量的面向,同時也是整個藝術╱文化部門的首要面對的問題。 從DEAI延伸出4個重要議題,並針對各個議題,提出問題意識,分別為:   議題一、未來的工作場所(The Future Workplace) 問題意識:博物館如何招募它們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同時創造更好、更公平的員工待遇? 2020年以來,疫情導致大規模自願與非自願性的離職潮,人們面對高失業率、勞動市場的萎縮與工作的高度壓力,產生不滿、憤怒與恐懼的情緒,因而紛紛離開日復一日的工作,引起一場全球性的離職潮,如中國與韓國的年輕人出現大量的「躺平族」(lying flat),美國媒體報導的「安靜離職」(Quit Quitting),以及職業倦怠文化(burnout culture)等。這股對工作失去熱情的風潮也波及到博物館界,人力資源逐漸短缺很可能會影響博物館的營運。 面對當前現象,博物館如何創造一個更公平、提供更好的工作場所?AAM提出幾項值得參考的案例:(1)改善館員福利,如位於現存完整的20世紀鄉村莊園「費羅麗歷史之家」(Filoli Historic House & Gardens)提高薪資以降低離職率,以及科學類博物館的「巴肯博物館」(Bakken Museum)建立合理薪酬制度;(2)支持遠程工作或混合式工作,並為館員解決其技術、法律、組織和財務複雜性等相關問題;(3)博物館營造以人為本的工作文化(human-centered based culture),如「特拉華州藝術博物館」(The Delaware Art Museum );(4)增加城市博物館競爭力,招募專業工作者搬進博物館所在城市,如「菲爾布魯克藝術博物館」(The  Philbrook Museum of Art)與 Tulsa Remote 合作的在地招聘計劃。 從數據預見未來:人口危機下的博物館趨勢與挑戰   議題二、黨派分歧(The Partisan Divide) 問題意識:博物館如何在不同的黨派與族群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樑,並培養具有包容力的公民文化,以促進民主社會的發展? 美國長期以來兩黨派之間壁壘分明、在關鍵問題上拒絕妥協,無法協商,以及政治人物視暴力為合法爭權的工具,讓美國的民主文化蒙上一層陰影。圖書館與博物館作為公共領域,也成為兩黨爭吵的對象:佛羅里達州通過「個人自由法案」(Individual Freedom Act),企業(包含博物館)員工超過15者,限制對員工進行DEAI的相關培訓,這樣的法案可能會影響博物舉辦多元文化議題相關活動與展覽的意願,例如大家所熟知的性別議題(LGBTQ+)【註2】。 博物館對此現象是否有實際的應對作為?或許可以參考智庫「雷根總統基金會暨研究所」(The Ronald Reagan Presidential Foundation and Institute)舉辦了許多國防和教育政策領域的超黨派聚會,促進公民技能發展的教育計畫;而擁有許多美國內戰歷史物件的「亞特蘭大歷史中心」(Atlanta History Center),則啟動了一項為期五年的民主倡議等。這些積極的作為都是博物館可以在縮小黨派分歧方面發揮作用,培養寬容和包容、相互尊重的態度,以維持美國民主運作,並維護DEAI的倡議。   議題三、數位技術的革新與再進化:A Digital (R)evolution 問題意識:大流行病是否會觸發博物館高速數位革新? 千禧年來科技進展迅速,一項新的數位技術出現,一時之間很難分辨是時尚或者具有長期性的影響。如曾經紅極一時的clubhouse、充滿話題的ChatGPT、2022年底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平台FTX的破產攪亂加密貨幣市場、加密藝術在藝術市場異軍突起等科技領域的巨變。 ChatGPT網頁。