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專文

一張綠毯下的博物館-舊金山加州科學院 (二)
一張綠毯下的博物館-舊金山加州科學院 (二)
作者:周文豪(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 專案研究員) 綠飛毯博物館的蛻變基因 當一枚蛹從背部裂開,一隻紫斑蝶從裂縫緩緩爬出,展開翅膀,令人驚豔又狐疑的是:為什麼那蝶從內到外全然異於數週前的毛毛蟲?答案很簡單:因為紫斑蝶有內建基因群主導這一切的蛻變(Metamorphosis)。 2011年9月17日,我到舊金山加州科學院(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簡稱CAS)拜訪一群老友,全新的樣貌令我深信這博物館也有蛻變基因,在2005-2008年間基因發揮作用,將該館徹底蛻變為「全世界最綠的博物館」或「一張綠毯下的博物館」,值得大家此生走一回。 曾擔任學術副館長、退而不休的友人也在館接待,閒聊中的一句話我仍然印象深刻:「現在館方支持蒐藏研究的力度已不如往昔,聘用學術館員的經費日漸減少,大部分經費用到教育與運營去了。」易言之,這所自然史博物館的價值觀也跟著轉變,只會擁抱標本不放、寫論文發表,已非首要人才。並非學術價值不重要,而是站出來面對群眾成為更重要的考量。CAS矢志要成為研究重鎮,也要在新世紀成為有啟發和想像力的教育場域,其新願景可窺一二〔註1〕。 在二十世紀,CAS曾經是美國四大自然史博物館之一,當時這些館的共同特色就是各蒐藏研究學門在展場都有相對應的展廳,展秀琳瑯滿目的標本陳列、生態櫥窗或造景。1980年代中葉,CAS已從傳統自然史博物館的形式中逐漸脫離出來,展示設計逐步踏上詮釋路線,首推走入式生態造景提供沈浸式的參觀體驗。當時,我曾經在此看到自然史博物館的未來,沒想到再回CAS時,它的呈現竟然完全超乎想像。   「九宮格」的理想空間配置 CAS那張綠色屋頂下覆蓋三個館舍:Kimball自然史博物館(Kimball Natural History Museum)、Morrison球幕星象館(Morrison Planetarium)〔註2〕和Steinhart水族館(Steinhart Aquarium),其空間配置在「三進九宮格」式的區劃裏,展現理想博物館建築的幾項特性:(1)空間組織力求簡明易辨;(2)避免博物館疲勞症狀;(3)展示空間力求彈性;(4)充份的展示、利用額外的空間;(5)裡外雅俗共賞〔註3〕。 加州科學院的展示配置圖。「三進九宮格」的空間組織極簡而易辨。(翻攝自 ray_explores, flickr, CC BY 2.0)   第一進配置已將舊有「加州野地生態(造景)廳」拆除,全面改以服務觀眾的咖啡廳、紀念品商店為主,是療癒疲勞症候的地方。在此空間,也設有「非洲生態(造景)廳」,其有保留歷史遺跡之意,而廳內加上活體企鵝展示,用以關心氣候變遷議題。非洲廳上方則添加一層樓,設置「自然學友之家」、科學教室與志工室,和類似劇場教室的「Forum Theater」,開展願景級的科學教育活動。 從入口大廳直行,進入第二進的中宮格,即本館的中庭(Piazza),這是個多功能的空間。以中庭為中心,拉出一個十字型核心展示空間,全區部分自然採光與空氣自由流通,也是CAS作為「全世界最綠的博物館」的核心區域〔註4〕。 加州科學院的採光和自然通風示意圖。這是CAS作為「全世界最綠的博物館」的核心設計,由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與Stantec Architecture共同設計。(©RPBW)   由中庭往右可走入透明、結合自然光與人造光的「熱帶雨林」半球形溫室;往左可依場次進入密閉、綠色工法建造而成的Morrison球幕星象館。這兩個半球像鎮館神山一般提供最真實的沈浸式體驗,而兩個半球外側各設一個常設主題展,分別是與加州地區息息相關的「演化」和「地震」議題。同樣位於第二進的Steinhart水族館是元老級設施〔註5〕,幾近完全地下化。地面層兩球之間的生態池實與地下層水族館的大型海水槽池相通。水族館有透明拱形道,穿越熱帶雨林底部淡水生態池,可仰觀群魚悠游。地下層的大槽池仍可獲得由屋頂瀉下的自然光,可節省大量能源,再次體現綠建築的精神。 天文館和入館走道邊的海洋生態水域(左)。該海洋生態水域實為地下室水族館大槽池的水面(右)。(周文豪提供) 熱帶雨林淡水魚槽池(左)和水族館的透明隧道(右)。(周文豪提供)   第三進的中宮格是後門廳,其左右建築體為蒐藏研究與民眾互動的區塊,互動設施有兒童探索廳、青年實驗室,重點計畫實驗室等,作為外界理解CAS蒐藏研究的窗口,且透過玻璃窗即能夠看到蒐藏庫設備及內部工作狀況。 後棟建築的重點計畫實驗室(上)和蒐藏庫(下)。