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專文

從覺察、反思到行動: 自然史博物館的守護地球大作戰!
從覺察、反思到行動: 自然史博物館的守護地球大作戰!
  作者:林琮穎(老派博粉的謬思藝享 謬思設計師) 人類的存在之於地球歷史不過短短一瞬,但大量的人為活動帶來氣候變遷與環境破壞等複雜且棘手的全球性問題(Dillon et al., 2016)。對自然史博物館而言,其肩負的當代任務,即是積極闡明環境的困境,促使大眾與自然產生緊密連結,進而引發反思與實際行動(Krishtalka & Humphrey, 2000)。 2024年國立臺灣博物館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皆以環境議題策劃特展,分別推出「氣候行動—全球沸騰時代特展」(展期2024/07/10 ~ 2025/04/13)與「未來戰士—永續地球環境特展」(展期2024/08/20 ~ 2025/08/31)。本文將探討兩檔展覽的展示敘事,以及如何以多媒體科技、闖關任務等途徑強化觀眾的互動及參與。 「氣候行動展」利用3D光雕投影技術,呈現極地下雨與冰川崩解的情形。(林琮穎 攝影) 「未來戰士展」敘說水質汙染、水資源過度利用等環境危機。(林琮穎 攝影) 環境議題的主題聚焦與敘事脈絡 首先,兩檔展覽都向觀眾揭示環境危機,強調人類應團結採取「行動」並做出正確選擇,努力邁向永續發展的「未來」。兩個案例的展示敘事也頗為類似,均先展現地球之美,接著陳述當下地球環境面臨的危機,及其與人類的交互關係,最後呼籲觀眾行動,強調行為改變對減緩環境困境的重要性。 「氣候行動展」聚焦於氣候變遷課題。以極光與鯨群的壯麗景觀為序曲,隨即呈現冰川崩解的震撼情境具現氣候危機。展覽一方面闡釋氣候變遷、溫室效應、極端天氣事件等科學知識,也剖析地球暖化對全球與臺灣的衝擊,強調人類活動不斷加劇此現象。此外,展覽也敘說氣候變遷對極地與海洋生物的威脅,以及世界各地的極端天氣事件。最後,由全球、臺灣、個人等不同角度,呼籲觀眾以減碳行動翻轉現況、共創淨零未來。 「氣候行動展」結合裸視3D顯示技術,呈現海洋生物的生存危機。(林琮穎 攝影) 「氣候行動展」於複雜的科學知識展版上,添加頗富趣味的光雕互動投影。(林琮穎 攝影) 而「未來戰士展」則討論廣泛的環境議題,從地球環境的特性出發,說明這顆星球雖然宜居,卻因人類活動而導致許多環境危機。據此,展覽從大氣、水圈、陸地、生物圈等面向切入,羅列共32個數十年來臺灣及世界各地的實際案例,並探討相關的人為活動。隨後,展覽由全球尺度提出改善問題的行動目標,更從個人層面描述我們該如何改變日常生活,以實現地球的永續發展。 「未來戰士展」以地球的宜居特徵與地球因人類所受到的劇烈影響作為展覽引言。(林琮穎 攝影) 「未來戰士展」簡介海洋漁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提供相對應的改善方案。(林琮穎 攝影) 反思之後,如何改變? 展覽除了提供客觀事實,喚醒觀眾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該如何進一步建構出具可行性的行動策略,賦權觀眾在環境保護上有更積極的行動(Blond, 2018)?兩展覽皆採取多元的手法設計支持展示敘事,並強化觀眾的參與及互動程度,觸發深度的覺察與反思。此外,兩展覽皆以多元尺度闡述改善方案,呼籲觀眾採取團結且積極的改變行動。 「氣候行動展」透過大量的多媒體科技,為觀眾營造身歷其境的沉浸體驗。