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自由小姐的故事—從藝術檔案揭開越南船民的香港羈留記憶
作者/攝影: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期間,香港中文大學(以下簡稱中大)在本部圖書館舉行「Nàng Tự Do—園泉越營藝穗檔案及越南船民在香港的痕跡 」展覽,策展人梁皓然以越南文「自由小姐」(Nàng Tự Do)為展題,取自越南船民在羈留營中自行出版的《自由雜誌》,並紀念當年受害的女性。展覽的源起可追溯至1980年代末,香港社群藝術先驅者梁以瑚和「園泉團契」的基督徒藝術家發起「越營藝穗」計畫,將藝術結合社會服務,鼓勵船民透過藝術創作抒發情感。展覽以檔案中船民的畫作和文獻資料為核心,並邀請本地和海外藝術家透過創作回應這段歷史,藉此思考難民議題與現今社會的關係。 展示設計樸實無華,展品包含近50幅船民的畫作、照片、錄像、相關文獻及參考書籍等。(陳瑋彤攝影) 難以言喻的傷痛 1975年越戰結束後,大量越南人因戰亂或對共產政權迫害的恐懼,不惜冒著在越洋途中喪命的危險,逃往異鄉。港英政府出於人道立場成為越南船民的「第一收容港」,由於當時不少香港人自身或上一代皆為移民,起初人們普遍抱持同情態度。早期難民營採開放式,與市區接鄰,方便船民外出打工,不少船民更成功移民到歐美國家。期後,歐美政府因負擔沉重而拒絕接收,港英政府同時面對經濟和政治壓力,例如本地華人不滿政府對大陸難民的差別待遇,導致船民被視為社會問題和資源掠奪者。 政府遂將難民營遷往偏遠地區,改為禁閉式和羈留營,「北漏洞拉」〔註〕的越南語廣播成為香港人的集體記憶。因為用作難民營的軍營和政府建築物已不敷使用,部分甚至由豬欄改建而成,在惡劣擁擠的環境下遭長期監禁帶來嚴重的身心壓力,導致營內罪案頻生,如打鬥暴動造成懲教人員傷亡、性暴力和墮胎等。營中的船民不但失去行動自由,更被抹去身分、去人性化,以編號取代姓名。收容政策隨著香港主權移交成為歷史,香港曾收容超過20萬名滯留船民,其中1000多名獲准居留、融入本地社會。展覽以中性的「船民」一詞替代有負面涵意的「難民」,希望去除過往媒體對他們的污名化。 藝術作為表達和療癒的工具 「越營藝穗」初期以孩子為服務對象,為他們講讀聖經故事、用紙筆作畫。漸漸不同年紀的船民也有參與的需求,組織便向聯合國申請資助,在難民營進行為期三年的藝術倡導。計畫內容包括以繪畫美化營內環境、戲劇、音樂劇、舞蹈表演等,為他們艱困迷惘的生活注入正能量,在透過藝術表達自我的過程中,療癒難以觸及的心靈創傷。其中,有為婦女而設的「女性小組」,媽媽們以售賣編織品的微薄收入購買衛生棉和給子女吃的雞蛋。此外,船民中不乏專業人士,他們出版刊物讓營內的同胞得以了解當時越南和香港的狀況。雖然當時藝術家與船民的互動無法存留,從藝術作品仍可窺探營內的生活點滴和作者的心聲。 《出越南記》羈留營內婦女們以傳統刺繡編織她們的故事。(陳瑋彤攝影) 藝術創作與歷史的今昔對話 當時船民創作的動機主要是抒發情感,因此作品的表達手法多強烈且具像。這次展出的平面作品以主題分為「鐵網」、「身體」、「想像的地景」、「營裡的兒童藝術教育」和「女性編織」等。作品中經常出現鐵網與高牆,反映當時船民無助的處境:為了尋找自由而逃往香港,反而進到另一個與世隔絕的牢籠。 參展的當代藝術家來自不同背景,各自的生命經歷與越南船民部分重疊,例如:生於英國的二代越南移民Will Pham,以影像穿插敘述自身家庭故事與在港越南船民的歷史;生於越南、畢業於香港創意媒體科系的杜薇,製作《1661988詞典》選取關鍵字摘譯越南報刊的語句。 香港藝術家羅玉梅以自身家庭故事,結合訪問在羈留營成長的越南人,以錄像從不同角度回顧歷史。(陳瑋彤攝影) 檔案的去留與啟示 收藏者珍視的歷史檔案,除了希望永續保存,也期待文獻的價值能被看見。「越營藝穗」數百件藝術品存放於梁以瑚的工作室多年後,2008年交由荷蘭國際社會歷史機構(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ocial History)保管,並於2017年完成數位化,後由美國加州大學爾灣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圖書館收錄,2019年永久成為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的特別館藏。「自由小姐」平行展示今昔的藝術作品、歷史檔案及系列講座,以資料的對照與互補,立體刻畫越南船民在香港生活的多元面貌,引領觀者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對於面對苦難的群體,藝術無法直接解決人們的困境,卻能作為情感的出口,促進主流社會對弱勢族群的理解與同理。 展覽首次公開前駐港英國海軍Les Bird拍攝的影像,為70-80年代越南船民乘坐破船抵港的照片。(陳瑋彤攝影) 註釋: 1988年港英政府對越南船民採取「甄別政策」,只接收政治難民。「北漏洞拉」為廣播開頭用語「從今以後」的越南文音譯:「從今以後,香港已對越南船民實施新政策。從此,凡因經濟問題以船民身分設法進入香港者,將被視為非法入境。非法入境者不可能移居第三國,他們將被監禁並等待遣返越南。」
2021/03/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