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儀錶板
電子報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如何應對創傷、弱勢與霸權議題?2021博物館專業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導
作者:陳德如(自由撰稿人)、林仲一(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蒐藏研究組主任) 2021博物館專業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於10月27至29日在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行。27日首先以6場專題演講與論壇在南藝大揭開序幕,接著28、29兩日共有4場專題演講與56場論文發表在科工館的四個場地分別進行,計有一百多位博物館人參加這場疫情趨緩以來難得的實體交流。 博物館如何蒐藏及展示創傷? 其中3場國外講者的專題演講以視訊進行,與位在科工館端的與會者交流。臺灣時間10月28日下午,首先由任職於國際博物館蒐藏委員會(ICOM-COMCOL)的Alexandra Bounia教授以「博物館如何蒐藏展示創傷:倫理與實務考量」為題,從創傷的概念談起:當一個群體遭受文化創傷,亦即其集體意識、記憶、認同因遭逢可怕事件而從此改變。面對憤怒、罪疚及恐懼,專家皆同意遺忘非良解,相反地,承認創傷的存在、分享創傷經驗、試圖理解其源頭,並讓受創經驗得到群體的同理共情(empathizing),才是走向療癒與和解的開始。當代博物館與文化遺產機構在此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們首先是公共承認創傷的場所,令創傷經驗得以再現,讓個體以至整個社會的療癒成為可能。正如學者Randall Mason所言,博物館扮演著雙重角色,它保管、記錄、承認一切文化歷史與記憶,同時也是引導社會走向變革與療癒的媒介。 2016年藝術家艾未未從希臘Lesbos島上蒐集了1萬4千件救生衣,並包覆在柏林音樂廳的門柱上。(Photo by mompl, CC BY-NC-ND 2.0) Bounia更進一步舉例,說明博物館在參與當代創傷之蒐藏及展演計畫時,其倫理面與實踐面的複雜。例如:義大利Lampedusa島在地藝術家Giacomo Sferlazzo為難民設立了博物館Porto M,展示從島上的棄船與垃圾堆裡蒐集、搶救的代表性物件,以此向難民致敬。此舉不僅為了保存相關記憶,也是對政府及媒體傳播的恐懼與種族主義的一種抵抗。學者Alessandra de Angelis認為,這樣的博物館展現的不僅是記憶,還有Lampedusa島的人性。藝術家艾未未在希臘Lesbos島亦做過類似嘗試,他自該島蒐集了1萬4千件救生衣,將它們包覆在柏林音樂廳的六根門柱上。Arabella Dorman亦用Lesbos島上難民的衣物創作,並將完成的裝置懸掛在倫敦聖詹姆士教堂。同樣以該島救生衣為素材,藝術家Fereniki Tsamparli與愛琴大學同仁合作,製作了1組寓意深遠的半人高西洋棋。著名案例還有Lampedusa島木匠Francesco Tuccio的十字架作品,以2013年造成359名難民喪生的失事船骸製成,這件作品成為大英博物館館長Neil MacGregor任內最後一件新進館藏,引起人們對於展示它是否合宜的辯論。學者Anastasia Chourmouziadi在企圖運用相關手法策展時提出了類似的疑慮:不同於考古藏品是由時間與環境來決定,這類針對難民物件的蒐集行動是依據蒐藏家的預設觀點進行,主動決定哪些物品具代表性並詮釋其意義。對某些難民而言,被遺棄在海攤上的救生衣也許代表他們不願想起的經歷,這樣的觀點該如何蒐集?是否所有的觀點都應蒐集?難民是否願意讓這些物件被如此保存、展示及詮釋? 義大利Lampedusa島木匠Francesco Tuccio的十字架作品,以2013年難民失事船骸製成。(Photo by The British Museum, CC BY-NC-SA 4.0) 博物館新定義未有共識的根本原因? 應由誰來蒐集?蒐集什麼?如何蒐集?這些都是博物館與其他記憶機構必須牢記於心、反覆省思的問題。Bounia提醒,在這個動蕩、疫病與各種危機充斥的時代,博物館應思考如何就相關議題的蒐藏與策展做出改變、開啟討論。