(Photo by Rolf van Root on Unsplash)   數位科技對博物館來說,大型或資金充沛的博物館可以將它當作是一個創新項目或服務,但大多數的博物館則採取較保守態度。遇到前所未有且持續三年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資金充沛且立即能轉換數位方式的博物館,在疫情時間佔有優勢,可以透過數位技術遠端服務觀眾,對數位科技採取保守態度的博物館,則在後面緊緊追趕發展其數位策略,但仍有為數不少的博物館無資金與管道進行數位升級 (參考ICOM 2020、ICOM 2021年調查報告)。 博物館採用數位技術須考慮的問題有:硬體基礎設施的建置、軟體升級與更新、員工的技能升級與數位素養或競爭力是否跟得上,觀眾對數位應用的偏好,以及評估運用社交媒體與觀眾互動所產生的數位資產(資訊),該如何儲存,用什麼方式儲存,以及避免因為數位科技公司被合併、收購與政策變化等因素,導致數位資料的流失,這些環繞數位技術的議題都是博物館必須審慎思考。 助你數位轉型成功!ICOM博物館遠距互動精選案例大公開 疫情對全球博物館產生哪些衝擊?ICOM調查報告揭露危機與轉機   議題四、文物歸還與賠償問題(Repatriation, Restitution, and Reparations) 問題意識:博物館處理文物歸還議題時,除了法律之外,能否顧及公平性與包容性的道德原則,提出更適切的對應作為? 20年前,大英博物館館長因拒絕歸還艾爾金大理石,發起歐美重要博物館共同簽屬一份《普世博物館的重要性與價值聲明書》(Declaration on 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of Universal Museums),以面對文物原出國政府一波波文物歸還的聲討難題。20年後的今天(2023年)「普世價值」卻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歐洲與美國重要博物館開始倡議文化歸還或者文物共享,以修正過去錯誤的做法,例如法國馬克宏總統於2017年承諾五年內歸還殖民時期掠奪的非洲文物,奧克蘭博物館歸還瓦魯孟古族文物等。當然,文物該「歸還給誰?」「歸還什麼?」以及「如何歸還?」這是必須透過多邊協商,目的是盡可能做到文化公平性與包容性原則。 回家,要一個世紀:奧克蘭博物館歸還瓦魯孟古族文物   臺灣在這次大流行病的全球風暴中,平穩地度過危機。疫情帶來的數位革新,臺灣博物館界也積極發展相對應的作為。至於AAM所提出的多樣性、公平性、可及性與包容性,博物館界在千禧年後持續地進行與發展,例如新移民文化的探討、銀髮族活動的規劃、博物館空間的通用設施,人權議題以及深入地方理解不同族群文化等。關於博物館專業人員的權益與福祉卻較少提及,例如《聘任人員人事條例草案》及博物館行政法人化之後對博物館專業人員的影響是值得進一步討論的議題。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1] 多元、平權、可及性和包容性(Diversity, Equity, Accessibility and Inclusion, 簡稱DEAI)是博物館實踐中重要且卓越的組成部分。AAM於2017年成立工作小組,2021年AAM專設DEAI網頁,收集DEAI相關文章、工具包,指南與其他參考資料,並出版Diversity, Equity, Accessibility, and Inclusion in Museums專書,提供博物館了解、規劃和支持DEAI的種種措施。 [註2]  LGBTQ+ :「LGBT」是由「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 」(Transgender)這四個英文首字母組合而成。2020年使用「+」表示其他更多的無限可能。
2023/04/05
出售典藏只是冰山一角,看美國博物館正面臨哪些難題?
出售典藏只是冰山一角,看美國博物館正面臨哪些難題?
