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專文

從人的視角,讓展覽會說話: 張瀛之的策展之道
從人的視角,讓展覽會說話: 張瀛之的策展之道
作者:陳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走在科博館陽光走道上,兩旁展示著數種台灣原生巨木,下方點綴著翠綠的仿真苔蘚,營造出宛如置身森林的氛圍。此處為「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的展區,策展人張瀛之笑言,為了還原巨木的自然樣態,團隊在開展前夕仍徹夜黏貼苔蘚。當她望向展場中的高大原木,眼神閃爍著光芒。 張瀛之先後在臺史博與科博館任職,有豐富的策展經驗。本次專訪,將了解她如何在海量資料中找到與大眾溝通的切入點,並與多方協作,完成每一檔展覽。   神木下的苔蘚是策展團隊於展覽前趕工佈置完成的。(攝影:張瀛之)   從自然保育的初衷出發 張瀛之與博物館的相遇,始於對自然保育的關懷。從新聞系畢業後,她投入媒體工作,逐漸對自然保育產生興趣。進修準備、就讀語言學校之際,意外發現博物館可以搭起專業者與大眾之間的溝通橋梁,實踐推廣保育議題的初衷。因此選擇進入美國堪薩斯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就讀,在生物學、自然史與博物館學理論與實務的跨域探索中,逐步加深與博物館的連結。   張瀛之於「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內留影。(攝影:陳安)   面向觀眾:博物館中的雙向溝通 張瀛之認為:「博物館始終與人有所關聯」。歸國後,她從臺史博導覽員做起,期望更接近觀眾。2010年臺史博仍處於籌備階段,工作人員必須身兼數職。她先負責戲劇導覽與導覽志工培訓,爾後又擔任新聞聯絡人與社群小編,最終轉向展覽策展。這段經歷使她有機會體驗博物館與觀眾間的多元溝通模式,相較於時間短且服務對象特定的教育活動,她更想透過展覽創造的對話空間,實踐博物館的溝通理念。   實現夢想的行動者 「策展人不只是做夢的夢想家,更是實現夢想的行動者。」張瀛之認為,策展人不僅要提出想法,更要透過人、事、物交織的複雜網絡,轉化時空等抽象概念,製作成具體的展示。 在展覽籌備初期,策展人就需要消化大量的研究資料,從中提取「有趣」的內容。「如果連自己或是身邊的人都無法對這些內容產生興趣時,這個展覽大概就不會有觀眾想要看。」張瀛之表示,每當她接到展示主題時,會先大量閱讀資料,從中發掘出趣味,並與研究員確認內容的適切性,才能將海量資料收攏為具敘事性且觀眾得以理解的展示架構。 挑選與分類展品也是策展人的基本功。首先,張瀛之會先彙整與檢視館內外可以掌握的展示資源,若缺少相關展品,就需微調展示架構、分區,或再向外找尋、製作替代展品。2013年,張瀛之策劃臺史博「水火交.天人會:臺灣王爺信仰特展」時,由於館內相關典藏不多,策展團隊決定向地方廟宇商借展品。然而與王爺信仰相關的物件對廟宇來說有其神聖性,起初部分廟方並未答應借展。經過多次拜訪,並慎重地說明保險、文物展示保存維護等細節,有的宮廟甚至去了七、八次,才用誠意打動他們,同意借展。   「水火交.天人會:臺灣王爺信仰特展」中的廟宇借展物件。(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從「人」的視角說故事 策展人該如何編排展覽敘事,以達大眾溝通之效?張瀛之指出,要回到「人」的經驗來連結觀眾情感。在2018年臺史博「神界‧人間:臺史博館藏神像特展」中,策展團隊側重呈現不同神像如何跟隨移民腳步來到臺灣、如何折射出當時的生活經驗:「神像的形式、種類,會和那個年代的那群人怎麼生活、擁有什麼資源有關。透過這些物件的展示,我們希望帶觀眾看到的,是不同時代跟個人生命處境下,臺灣人怎麼活著。」   早年移民較難搬運大尊神像渡海來臺,便隨身攜帶小型神像以求平安。「神界‧人間:臺史博館藏神像特展」設計放大鏡供觀眾觀察小型神像細節。(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而在策劃臺史博「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時,張瀛之則著重展現社會運動參與者的經驗與感受。她認為,當博物館面對當代爭議議題時,應納入不同群體的行動與經歷,使觀眾理解議題的多元觀點。