Bounia所談正巧呼應國際博物館學委員會(ICOM-ICOFOM)主席Bruno Brulon Soares在臺灣時間10月29日上午的演講。Soares以「定義博物館:新專業發展的挑戰與妥協」為題,帶領我們回顧博物館定義自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成立以來不斷變化的歷程。自70年代開始,前殖民地國家陸續加入國際博物館協會,並對60年代的定義提出挑戰,體認到博物館專業長期依附於歐洲世界、服膺某種階級、倡議某種文化觀點。關於博物館角色與概念的省思討論持續至今,雖然2007年曾得到一次整合性的新修正,如今亦被許多人認為過時、或過度受縛於博物館霸權觀。國際博物館協會於2019年京都大會就新定義進行了熱烈討論,可惜未有共識。Soares認為,也許這反映了長期隱藏在博物館後的霸權思想遭受挑戰。博物館是一種權力裝置,作為博物館專家與推動者,我們是否太怯於放開我們的權力?也許博物館應該學習分享權力,讓弱勢族群與原民族群得到應有的權利,以自己的方式打造自己的博物館。 2019年9月在京都舉行的博物館新定義表決,現場高達70.41%投票決議延遲該議案。Soares認為這反映了博物館,或言博物館霸權思想遭受挑戰。(吳淑英 攝影) 博物館如何跳脫「文化不力」的困境?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展覽出版暨發展部副總監鍾志佳,於臺灣時間10月28日下午分享「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臨時展之策略」。該館在法國前總統席哈克任內推動並落成,以歐陸之外的特色文化藝術為典藏與展示主題,是相當受歡迎、屢創佳績和話題的博物館。鍾志佳提到,最好的策展人其實常常在館外,應以展覽內容決定策展人。而關於該館經常遭逢的「去脈絡化」質疑,鍾志佳回應,凱布朗利博物館是以藝術品的角度去看待及處理歷史民俗與人類學藏品。國立臺灣博物館副研究員李子寧在發表論文〈從「文化治理」到「文化賦權」〉時,接續討論到凱布朗利博物館的議題,李子寧提到傳統博物館囿限於「文化治理」思維,其做法經常令原住民對於被展示的文化感到陌生,博物館人應跳脫傳統框架,以強調過程的「文化賦權」代替強調結果的「文化治理」,更重視原住民如何藉由參與博物館自我發聲。李子寧的觀點正巧回應了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林崇熙的論點,在發表〈文化不利與文化不力〉中林崇熙提到,當前博物館的種種文化平權作為之所以無法解決弱勢族群的「文化不利」問題、陷博物館自身於「文化不力」困境,是以傳統「供給/缺陷」模式思考,即仰賴知識菁英生產再行銷的結果。若能以「需求/增益」模式思考,邀請多元對話與公共參與,以協力增生、歷史共筆等概念讓博物館與社群相互培力,才有可能解決長期以來的結構性問題。 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以歐陸之外的特色文化為典藏主題。圖為其焦點館藏,來自非洲中西部加彭共和國Sango族人的聖物箱。(Credit: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除了3位國外專家學者外,本次學術研討會還有56場次論文發表,包含當代博物館議題、社群協作案例、博物館管理與營運、典藏管理、教育與觀眾、保存維護、疫情下的專業因應與轉型等,提出各自的研究成果與經驗分享,讓與會者對博物館專業發展有更新的體悟。
2022/01/05
臺史博新常設展實踐文化平權,為低視能者設計大字簡介
作者:黃瑋涵、郭儷兒、陳虹穎、郭昭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服務人員)林佳逸(公共服務組研究助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於2021年1月8日推出新常設展,除了更新展覽論述,更新增7處觸摸品區,擴增多元族群的參觀服務。為此,臺史博重新檢視大字簡介內容與設計,借助展場服務人員長期對觀眾的觀察與互動,與專案承辦人成立小組,一同蒐集國內外博物館大字簡介的研究、案例並訪談視障機構,期待提供一份最貼近全人共學、共融且易讀的大字簡介。 臺史博於2021年1月8日推出新常設展,新增7處觸摸品區,搭配新設計的大字簡介,擴增多元族群的參觀服務。(田偲妤 攝影) 什麼是大字簡介? 