例如善用多種投影技術展現極地的壯麗與危機、生物的生存挑戰、各地的極端天氣事件等。另外,展覽也規劃實體與數位互動裝置,像是光雕互動投影、模型感應、藝術共創等,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複雜的環境議題等,轉化為富含趣味的互動形式。 展覽以全球視角探討「減緩」與「調適」等兩大面對氣候變遷的策略,同時回應臺灣的社會脈絡,說明如何透過能源、產業、社會、生活等面向的行動,邁向2050淨零轉型的目標。 「氣候行動展」將六種日常生活情境發展為互動小遊戲。(林琮穎 攝影) 「氣候行動展」透過模型感應裝置使觀眾意識到人類活動與暖化的直接關聯。(林琮穎 攝影) 「未來戰士展」則設計了太空人尋找適合移居的星球的虛構故事背景。展覽中,調查團隊將這顆星球的環境現況調查成果撰寫成日誌。據此,整體展場設計如同太空艙場景,整合調查日誌、生物標本、圖表、模型、影音、簡易操作的裝置等,帶領觀眾探尋世界各地的環境危機,以及相關聯的人類活動。 展覽聚焦能源使用、工業活動、漁業活動、基礎建設與資源取用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並提供相應的改善方案簡介,並進一步介紹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2030全球行動目標,作為改善環境的行動指引。   「未來戰士展」結合日誌、生物標本、模型等展示,說明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危機。(林琮穎 攝影) 「未來戰士展」營造日常情境,促使觀眾接受「生活升級」任務,改變生活習慣。(林琮穎 攝影) 兩展覽也邀請觀眾關注自身的日常生活,包括飲食、消費、資源、交通等多個層面,號召觀眾在日常中實踐減碳行動。「未來戰士展」更於展覽尾聲的留言區,鼓勵觀眾分享對友善環境行動的創新構想,進一步強化參與程度與行動意識。 從展覽手法來看,「氣候行動展」善用大型多媒體,以震撼的視覺效果讓觀眾感受氣候危機;而「未來戰士展」則因為涵蓋多樣的環境危機,案例的論述或設計尺度皆較小,導致觀眾可能對於各項議題僅有表層的認識。但是另一方面,當展覽討論日常生活實踐時,相較於「氣候行動展」擇取生活中各面向的特定情境設計遊戲,「未來戰士展」則善用大量衣物、家電等生活用品,更系統化且具體的傳達呈現濫用資源議題,筆者認為能讓觀眾產生更深刻的共鳴。 以闖關任務轉化環境議題 兩檔展覽不約而同地設計了闖關任務,邀請觀眾利用手機參與互動。「氣候行動展」的闖關任務由漢森博士與厄斯兩個角色展開,隨劇情發展,觀眾必須協助厄斯找回真實身分。整體關卡配置依循展場動線,觀眾在解題過程中,透過閱讀展版、實際操作互動裝置等,深入探索氣候危機與行動策略。 「氣候行動展」任務的最後一關,即是透過手機與「彩繪未來」機臺聯動,進行減碳元素的彩繪創作。(林琮穎 攝影) 「未來戰士展」則基於其虛構故事框架,邀請觀眾加入「未來戰士」的行列,一同在展場尋找環境危機的發生原因與改善對策。展覽亦為不同年齡與需求的觀眾提供多種探索任務路徑,觀眾能攜帶實體學習單自主學習,或進入展場跟隨日誌的指引探索。 「未來戰士展」的任務機臺透過測驗賦予觀眾未來戰士角色,開啟探索任務。(林琮穎 攝影) 這兩個任務雖採用關卡推進的遊戲化形式,其本質仍是對照展覽內容設計的問答題,筆者認為若能善用更多遊戲要素,如善用團隊互動機制、高度投入故事情節的角色等,或許能促使觀眾更加沉浸的體驗。 小結:未竟的環境行動 總體而言,兩展覽皆展現了自然史博物館在環境議題上的實踐力,透過展示敘事與互動裝置引導觀眾覺察現況、反思人類行為與環境危機的關聯、採取實際行動。