展覽中拍攝了多支影片,透過鮮明而立體的「人」,分享自己參與運動的原因、想法,以及看到、聽到與感受到的經驗。此時影片中的人不再只是高喊訴求的運動者,而是和你我一樣有血有肉的尋常人,也讓抱持不同想法的觀眾理解他們的遭遇與困境。   2019年臺史博推出「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設置了「彩虹電話」供觀眾聆聽同志面臨的困境。(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9年,張瀛之來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組。面對自然生態的展覽主題時,她結合了自身對自然保育的關懷,致力於找到自然與人類經驗相連的視角。她參與策劃的首個展覽「自然變調—失序的生態系特展」,透過一系列沉浸式互動展示,如海龜吞食塑膠製品、北極熊因冰層消融失去棲地等,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會生態危機,同時體認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繫,認知到自然失序不僅威脅生物生存,氣候異常引發的糧食危機和資源短缺等也會回過頭影響人類日常生活。而在策劃「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時,張瀛之則聚焦在人與環境的關聯,引導觀眾思考木的經濟、應用與生態的多樣價值。   「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以「材多識廣」、「成材不成材」、「天生我材必有用」、「森羅萬象」四個單元構成,帶領觀眾認識木的生長與演化,生活中多樣的應用與保育等議題。(攝影:陳安)   練習合作!成為原民館間的「陪伴者」 科博館自2021年受文化部委託辦理「原住民族文化館協力輔導發展計畫」,張瀛之擔任該計畫的輔導委員。她運用自己豐富的策展經驗,給予原民館行政及工作專業上的諮詢協助,並將自己定位為「陪伴者」:「我覺得各族群的故事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說,但我會試著帶入所知的多樣博物館方法,擴大他們的想像。」在籌劃館舍聯合特展時,雖然擔任總籌,她也無意主導展覽內容,而是透過引導各原民館員思考、討論展示架構,並且協助彙整完善各單元細部內容與資源,與個原民館員共同成長。「這不僅是策展,更是一種練習合作的過程。」   中區原民館合作策劃的「我們群祭啦:中區原住民族文化館聯合特展」,以歲時祭儀為展示主題。(攝影:張瀛之)   空間的敘事之道 在一檔檔展覽中,張瀛之運用不同展示元素敘事,努力連結人的生活經驗,持續與大眾溝通。策展時,她習慣先將展覽內容分層、分類與排序。第一層是主展版,確保匆忙或沒耐性的觀眾也能掌握完整故事脈絡;第二層以後則循序漸進地深入補充資訊,與主軸緊密呼應,但也透過層次分級,避免觀眾在等量且龐雜的資訊中迷失方向。 展覽之中,空間也是敘事的載體,即便做過多檔展覽,張瀛之仍舊著迷於不同空間元素能夠塑造的多變敘事魅力。物件的遠近與關聯、展示位置的高低、燈光及展板、視覺元素的搭配,展場中多樣材質的應用,都能創造變化,豐富敘事語彙的層次,增進觀眾參觀感受。 「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中展出許多厚重的木材,為了平衡視覺感受,她特別挑選柔韌、輕質而能呈現纖維的材質印製展板,搭配造型多樣奇特而吸睛的木材切片。此外,入口過道「愛之森」展區更以懸掛的林相圖、動態投影搭配吸睛巨木,打造出走入森林的氛圍。張瀛之認為:「先讓觀眾感受身處森林間的美好,即便不多闡述知識內容,他們也會願意再多花一點時間看展、認識我們想傳遞的內容。相信在展覽中對於樹木與環境的美好體驗,能讓他們在回歸生活後會更懂得愛惜樹木,在心中種下保育環境的種子。」   策展團隊透過懸掛的林相圖、曲徑動線與森林動態投影,引導觀眾感受走入森林的身體感與知識傳遞。(攝影:張瀛之)   (執行編輯:黃淥)
2025/01/09
七步走!東區原文館齊步策展,帶你深入原民文化
七步走!東區原文館齊步策展,帶你深入原民文化