大字簡介主要使用族群為「視能障礙」的低視能者,每位低視能者的障礙不盡相同,有人對亮度敏感、有人難以辨識顏色,造成視覺的清晰度降低而影響閱讀,這些因素成為製作大字簡介時必須考量的要素。為了滿足不同障礙的低視能者在閱讀大字簡介時的需求,小組成員研究國外對大字簡介的製作原則,訪談臺灣視障團體的需求後,建立臺史博在設計並製作大字簡介的概念。 國外怎麼製作大字簡介? 根據國際低視能者協會(Council of Citizens with Low Vision International)公布的原則,在製作大字簡介時: (1)需考量字的行距,保持可讀性與避免閱讀疲勞。 (2)針對不同的視覺受損程度,制定字體大小、顏色與字型設計。 (3)紙張的材質與顏色和光線敏感度、顏色對比度相關。 阿曼達・霍・路克(Amanda Hall Lueck)在《功能性視覺:實務工作者評估與介入指南》中提到,英文字母的大寫字體優於小寫字體;字體字型的部分,建議粗體、字距等寬,避免字體襯線、中空或陰影特效等。 製作適合臺灣低視能者的大字簡介 然而,在參考國外大字簡介範本後發現,國外大字簡介並無法完全套用至中文繁體使用介面,因為中文繁體與英文的字體大小、字型、字距、行距、中英文筆劃皆不同。為了更了解臺灣低視能者的使用需求,小組更進一步訪談臺灣視障團體的閱讀需求,透過電話訪談三個視障機構的工作人員(分別以甲、乙、丙代稱),重新審視大字簡介的設計概念,從下圖可概略了解低視能者在閱讀文字時的需求。 視障團體使用大字簡介之需求。本圖配合低視能受訪者的習慣,以A4紙尺寸與字體相互搭配。(郭昭里 繪製) 在統整國外大字簡介製作介紹、參考案例與訪談臺灣低視能者使用需求後,在受訪的視障團體建議下,由服務人員擔任測試者,將上述資訊逐一套用及調整於大字簡介中,並至展館中實地測試,進而產生下列初步設計概念: (1)版面底色與文字需高對比。 (2)字體大小分為標題與內文,標題為36pt,內文為24至28pt。 (3)文字間距為1.5行距。 (4)字型為介於標楷體與新細明體間之字體,例如:微軟正黑體。 臺史博大字簡介運用:結合觸摸品區,創造多感官體驗 在規劃大字簡介的內容時,計畫承辦人優先思考,以能夠長期呈現於觀眾面前、具有相當吸引力,並能引發觀眾興趣的展示物件做為規劃內容。經與小組成員討論評估後,以觸摸品區做為本次大字簡介的主題,期待讓所有觀眾透過大字簡介,結合不同感官的交會,相互產生對話與交流。 更新後的常設展設置了7處觸摸品區,將文物以3D立體方式呈現,分別為(1)鐵剪刀(壁鎖)、(2)公廨祭祀品:豬頭骨與檳榔、(3)李勝興米駝、(4)南無警察大菩薩海報、(5)排灣族原住民女子服飾、(6)警報器、(7)麵粉袋做成的衣褲。此7處觸摸品區除了中文與英文的解說內容,還在解說板上製作盲人可閱讀的點字,以多元方式滿足不同觀眾的參觀需求,強化並創造博物館的學習平權與知識平權,讓不同族群都能夠了解文物的特色。 臺史博觸摸品區的解說方式,讓觀眾除了透過文字、點字外,亦可使用大字簡介,提供不同觀眾多元學習的參觀服務。(林佳逸 攝影) 觀眾透過大字簡介愉悅地暢遊臺史博常設展觸摸品區。(林佳逸 攝影) 在撰寫大字簡介的文案時,除了視障者外,同時考量觀眾中人數較多的低視能族群,如:長者,以及一般觀眾與兒童所能理解的文字,經與視障學習領域的專家與低視能者諮詢後,便以點字為文案企劃的基礎,以易讀且明確的文字,對觸摸品加以描述,期待豐富大字簡介的內容。此外,參考現場服務人員與觀眾的互動經驗,特別在大字簡介中置入目錄、常設展平面圖、各個觸摸品的照片,並指引該觸摸品所在位置,讓使用者可以迅速翻閱,自行規劃參觀路線,透過照片確認觸摸品樣貌。同時,為了增進國外低視能觀眾對臺灣歷史的認識,另製作英文版的大字簡介,期待大字簡介亦可成為觀眾參觀臺史博常設展的入門資料。 為了讓觀眾了解常設展觸摸品區的位置,以平面圖做為引導,並提供無障礙服務專線,讓觀眾能夠自在地參訪或尋求協助。(林佳逸 攝影) 臺史博常設展觸摸品區的大字簡介,將現場服務人員對觀眾行為的觀察,整合多方諮詢的結果,以清晰的圖片、高對比的文字,讓觀眾輕鬆地認識各個物件的特色與歷史。(林佳逸 攝影) 實踐文化平權,為不同需求群眾努力 造成低視能的成因有很多種,每位低視能者使用大字簡介的需求皆不盡相同,但博物館作為展示教育的空間,期許盡力提供低視能族群合適的「大字簡介」做為參觀輔助。在當代各國博物館致力發展文化平權的當下,臺史博期望藉此初探產生拋磚引玉之效,逐步提升大字簡介設計品質,盡可能符合低視能者與大眾的閱讀需求,共同為文化平權努力。
2021/03/1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