當談到淨零排放,人們可能認為這是政府與企業的責任,而兩展覽皆以個人角度闡明多種日常生活面向的行動策略,提供觀眾可行的實踐指引。 然而這也引發筆者進一步思考,人們在實踐環保行動時的阻礙,可能不僅是缺乏明確的行動方案,而是難以覺察具體且立即的成效,卻僅感受到生活的便利性減損,又或是發現仍有許多人仍漠視環境議題的無力感。面對如此困境,該如何激發人們持續行動?期待未來博物館能持續開展聚焦環境議題的展示教育實踐,透過更多樣的敘事切角與展示手法,呼籲大眾能更加團結、採取更為積極的行動。 (執行編輯:黃淥)
2025/03/04
夏威夷比夏博物館:太平洋文化十字路口的南島連結
夏威夷比夏博物館:太平洋文化十字路口的南島連結
作者∕攝影:林芳誠(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博物館畫出的異文化安全線 作為南島世界一份子的台灣,主流社會卻常常忽略或鮮有機會了解與我們同為生命共同體的南島文化與社群。博物館作為提升社會教育與公民素養的場域,也易於傳統學科典範的展示策略當中,將異文化視為靜止不動的「安全」狀態,進而失去與其接觸的第一步。對此,若要探究多元族群相遇及移墾殖民社會的歷史型態,夏威夷比夏博物館(Bishop Museum)夏威夷廳及太平洋廳的展示內容,或許可成為我們反思此議題的借鏡。 比夏博物館展示廳入口   獻給夏威夷公主的博物館 比夏博物館由美國商人Charles Reed Bishop於1889年創立,紀念妻子—夏威夷Kamehameha王朝最後一位公主Bernice Pauahi Bishop,依據人類學、考古學、生物學、植物學、昆蟲學等館務性質,收藏超過2千5百萬件藏品。身為夏威夷州最大的博物館,同時也是美國進行太平洋研究的中心點,比夏博物館以轉型、重新激勵與再次投入,作為其十年(2016-2026)的策略視野,希望藉由展示展現在地社群—夏威夷原住民(Native Hawaiians)的權益,引導並啟發參觀者反思夏威夷和太平洋的歷史、文化,以及環境永續議題的探索。   進入夏威夷眾神與海洋的世界 進入維多利亞時期建築風格的三樓層比夏博物館展示廳,入口右方就是1889年建立,並在2006至2009年進行展示更新的「夏威夷廳」(Hawaiian Hall)。展示內容以樓層進行區別,一樓主題為「Kai ‘Akea」(the sea,海洋)包含懸吊在展廳中央的抹香鯨、雙殼船(double hulled canoe)以及傳統建築與戰神(Kū)等雕像,引領觀眾進入夏威夷眾神與海洋的世界。搭配夏威夷王朝與貴族領袖(Ali‘i)所擁有的力量(mana)和相對應的禁忌(taboo)而產生的物質文化,如:領袖穿著的披風(Ahu‘ula)。 懸掛在展廳中央的抹香鯨與雙殼船,以及戰神雕像與傳統建築,引領觀眾進入夏威夷眾神與領袖貴族的世界。   二樓則是「Wao Kanaka」(the lowland,低地)主要展示夏威夷原住民「傳統」日常生活用品與歲時祭儀相關的物件。其中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圍繞在展廳迴廊、以月亮盈虧作為曆法計算的介紹,呈現夏威夷原住民著重生命循環的時間觀,這與入口處同樣以此內涵進行的當代藝術創作「Kumulipu - Ke Ao」(The Creation Story,創造故事)相互呼應。 圍繞在夏威夷廳二樓,以月亮盈虧展現夏威夷常民生活與歲時祭儀依循的時間觀念。   