透過玻璃窗可以看到CAS蒐藏庫設備及內部工作狀況。(周文豪提供)   綜言之,本館建築基本上是地下一層地上二層,但因巧妙連貫,內部很難明確分層,而是一個屋頂下的整體,以九宮格的配置緊相呼應,也展露綠建築的個性。   邁向世界級的教育場域 我在CAS的短暫停留,一時看不完其豐富的精彩內容,但帶走幾許深切的感觸: 以主題展示取代傳統的標本陳列。 不復見往昔以大量標本鋪陳的陳列式展示,且常設展主題只有「演化」和「地震」兩項,皆為貼近加州人生活的議題,吸引眾多在地訪客。多元的手法與媒材有效強化概念的展現與剖析,或許亦是展示受歡迎的根由。 無所不在的參與與沈浸 所謂的「極具吸引力的(most engaging)、教育性的(educational)、 鼓舞人心的 (inspiring ways imaginable)」,幾乎存在博物館每個角落,例如地下水族館設有淺海生物觸摸區,工作同仁在場引導並說明正確接觸海洋生物的方法;色彩繽紛的熱帶珊瑚礁水族館,有巧妙的設計讓人有不入水而有被魚群包圍的感覺。熱帶雨林展區的動線設計,則可由低走到樹頂層,每一層設定不同的體驗與展示主題,且由工作人員定時攜出鸚鵡與民眾互動,或當蝴蝶停在人體身上時,觸發人的親生命(biophilia)本性;自然學友之家亦備有各類標本供拿握與比對。林林總總的教育活動讓館內充滿教育氣息。 到處有行動演示 不復見往昔以大量標本鋪陳的陳列式展示之後,代之而起的是解說志工推著裝載標本的小推車,或者小心地攜帶活生生的動物,走到人群中從事演示與解說。如中庭一般作為休息或交誼空間,去訪當天卻有教育人員和志工在人群聚集時,展演了一場蛇類秀,鼓動觀眾一起體驗巨蟒的觸感。見志工忙碌地與民眾互動,就像小型的展示主題隨著推車到處遊走,行動式地述說演化的動人故事。 無所不在的參與與演示。水族觸摸區聚集的人潮(左上)、解說志工與標本解說車(左下)、活體解說與互動學習(右上),及參與式學習展示(右下)。(周文豪提供)   服務也是教育 所有博物館的紀念品店、餐廳、咖啡廳越開越大,且已延伸為教育性設施,CAS更不惜拆除製作成本高昂的生態造景廳來成就服務空間。每週四晚上,CAS搖身一變成為舊金山膾炙人口的文化景點,吸引成人度過一個有科學、音樂、雞尾酒的夜晚而少涉足夜店。當白天人群散去,非洲廳、中庭、後門廳、水族館槽池前,都可租賃出去成為婚禮、宴會的場所,視之為民眾的博物館記憶,也是增加收入與存活的重要手段。 註釋: 註釋1: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Our History.   註釋2:此為全世界第七個天文館。 註釋3:漢寶德,1995。對博物館建築的幾點建議。收錄《博物館談片》39-42頁。國立自然科博館發行。台中。 註釋4:Arch Daily: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 Stantec Architecture。Available at: https://bit.ly/3x5dLnK 註釋5:San Francisco Steinhart Aquarium.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新訊】10個實踐永續性的好點子!觀眾在意的永續價值,博物館該怎麼做? 【博物之島新訊】充滿情感的博物館—荷蘭自然生物多樣性中心榮獲歐洲博物館年度大獎
2022/06/17
一張綠毯下的博物館-舊金山加州科學院 (一)
一張綠毯下的博物館-舊金山加州科學院 (一)
作者:周文豪(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 專案研究員) 2022年布拉格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大會的主題為「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永續發展」為其中一項探討的方向,而博物館如何扮演社區重要角色,並推廣環境議題等科學知識呢?舊金山加州科學院(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CAS)興許在2008年重新開幕時,即有先見之明,在建築、生態教育模式上皆展現了「永續」的精神。   煥然一新的加州科學院 2011年9月17日,當我走向CAS時,竟然完全不認識這座我曾經非常熟悉的博物館,那極簡的長方格造型優雅而動人,是博物館美與機能兼具的完美化身。 我曾於1984-1985年間,在此地擔任蒐藏協理(Collection Associate),襄助各學門蒐藏經理(Collection Manager)辦理蒐藏庶務,為期一年,經常走踏本館各角落,對其外在與內在知之甚詳。