作者:朱安如(紐約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UNY藝術市場研究碩士、藝文工作者) 註銷/出售典藏(deaccessioning)是美國博物館界近期最具爭議性的話題。如新訊報導曾經提及,去年,美術館館長協會(AAMD)考量疫情帶來的衝擊,開放可將出售典藏收益用於「直接照看」(direct care),此舉隨即引發熱議。由雪城大學主辦的系列座談會,以「2020年以降的博物館出售典藏」(Deaccessioning after 2020)為題,於2021年3月17至19日,共計舉行三場主題演講及十場座談會。與談人邀集了不同層級博物館館長、檢察官、律師、藝術家、藝術市場從業人員等專業人士,從不同角度切入。本次系列座談會,除了關注出售典藏的爭議焦點,也反映美國博物館界受「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影響,所引發的反思與討論。   出售典藏只是冰山一角 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館長Kaywin Feldman於開場演講指出,博物館在討論出售典藏前,應先思考以下三個面向:一、是否過度追求「成長」;二、對環境危機的意識;三、美國人口結構的改變。 Feldman直陳,進入二十一世紀,美國博物館已無法維持過往成長的速度。即使疫情爆發前,大部分博物館光要維持收支平衡都嫌吃力,更別提缺乏儲存空間、員工待遇偏低等問題。此外,大多數美國的博物館,就非永續性建築、員工差旅、藝術品運輸等方面來看,都在持續破壞環境。1910-1950年間是美國博物館成立的黃金時期,當時白人約佔美國人口九成,每個大城市都想向歐洲看齊,成立博物館。到了2010年,白人佔比降至72.4%,今天則是60%,預估到2040年BIPOC(黑人、原住民、有色人種)才會是美國最主要的人口。Feldman說:「博物館很擅長處理過往的人類故事,但是,我們不願『殖民未來的世代』。為了持續貼近愈來愈多元的利益關係人,我們必須實際做出調整。」 克羅族藝術家溫蒂紅星在座談會中分享作品〈印地安國會〉,反思博物館如何呈現原住民文化。(Photo credit: Wendy Red Star, Apsáalooke, born 1981, The Indian Congress, 2021,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 Colin Conces/Joslyn Art Museum)   博物館的資源分配難題 關於典藏維護的層面,多位館長都同意,即使按照最嚴格的標準,研究、修復、攝影、建檔、展示、保險等項目,也都算在「直接照看」的範圍內。麻州當代藝術博物館(MASS MoCA)創立館長Joseph Thompson提到,當初之所以成立這個無典藏的博物館,實際考量就是因為典藏成本太高。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教授Michael O‘Hare則以芝加哥藝術博物館(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AIC)為例,計算AIC若出售佔其總值1%的典藏,即可讓觀眾永久免費參觀,增進觀眾對藝術的參與度。 達拉斯藝術博物館(Dallas Museum of Art, DMA)館長Agustin Arteaga回應,並非所有博物館都有AIC等級的藏品。即使很多藏品確實沒被展出,但對多數博物館而言,出售這些藏品也無法帶來巨大收益,還可能增加高額花費。比如DMA的2萬6千件藏品中,很大一部分是紙上作品與織品。此外,博物館究竟要照顧物品還是服務人群,並不是二選一的問題,能更妥善地運用典藏,就是DMA與觀眾互動的方式。在近期的展覽籌備中,DMA也設法減少藝術品運輸所耗費的成本。   區域性博物館的艱難抉擇 疫情前,伯克郡博物館(Berkshire Museum)就曾因出售典藏而成為風暴中心。去年,因出售一幅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作品,埃佛森美術館(Everson Museum of Art)也掀起爭議。然而,媒體報導很少提到,社會變遷為區域性博物館帶來的嚴峻挑戰。 伯克郡博物館在二十世紀初建立,當時是皮茲菲爾德(Pittsfield)唯一的文化中心。80年代中期,通用電氣(GE)離開當地,只留下環境污染及經濟衰退。目前,伯克郡人口嚴重老化,有超過一千個非營利組織,共同競爭募款。該館前董事會主席Elizabeth McGraw坦承,對該館出售館藏的批評不斷,但現實狀況是,伯克郡博物館因此得以存活。 埃佛森美術館(Everson Museum of Art)所處的雪城(Syracuse),是全美最貧窮城市之一。董事會主席Jessica Arb Danial強調:「董事會是信託人,不是銀行!」此外,目前雪城已有超過一半的人口非白人,出售其中一幅館藏的傑克遜.波洛克,是該館為了拓展典藏多元化、提高員工薪資的方式之一。