作者:施承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助理教授) 本文以2020年東區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簡稱原文館)聯合策展「七步走.找東C」為觀察對象,理解各館策展過程—從文化襲產轉化至敘事空間的展覽策略—如何利用展覽作為溝通媒介,達成與目標觀眾連結、交流的互動空間。〔註1〕 從七館集體討論出的聯合策展共同主題中,「C」成為一個共通概念,意指協力共作(collaboration)、創意創作(creation)、文化(culture),以及七處原文館裡一群年輕策展者(curator)的象徵,傳遞長達一年多來,齊步策展創作,為當代原民文化留下記錄的過程。 這個聯合策展有幾個特點:七館策展人在策展早期即多次共聚一堂,透過有主題的策展工作坊,不斷累積素材,密切討論展覽欲溝通的目標觀眾,與該館所在地域所面臨的當代議題。過程中互相激盪,燒腦討論,使聯合策展的主旨(big idea)漸漸浮現:在這個資訊快速匯流、各文化間交流混雜、跨界的當代,七館諸策展人意識到,無論是想做各原文館關注的族群文化復振,或是想再現當代原民文化,過去的框架與刻板印象都已不再適用。在部落的世代傳承之間,年輕一代雖急於保存文化,但同時也想探討自己這一代面臨的處境,以及和原生部落/文化之間的關係。此外,即使是同族群,不同部落的文化細節也頗為不同。在原民與非原民之間,那些對原民文化與原文館展覽的刻板印象也須更新。因此,這次展覽定調在「溝通與對話」,包括部落內不同世代的對話,促進部落間異同的多元理解,同時期許讓來東部觀光的非原住民觀眾,重寫主流文化中的原民印象。這是七館、也是各區原民館中,首度透過長時間的共作,討論出一共同的策展概念,在七館中開出不同主題的展覽,彼此遙相呼應、分進合擊的全新嘗試。 本文將七館的展覽以下列三個方向,述說其策展與展覽空間的營造策略:   一、樂音中的時空對話 其中有三個館不約而同以「歌曲」為策展主軸。首先,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歌,住著誰的青春》特展(2020/11/21-2021/12/31)〔註2〕,從田野採集橫跨近百年來太魯閣族人於青春壯年時所唱的歌曲,帶出每個時代的生活樣貌與社會處境,從日常即興哼唱的傳統歌謠開始,至外來統治者的影響下,出現日語歌、林班歌、教會詩歌、愛國歌曲、流行歌曲等,甚至紅極一時的五燈獎節目獲獎歌曲等,成為不同世代族人傳唱下的「生命記錄」。展場空間成為一條能「聆聽世代」的觀展動線,結尾最讓人動容的是當代太魯閣族年輕樂手的音樂,如何受傳統滋養而創作的歌曲。 展覽的聆聽動線從太魯閣族傳統歌謠的走唱開始(施承毅 攝影)   花蓮縣臺灣原住民族文化館《聽・歌的表情》特展(2020/11/03-2021/02/28)整理賽德克族、布農族與噶瑪蘭族相應日常生活事件而創作的歌謠,希望衝擊外地觀眾對原住民歌曲止於豐年祭歌舞、九族文化村的表演印象,揭露歌唱背後真實的生命輪廓,傳達勞動、思念祖先、尋根、表達情意、休閒娛樂等媒介,亦是內心與生活來回照應的情感抒發。花蓮館的展覽空間為大演藝廳與兩邊南北廊道,本供大型舞樂演出,觀眾席順著階梯高低排列,「觀者」與「演出者」壁壘分明。策展者巧妙轉化此種不利雙向溝通的空間特質,動線串聯南北廊道,中間穿越大演藝廳舞台,沿途安排許多聆聽裝置,使觀眾能親近三個族群的樂音,邊走邊聽,了解該族的文化內涵。 展場動線中段為大演藝廳舞台,提供觀眾於舞台上觀展的空間體驗。(施承毅 攝影)   再者,臺東縣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Mayaw的口袋歌單—阿美族音樂創作歌謠特展》(2020/12/11-2021/6/30)同以歌曲為展覽內容,策展者提出一套虛實交錯的敘事腳本,以一位至外地工作的成功(鎮)青年Mayaw〔註3〕的口袋歌單五首,帶出青年求學、工作、搬家的離鄉生命經驗,將展覽空間轉化成五個劇場化場景。這些場景呈現Mayaw某段生命片刻,也是觀眾沉浸其中、聆聽歌曲的背景。從調研得來的田野故事,配合虛構的Mayaw第一人稱述說,讓每一首歌曲成為離家者與家鄉牽絆的聲線,回到普同的人性情感與經驗。 第一展間模擬Mayaw的房間,望見成功鎮日出破曉時,也是準備告別家人搭車北上工作的時刻。(施承毅 攝影)   以上三展以聲音與歌曲,傳唱出各族群跨世代青年對家鄉、文化的依戀,同時也是自我認同的質問—今夕何夕?「我」在何處,又來自哪裡?   二、並置物件的新意義 花蓮縣瑞穗鄉奇美原住民文物館《Siket回路:馬立雲部落主題展》(2020/10/23-2021/09/30),策展者精心以「道路」為意象,從正名運動開始,引出撒奇萊雅族文化復振與尋找的過程。