27年後,當我再來之時,它已被譽為「全世界最綠的博物館」,宛如一棟「把舊金山公園的一塊綠地抬升,再將博物館塞在下面」的建築,風格與結構迥異於當年的羅馬式建築,以幾乎全透明的現代感空間面對民眾。 CAS的驟變,近因是1989 年的 Loma Prieta 大地震,在規模 6.9 的烈震中受到重創。至於遠因,我相信是館方本身的經營理念,以及永遠求變的特質使然。受創後的CAS經歷多年的省思與籌謀,決定把建築設計交付普立茲獎義大利建築大師 Renzo Piano 主導,整合內外大小重建計畫。改造工程於2005年開工,原有建築幾乎全拆掉,內外改頭換面的新館於2008年重新開幕,成為21世紀全球氣候變遷、節能減碳、綠色博物館思潮下的典範。   博物館的綠色新革命! 加州科學院的綠建築早經「LEED白金認證」的洗禮,且在未開館前就獲得2005年霍爾辛獎,受肯定的事蹟包括:(1)融入所在地金門公園的景觀,波浪狀的屋頂覆蓋一公頃的原生植物,即所謂的「生機屋頂」(living roof);(2)結合自然光與人造光照射館內的雨林與珊瑚礁;(3)水族館區的設計與用材之更換性深具彈性,並可重複使用;(4)自然通風,足供每年160萬人次使用;(5)天文館乃全球首座以綠色工法建造而成;(6)可進行自然物種的保育研究及展示;(7)能廣納員工意見,提升建築及營運效率[註1]。或許您已留意到,自然保育和廣納員工意見也列入得獎事蹟,窺見一般看待自然史博物館的角度已有革命性的轉變。 加州科學院有如飛毯的生機屋頂。(Photo by, Thomas Hawk, flickr, CC BY-NC 2.0)   那片備受肯定與稱讚、活生生的「生機屋頂」實是神來之筆。就功能而言,常見綠建築在屋頂上鋪植栽以防曬降溫,或開天窗以自然採光及通風排熱。CAS的天文館及熱帶雨林館正上方圓丘狀的屋頂,有著一扇扇的圓窗,在室內高溫時能自動打開,有效調節溫度;屋頂上保有的多孔隙、通氣、保水、持肥、15公分厚的土壤介質,形成絕佳的隔離層,能夠降低溫度10度及 40 分貝的噪音,同時可以回收約98%的雨水,相當每年節約 3 萬 6 千加侖的水量 [註2]。更加畫龍點睛的精髓在於把屋頂轉化為「生態保育區」,那綠綠的一片充分詮釋自然物種保育及永續的概念,復於2009年獲美國地景建築學會的專業榮譽獎 [註3]。 三大圓丘的下方分別是熱帶雨林、天文館與後廳的林澤池。(Photo by Studio Sarah Lou, flickr, CC BY 2.0) 生機屋頂上的植物培養曾達14層,厚15公分,除了提供植物生長,亦能隔熱,保護建築。(周文豪 提供)   「招花引蝶」的綠飛毯 我隨著觀眾登上生機屋頂(Living Roof),特別能體會博物館被包覆在蔥綠森林中的感覺。那造型流線、俐落的三大四小個圓丘,浪漫地象徵舊金山這個有七座山丘的城市。整片屋頂有如一塊漂浮的自然地景,甚或是阿拉丁飛毯的綠色化身,帶著自然保育的價值與遐思四處遨遊。在這方寸之地欲永續經營保育事業,種植的植物品種需有一番審慎思量,基本的條件必然是已適應當地氣候環境的物種,而且無需特別照顧與灑水。據悉,植物學家最初曾建議25種在地植物,館方隨即在舊館的自家屋頂上試種,最後選出四種多年生和五種一年生植物發包給廠商大量培育。因為屋頂的圓丘有弧度與坡度,有些地方達60度,欲長期維持穩定而均勻的種植是重大的挑戰,廠商必須在場外製作全尺寸的模型來試種。後來,他們不僅克服園藝上的困難,也證實這片生機屋頂可吸引昆蟲、鳥類等動物前來共組生態系,連遷徙性動物也會來歇腳。 從這雀屏中選的九種植物生態習性來看,不難釐出館方的思維與篩選條件。首先,他們用濱莓(Fragaria chiloensis)來表達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的概念,其縱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也分佈在夏威夷、智利、阿根廷的山上,相信是遷徙性鳥類的傑作,亦說明濱莓在食物鏈上的重要角色。接著為民族植物的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英文又名Self Heal(自我療癒),世界廣佈種,台灣也有分佈,屬著名的中草藥,同時名列印地安民族醫藥。而夏枯草與同樣被種植在屋頂上的莱雅菊(Layia platyglossa)、小魯冰(Lupinus bicolor)、海石竹(Armeria maritima),這些植物的花是許多蛾、蝶、蜜蜂、熊蜂和蜂鳥的蜜源,因此可以想像動物在生機屋頂上的忙碌狀。 生機屋頂上除了原先種植的九種植物(例如:濱莓,見右下角)外,三年後已添增不少種類,2014年的盤點是94種。(周文豪 提供) 加州科學院屋頂遍地開花的夏枯草。(Photo by Robert, flickr, CC BY-NC-ND 2.0)   另外,闊葉佛甲草(Sedum spathifolium)是特殊的耐旱多肉植物,岩石表面亦可生長。