「Wao Lani」(the forest and mountains,森林與群山)是三樓的展示主軸,展現夏威夷王朝和貴族對於土地權力(ahupua‘a)與應用陸地資源過程扮演的決策角色,以及呈現1893年王朝被推翻、1898年反併吞條約、1970年代夏威夷第二次文藝復興運動等歷史事件,凸顯當代對於「夏威夷」多元混雜的認同情境。Diamond(2015)認為夏威夷廳經過百年後的更新,呈現夏威夷人的思維、語言和移動的觀點,並藉由神話、生命週期和線性歷史的展示策略,體現夏威夷人重視事件前後關連的螺旋式時間觀,在空間與時間並陳下,沉浸在以夏威夷為中心的宇宙觀。   藍色大陸連結你我的生活 循著入口中央的美麗雕花木質樓梯步上展廳二樓,印入眼簾的是收藏自萬納度、置於村落入口處通知有訪客進入的打擊樂器(slit drum)。「太平洋廳」(Pacific Hall,更新前名為玻里尼西亞廳)就位於閣樓內,於1894年設置、2013年更新完成,共有兩個樓層。整體設計圍繞在東加學者Hau’ofa「群島之洋」(Our Sea of Islands)的概念,以異中求同的方式轉化原先筆者認為會以地理科學劃分區域的展示方式,搭配展櫃內的藍色燈光,以及太平洋各區域因應洋流發展的船隻模型,展現「被海水包圍」、「我們如何在廣大海洋中連結」的意象。 太平洋廳以藍色燈光展示太平洋各地區依洋流、風向發展的各式船隻,不僅體現學者Hau’ofa「群島之洋」概念,更藉由海洋將人群連結起來。   基於人類學以政治、經濟、宗教、親屬的四大領域分類,太平洋廳雖注重日常生活、信仰、服飾、樂舞、戰爭等社會關係,但採以詩意的方法處理展示單元,如:「藍色大陸」、「祖先的航道」、「從多樣性裡團結」。當然也有較為傳統的標題,如:「採集地帶」、「從土地而來的食材」、「首領與領袖」等。透過從各地區蒐集的精美物件呈現過去太平洋人民的生活情境。 二樓則是著重太平洋考古議題,展示當代考古學者如何在田野進行考古工作,以及傳統文化的當代運用,如:Lapita文化和玻里尼西亞的幾何圖案與紋身的關係(註1),讓觀眾不致於在相對專業的考古學展示當中迷航。筆者同時也在太平洋廳發現台灣的身影,除了大廳迴廊木質地板鑲嵌的南島地圖標示台灣的位置,另也透過考古學大坌坑文化的發現及泰雅族婚禮飾品的展示,進一步呈現比夏博物館對於南島文化最新的研究成果。   台灣為何要成為南島世界的一份子? 即便部分評論認為博物館依然缺少泛南島族群的聲音、忽略殖民(如:基督宗教、軍事基地、政治與資本主義介入等)的影響,給予太平洋文化「完善盡美」的印象,但比夏博物館的展示及其藏品不僅可以成為當地居民尋求與過去連結的資料庫,同時也是外地遊客認識夏威夷的媒介,成為建構文化主體性及夏威夷認同的具體象徵。 筆者在夏威夷田野期間,適逢美國政府預計在大島(Big Island)的Mauna Kea火山進行天文台興建計畫,從新聞畫面看到群眾使用文化符號(如:Kū的雕像及史詩吟唱)作為抗爭方式。如此一來,博物館陳列的這些文物與實際正在發生的事件、人民的生活緊緊關連,展現動態的一面。對照台灣的現況,首先應該要反思的是除了學術研究證據以外,我們為何(why)要成為南島世界的一份子?而這「南島」又代表了什麼(what)?同時如何(how)透過當代議題的交流,取得與南島群體的連結? 我們應反思台灣為何(why)成為南島一員?南島是什麼(what)?如何(how)與南島連結?   註釋: 註1:傳統紋身受限於特定身分或能力的展現;當代紋身比較偏向文化認同,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圖紋。  
2020/06/22
:::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