選定的展示服飾與相關物質證據橫跨日治至當代。展場空間以一條主動線與路途中相連的幾個展間構成,分別圍繞著正名運動、青年團行動,與日治時期馬立雲部落的留日青年等主題。這條路,所行經展示的服飾與創作,其色彩、形式、裝飾紋樣等細節,訴說著找回傳統文化的挑戰與積累:重製的服飾與織品正是當代與過去的融合,也透過一針一線再現更清晰的族群主體性。 策展者拉蓊.進成於第一展間解說(施承毅 攝影)   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Tulik織美—阿美族傳統編織技藝展》(2020/11/13-2021/05/31)則是以編織物件出發,說明傳統族人手藝與自然的互動。展品除了回溯傳統生活使用方式外,如魚筌、篩子、背簍等,也展現藝術與創意巧思,揭露「合理的工藝形式」,其實同時包含了材料特性、經年累月的製作經驗,與使用者好用、順手的需求。展場中設置了一張長桌,一半展示、一半可供實作的大桌,說明編織技法,並對應從材料採集到各式編織成品的展示。展場中並置自然藤編與塑膠帶編織(本意為重現工序過程),兩者大異其趣的物性,敲擊著觀眾對傳統與當代的理解認知,何者為古?何者為今?邀請觀眾從身體臨場感中品味。 展場以長桌為中心,圍繞著編織相關的地方知識。(曾以文 提供)   花蓮縣吉安鄉阿美族文物館《鳥人傳奇》特展(2020/12/20-2021/3/20),則是切入沸沸揚揚的狩獵議題,以捕鳥季為例,探討原民傳統文化於當代社會的調適。展覽開頭即向觀眾提問:獵或不獵?接著娓娓道來原民狩獵文化的緣由與反對者的論點。策展者想傳遞:捕鳥並非肆意的濫捕,而是有組織、紀律的行動,希冀觀眾面對此議題能跳脫二元對立,將焦點放在相互理解與溝通。   三、影像記憶的詮釋 臺東縣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烈日疊影》特展(2020/10/21-2021/10/21),從何豐國先生捐贈其祖父何昧留下的一批日治時期老照片為始,策展團隊即展開田野調研。如同偵探般,從於新武呂溪流域擔任通譯的何昧先生出發,研究影像中潛藏的族群歷史,希望從他眼中所見,補充族群集體歷史。 展場中有一幅放大的老照片「協商:阿里曼西肯的抉擇」,正是何昧擔任日人與布農族首領之間通譯的談判場景,帶出日人欲迫使布農族投降的血淚歷史。照片旁,策展者細心為影像中各主角寫上一段描述,引導觀眾理解每個角色(含布農族人與日人)的視角。照片前更以長凳、警徽等物件佈置出類似照片中的場景。而此照片對面,是放大的日治五萬分之一番地地形圖,中央空白處打上「中央山脈最後的自由人」,此空白處與標語正是布農族人抵抗與捍衛家園的象徵。該場景位於展場核心處,空間上,影像與地圖有力量地對望著,使觀眾無法錯過這段困難歷史。結尾處,以工作桌與工具呈現,介紹如何保存自家老照片,回到博物館的教育初衷。 館員們透過扮演老照片中的不同人物,體現以戲劇方式瞭解故事與觀眾導覽的可能。(施承毅 攝影)   結語:認知歸零,體會策展人悉心埋入的線索 以上七展,從文化襲產調研到展覽內容,再由內容發展成可感知的展覽空間,邀請觀眾在參訪行進間,體會策展者悉心埋入的訊息與線索,同時鼓勵觀眾互動、回饋。「七步走.找東C」,不僅是原住民文化復振的事,更邀請大眾來此將既有心態與認知暫歸零,一同「齊步走」,在開放交流的氛圍下,感受當代原民與策展者側寫出的心靈樣貌。 本文感謝七館策展者:方鈞瑋、莊秀敏、林靜如、曾以文、卓思妘、劉政賢、陳偉銘、拉蓊.進成、陳秀蘭、張靜容、蘇貞汝、黃采裳、李恆、邱夢蘋、王紀瑤、許賀琦、余莫玄、王詩涵、謝博剛等與更多過程中熱心相助的公私部門人士。 註釋: 2018年起,原文發中心將上一階段的大館帶小館轉型為分區輔導,將全國29個原住民族地方文物(化)館分為北、中、南、東四區,每區與當地國立博物館合作。東區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負責,史前館與其推派之分區輔導委員方鈞瑋於2018-2020的計畫期程中,強調共作、培力的精神,凝聚七館策展人、解說員與研究及文物保存維護的專業人力,因而有此聯合策展的規劃。本文作者於策展過程(2019-2020年)受邀擔任策展相關課程/工作坊講師,陪伴各館展覽策劃與生產過程,成為本文的緣起。 本展亦有史前館MLA計畫協同參與。 Mayaw為常見的阿美族名字。策展者以此名隱喻集體經驗。
2021/06/16
:::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