其花蜜吸引多種髮絲小灰蝶前來享用,而植株是瀕危的聖布魯諾小灰蝶(Callophrys mossii bayensis)的寄主植物,種了闊葉佛甲草之後,發現舊金山半島所特有的聖布魯諾小灰蝶已經前來投靠。加州車前(Plantago erecta)則是季諾格紋蛺蝶(Euphydryas editha quino)的食草。這種蝴蝶在南加州曾有龐大的族群,但已在城市擴張之下大幅縮減。科學家卻又發現,在全球暖化衝擊下,加州車前也遇到存活上的問題,選定種植此植物有雙重保育的目的。 一定要提的是加州罌粟(Eschscholzia californica),它是加州的州花,也和加州開發史有關。每年春秋之間,加州罌粟和加州金花(Lasthenia californica)把空曠的郊野染上一片片金黃和橙黃,它們也都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分類學上,加州罌粟是Eschscholzia 屬的模式種,以德國植物學家Johann Friedrich von Eschscholtz為名,以紀念他和同僚於1810年首在加州發現的貢獻。 加州郊區滿山片野的加州罌粟。(Photo by, David Seibold, flickr, CC BY-NC 2.0)   實踐城市與自然的共存 從啟用以來,透過自然傳播,加州科學院的綠色飛毯已調查到95種植物(CAS, 2014),渾然天成一個具城市保育功能的生態系,形塑該館為一個前衛的綠色博物館。就自然史博物館的經營理念而言,加州科學院總是走在世界的前端,眼前的新館在2005年開工,而2007年自然史博物館歐亞高峰會始呼籲在永續的軸心概念下,提倡生態友善的都市建設,以及人類生活與自然生態體系需均衡發展。2010年國際博物館協會・自然史博物館委員會(ICOM-NATHIST)的定期大會則發表〈上海宣言Shanghai Declaration〉,呼籲全世界自然史博物館的專家,要共同調查紀錄我們的自然,提倡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教育大眾自然是我們無可替代的福祉。而我也相信,加州科學院的這片綠色屋頂,已給各國自然史博物館在自然保育的使命上做了亮眼的示範。 註釋: 註釋1:Dorfman, E. 2009. 永續博物館:全球觀點。收錄《國際自然史博物館館長論壇挑戰與展望: 因應全球變遷自然史博物館的新角色》144-157頁。國立臺灣博物館發行。台北。 註釋2:黃俊霖,2015。走進綠建築-加州科學院。國立自然科博館館訊332期。國立自然科博館發行。台中。 註釋3: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2009.  ASLA 2009 Professional Awards, General Design Category.  Accessed September 28, 2017. 參考資料: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19.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Design. Accessed 27 April, 2022.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Native plant species on the Living Roof. Accessed May 11, 2022. Studio Gang. 2019. Richard Gilder Center for Science,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t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ccessed 27 April, 2022. Pogrebin, R. 2022.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s new science center takes shape. the New York Times. Accessed 27 April, 2022.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ICOM-NATHIST的臺北宣言和生物保育 【博物之島新訊】與地球對話—倫敦科學博物館年度計畫關注氣候危機
2022/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