館方也先徵得該藝術品捐贈家族的同意,一切程序公開。埃佛森的執行總監Elizabeth Dunbar補充,博物館所服務的社群不是個人,自然也有不同意見,館方還曾收到黑函或仇恨電話,但是,也有人發聲支持博物館對增進多元文化的努力。 「區域性博物館的艱難抉擇」為主題的座談會,由Laura Roberts(左上)主持,埃佛森美術館的館長Elizabeth Dunbar(右上)與董事會主席Jessica Arb Danial(上中),以及伯克郡博物館前任執行總監Van Shields(右下)與前董事會主席Elizabeth McGraw(左下)參與討論。(Deaccessioning after 2020 symposium)   監管單位與法律界的觀察 在美國博物館界,美術館館長協會(AAMD)或美國博物館聯盟(AAM)都不是執政機關,而是監管機構。兩個協會也都將「直接照看」的定義,開放交由各博物館及董事會自行訂定。司法單位與稅務機關,也依循此一開放式原則,以檢視出售典藏用途是否依循各館定義為準,而非尋求單一標準。 比如,紐約州檢察總長指出,司法單位依據紐約州的財產法相關規定,可以檢驗博物館方是否符合:一、捐贈者的意願;二、博物館本身的使命(mission);三、博物館董事會的相關規定。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的規定也大致相同,出售典藏所得可購置新的藝術品,也可遵循各機關定義的照看館藏之用。若要動用該筆基金轉作其他用途,需先取得董事會全部成員的同意。 誠如布魯克林博物館館長Anne Pasternak所言,各博物館需求不同,很難訂定可適用於所有館所的單一定義,然而,相關討論目前仍嫌不足。出售典藏的相關爭議之一,也正是因為不同館長對於此一開放式原則有不同的詮釋,比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前館長Thomas Campbell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館長Glenn D. Lowry 就因此產生了激烈的爭辯。   從出售典藏到如何面對改變 2020年,巴爾的摩美術館(Baltimore Museum of Art, BMA)出售典藏的選擇引發軒然大波,包括BMA為求爭取多元性與公平性,不惜修改博物館的使命、重寫該館對典藏維護的定義等。由於AAMD表示反對,BMA最終撤拍。館長Christopher Bedford在座談會上提問:「一幅畫作可以賣到千萬美金,但博物館只付保全一小時12.5元去守護它,這情形禁得起辯護嗎?我們真的可以說,這種薪資生態,不會愧對博物館的使命嗎?」 布魯克林博物館(Brooklyn Museum)董事會成員暨典藏委員會主席Tracey Riese回憶,該館曾面臨類似情境。十年前,董事會曾討論,與其將高額的修復與保險費用,投注在並非該館特長的典藏類別,何不將同等資金挹注於提升該館已佔優勢、也更貼合觀眾服務需求的非裔美籍藝術家?最終,董事會選擇出售一些藝術品,但是進行得「非常安靜」,以避免如今BMA所面對的爭議。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前館長Thomas Campbell也認同出售館藏的作法,博物館應該更多、更快地回應美國的系統性種族主義。然而,他重申,BMA的做法,可能開啟後續的滑坡效應。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館長Glenn D. Lowry認為,憂心滑坡是多慮了。出售典藏或可成為一種策略,而非終點。他表示:「二十一世紀有許多此前根本不存在的工具,像數位溝通、社群媒體等。我們早就不是25年前或50年前的那個機構了,更應該要思考如何順應時代的改變。」 身兼AAM董事會成員的紐華克博物館(The Newark Museum of Art)館長Linda Harrison指出,AAM視出售典藏為一種業務工具,希望讓藝文機構可以更順利地營運,「但這只是眾多工具之一,你不可能割捨傳統的募款,也還是需要尋求其他收入。」 最終場由Melody Kanschat(左上)主持,布魯克林博物館董事會成員Tracey Riese(右上)、巴爾的摩美術館館長Christopher Bedford(左中)、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Glenn D. Lowry(右中)、AAM董事會成員Linda Harrison(左下)、大都會前館長Thomas Campbell(右下)、參與討論。(Deaccessioning after 2020 symposium)   總結來看,這一系列座談會,吸引了超過1200人註冊報名,最後一場座談會,有600多名觀眾同時上線關注。儘管對話過程偶有兩極化的隱憂,整體而言,環繞註銷/出售典藏的討論,確實反映出美國博物館正面臨的多重難題。
202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